2020-07-26

巴中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探索与实践

  • 2016年07月15日 15时11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字体:
  •   实施“十大工程”夯实残疾人扶贫基础 

      7月10日上午,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蒲家坝聚居点,残疾人张培里正在自家新居小院里悠闲地剥玉米。张培力年少失聪,今年59岁,一直没能成家。两年前,他还住在土墙房里,一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梁断了好几次。 

      南鹰村规划巴山新居聚居点时,经南江县残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程序,村两委决定为村里没有能力建房的5户特困残疾人修建廉租房。开工不到3个月,5套住房就建好了。去年1月31日,张培力和村里其他4户特困残疾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 

      如今,像张培力这样的残疾人能够住进新居,在全市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市残联还帮助他们创业就业。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市新居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康复扶贫工程、创业就业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的大力实施。 

      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实行新居规划建设“三统筹”、“三公开”、“三跟进”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残疾人廉租房1724套,经济适用房23037套。同时以推进资源流转和确权入股为重心,依托山水资源和地质属性,发展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助推“绿色脱贫”;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为龙头、县(区)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村(社区)为基础,构建残疾人康复服务四级网络,推进残疾人功能性扶贫,并建立“市办中心、县(区)设点、乡(镇)办班、村(社区)建基地”四级特教体系,做到“学-教-用”有效结合。 

      不仅如此,巴中市还在实施托养及日间照料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医疗扶贫工程的同时,实施保障扶贫工程,主要实行“四个兜底”,即重度、贫困残疾人低保兜底;1、2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兜底;重度和贫困残疾人医疗、养老保险财政代缴兜底;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兜底,从根本上夯实残疾人扶贫工作基础。 

      开展“五大行动”破除残疾人扶贫难题 

      在全市脱贫攻坚行动中,残疾人脱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进一步有效破解难题,让残疾人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市残联积极开展“五大行动”。 

      量服识别行动。市残联对全市699个贫困村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并与办证系统、“量服”数据库信息比对。科学划分残疾人贫困类型,制定针对性措施。建立帮扶信息系统平台。研发“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加大数据分析、研判和运用力度,为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医疗康复行动。市残联抓实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及救治、精神病康复救助、肢体矫形手术及康复治疗、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家庭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救助工作,辅助器具适配和高危人群耳聋筛查项目等。 

      教育培训行动。市残联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的同时,依托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盲人按摩、种养殖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培训。组建了“量服”、医疗康复、技能培训、帮扶服务队伍,引导中国狮子联合会、各类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助推残疾人精准脱贫。 

      创业就业行动。对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给予扶贫项目、信贷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入驻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集中创业。组建残疾人创业就业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医疗按摩、文化艺术机构,融入到全市旅游、康养产业中。 

      保障兜底行动。统筹推进残疾人低保、保险(养老、医疗保险费由政府代缴制度)、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等情况,与扶贫、民政等统筹做好衔接工作,财政优先安排资金。 

      “现在我的双脚能行走了,收入也提高了,真心感谢市县残联给予的关怀。”王平武望着眼前郁郁青青的葡萄园,当着通江县残联工作人员的面,他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近日,发生在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4社的一幕。该村村民王平武,因伤截肢,身体的残疾让他一度陷入了痛苦中。正在他绝望之时,残联给他带来了希望。 

      去年7月,在市残联的组织下,通江县残联了解到王平武的情况后,将他送往成都德林义肢厂安装了假肢并负担了全部费用。待他身体康复后,县残联又前往他家扶贫解困,帮他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制定家庭产业发展计划。并建议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加入村里的葡萄园发展林果业。随后,王平武将自家土地流转了一部分到葡萄园,又栽种了2亩葡萄,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辛勤管理下,今年葡萄喜获丰收,纯收入近一万元,让他度过了人生的难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残疾人扶贫示范区57个,中药材栽培等残疾人扶贫基地57个、扶贫联系点82个。 

      建立“六大机制”强化残疾人扶贫保障 

      措施再好,如果缺乏相应的保障,仍是“纸上谈兵”。 

      为有效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巴中市确立由市残联牵头,县(区)分管领导、乡(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及“挂包驻帮”第一书记“挂帅”,层层签定残疾人脱贫责任书,制定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残疾人脱贫工作等制度,明确任务节点,压实脱贫责任。以“严”和“实”的精神强化扶贫责任,将残疾人脱贫纳入全市精准脱贫考核办法,并提高权重,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采取市主导、县(区)主抓、乡(镇)主责、村(社区)主力的办法,规范残疾人精准脱贫的实施原则、方法路径和根本要求,并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挂钩,联动约束。严格按“拟定退出对象、民主评议、审定公告、退出销号”程序,根据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分解到村(社区),并同步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未脱贫的,集中各部门力量合力攻坚;已脱贫的,设定一年的跟踪期,严防返贫。与中软合作,研发残疾人脱贫专用网络,将残疾人脱贫地理信息、产业状况、帮扶措施、落实成效实时统计上传,客观评估、科学分析。同时,开发APP,让残疾人自主评估脱贫实效,并对脱贫成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不仅如此,巴中市还建立了村残协脱贫工作机制,以村(社区)残协为主体,对残疾人资源优先流转,园区务工优先安排,成立互助社,将残疾人产品统一规划、统一展示和销售,充分发挥村(社区)残协的助残脱贫主阵地作用。 

      搭建“三个平台”拓展残疾人扶贫服务 

      为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全市推出一系列扶贫服务,为残疾人搭建了“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资金整合平台和社会对接平台。 

      2016年初,巴中市成功搭建“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得到了省残联的高度重视,并倾力支持巴中建立残疾人大数据库。全市依托大数据、云技术和“互联网+”,推进残疾人新居、产业、教育、创业等信息立体化,实现了贫困残疾人适时了解信息和进行动态评价。截至去年底,全市“量服”平台已录入167700余人,累计为残疾人服务达961300余项次。量服服务,精准扶贫,真正做到了有规划、有需求、有落实、有督促、有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破解残疾人脱贫的资金难题,市残联搭建资金整合平台,与银行、财政、民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对接,整合涉残资金,并提高残疾人在项目资金中的占比,根据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精准定向安排帮扶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融入社会,走进群体,这是提高残疾人自信和自立的重要渠道。市残联通过注册的肢残协会、电商中心、创业联合会、创业就业孵化园等,培育和壮大残疾人创业队伍。成立中国狮子会巴中红叶服务队,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加大残疾人脱贫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助残脱贫,搭建了“残疾人-残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服务桥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残联综合服务能力 

      7月10日,在巴中经开区培智中心,11岁小朋友冯林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和妈妈一起做亲子游戏。冯林是一个患有好动症的孩子,去年10月市残疾人培智中心开班后,他成了这里的一名学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矫正培育,现在他已经能够管束自己的言行了。“多亏有了培智中心,多亏老师们的帮助,不然我还不晓得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哟。”言语间,冯林的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市残疾人培智中心是巴中市残疾人八个中心之一。据了解,“八个中心”分别为残疾人康复中心、辅助器具适配中心、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培训中心、呼叫中心、培智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是集康复、托养、培训、辅具适配、商务、文化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公益事业项目。该中心座落于巴中经济开发区教育、康复、医疗区域的中心,紧邻兴文汽车客运中心,交通便利。拥有“互联网+、可视系统”等现代化资源,同时与人民大学、电子科大、四川农大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待中心全面建成后,将为巴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年均18.2万人次的康复医疗、培训、托养等服务。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在视察巴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后如是评价,“这是全国贫困地区市州中最具规模、配套最齐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在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巴中市两级残联集中精力办实事,锐意进取搞建设,各类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1.99亿元,建成市、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4个,建成市级托养中心2个,辅具中心、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各1个。全市残疾人集中康复、托养设施面积达6.4万平方米;投入1.3亿元,建成乡(镇)残疾人康复站188个、村(社区)康复点2557个,配备康复训练器材5500件;投入1.2亿元,新建特教学校3所,改建1所、规划1所,全市特教建设面积达10000余平米。建立残疾人技能教育培训基地32个。同步推进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完成城乡盲道改造和坡道建设379.8公里,市、县(区)城区红绿灯语音提示器实现全覆盖。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20户,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服务窗口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手语培训11060余人次。 

      “残疾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残联综合服务能力,为全市残疾人过上有尊严而又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市残联理事长李本钦向记者介绍,“‘十三五’期间,巴中持续不断加大残疾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积极创建全国残疾人精准脱贫试验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探索与实践

  • 2016年07月15日 15时11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实施“十大工程”夯实残疾人扶贫基础 

      7月10日上午,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蒲家坝聚居点,残疾人张培里正在自家新居小院里悠闲地剥玉米。张培力年少失聪,今年59岁,一直没能成家。两年前,他还住在土墙房里,一遇上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梁断了好几次。 

      南鹰村规划巴山新居聚居点时,经南江县残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程序,村两委决定为村里没有能力建房的5户特困残疾人修建廉租房。开工不到3个月,5套住房就建好了。去年1月31日,张培力和村里其他4户特困残疾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 

      如今,像张培力这样的残疾人能够住进新居,在全市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市残联还帮助他们创业就业。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市新居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康复扶贫工程、创业就业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的大力实施。 

      近年来,巴中市通过实行新居规划建设“三统筹”、“三公开”、“三跟进”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残疾人廉租房1724套,经济适用房23037套。同时以推进资源流转和确权入股为重心,依托山水资源和地质属性,发展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助推“绿色脱贫”;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为龙头、县(区)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村(社区)为基础,构建残疾人康复服务四级网络,推进残疾人功能性扶贫,并建立“市办中心、县(区)设点、乡(镇)办班、村(社区)建基地”四级特教体系,做到“学-教-用”有效结合。 

      不仅如此,巴中市还在实施托养及日间照料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医疗扶贫工程的同时,实施保障扶贫工程,主要实行“四个兜底”,即重度、贫困残疾人低保兜底;1、2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兜底;重度和贫困残疾人医疗、养老保险财政代缴兜底;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兜底,从根本上夯实残疾人扶贫工作基础。 

      开展“五大行动”破除残疾人扶贫难题 

      在全市脱贫攻坚行动中,残疾人脱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进一步有效破解难题,让残疾人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市残联积极开展“五大行动”。 

      量服识别行动。市残联对全市699个贫困村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并与办证系统、“量服”数据库信息比对。科学划分残疾人贫困类型,制定针对性措施。建立帮扶信息系统平台。研发“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加大数据分析、研判和运用力度,为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医疗康复行动。市残联抓实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及救治、精神病康复救助、肢体矫形手术及康复治疗、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家庭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救助工作,辅助器具适配和高危人群耳聋筛查项目等。 

      教育培训行动。市残联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的同时,依托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盲人按摩、种养殖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培训。组建了“量服”、医疗康复、技能培训、帮扶服务队伍,引导中国狮子联合会、各类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助推残疾人精准脱贫。 

      创业就业行动。对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给予扶贫项目、信贷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入驻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集中创业。组建残疾人创业就业联合会,建立残疾人医疗按摩、文化艺术机构,融入到全市旅游、康养产业中。 

      保障兜底行动。统筹推进残疾人低保、保险(养老、医疗保险费由政府代缴制度)、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等情况,与扶贫、民政等统筹做好衔接工作,财政优先安排资金。 

      “现在我的双脚能行走了,收入也提高了,真心感谢市县残联给予的关怀。”王平武望着眼前郁郁青青的葡萄园,当着通江县残联工作人员的面,他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近日,发生在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4社的一幕。该村村民王平武,因伤截肢,身体的残疾让他一度陷入了痛苦中。正在他绝望之时,残联给他带来了希望。 

      去年7月,在市残联的组织下,通江县残联了解到王平武的情况后,将他送往成都德林义肢厂安装了假肢并负担了全部费用。待他身体康复后,县残联又前往他家扶贫解困,帮他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制定家庭产业发展计划。并建议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加入村里的葡萄园发展林果业。随后,王平武将自家土地流转了一部分到葡萄园,又栽种了2亩葡萄,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辛勤管理下,今年葡萄喜获丰收,纯收入近一万元,让他度过了人生的难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残疾人扶贫示范区57个,中药材栽培等残疾人扶贫基地57个、扶贫联系点82个。 

      建立“六大机制”强化残疾人扶贫保障 

      措施再好,如果缺乏相应的保障,仍是“纸上谈兵”。 

      为有效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巴中市确立由市残联牵头,县(区)分管领导、乡(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及“挂包驻帮”第一书记“挂帅”,层层签定残疾人脱贫责任书,制定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残疾人脱贫工作等制度,明确任务节点,压实脱贫责任。以“严”和“实”的精神强化扶贫责任,将残疾人脱贫纳入全市精准脱贫考核办法,并提高权重,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采取市主导、县(区)主抓、乡(镇)主责、村(社区)主力的办法,规范残疾人精准脱贫的实施原则、方法路径和根本要求,并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挂钩,联动约束。严格按“拟定退出对象、民主评议、审定公告、退出销号”程序,根据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分解到村(社区),并同步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未脱贫的,集中各部门力量合力攻坚;已脱贫的,设定一年的跟踪期,严防返贫。与中软合作,研发残疾人脱贫专用网络,将残疾人脱贫地理信息、产业状况、帮扶措施、落实成效实时统计上传,客观评估、科学分析。同时,开发APP,让残疾人自主评估脱贫实效,并对脱贫成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不仅如此,巴中市还建立了村残协脱贫工作机制,以村(社区)残协为主体,对残疾人资源优先流转,园区务工优先安排,成立互助社,将残疾人产品统一规划、统一展示和销售,充分发挥村(社区)残协的助残脱贫主阵地作用。 

      搭建“三个平台”拓展残疾人扶贫服务 

      为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全市推出一系列扶贫服务,为残疾人搭建了“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资金整合平台和社会对接平台。 

      2016年初,巴中市成功搭建“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得到了省残联的高度重视,并倾力支持巴中建立残疾人大数据库。全市依托大数据、云技术和“互联网+”,推进残疾人新居、产业、教育、创业等信息立体化,实现了贫困残疾人适时了解信息和进行动态评价。截至去年底,全市“量服”平台已录入167700余人,累计为残疾人服务达961300余项次。量服服务,精准扶贫,真正做到了有规划、有需求、有落实、有督促、有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破解残疾人脱贫的资金难题,市残联搭建资金整合平台,与银行、财政、民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对接,整合涉残资金,并提高残疾人在项目资金中的占比,根据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精准定向安排帮扶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融入社会,走进群体,这是提高残疾人自信和自立的重要渠道。市残联通过注册的肢残协会、电商中心、创业联合会、创业就业孵化园等,培育和壮大残疾人创业队伍。成立中国狮子会巴中红叶服务队,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加大残疾人脱贫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助残脱贫,搭建了“残疾人-残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服务桥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残联综合服务能力 

      7月10日,在巴中经开区培智中心,11岁小朋友冯林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和妈妈一起做亲子游戏。冯林是一个患有好动症的孩子,去年10月市残疾人培智中心开班后,他成了这里的一名学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矫正培育,现在他已经能够管束自己的言行了。“多亏有了培智中心,多亏老师们的帮助,不然我还不晓得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哟。”言语间,冯林的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市残疾人培智中心是巴中市残疾人八个中心之一。据了解,“八个中心”分别为残疾人康复中心、辅助器具适配中心、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培训中心、呼叫中心、培智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是集康复、托养、培训、辅具适配、商务、文化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公益事业项目。该中心座落于巴中经济开发区教育、康复、医疗区域的中心,紧邻兴文汽车客运中心,交通便利。拥有“互联网+、可视系统”等现代化资源,同时与人民大学、电子科大、四川农大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待中心全面建成后,将为巴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年均18.2万人次的康复医疗、培训、托养等服务。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在视察巴中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后如是评价,“这是全国贫困地区市州中最具规模、配套最齐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近年来,在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巴中市两级残联集中精力办实事,锐意进取搞建设,各类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1.99亿元,建成市、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4个,建成市级托养中心2个,辅具中心、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各1个。全市残疾人集中康复、托养设施面积达6.4万平方米;投入1.3亿元,建成乡(镇)残疾人康复站188个、村(社区)康复点2557个,配备康复训练器材5500件;投入1.2亿元,新建特教学校3所,改建1所、规划1所,全市特教建设面积达10000余平米。建立残疾人技能教育培训基地32个。同步推进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完成城乡盲道改造和坡道建设379.8公里,市、县(区)城区红绿灯语音提示器实现全覆盖。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620户,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服务窗口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手语培训11060余人次。 

      “残疾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残联综合服务能力,为全市残疾人过上有尊严而又幸福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市残联理事长李本钦向记者介绍,“‘十三五’期间,巴中持续不断加大残疾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积极创建全国残疾人精准脱贫试验区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