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四川仁寿兄弟俩:撂荒山地建“聚宝盆”

  • 2016年02月16日 09时26分
  • 来源: 新华网
  • 【字体:
  •   连绵不断的小山头栽着各种果树及南竹、香樟、黄葛树等,山间是蜿蜒曲折的水泥路,相邻的山头分别布置为养殖区和种植区,山下一个300亩水面的水库碧波荡漾……这“望山见水”之处便是四川省仁寿县钟祥镇返乡创业农民工骆学文、骆学才兄弟流转村民2700亩撂荒山地建起的家庭农场。

      春节刚过,记者在蜀色天香家庭农场见到骆学文时,他正与农场的两名管理人员盘算着春节后的计划。

      “这个春节,不仅我在农场上和留守的员工们一起过,连在城里的家人都来看我。这里空气好又清静,春节这几天前来参观‘取经’的村民很多。”骆学文让记者坐进他的越野车,沿着近年陆续建成的8公里多长的水泥路边参观农场边介绍。

      今年50岁的骆学文在16岁时就外出打工,他和弟弟骆学才在外地摸爬滚打多年后有了一定积蓄。2013年春节,骆学文回家过年时看到家乡原本贫瘠的山地,因人员外出务工而大片撂荒后,兄弟俩毅然下决心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家乡农业。

      他们与3名一起在外务工多年的亲戚合伙,首期流转租赁890亩山地,创办了当时四川首个合伙制家庭农场。

      骆学文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最早种下的果树,去年已开始挂果了。只要肯下工夫,撂荒山地一样能变“聚宝盆”。

      “作为家庭农场,必须带头发展绿色农业。”骆学文说,他们想把农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丘陵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示范场。

      为此,骆学文兄弟严格按照“生态、环保、循环”理念发展种植养殖业。如猪牛羊的养殖实行分区饲养并走“高端”路线,养猪场专门养殖香猪、黑猪、野猪等,日常除了喂粗纤维外,粮食一天控制在1斤半,还专门为猪修了“跑道”和“游泳池”,猪在热天进食后要“跑步”“游泳”,控制体重。

      牛、羊、猪的排泄物实行干稀分类,干粪通过发酵制成营养土,用于种植果树、蔬菜。稀粪直接进入化粪池,发酵后通过管道流入积粪池,再运用提灌设备抽到山头的积粪池,最后通过增压机和管道,输送到土里灌溉,实现了零排放。

      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骆学文兄弟的农场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累计流转土地2700亩。“我们把曾经撂荒的山地流转给农场,每亩每年可收租金上千元,而且还能在这里务工挣钱。”在养殖场务工的青石村村民陈光海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央的政策确实好!”骆学文说,等果树全面挂果后,他们要让游人在这里度假,吃农场产的生态蔬菜、猪羊牛肉和鱼,感受家庭农场的魅力。(姚永亮、陈健)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仁寿兄弟俩:撂荒山地建“聚宝盆”

  • 2016年02月16日 09时26分
  • 来源: 新华网
  •   连绵不断的小山头栽着各种果树及南竹、香樟、黄葛树等,山间是蜿蜒曲折的水泥路,相邻的山头分别布置为养殖区和种植区,山下一个300亩水面的水库碧波荡漾……这“望山见水”之处便是四川省仁寿县钟祥镇返乡创业农民工骆学文、骆学才兄弟流转村民2700亩撂荒山地建起的家庭农场。

      春节刚过,记者在蜀色天香家庭农场见到骆学文时,他正与农场的两名管理人员盘算着春节后的计划。

      “这个春节,不仅我在农场上和留守的员工们一起过,连在城里的家人都来看我。这里空气好又清静,春节这几天前来参观‘取经’的村民很多。”骆学文让记者坐进他的越野车,沿着近年陆续建成的8公里多长的水泥路边参观农场边介绍。

      今年50岁的骆学文在16岁时就外出打工,他和弟弟骆学才在外地摸爬滚打多年后有了一定积蓄。2013年春节,骆学文回家过年时看到家乡原本贫瘠的山地,因人员外出务工而大片撂荒后,兄弟俩毅然下决心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家乡农业。

      他们与3名一起在外务工多年的亲戚合伙,首期流转租赁890亩山地,创办了当时四川首个合伙制家庭农场。

      骆学文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最早种下的果树,去年已开始挂果了。只要肯下工夫,撂荒山地一样能变“聚宝盆”。

      “作为家庭农场,必须带头发展绿色农业。”骆学文说,他们想把农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丘陵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示范场。

      为此,骆学文兄弟严格按照“生态、环保、循环”理念发展种植养殖业。如猪牛羊的养殖实行分区饲养并走“高端”路线,养猪场专门养殖香猪、黑猪、野猪等,日常除了喂粗纤维外,粮食一天控制在1斤半,还专门为猪修了“跑道”和“游泳池”,猪在热天进食后要“跑步”“游泳”,控制体重。

      牛、羊、猪的排泄物实行干稀分类,干粪通过发酵制成营养土,用于种植果树、蔬菜。稀粪直接进入化粪池,发酵后通过管道流入积粪池,再运用提灌设备抽到山头的积粪池,最后通过增压机和管道,输送到土里灌溉,实现了零排放。

      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骆学文兄弟的农场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累计流转土地2700亩。“我们把曾经撂荒的山地流转给农场,每亩每年可收租金上千元,而且还能在这里务工挣钱。”在养殖场务工的青石村村民陈光海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央的政策确实好!”骆学文说,等果树全面挂果后,他们要让游人在这里度假,吃农场产的生态蔬菜、猪羊牛肉和鱼,感受家庭农场的魅力。(姚永亮、陈健)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