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四川实践

  • 2016年12月21日 09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之后,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发言中提出,中国经济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今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鲜明提出,贯彻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坚定推进到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央推动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工作部署和战略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

      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目前中央强调着力加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并不是用供给侧管理来否定需求侧管理。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在供给侧和管理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下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由此可见,中央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强化需求调节和供给调节的功能互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点,一是需求调节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供给调节主要是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需求调节主要是短期调节,通过政府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等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方式时滞过程短,在短期内能产生效果。而供给调节则突出产业、企业的作用,注重培育新动能和转型升级,相对来说发挥作用的过程较长;三是需求调节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结果,注重经济增长的成效,而供给调节则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起点,注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本次调控着力点的变化,既不是以需求调节为主,也不是以供给调节为主,而是以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这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是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将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因为在现实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既是总量问题,但更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问题。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一直强调需求不足,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需求结构性问题,例如我国一方面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还有需求转移和需求外溢。从供给来看,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结构性过剩,即严重过剩的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定向调控,核心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方向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方案》的最新概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供给学派有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理论依据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供给与需求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出新需求。而西方供给学派则是来源于新自由主义;二是制度基础不同。西方供给学派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根本目的是强化这一基本制度,促进私有经济发展。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则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根本目的是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设计,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挖掘新增长点,提高经济社会的福利水平;三是政府和市场关系不同。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市场经济关注的问题。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我国则主张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四是经济背景不同。上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面临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而我国目前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指标保持较低水平;五是政策着力点不同。西方的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应当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而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要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与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我们认为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创新发展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由此可见,中央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2016年,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突出地表现在2016年以来我省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亮点较多。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实现GDP23793.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此外,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银行贷款、经济效益等都保持了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经济发展。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作实践中,应当贯穿以下几个原则:

      树立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需求与供给两侧需同时发力。采取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定向调控思路。需求方面,大规模、全方位地刺激需求已不再必要,但部分区域的扩大需求还是必要的,如中西部的交通设施、棚户区改造和地下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大投资,环保、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需要增加投资,扶贫脱贫攻坚更需要增加投资。这也反映了这些领域、这些产品供给能力的不足。供给方面,整体来说,主要是放松管制与约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对高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朝阳产业应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改善供给结构。

      做好加减乘除,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涉及多个方面,具体路径也应有所不同。做好加法。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需适当向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倾斜,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消除传统产业萎靡带来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好减法。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基础,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向国外输出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同时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好乘法。以创新发展为指导,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机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新淘汰落后设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做好除法。坚持绿色发展,扩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严把企业节能减排审核关口,提高违规排污的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与排放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正视投资与转型的关系,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我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很大程度上是与相关领域、相关产业的投资不对称有较大关联性的。为此,应不断加强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逐渐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着力提高生态绿化带、绿地涵养、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完善财政资金分担投入机制,全力优化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支持压力;坚持总量可控、过剩产业减少投资原则,将投资重点转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投资结构,在增加产业投资的同时,夯实供给结构优化的基础,促进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

      多角度推进科技创新,全力培育供给新优势。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微观企业围绕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成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整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成功率。

      以多元化改革为抓手,优化供给端的制度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将政府的注意力与精力转移到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转变,提高公有制主体效率;完善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投融资机制改革等。(丁任重)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四川实践

  • 2016年12月21日 09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之后,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发言中提出,中国经济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今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鲜明提出,贯彻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坚定推进到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央推动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工作部署和战略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

      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目前中央强调着力加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并不是用供给侧管理来否定需求侧管理。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在供给侧和管理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下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由此可见,中央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强化需求调节和供给调节的功能互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点,一是需求调节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供给调节主要是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需求调节主要是短期调节,通过政府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等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方式时滞过程短,在短期内能产生效果。而供给调节则突出产业、企业的作用,注重培育新动能和转型升级,相对来说发挥作用的过程较长;三是需求调节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结果,注重经济增长的成效,而供给调节则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起点,注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本次调控着力点的变化,既不是以需求调节为主,也不是以供给调节为主,而是以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这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是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将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因为在现实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既是总量问题,但更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问题。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一直强调需求不足,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需求结构性问题,例如我国一方面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还有需求转移和需求外溢。从供给来看,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结构性过剩,即严重过剩的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定向调控,核心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方向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巩固经济增长基础……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方案》的最新概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供给学派有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理论依据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供给与需求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出新需求。而西方供给学派则是来源于新自由主义;二是制度基础不同。西方供给学派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根本目的是强化这一基本制度,促进私有经济发展。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则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根本目的是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设计,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挖掘新增长点,提高经济社会的福利水平;三是政府和市场关系不同。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市场经济关注的问题。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我国则主张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四是经济背景不同。上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面临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而我国目前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指标保持较低水平;五是政策着力点不同。西方的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应当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而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要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与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我们认为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创新发展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由此可见,中央强调供给侧管理,是为了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匹配,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促进经济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2016年,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突出地表现在2016年以来我省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亮点较多。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实现GDP23793.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此外,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银行贷款、经济效益等都保持了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经济发展。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作实践中,应当贯穿以下几个原则:

      树立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需求与供给两侧需同时发力。采取需求调节与供给调节相结合的定向调控思路。需求方面,大规模、全方位地刺激需求已不再必要,但部分区域的扩大需求还是必要的,如中西部的交通设施、棚户区改造和地下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大投资,环保、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也需要增加投资,扶贫脱贫攻坚更需要增加投资。这也反映了这些领域、这些产品供给能力的不足。供给方面,整体来说,主要是放松管制与约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对高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朝阳产业应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改善供给结构。

      做好加减乘除,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涉及多个方面,具体路径也应有所不同。做好加法。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需适当向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倾斜,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消除传统产业萎靡带来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好减法。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充足的外汇储备为基础,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向国外输出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同时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好乘法。以创新发展为指导,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机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新淘汰落后设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做好除法。坚持绿色发展,扩大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严把企业节能减排审核关口,提高违规排污的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与排放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正视投资与转型的关系,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我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很大程度上是与相关领域、相关产业的投资不对称有较大关联性的。为此,应不断加强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逐渐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着力提高生态绿化带、绿地涵养、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完善财政资金分担投入机制,全力优化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支持压力;坚持总量可控、过剩产业减少投资原则,将投资重点转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投资结构,在增加产业投资的同时,夯实供给结构优化的基础,促进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

      多角度推进科技创新,全力培育供给新优势。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微观企业围绕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成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整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成功率。

      以多元化改革为抓手,优化供给端的制度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将政府的注意力与精力转移到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转变,提高公有制主体效率;完善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投融资机制改革等。(丁任重)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