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凉山11.32万人将告别贫困

  • 2016年12月20日 23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普格县五道箐乡洛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增加贫困村民收入。图为12月8日,贫困村民在种植羊肚菌。宾文才摄

      破瓶颈 兴产业 树新风

      “主粮1100斤,其他粮食200斤……”12月14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2016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验收考核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问卷调查,贫困户阿桌友作家的情况,被一一记录在问卷上。

      今年,凉山州根据集中连片特困的特殊州情,抓住用好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四治并举”“五管齐下”,定下了今年贫困村退出490个、贫困人口脱贫11.32万人的目标。

      新年将至,这些村是否如期脱贫,又是如何脱贫的?

      A

      修通公路彻底消除“肠梗阻”

      “公路通村了,大家终于不用‘撒谎’了。”雷波县雷池乡嘎窝村党支部书记苏取哈说,以前销售农产品,收购老板总要问:“你们村通路了吗?”村里人都含糊说通了,“其实大家都是靠马驮、人背,把玉米、水稻等运到大路上来。”

      在精准扶贫中,嘎窝村第一书记马雪峰积极向县上争取政策,嘎窝村得到了修通村路的项目,全村总体规划修路9.9公里。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修路,今年初,通村公路终于修到村民家门口。

      凉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单位建设成本高,长期制约凉山脱贫攻坚、致富奔康。为此,凉山州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战略,提出在2018年前实现全州2072个贫困村交通脱贫摘帽目标,并结合全州通村公路建设实际,合理确定符合本州情况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交通项目计划、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优先向极度贫困村倾斜。

      为解决建设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部分县采取EPC总承包模式,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打捆,选择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采取代建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截至11月底,凉山州已有333个脱贫村实现通村硬化路,占计划退出脱贫村总数的68%,剩余157个通村硬化路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力争完成522个脱贫村实现通村硬化路。“路还没修完,好多人家都买了摩托车。”苏取哈说,路修好了,孩子们上学也更加安全了。

      B

      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底气足

      宁南县36个贫困村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荒山荒坡面积大、宜林范围广,特别适宜栽植核桃等干果经济林。“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希望在山。”宁南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该县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现代林业列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在海拔1300米至2600米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在海拔2600米以上发展华山松、杉树等生态林,积极引导村民“种树发财”。

      围绕山林做大产业文章,已经成为各县的脱贫共识。凉山州2016年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6年计划在全州17个县市新建25.3万余公顷核桃基地,总投资11.4亿元。凉山州林业局局长杨洪彬告诉记者,目前,全州各县市已超额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为充分激发贫困村民发展核桃积极性,宁南县实施以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确权颁证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到户,积极引导农民兴林致富。同时,实行“三年内林权经营者造林成活率达标的,给予奖励和扶持,抛荒撂荒的将收回其承包经营权”等政策,激发造林热情。

      “如果单一发展核桃的话,收益时间较长、见效慢,所以我们探索发展‘核桃+黑山鸡’‘核桃+茶叶’‘核桃+花魔芋’等林下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切实解决林农短期收益问题。”宁南县林业局局长黄登义介绍,林下经济正成为贫困村经济新增长点。

      除林业扶贫外,凉山州还大力实施农牧产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等,帮助贫困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C

      移风易俗村民学炒回锅肉

      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是一个偏远高山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被列为极度贫困村。

      去年8月,在帮扶单位昭觉县委宣传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经多方协调争取,投资75万元修通了村公路,投资39万元架通了9公里多的人工饮水管道,全村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基础有了,该村努力推进移风易俗,激发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在驻村第一书记的联系下,江苏扬州某慈善机构为该村采购了价值5万多元的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奖励和分发给全村农户。

      “给我们发了砧板、菜刀、撮箕、扫把这么多东西,谢谢你们。”贫困户拾叶尔夫激动地说。马比阿合则摸着分给他保管的全自动洗衣机,向大家保证:“我一定当好卫生小组长,好好保管使用洗衣机,保证我这个组的8家人随时都可以来洗衣服。”

      趁热打铁,驻村第一书记又从县城请来了厨师,在土坝子里教村民炒回锅肉。村支书孙子古且说,过去大家习惯吃坨坨肉,其实两块坨坨肉炒出来的回锅肉就够一家人吃一顿,“这有利于改变饮食习惯,厉行节约。”

      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州还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普及健康卫生、禁毒防艾知识,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并依托农民夜校、村级活动中心、文化院坝、“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平台,开展自力更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 (记者 何勤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11.32万人将告别贫困

  • 2016年12月20日 23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普格县五道箐乡洛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增加贫困村民收入。图为12月8日,贫困村民在种植羊肚菌。宾文才摄

      破瓶颈 兴产业 树新风

      “主粮1100斤,其他粮食200斤……”12月14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2016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验收考核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问卷调查,贫困户阿桌友作家的情况,被一一记录在问卷上。

      今年,凉山州根据集中连片特困的特殊州情,抓住用好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四治并举”“五管齐下”,定下了今年贫困村退出490个、贫困人口脱贫11.32万人的目标。

      新年将至,这些村是否如期脱贫,又是如何脱贫的?

      A

      修通公路彻底消除“肠梗阻”

      “公路通村了,大家终于不用‘撒谎’了。”雷波县雷池乡嘎窝村党支部书记苏取哈说,以前销售农产品,收购老板总要问:“你们村通路了吗?”村里人都含糊说通了,“其实大家都是靠马驮、人背,把玉米、水稻等运到大路上来。”

      在精准扶贫中,嘎窝村第一书记马雪峰积极向县上争取政策,嘎窝村得到了修通村路的项目,全村总体规划修路9.9公里。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修路,今年初,通村公路终于修到村民家门口。

      凉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单位建设成本高,长期制约凉山脱贫攻坚、致富奔康。为此,凉山州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战略,提出在2018年前实现全州2072个贫困村交通脱贫摘帽目标,并结合全州通村公路建设实际,合理确定符合本州情况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交通项目计划、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优先向极度贫困村倾斜。

      为解决建设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部分县采取EPC总承包模式,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打捆,选择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采取代建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截至11月底,凉山州已有333个脱贫村实现通村硬化路,占计划退出脱贫村总数的68%,剩余157个通村硬化路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力争完成522个脱贫村实现通村硬化路。“路还没修完,好多人家都买了摩托车。”苏取哈说,路修好了,孩子们上学也更加安全了。

      B

      产业发展村民致富底气足

      宁南县36个贫困村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荒山荒坡面积大、宜林范围广,特别适宜栽植核桃等干果经济林。“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希望在山。”宁南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该县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现代林业列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在海拔1300米至2600米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在海拔2600米以上发展华山松、杉树等生态林,积极引导村民“种树发财”。

      围绕山林做大产业文章,已经成为各县的脱贫共识。凉山州2016年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6年计划在全州17个县市新建25.3万余公顷核桃基地,总投资11.4亿元。凉山州林业局局长杨洪彬告诉记者,目前,全州各县市已超额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为充分激发贫困村民发展核桃积极性,宁南县实施以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确权颁证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到户,积极引导农民兴林致富。同时,实行“三年内林权经营者造林成活率达标的,给予奖励和扶持,抛荒撂荒的将收回其承包经营权”等政策,激发造林热情。

      “如果单一发展核桃的话,收益时间较长、见效慢,所以我们探索发展‘核桃+黑山鸡’‘核桃+茶叶’‘核桃+花魔芋’等林下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切实解决林农短期收益问题。”宁南县林业局局长黄登义介绍,林下经济正成为贫困村经济新增长点。

      除林业扶贫外,凉山州还大力实施农牧产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等,帮助贫困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C

      移风易俗村民学炒回锅肉

      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是一个偏远高山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被列为极度贫困村。

      去年8月,在帮扶单位昭觉县委宣传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经多方协调争取,投资75万元修通了村公路,投资39万元架通了9公里多的人工饮水管道,全村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基础有了,该村努力推进移风易俗,激发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在驻村第一书记的联系下,江苏扬州某慈善机构为该村采购了价值5万多元的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奖励和分发给全村农户。

      “给我们发了砧板、菜刀、撮箕、扫把这么多东西,谢谢你们。”贫困户拾叶尔夫激动地说。马比阿合则摸着分给他保管的全自动洗衣机,向大家保证:“我一定当好卫生小组长,好好保管使用洗衣机,保证我这个组的8家人随时都可以来洗衣服。”

      趁热打铁,驻村第一书记又从县城请来了厨师,在土坝子里教村民炒回锅肉。村支书孙子古且说,过去大家习惯吃坨坨肉,其实两块坨坨肉炒出来的回锅肉就够一家人吃一顿,“这有利于改变饮食习惯,厉行节约。”

      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州还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普及健康卫生、禁毒防艾知识,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并依托农民夜校、村级活动中心、文化院坝、“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平台,开展自力更生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 (记者 何勤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