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创新战斗力生成模式

  • 2016年11月15日 16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将“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列为四川省改革创新试验的首要任务,四川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大力推动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预备役部队在贯彻军民深度融合战略中的实践探索,近日,笔者与四川某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以下简称预高师)进行对话。

      □范远明姜华 问:军民融合是国家大战略,预备役部队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年你们做了很多探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军队专项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你们是如何理解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

      刘潇(预高师政委):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富国强军的新举措,是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对于新形势下深化军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体制优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防动员潜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政军民关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备役部队既军又民、寓军于民,是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行精兵战略的同时保持雄厚战争潜力的重要举措。预备役部队是军队力量与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之间的结合部、桥头堡、最前沿。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将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作为六大建设任务之一,可以说在军队建设包括预备役部队建设“需求侧”与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供给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借助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有效提升战斗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的申报是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具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梳理,无论是从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还是预备役部队自身建设现实需要,特别是充分挖掘四川国防动员的资源潜力上,我们都应该主动作为、趟出路子,努力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

      问:预备役部队是国防需求与地方潜力之间的力量结合部,你们是如何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发挥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优势的角度,谋划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的?

      刘潇:从“需求侧”来讲,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对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核心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怎么建,应该由什么样的力量构成,如何适应一流部队建设要求,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模式如何从以往的注重数量规模、主要面向陆军,向注重质量效能、更多突出军兵种作战要素和新型作战要素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既现实又紧迫的课题。预备役部队的力量组成与作战部队有所不同,建设特点是军地“两条线”,在力量来源上包括现役和预编预任两部分,由预编预任的地方预备役官兵和少量的现役军人共同组成;部队力量构成中既有传统的作战和保障力量要素,也有新型的网络信息指挥控制等力量要素。其中有些像卫勤、运输、电力、地理信息测绘保障等军地“通用”要素可以从地方应急力量进行模块化抽组;有些像通信保障、装备维修等“半通用”的高技术要素可以依托地方企业进行专业化定制;其它的仅作战所需的“专用”要素,则可以通过征召部队特有关键作战岗位的退役人员进行补充,也可以利用地方单位技术优势进行军地联合建设。

      从“供给侧”来讲,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预备役部队的兵员征召和力量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雄厚的基础。以我们四川省为例,四川历来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军工、电子等战略资源丰富,作为人口大省和西部经济强省,无论在人力资源、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还是在后勤装备保障动员潜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体制内的军工企业、相关事业单位,还是社会民间优质资源,都可以作为可扩展的能力要素,纳入预备役部队力量体系中,这就给我们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力量来源。今年,四川省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为我们探索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我们预备役高炮部队来讲,以往的部队建设一直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新形势下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遵循“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总要求,按照开放融合、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路,搞好部队“需求侧”与地方“供给侧”之间的军地建设需求对接、军地力量要素对接、军地训练教育对接、军地平战保障对接和军地联合管理对接。通过对地方优质资源、新型力量的抽组动员和体系编组,探索能力生成可复制、力量动员可持续、岗位人员可替换的路子,有效提升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能力和融入体系能力,努力实现预备役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同步于作战部队,甚至在有些地方优势要素上高于优于作战部队。这就是弯道超越。

      问:近年来你们在创新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方面特别是专业化后备力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刘潇:近年来,我们按照军委决策部署,在省军区的领导指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按照预备役部队的使命任务和能力需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优质资源,从军地联建、联训、联动和深化国防教育这四个方面探索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办法,在军地对接联建上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尝到了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实践的“甜头”。一是在军地联建方面,按照要素化、专业化、模块化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拓宽力量来源的方法路径和能力生成的模式,广泛吸纳地方应急力量、科研教学单位、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关力量资源,探索组建了多个专业化模块力量。这些模块力量既有体制内的军工企业、研究所,也有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化应急力量和地方高校,还有大型民营企业和民营高技术科研单位。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预备役力量建设模式的路子,有效提升了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的专业化模块化信息化水平。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面临部队体制编制调整的大背景下,重点在创新力量建设模式上探索,在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上下工夫,为实现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目标闯出一条可行路子。二是在军地联训方面,采取地方原单位抽组训练与部队军政集训相结合、预备役人员岗位练兵与分队模块混编训练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与实兵实弹演习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对预备役人员的战备基础、整体能力的训练和考核,探索建立“动员抽组聚能、战备训练赋能、体系参战释能”的运行机制,探索从地方动员潜力到部队作战能力转换的方法路子,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三是在军地联动方面,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特别是与省发改委、卫计委、省应急办等部门的工作联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军事需求论证、力量体系设计、动员潜力调查、军地方案对接、力量模块抽组、军地联建联训、常态管理保障”军民融合七步骤工作流程,对指导开展预备役部队军民深度融合建设提供了实用可行方法途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当前不求完美,只求在方法、路径以及机制和手段建设上有所突破,为未来发展打下前进的基础。四是在深化国防教育方面,按照国防动员新体制要求,总结提出并积极践行新一代国动人“当好三个角色”的要求,主动走出军营,努力当好国防动员部队在地方的“军代表”和形象代言人、当好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传授的“教官”、当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员”,将与地方单位和地方人员的每一次交流沟通都当作国防动员教育走入社会的“触点”,在深化军民融合建设的同时,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一体化,为构建强大的国防和后备力量体系作出贡献。

      问:你们通过军民融合,在预备役力量体系架构设计、力量要素抽组、力量生成模式上做了很多的探索。这些年四川各类抢险救灾任务繁重,预备役部队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是如何在军民融合中实现军地力量建设1+1>2的目标的?

      沈骥(师预备役军官、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医疗卫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些年我们根据国防动员的要求,从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抽组部分医护人员组成四川预高师野战医院,在此基础上军地还联合抽组了高原应急医疗队,纳入军地应急力量共建共管共用,并自筹经费购买医疗器材,配备特需药品、特殊卫生装备,达到了既能满足地方应急卫勤需要,又能保障预备役部队完成任务。这些医院既是政府的应急力量,也是预备役的预任模块,加入预备役以来,在参加部队演习训练中既为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又提升自身应急保障能力,的确收到了双赢效果。近年来,预备役卫勤分队先后参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救援,穿着军装既为官兵服务又为灾区群众服务,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就更强,特别是由省人民医院抽组的高原应急医疗队,去年走出国门参加尼泊尔特大地震人道主义医疗救援,队员们牢记职责使命,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下一步,我们主动适应部队编制体制调整需要,探索军民融合卫勤保障的制度机制和服务流程,努力在创新路上带好头。

      王抒祥(师预备役军官、国家电网西南分部主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道,国家队要先行。电网既有野战电力能源保障能力,也有应急供电设施抢修能力,还有就近入网、野战发电能力,能全覆盖、无盲区,部队走到哪里,电力就保障到哪里。这些年,师依托我们供电系统专业化力量强的优势,组建成立了预备役应急电力保障分队,这种模块化力量的抽组方式机动灵活,在汶川、玉树、芦山抗震救灾快速抢通了损毁线路,不仅高标准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还锤炼了队伍的过硬作风,提高了应急抢通能力。随着国家电网力量建设的迅猛发展,可以提供无限量的国防动员潜力。同时,这支应急队伍不仅配备的专业设备好、专业人员素质高,而且平时长期在高原作战,对高原高寒地区供电抢修保通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无论急时战时执行任务都能发挥关键作用。当前我们正在重点探索野战电力保障网络化模式,同时在应急供电的集约化、机动化、智能化上加大研究,努力实现随时为部队执行任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

      问:四川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西部高地,打赢信息化战争,如何把地方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国防动员潜力?

      刘宇(师预备役军官、省测绘局副局长):鼓励和支持高科技行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用好先进的测绘装备和测绘技术,可以服务部队,实现装备、技术、人才军地共享。2014年7月,师在我局预编了一支涵盖遥感遥测、地理信息测绘、无人机航拍的应急地理信息保障分队,配备了无人机和测绘装备。这支队伍两次随部队到高原参加实兵演习,为演习提供了战场地理信息数据和平台支撑。同时,根据预备役部队执行应急任务的需求,联合研发了“预备役应急信息平台”并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下一步,我们按照预备役师赋予的任务,在模块标准化建设上进行探索,实现力量建设标准化、建设模式可复制,为全要素、信息化的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扎西平措(师预备役军官、四川机动通信局局长):我们是移动运营商,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的应急机动指挥中心,可以提供多种手段的互联互通和具备较强的应急通讯抢修能力,作为预备役部队应急通信保障力量,不仅保障部队执行任务,又能为军地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通过多年来执行多种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预编的预备役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能够快速实现野战组网,具备完成军用、民用无线卫星终端保障和卫星终端通信保障能力,提供军地之间应急通信保障,做到任何时间、地点的24小时不间断持续通信保障能力。

      苏石(师预备役军官、四川豪芸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经理):“借梯上楼”能够让军民融合快速“开花结果”。我们都是预备役的老队员,执行了“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地形道路的紧急航拍、江西抚州大坝应急抢险以及维稳处突等多次重大任务,平时完成城市空中旅游、医疗救护、空中预警、电力巡护、农林作业等任务。这些年根据任务牵引,我们从动力伞、三角翼飞行器开始,到现在固定翼、直升机,特别是无人机的发展迅速。我们的预备役分队平时服务社会,部队外出野营训练时扮演“磨刀石”充当靶机,在野外生疏地域为部队训练服务。未来作战向无人化发展,我们也在预备役部队的指导下,探索开发科技含量高、超低空、超视距无人机性能应用,在国防动员和预备役力量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炫蓉(师预备役军官、中科慧创科技公司总监):支撑信息化作战的是网络,网络的安全是保证作战胜利的基础。探索网络空间主动防御技术是我们多年一直努力的追求,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先后为部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网络主动预警系统”“防御训练系统”等多个项目设计、产品、施工和技术服务。预备役部队本身缺乏信息要素,运用好地方高技术资源多、技术先进的优势,我们将和预高师探索建立网络攻防分队,弥补预备役建设的“短板”。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构建网络靶场、主动防御体系模块,通过完成任务更好地了解需求、更好服务部队。

      问:训练装备老旧一直是困扰预备役建设发展的瓶颈。四川有丰富的“大三线”建设资源,一方面运用这些资源直接服务军队建设,另一方面用好这些资源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服务,你们做了哪些探索?

      张洪梅(师预备役军官、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部部长):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军工企业应走在前、尽好责。兵器装备单位拥有很多技术骨干和兵器专家,还有一线素质过硬的高级技师和操作人员。军工企业的特点既是武器装备的生产者,又是武器装备的维修专家,对装备性能、使用、维护熟悉。不仅可以为部队提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可以把科研生产能力作为动员能力,直接转为作战能力。师在我公司组建应急装备抢修分队,他们不仅平时生产,而且还为预备役部队培训装备维修骨干,任务时跟随部队一起行动,能够快速提高平转战能力和快速抢修能力,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无缝对接。

      毕军(师预备役军官、成都汇盈利智能科技公司经理):参加预备役实践感到,长期以来制约预备役部队建设的瓶颈是训练,影响训练的根子在装备。当前,瞄着强军目标不能停留在等、靠、要上,要积极主动工作,在做好人等装备的具体工作上下工夫。怎样实现人等装备,除了坚持过去和作战部队联合训练、送院校训以外,适合预备役训练要求的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仿真模拟训练。这不仅能提高训练水平,缩短人装结合时间,还可以转变观念,提升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和官兵的信息素养。这些年仿真建设在地方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推广,包括定位、立体裸眼3D技术在军队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努力在这方面积极作为。

      问:现代作战对各种保障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国民经济潜力资源丰富,在探索新质保障力量上你们有什么新做法?

      易贤文(第四团预备役军官、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军民融合,离不开人才作支撑。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高校学生是后备力量特别是预备役建设的储备力量。学校近年来在军民融合方面开发了航空图像传输及处理、无人机飞控及定位、航空数据链及数据链组网等技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授权。师依托我校组建的网络信息应急分队,多次参加部队军事演习活动,既履行了国防义务,又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这支分队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主阵地宣传作用,开设国防教育讲座30余场,“手拉手”宣传“大国防”观念,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校园文化。下一步,我们将打好能力建设“攻坚战”和国防教育“阵地战”,探索高校与部队融合模式。

      林孝波(师预备役军官、西林凤腾通用航空公司经理):“民参军”的科技含量高低,影响着军民融合发展质量。作为通用航空,主要担负直升机飞行员的培训任务。这些年企业发展很快,目前拥有多种型号直升机,先后完成了空中安全巡查、城市消防、航空护林、森林救火等应急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也锻炼了队伍。适应军队改革和陆军转型需要,我们这支力量加入预备役部队,就能够让预备役部队飞起来,在执行任务中就插上了翅膀。只要一声令下,随时能够为部队遂行任务提供低空侦察、应急运输、紧急投送物资运输和伤员后送任务,使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向“空地”一体双轮驱动转变。

      谢应文(师预备役军官、华川集团党委书记):融合促进发展,融合才能更强大。这些年民营企业不仅发展快,而且体量大,像我们这样由国营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有着比较好的队伍基础和建设实力。近年来,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捐资修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环线公路,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和部队官兵一起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成立应急道桥抢修分队以来,积极参加预备役部队专业训练,完成了省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建设等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抢修能力,提高了队伍素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道路、桥梁、机场跑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突发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模块化抽组办法。

      问:你们的探索令人鼓舞,下一步你们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杨文林(预高师师长):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建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按照强军目标和实战化要求打造新型预备役部队。坚决落实“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合战略,在建设什么样的预备役部队、怎样建设预备役部队上下工夫、求创新、做探索。积极适应军队改革要求,努力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一是要加强部队实战化训练,积极参加军地联合训练和各类应急行动,探索力量建设的方法路子,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快速动员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精确打击能力,促进由地方动员潜力向提升部队战斗力的转化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目标。二是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潜力优势,做好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瞄准未来作战能力建设需求,军地、军政、军民联手,细化模块化力量建设方案,同心协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三是要深化军民融合探索成果,以我们申报的主研课题和提出的“军民融合七步骤工作流程”为载体,找准主攻方向和目标定位,融入到战备训练、国防教育和应急处突等各项工作任务中,分段分步实施,扎扎实实把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往纵深推进、向实处落地。

      这些年我们师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只是初步的和局部的,在改革的时代,瞄着强军目标,就是要拿出一种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的劲头,在创新发展上不断探索,努力实现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突围、突破,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积极作为、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创新战斗力生成模式

  • 2016年11月15日 16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将“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列为四川省改革创新试验的首要任务,四川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大力推动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预备役部队在贯彻军民深度融合战略中的实践探索,近日,笔者与四川某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以下简称预高师)进行对话。

      □范远明姜华 问:军民融合是国家大战略,预备役部队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年你们做了很多探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军队专项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你们是如何理解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

      刘潇(预高师政委):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富国强军的新举措,是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对于新形势下深化军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体制优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防动员潜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政军民关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备役部队既军又民、寓军于民,是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行精兵战略的同时保持雄厚战争潜力的重要举措。预备役部队是军队力量与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之间的结合部、桥头堡、最前沿。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将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作为六大建设任务之一,可以说在军队建设包括预备役部队建设“需求侧”与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供给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借助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有效提升战斗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的申报是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具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梳理,无论是从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求,还是预备役部队自身建设现实需要,特别是充分挖掘四川国防动员的资源潜力上,我们都应该主动作为、趟出路子,努力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

      问:预备役部队是国防需求与地方潜力之间的力量结合部,你们是如何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发挥地方国防动员潜力优势的角度,谋划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的?

      刘潇:从“需求侧”来讲,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对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核心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怎么建,应该由什么样的力量构成,如何适应一流部队建设要求,预备役部队的建设模式如何从以往的注重数量规模、主要面向陆军,向注重质量效能、更多突出军兵种作战要素和新型作战要素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既现实又紧迫的课题。预备役部队的力量组成与作战部队有所不同,建设特点是军地“两条线”,在力量来源上包括现役和预编预任两部分,由预编预任的地方预备役官兵和少量的现役军人共同组成;部队力量构成中既有传统的作战和保障力量要素,也有新型的网络信息指挥控制等力量要素。其中有些像卫勤、运输、电力、地理信息测绘保障等军地“通用”要素可以从地方应急力量进行模块化抽组;有些像通信保障、装备维修等“半通用”的高技术要素可以依托地方企业进行专业化定制;其它的仅作战所需的“专用”要素,则可以通过征召部队特有关键作战岗位的退役人员进行补充,也可以利用地方单位技术优势进行军地联合建设。

      从“供给侧”来讲,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预备役部队的兵员征召和力量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雄厚的基础。以我们四川省为例,四川历来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军工、电子等战略资源丰富,作为人口大省和西部经济强省,无论在人力资源、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还是在后勤装备保障动员潜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体制内的军工企业、相关事业单位,还是社会民间优质资源,都可以作为可扩展的能力要素,纳入预备役部队力量体系中,这就给我们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力量来源。今年,四川省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为我们探索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我们预备役高炮部队来讲,以往的部队建设一直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新形势下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遵循“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总要求,按照开放融合、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路,搞好部队“需求侧”与地方“供给侧”之间的军地建设需求对接、军地力量要素对接、军地训练教育对接、军地平战保障对接和军地联合管理对接。通过对地方优质资源、新型力量的抽组动员和体系编组,探索能力生成可复制、力量动员可持续、岗位人员可替换的路子,有效提升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能力和融入体系能力,努力实现预备役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同步于作战部队,甚至在有些地方优势要素上高于优于作战部队。这就是弯道超越。

      问:近年来你们在创新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方面特别是专业化后备力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刘潇:近年来,我们按照军委决策部署,在省军区的领导指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按照预备役部队的使命任务和能力需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优质资源,从军地联建、联训、联动和深化国防教育这四个方面探索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模式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办法,在军地对接联建上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尝到了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实践的“甜头”。一是在军地联建方面,按照要素化、专业化、模块化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拓宽力量来源的方法路径和能力生成的模式,广泛吸纳地方应急力量、科研教学单位、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关力量资源,探索组建了多个专业化模块力量。这些模块力量既有体制内的军工企业、研究所,也有政府事业单位的专业化应急力量和地方高校,还有大型民营企业和民营高技术科研单位。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预备役力量建设模式的路子,有效提升了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的专业化模块化信息化水平。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面临部队体制编制调整的大背景下,重点在创新力量建设模式上探索,在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上下工夫,为实现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目标闯出一条可行路子。二是在军地联训方面,采取地方原单位抽组训练与部队军政集训相结合、预备役人员岗位练兵与分队模块混编训练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考核与实兵实弹演习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对预备役人员的战备基础、整体能力的训练和考核,探索建立“动员抽组聚能、战备训练赋能、体系参战释能”的运行机制,探索从地方动员潜力到部队作战能力转换的方法路子,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三是在军地联动方面,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特别是与省发改委、卫计委、省应急办等部门的工作联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军事需求论证、力量体系设计、动员潜力调查、军地方案对接、力量模块抽组、军地联建联训、常态管理保障”军民融合七步骤工作流程,对指导开展预备役部队军民深度融合建设提供了实用可行方法途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当前不求完美,只求在方法、路径以及机制和手段建设上有所突破,为未来发展打下前进的基础。四是在深化国防教育方面,按照国防动员新体制要求,总结提出并积极践行新一代国动人“当好三个角色”的要求,主动走出军营,努力当好国防动员部队在地方的“军代表”和形象代言人、当好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传授的“教官”、当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员”,将与地方单位和地方人员的每一次交流沟通都当作国防动员教育走入社会的“触点”,在深化军民融合建设的同时,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一体化,为构建强大的国防和后备力量体系作出贡献。

      问:你们通过军民融合,在预备役力量体系架构设计、力量要素抽组、力量生成模式上做了很多的探索。这些年四川各类抢险救灾任务繁重,预备役部队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是如何在军民融合中实现军地力量建设1+1>2的目标的?

      沈骥(师预备役军官、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医疗卫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些年我们根据国防动员的要求,从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抽组部分医护人员组成四川预高师野战医院,在此基础上军地还联合抽组了高原应急医疗队,纳入军地应急力量共建共管共用,并自筹经费购买医疗器材,配备特需药品、特殊卫生装备,达到了既能满足地方应急卫勤需要,又能保障预备役部队完成任务。这些医院既是政府的应急力量,也是预备役的预任模块,加入预备役以来,在参加部队演习训练中既为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又提升自身应急保障能力,的确收到了双赢效果。近年来,预备役卫勤分队先后参加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救援,穿着军装既为官兵服务又为灾区群众服务,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就更强,特别是由省人民医院抽组的高原应急医疗队,去年走出国门参加尼泊尔特大地震人道主义医疗救援,队员们牢记职责使命,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下一步,我们主动适应部队编制体制调整需要,探索军民融合卫勤保障的制度机制和服务流程,努力在创新路上带好头。

      王抒祥(师预备役军官、国家电网西南分部主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道,国家队要先行。电网既有野战电力能源保障能力,也有应急供电设施抢修能力,还有就近入网、野战发电能力,能全覆盖、无盲区,部队走到哪里,电力就保障到哪里。这些年,师依托我们供电系统专业化力量强的优势,组建成立了预备役应急电力保障分队,这种模块化力量的抽组方式机动灵活,在汶川、玉树、芦山抗震救灾快速抢通了损毁线路,不仅高标准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还锤炼了队伍的过硬作风,提高了应急抢通能力。随着国家电网力量建设的迅猛发展,可以提供无限量的国防动员潜力。同时,这支应急队伍不仅配备的专业设备好、专业人员素质高,而且平时长期在高原作战,对高原高寒地区供电抢修保通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无论急时战时执行任务都能发挥关键作用。当前我们正在重点探索野战电力保障网络化模式,同时在应急供电的集约化、机动化、智能化上加大研究,努力实现随时为部队执行任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

      问:四川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西部高地,打赢信息化战争,如何把地方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国防动员潜力?

      刘宇(师预备役军官、省测绘局副局长):鼓励和支持高科技行业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用好先进的测绘装备和测绘技术,可以服务部队,实现装备、技术、人才军地共享。2014年7月,师在我局预编了一支涵盖遥感遥测、地理信息测绘、无人机航拍的应急地理信息保障分队,配备了无人机和测绘装备。这支队伍两次随部队到高原参加实兵演习,为演习提供了战场地理信息数据和平台支撑。同时,根据预备役部队执行应急任务的需求,联合研发了“预备役应急信息平台”并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下一步,我们按照预备役师赋予的任务,在模块标准化建设上进行探索,实现力量建设标准化、建设模式可复制,为全要素、信息化的预备役部队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扎西平措(师预备役军官、四川机动通信局局长):我们是移动运营商,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的应急机动指挥中心,可以提供多种手段的互联互通和具备较强的应急通讯抢修能力,作为预备役部队应急通信保障力量,不仅保障部队执行任务,又能为军地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通过多年来执行多种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预编的预备役应急通信保障分队,能够快速实现野战组网,具备完成军用、民用无线卫星终端保障和卫星终端通信保障能力,提供军地之间应急通信保障,做到任何时间、地点的24小时不间断持续通信保障能力。

      苏石(师预备役军官、四川豪芸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经理):“借梯上楼”能够让军民融合快速“开花结果”。我们都是预备役的老队员,执行了“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地形道路的紧急航拍、江西抚州大坝应急抢险以及维稳处突等多次重大任务,平时完成城市空中旅游、医疗救护、空中预警、电力巡护、农林作业等任务。这些年根据任务牵引,我们从动力伞、三角翼飞行器开始,到现在固定翼、直升机,特别是无人机的发展迅速。我们的预备役分队平时服务社会,部队外出野营训练时扮演“磨刀石”充当靶机,在野外生疏地域为部队训练服务。未来作战向无人化发展,我们也在预备役部队的指导下,探索开发科技含量高、超低空、超视距无人机性能应用,在国防动员和预备役力量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炫蓉(师预备役军官、中科慧创科技公司总监):支撑信息化作战的是网络,网络的安全是保证作战胜利的基础。探索网络空间主动防御技术是我们多年一直努力的追求,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先后为部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网络主动预警系统”“防御训练系统”等多个项目设计、产品、施工和技术服务。预备役部队本身缺乏信息要素,运用好地方高技术资源多、技术先进的优势,我们将和预高师探索建立网络攻防分队,弥补预备役建设的“短板”。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构建网络靶场、主动防御体系模块,通过完成任务更好地了解需求、更好服务部队。

      问:训练装备老旧一直是困扰预备役建设发展的瓶颈。四川有丰富的“大三线”建设资源,一方面运用这些资源直接服务军队建设,另一方面用好这些资源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服务,你们做了哪些探索?

      张洪梅(师预备役军官、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部部长):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军工企业应走在前、尽好责。兵器装备单位拥有很多技术骨干和兵器专家,还有一线素质过硬的高级技师和操作人员。军工企业的特点既是武器装备的生产者,又是武器装备的维修专家,对装备性能、使用、维护熟悉。不仅可以为部队提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可以把科研生产能力作为动员能力,直接转为作战能力。师在我公司组建应急装备抢修分队,他们不仅平时生产,而且还为预备役部队培训装备维修骨干,任务时跟随部队一起行动,能够快速提高平转战能力和快速抢修能力,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无缝对接。

      毕军(师预备役军官、成都汇盈利智能科技公司经理):参加预备役实践感到,长期以来制约预备役部队建设的瓶颈是训练,影响训练的根子在装备。当前,瞄着强军目标不能停留在等、靠、要上,要积极主动工作,在做好人等装备的具体工作上下工夫。怎样实现人等装备,除了坚持过去和作战部队联合训练、送院校训以外,适合预备役训练要求的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仿真模拟训练。这不仅能提高训练水平,缩短人装结合时间,还可以转变观念,提升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和官兵的信息素养。这些年仿真建设在地方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推广,包括定位、立体裸眼3D技术在军队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努力在这方面积极作为。

      问:现代作战对各种保障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国民经济潜力资源丰富,在探索新质保障力量上你们有什么新做法?

      易贤文(第四团预备役军官、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军民融合,离不开人才作支撑。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高校学生是后备力量特别是预备役建设的储备力量。学校近年来在军民融合方面开发了航空图像传输及处理、无人机飞控及定位、航空数据链及数据链组网等技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授权。师依托我校组建的网络信息应急分队,多次参加部队军事演习活动,既履行了国防义务,又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这支分队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主阵地宣传作用,开设国防教育讲座30余场,“手拉手”宣传“大国防”观念,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校园文化。下一步,我们将打好能力建设“攻坚战”和国防教育“阵地战”,探索高校与部队融合模式。

      林孝波(师预备役军官、西林凤腾通用航空公司经理):“民参军”的科技含量高低,影响着军民融合发展质量。作为通用航空,主要担负直升机飞行员的培训任务。这些年企业发展很快,目前拥有多种型号直升机,先后完成了空中安全巡查、城市消防、航空护林、森林救火等应急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也锻炼了队伍。适应军队改革和陆军转型需要,我们这支力量加入预备役部队,就能够让预备役部队飞起来,在执行任务中就插上了翅膀。只要一声令下,随时能够为部队遂行任务提供低空侦察、应急运输、紧急投送物资运输和伤员后送任务,使预备役部队力量建设向“空地”一体双轮驱动转变。

      谢应文(师预备役军官、华川集团党委书记):融合促进发展,融合才能更强大。这些年民营企业不仅发展快,而且体量大,像我们这样由国营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有着比较好的队伍基础和建设实力。近年来,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捐资修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环线公路,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和部队官兵一起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成立应急道桥抢修分队以来,积极参加预备役部队专业训练,完成了省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建设等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抢修能力,提高了队伍素质。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道路、桥梁、机场跑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突发情况下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模块化抽组办法。

      问:你们的探索令人鼓舞,下一步你们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杨文林(预高师师长):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建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按照强军目标和实战化要求打造新型预备役部队。坚决落实“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合战略,在建设什么样的预备役部队、怎样建设预备役部队上下工夫、求创新、做探索。积极适应军队改革要求,努力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一是要加强部队实战化训练,积极参加军地联合训练和各类应急行动,探索力量建设的方法路子,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快速动员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精确打击能力,促进由地方动员潜力向提升部队战斗力的转化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目标。二是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潜力优势,做好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瞄准未来作战能力建设需求,军地、军政、军民联手,细化模块化力量建设方案,同心协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三是要深化军民融合探索成果,以我们申报的主研课题和提出的“军民融合七步骤工作流程”为载体,找准主攻方向和目标定位,融入到战备训练、国防教育和应急处突等各项工作任务中,分段分步实施,扎扎实实把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往纵深推进、向实处落地。

      这些年我们师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只是初步的和局部的,在改革的时代,瞄着强军目标,就是要拿出一种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的劲头,在创新发展上不断探索,努力实现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突围、突破,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积极作为、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