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十二五”四川不断完善惠农强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7成

  • 2016年01月11日 14时56分
  • 来源: 金融投资报
  • 【字体:
  •   日前,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十二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报告。“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促进了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具体来看,四川省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88.1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6.3亿元,年均增加451.6亿元;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94.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11.3亿元,年均增长4.1%。

      2014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73.1%

      伴随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0元,比201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话机、彩电等分别为78.0台、78.0台、227.0部、109.0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6.1%,62.2%,75.6%,7.2%。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期间,四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4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4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5.4万人;有32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收养人员达到1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6161.8万人,参合率达99.3%。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分析指出,“十二五”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包括了四方面因素。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川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第二,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四年来,四川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14年末,四川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7329家,比2013年同期增加11726家,增长32.9%。其中,种植业21809家、畜牧业15232家、林业3669家、渔业2028家、服务业2593家、其他1998家。

      第三,农业设施发展方兴未艾,助推农业单产提高。“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从各方面加大了对农业设施发展的重视力度,使四川的农业设施从小到大,农业设施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贡献。(记者 舒娅疆)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二五”四川不断完善惠农强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7成

  • 2016年01月11日 14时56分
  • 来源: 金融投资报
  •   日前,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十二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报告。“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促进了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具体来看,四川省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88.1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6.3亿元,年均增加451.6亿元;2014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94.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11.3亿元,年均增长4.1%。

      2014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长73.1%

      伴随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0元,比201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话机、彩电等分别为78.0台、78.0台、227.0部、109.0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6.1%,62.2%,75.6%,7.2%。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期间,四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4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4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5.4万人;有32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收养人员达到1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6161.8万人,参合率达99.3%。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分析指出,“十二五”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包括了四方面因素。第一,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川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第二,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四年来,四川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为重点,成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14年末,四川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7329家,比2013年同期增加11726家,增长32.9%。其中,种植业21809家、畜牧业15232家、林业3669家、渔业2028家、服务业2593家、其他1998家。

      第三,农业设施发展方兴未艾,助推农业单产提高。“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从各方面加大了对农业设施发展的重视力度,使四川的农业设施从小到大,农业设施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贡献。(记者 舒娅疆)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