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商务厅2015年部门预算编制的说明

  • 2015年03月05日 18时22分
  • 来源: 商务厅
  • 【字体:
  •   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综合预算制度,即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反映在预算中。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职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全省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制订全省商务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牵头协调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食品市场管理,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境外投资管理的责任;承担省政府公布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我省赴境外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商品交易和经贸推介活动;按要求承担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中组织实施的协调职责。

      (二)2015年重点工作。

      2015年全省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商务“改革与开放同步、发展与法治并举”,着力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全面推进商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商务竞争新优势,不断完善现代商务治理体系,逐步发挥和增强商务“一基础两支撑”作用,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5年商务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货物进出口增长6%,服务进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100亿美元规模,境外投资增长15%。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开辟四川商务充分开放、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

      国际国内省内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贸易投资产业和市场格局呈现重大调整。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紧扣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抓好我省商务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谋篇布局。

      以深化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为牵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认真总结提升经验,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三大活动”更有生命力、更具带动力、更有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行业商协会踊跃跟进”的联动拓展机制,重点培育壮大行业商协会和第三方综合服务机构,持续开展大培训,支持龙头企业带领行业企业、配套企业“走出去”。组织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系列促销活动500场以上,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川货全国行”系列活动,组织2000户以上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境内外经贸活动。在扩大商品销售的同时,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省外大型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特色商业街等主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点,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通过“三大活动”的深入实施,推动四川产业、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跃升,最终实现由市场发现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腹地。“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大机遇、也是大课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抓紧研究,理清对接点,找准切入点,藉此推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初步考虑近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拟出台专项的支持政策,推动实施“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我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通过3年的持续推动,力争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由目前的200亿美元扩大到250亿美元,双向投资由13亿美元扩大到18亿美元。当前,要抢抓“一带一路”沿线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实施机遇,重点引导企业利用“两行一金”,促成一批境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合作项目。要继续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境内外合作机制建设,务实搭建高水平的交流互动和经贸合作平台。

      以优化省内国内布局为导向,构建商务区域协调发展新支撑。我省商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尤为迫切。要着力提升成都的首位度,支持建设充分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和服务业核心城市。针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的区域特点和商务基础,加强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督促检查我省加快县域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情况,建立县域商务运行分析和工作评价体系,扩大县级商务经济管理权限,支持县域商务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特色发展。同时,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建立合作机制,形成梯次布局、海陆统筹的沿江大开放、大市场格局。依托蓉欧快铁、中亚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泸州、宜宾、乐山等水运口岸,加强与省外互联互通,打造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

      2.推动内贸流通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中心,以健全流通体系和创新流通方式为重点,搭建平台、培育热点、营造环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推进城乡市场转型升级。围绕建立联接城乡、双向促进、虚实融合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抓好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专业市场体系优化提升,创新生产资料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路径,新建10个现代流通示范县和20个重点商贸镇,推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改造,加强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建设。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快发展居民生活服务业。探索城市社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方式中的牵引作用,开展10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10个电子商务进社区综合示范试点,实施10个电子商务进市场项目。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按照国务院确定重点推进的6大领域消费部署,加强部门配合,推进重点消费领域突破。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积极扩大信息消费;引导餐饮业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转型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川菜企业走出去。倡导旅游消费,鼓励健康养老消费,继续推进汽车、家具、家电、通讯器材等热点商品消费。采取节庆促销、展会促销、打折促销、优质服务促销等措施,营造促销氛围,形成促销声势。重点举办好迎春购物月、新春年货节、天府网交会等全省性重大展会活动;积极培育区域性展会和特色专业展会,持续引导地方开展好面上的促销活动。

      着力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促进市场运行稳定。强化消费分析和监测,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全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引导建立市场化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发展信用交易,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深入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开展市州执法交叉检查和省厅随机抽查。制订全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运行考评办法,多形式开展执法培训。积极履行打击侵权假冒综合协调职责,牵头开展重大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加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全过程追溯。推动直销、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零供交易、零售商促销有序健康发展。 依法加强拍卖、典当、再生资源、二手车交易等特殊流通行业监管,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等作用,推动相关行业提升水平。

      3.千方百计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升四川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今年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压力巨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形势预判,全力挖掘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外贸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狠抓主体队伍建设。聚焦企业反映较强烈的进出口环节收费、贸易便利化、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列出重点企业名单,制定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方案,分类分层帮扶。引导百户重点企业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推动成长型企业多方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新企业技贸结合做好外贸“第一单”。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000户,进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00户、过亿美元的县市区超过30个。

      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省经济开发区、加工贸易示范区、外贸发展示范基地、服务贸易特色基地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高端引领、带动力强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推动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研究出台进口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生产亟需的资源型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积极鼓励核心技术等服务进口。大力推动进口促进平台建设,发挥青白江肉类进口口岸、泸州和宜宾粮食进口口岸等功能作用。

      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通过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创新政策的协同,推动省名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创新多种贸易发展业态和方式,积极推进成都国际商贸城等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推进加工贸易向二三线城市拓展,以产品为龙头打造配套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外包竞争力,巩固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旅游四大优势重点行业,培育移动互联、金融、咨询、研发设计、维修服务等新兴领域,提高文化、中医药、教育、丝绸等特色行业国际化水平,制定服务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出台符合服务贸易特点的促进政策,争创国家服务贸易特色城市,构建“四川服务”和“四川制造”双轮驱动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4.更加突出项目、园区和投资环境在外资促进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当前,外商投资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化,已从大规模引进来向高水平引进来转轨。外资超国民待遇政策已经改变,招商引资正由拼资源、拼优惠的方式向更多依靠法律、制度等软环境转变。必须加快革新理念、创新路径、再造环境,推动外资在壮大提升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战略效应。

      强化外资促进“双百工程”。坚持“项目为王”理念,重点跟踪100个外资项目,分层推进、分类促进;重点联系100家外资企业、知名商会,排忧解难、主动服务。强化优势产业招商,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跨国公司座谈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港台新推介活动”,力争在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目标企业招商,紧紧盯住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公司,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吸引跨国公司在川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巩固我省利用外资在中西部的领先地位。

      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促进我省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经开区竞争力统计评价体系和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引导经开区更好发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试验示范和排头兵作用。有序推进经开区升级、扩区工作,加强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和建设工作。推动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低碳循环经济的区域国际化合作园区建设,探索国家级经开区和社会资本共办“区中园”。

      加快外资促进方式创新及管理统筹。树立科学的投资促进理念,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由政府部门主导招商向专业化、市场化机制转变。积极推进外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外资股权出资、企业境外上市及返程投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利用投洽会、西博会等活动平台,策划专业性招商活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突出专题招商。组织外商投资企业赴市州开展投资及产销对接,推动外商投资向次级城市有序转移。加强外商投资管理统筹,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定期座谈会制度,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以评选“外商投资百强企业”、发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报告为载体,扩大外资经济影响力。

      5.加快走出去步伐,最大限度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相比之下,外部环境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我省外经合作潜力巨大。从发挥我省产业比较优势、化解过剩产能、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四川跨国公司的实际出发,加强指导服务,加快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产业链。

      强力推进优势产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多边、双边区域合作形成的制度安排,鼓励和引导我省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建材装饰、农机农资、现代农业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重点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带动和扩大相关产品、技术、服务输出规模。组织省内重点外经企业积极承揽实施境外工程、对外投资项目,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走出去。着力促进我省水泥、纺织、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转移和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矛盾,提升项目所在地工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高新技术合作,设立研发中心,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

      大力加强外经重点项目建设。紧跟我国经济外交战略布局,确定30个对外承包工程和20个对外投资项目集中突破,支持企业参与前期规划和建设运营。重点跟踪已经在谈和在建的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房建、农业、电站开发、装配制造、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重大项目。推动我省外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中新、孟中印缅、中巴等经济走廊建设,支持投资贸易和工程项目联动拓展市场、获取项目。指导开元、西林、和玖、海山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在俄罗斯、缅甸、老挝和安哥拉牵头筹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整合资本、项目、人脉资源,推进四川省对外投资合作企业联合会、老挝四川商会、四川驻非企业商会等对外投资合作商协会建设。

      不断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健全多部门协同的多元化促进体系。争取出台支持川企“走出去”财政支持政策。筹建省“走出去”企业服务联盟,完善各类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服务平台。编制国别投资指南和市场分析报告,组建国际经济合作专家咨询团队,强化跨国人才培训。开展东盟、南亚、中亚东欧、美加、澳新等国家、地区的境外投资合作促进活动。加强国别风险的分析和提示,注重企业境外规范运营、安全生产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修订《四川省对外劳务管理办法》,引导对外劳务合作向技术型、服务型方向发展。

      6.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电子商务是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命服务业的新经济产业,商务部将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今年“八大行动计划”之首。要把握好互联网下的商务工作新特征新要求,主动顺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跨界融合的大趋势,扎实推进中西部电子商务强省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1600亿元。

      突出抓好电商普及应用。深入开展 “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三大工程,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五进”行动,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力争使规上传统制造、商贸服务企业电商应用率分别提高到50%和80%以上。加快把成都电商总部基地等功能集聚区打造成中小电商企业创新、创意、创业的孵化器、集聚地和增长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使跨境电商逐步成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新抓手。着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拓展“四川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力争年内覆盖全省70%的农产品实体市场。

      着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本土电商平台,支持天府商品交易所、白酒交易中心等建成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增强中药材、九正建材、文轩在线、1919、英黎科技等为代表的垂直平台辐射力,提升天府网交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影响力。重点打造川酒川茶、建材家具、特产食品、装备制造、餐饮旅游等5个本土优势行业平台,力争年交易额在50亿元以上的行业平台超过15家。加大电商企业的引进,开展“中外电商企业四川行”,年内引进5家以上结算在四川、税收在四川的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

      努力完善支撑配套体系。出台《四川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举办四川电商博览会、天府网交会、青年“三创”赛等平台活动。实施“电商兴市兴县”工程,形成电商引领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第三方和跨境支付牌照,探索建立符合电商产业特点的统计监测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电商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网络支付、安全认证等软件技术创新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政策支持手段,争取设立“四川电商产业促进基金”。

      7.狠抓服务业贡献提升,逐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全国服务业在GDP中占比已超过工业,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时代,而四川占比低10多个百分点,既是差距、更是潜力。要在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发展上下大功夫、见新成效。

      推进重点区域和行业率先突破。引导和鼓励各市州构建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支持成都以运筹决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培育绵阳、泸州、南充、达州、乐山、凉山6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鼓励百万人口大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形成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百万人口城市、新型小城镇四大圈层梯度发展的多点多极支撑新格局。注重行业标杆引领,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分类制定重点行业年度推进工作方案,完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进机制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和重点企业数据库,加快推进全省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0户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抓好省领导联系的50个项目、商务厅确定的100个项目、各市州储备的200个项目,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达到10亿级、50亿级、100亿级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服务品牌竞争力。积极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具体办法,力争全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

      推动服务业“三大工程”建设。启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工程,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退三优三”,打造城市现代服务业繁荣繁华标志区和城市服务业中心功能区,积极探索社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试点。深入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编制完善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及其认定管理办法,新增培育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适时召开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继续推动“主辅分离发展”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主辅分离示范行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

      8.推动改革创新和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商务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法治精神是事业永续的内在要求。要全面深化商务领域改革,破除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服务与厉行法治并举,不断优化商务发展环境。

      继续推动各项重大改革。根据商务部和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商务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住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34条经验全国推广契机,研究对外商投资准入、重大事项报告及信息报告的监管方式,建立外商投资全周期监管体系。加大贸易便利化改革力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探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推动建立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管理通关模式。强化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综合监管体系。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商协会为重要依托的流通共同治理新模式,开展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综合试点,支持成都市开展全国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有条件的市县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启动实施“商务服务千企”行动。总结商务厅“百人下百企解百难”活动经验,在全省选择确定1000家重点商务企业,用两年时间开展以“围绕企业转”为主题、以改进政风行风为主线、以深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银政企三方协同为抓手的“商务服务千企”行动。在确定服务对象上,省上重点服务300家企业,市县共同服务700家企业,建立“千企服务台账制度”;在拓展服务内容上,结合商务部门职能,全方位切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需求,重点解决信息引导、市场对接、要素保障等最现实、最迫切的共性问题;在优化服务方式上,一企一策强化精准服务,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整合部门力量甚至社会力量,今年将重点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推动财政金融支持模式创新。“商务服务千企”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行动,企业是主体、是中心,政府是服务者、推动者,社会是发展基石、力量源泉。要科学统筹、综合施策,制订方案、落实责任,努力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全面加强商务系统治理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商务,把强化指导服务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结合起来,推进全省开放竞争力评价体系建设,加快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人才强商”工程,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发挥厅属院校和省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大规模开展商务政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鲜明“奋进商务、效能商务、法治商务、和谐商务”导向,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推动政风行风根本性好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进一步完善商务政策支持体系和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作用,加强对商务政策落实情况和商务资金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商务系统干部清廉、作风清新。

      二、部门概况

      省商务厅下属二级预算单位9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事业单位8个。

      三、收支预算总体情况

      2015年省商务厅收入预算总额为30488.45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16727.14万元,事业收入5787.67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919.76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904.38万元,其他收入149.5万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30488.45万元,其中:人员支出7490.61万元,日常公用支出2924.56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3911.14万元,专项支出16162.14万元。

      四、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省商务厅部门预算安排财政拨款支出主要用于保障该部门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以及承担全省商务事业发展相关工作。其中:

      基本支出,是用于保障省商务厅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日常公用经费。

      项目支出,是用于保障省商务厅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

      2015年省商务厅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一般公共服务3495.07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日常运转以及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境外投资招商、商务工作业务、专项投资贸易活动及商务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维护等方面支出。

      (二)教育支出11020.49万元,用于厅下属三所职业教育学校的人员支出、日常运转以及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新校区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学生助学金和归还地方债本息等方面支出。

      (三)科学技术支出120.5万元,用于厅下属科研所的人员支出、日常运转和项目支出。

      (四)社会保障和就业2943.96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

      (五)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53.75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及公务员医疗补助等支出。

      (六)商业服务业等支出5110.24万元,用于厅机关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内贸流通服务业业发展促进、反季节农产品产销衔接链条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商务在线监管会商系统项目建设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出。

      (七)住房保障支出502.6万元,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情况

      2015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539.58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200万元,公务接待费88.5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1万元。

      (一)因公出国(境)经费较2014年预算增长66.67%。主要原因是我厅组织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经贸活动。

      根据省外侨办(港澳办、台办)批准的2015年因公临时出国(境)安排,拟安排出国(境)团组23次, 59人。出国(境)团组主要包括参加第83届意大利加达国际鞋展、欧洲(科隆)精细化工展、赴美国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与美国德州经贸合作论坛”、组织企业到印度参加五金建材行业展览会、“一带一路”等,计划完成市场拓展、投资合作、招商引资等活动。

      (二)公务接待费较2014年预算下降9.61%。主要原因是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厉行节约,压缩接待费开支。

      2015年公务接待费计划用于商务系统境内的招商引资、和其他接待。

      (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较2014年预算增长7.73%。主要原因是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二次分配车辆运行维护费。

      单位现有公务用车84辆,2015年安排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51万元。用于公务用车燃油、维修、保险等方面支出。主要保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市场建设、服务业发展促进、促进外经贸发展等工作开展。

      六、机关运行经费安排情况

      省商务厅2015年履行一般行政管理职能、维持机关日常运转而开支的机关运行经费,合计2218.53万元。

      附件:表1.收支预算总表

      表2.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表2-1.人员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2.日常公用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4.专项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3.“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表



    附件下载:

    四川省商务厅2015年部门预算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四川省商务厅2015年部门预算编制的说明

  • 2015年03月05日 18时22分
  • 来源: 商务厅
  •   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综合预算制度,即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反映在预算中。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职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全省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制订全省商务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牵头协调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食品市场管理,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境外投资管理的责任;承担省政府公布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我省赴境外在省内举办的各种商品交易和经贸推介活动;按要求承担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中组织实施的协调职责。

      (二)2015年重点工作。

      2015年全省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商务“改革与开放同步、发展与法治并举”,着力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全面推进商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商务竞争新优势,不断完善现代商务治理体系,逐步发挥和增强商务“一基础两支撑”作用,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5年商务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货物进出口增长6%,服务进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100亿美元规模,境外投资增长15%。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开辟四川商务充分开放、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

      国际国内省内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贸易投资产业和市场格局呈现重大调整。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紧扣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抓好我省商务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谋篇布局。

      以深化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为牵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认真总结提升经验,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三大活动”更有生命力、更具带动力、更有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行业商协会踊跃跟进”的联动拓展机制,重点培育壮大行业商协会和第三方综合服务机构,持续开展大培训,支持龙头企业带领行业企业、配套企业“走出去”。组织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系列促销活动500场以上,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川货全国行”系列活动,组织2000户以上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境内外经贸活动。在扩大商品销售的同时,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省外大型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特色商业街等主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点,形成稳定的营销渠道。通过“三大活动”的深入实施,推动四川产业、企业、产品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跃升,最终实现由市场发现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腹地。“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大机遇、也是大课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抓紧研究,理清对接点,找准切入点,藉此推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初步考虑近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拟出台专项的支持政策,推动实施“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一带一路”沿线中,筛选20个我省具有较大产业和贸易比较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开拓;在20个重点国家中,优选50个“双向”投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强力促进;在全省现有近1万家外经贸企业中,精选1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有较好贸易投资基础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引导、形成示范。通过3年的持续推动,力争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由目前的200亿美元扩大到250亿美元,双向投资由13亿美元扩大到18亿美元。当前,要抢抓“一带一路”沿线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实施机遇,重点引导企业利用“两行一金”,促成一批境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合作项目。要继续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境内外合作机制建设,务实搭建高水平的交流互动和经贸合作平台。

      以优化省内国内布局为导向,构建商务区域协调发展新支撑。我省商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尤为迫切。要着力提升成都的首位度,支持建设充分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和服务业核心城市。针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的区域特点和商务基础,加强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督促检查我省加快县域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情况,建立县域商务运行分析和工作评价体系,扩大县级商务经济管理权限,支持县域商务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特色发展。同时,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建立合作机制,形成梯次布局、海陆统筹的沿江大开放、大市场格局。依托蓉欧快铁、中亚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泸州、宜宾、乐山等水运口岸,加强与省外互联互通,打造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

      2.推动内贸流通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中心,以健全流通体系和创新流通方式为重点,搭建平台、培育热点、营造环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推进城乡市场转型升级。围绕建立联接城乡、双向促进、虚实融合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抓好商业网点规划修编。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专业市场体系优化提升,创新生产资料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路径,新建10个现代流通示范县和20个重点商贸镇,推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改造,加强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建设。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快发展居民生活服务业。探索城市社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方式中的牵引作用,开展10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10个电子商务进社区综合示范试点,实施10个电子商务进市场项目。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按照国务院确定重点推进的6大领域消费部署,加强部门配合,推进重点消费领域突破。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积极扩大信息消费;引导餐饮业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转型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川菜企业走出去。倡导旅游消费,鼓励健康养老消费,继续推进汽车、家具、家电、通讯器材等热点商品消费。采取节庆促销、展会促销、打折促销、优质服务促销等措施,营造促销氛围,形成促销声势。重点举办好迎春购物月、新春年货节、天府网交会等全省性重大展会活动;积极培育区域性展会和特色专业展会,持续引导地方开展好面上的促销活动。

      着力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应急调控体系,促进市场运行稳定。强化消费分析和监测,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全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引导建立市场化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发展信用交易,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深入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开展市州执法交叉检查和省厅随机抽查。制订全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运行考评办法,多形式开展执法培训。积极履行打击侵权假冒综合协调职责,牵头开展重大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侵权假冒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加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全过程追溯。推动直销、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零供交易、零售商促销有序健康发展。 依法加强拍卖、典当、再生资源、二手车交易等特殊流通行业监管,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等作用,推动相关行业提升水平。

      3.千方百计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升四川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今年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压力巨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形势预判,全力挖掘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外贸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狠抓主体队伍建设。聚焦企业反映较强烈的进出口环节收费、贸易便利化、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列出重点企业名单,制定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方案,分类分层帮扶。引导百户重点企业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推动成长型企业多方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新企业技贸结合做好外贸“第一单”。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000户,进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00户、过亿美元的县市区超过30个。

      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省经济开发区、加工贸易示范区、外贸发展示范基地、服务贸易特色基地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高端引领、带动力强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推动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研究出台进口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生产亟需的资源型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积极鼓励核心技术等服务进口。大力推动进口促进平台建设,发挥青白江肉类进口口岸、泸州和宜宾粮食进口口岸等功能作用。

      培育综合竞争新优势。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通过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创新政策的协同,推动省名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载体建设。创新多种贸易发展业态和方式,积极推进成都国际商贸城等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推进加工贸易向二三线城市拓展,以产品为龙头打造配套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外包竞争力,巩固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旅游四大优势重点行业,培育移动互联、金融、咨询、研发设计、维修服务等新兴领域,提高文化、中医药、教育、丝绸等特色行业国际化水平,制定服务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出台符合服务贸易特点的促进政策,争创国家服务贸易特色城市,构建“四川服务”和“四川制造”双轮驱动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4.更加突出项目、园区和投资环境在外资促进中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当前,外商投资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化,已从大规模引进来向高水平引进来转轨。外资超国民待遇政策已经改变,招商引资正由拼资源、拼优惠的方式向更多依靠法律、制度等软环境转变。必须加快革新理念、创新路径、再造环境,推动外资在壮大提升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战略效应。

      强化外资促进“双百工程”。坚持“项目为王”理念,重点跟踪100个外资项目,分层推进、分类促进;重点联系100家外资企业、知名商会,排忧解难、主动服务。强化优势产业招商,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跨国公司座谈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港台新推介活动”,力争在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目标企业招商,紧紧盯住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公司,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吸引跨国公司在川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巩固我省利用外资在中西部的领先地位。

      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全省国家级经开区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促进我省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经开区竞争力统计评价体系和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引导经开区更好发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试验示范和排头兵作用。有序推进经开区升级、扩区工作,加强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和建设工作。推动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低碳循环经济的区域国际化合作园区建设,探索国家级经开区和社会资本共办“区中园”。

      加快外资促进方式创新及管理统筹。树立科学的投资促进理念,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由政府部门主导招商向专业化、市场化机制转变。积极推进外资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外资股权出资、企业境外上市及返程投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利用投洽会、西博会等活动平台,策划专业性招商活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突出专题招商。组织外商投资企业赴市州开展投资及产销对接,推动外商投资向次级城市有序转移。加强外商投资管理统筹,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定期座谈会制度,完善外商投诉协调处理机制;以评选“外商投资百强企业”、发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报告为载体,扩大外资经济影响力。

      5.加快走出去步伐,最大限度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相比之下,外部环境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我省外经合作潜力巨大。从发挥我省产业比较优势、化解过剩产能、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四川跨国公司的实际出发,加强指导服务,加快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产业链。

      强力推进优势产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多边、双边区域合作形成的制度安排,鼓励和引导我省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建材装饰、农机农资、现代农业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重点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带动和扩大相关产品、技术、服务输出规模。组织省内重点外经企业积极承揽实施境外工程、对外投资项目,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走出去。着力促进我省水泥、纺织、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转移和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矛盾,提升项目所在地工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高新技术合作,设立研发中心,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

      大力加强外经重点项目建设。紧跟我国经济外交战略布局,确定30个对外承包工程和20个对外投资项目集中突破,支持企业参与前期规划和建设运营。重点跟踪已经在谈和在建的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房建、农业、电站开发、装配制造、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重大项目。推动我省外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中新、孟中印缅、中巴等经济走廊建设,支持投资贸易和工程项目联动拓展市场、获取项目。指导开元、西林、和玖、海山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在俄罗斯、缅甸、老挝和安哥拉牵头筹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整合资本、项目、人脉资源,推进四川省对外投资合作企业联合会、老挝四川商会、四川驻非企业商会等对外投资合作商协会建设。

      不断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和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健全多部门协同的多元化促进体系。争取出台支持川企“走出去”财政支持政策。筹建省“走出去”企业服务联盟,完善各类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服务平台。编制国别投资指南和市场分析报告,组建国际经济合作专家咨询团队,强化跨国人才培训。开展东盟、南亚、中亚东欧、美加、澳新等国家、地区的境外投资合作促进活动。加强国别风险的分析和提示,注重企业境外规范运营、安全生产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修订《四川省对外劳务管理办法》,引导对外劳务合作向技术型、服务型方向发展。

      6.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电子商务是带动农业、提升工业、革命服务业的新经济产业,商务部将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今年“八大行动计划”之首。要把握好互联网下的商务工作新特征新要求,主动顺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跨界融合的大趋势,扎实推进中西部电子商务强省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1600亿元。

      突出抓好电商普及应用。深入开展 “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三大工程,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五进”行动,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力争使规上传统制造、商贸服务企业电商应用率分别提高到50%和80%以上。加快把成都电商总部基地等功能集聚区打造成中小电商企业创新、创意、创业的孵化器、集聚地和增长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使跨境电商逐步成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新抓手。着力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拓展“四川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力争年内覆盖全省70%的农产品实体市场。

      着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本土电商平台,支持天府商品交易所、白酒交易中心等建成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增强中药材、九正建材、文轩在线、1919、英黎科技等为代表的垂直平台辐射力,提升天府网交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影响力。重点打造川酒川茶、建材家具、特产食品、装备制造、餐饮旅游等5个本土优势行业平台,力争年交易额在50亿元以上的行业平台超过15家。加大电商企业的引进,开展“中外电商企业四川行”,年内引进5家以上结算在四川、税收在四川的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

      努力完善支撑配套体系。出台《四川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举办四川电商博览会、天府网交会、青年“三创”赛等平台活动。实施“电商兴市兴县”工程,形成电商引领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第三方和跨境支付牌照,探索建立符合电商产业特点的统计监测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电商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网络支付、安全认证等软件技术创新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政策支持手段,争取设立“四川电商产业促进基金”。

      7.狠抓服务业贡献提升,逐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全国服务业在GDP中占比已超过工业,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时代,而四川占比低10多个百分点,既是差距、更是潜力。要在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发展上下大功夫、见新成效。

      推进重点区域和行业率先突破。引导和鼓励各市州构建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支持成都以运筹决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为重点的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培育绵阳、泸州、南充、达州、乐山、凉山6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鼓励百万人口大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形成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百万人口城市、新型小城镇四大圈层梯度发展的多点多极支撑新格局。注重行业标杆引领,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分类制定重点行业年度推进工作方案,完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进机制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和重点企业数据库,加快推进全省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0户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抓好省领导联系的50个项目、商务厅确定的100个项目、各市州储备的200个项目,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达到10亿级、50亿级、100亿级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服务品牌竞争力。积极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具体办法,力争全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

      推动服务业“三大工程”建设。启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工程,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退三优三”,打造城市现代服务业繁荣繁华标志区和城市服务业中心功能区,积极探索社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试点。深入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编制完善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及其认定管理办法,新增培育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适时召开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继续推动“主辅分离发展”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主辅分离示范行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

      8.推动改革创新和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商务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法治精神是事业永续的内在要求。要全面深化商务领域改革,破除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服务与厉行法治并举,不断优化商务发展环境。

      继续推动各项重大改革。根据商务部和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商务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住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34条经验全国推广契机,研究对外商投资准入、重大事项报告及信息报告的监管方式,建立外商投资全周期监管体系。加大贸易便利化改革力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探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推动建立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管理通关模式。强化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综合监管体系。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商协会为重要依托的流通共同治理新模式,开展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综合试点,支持成都市开展全国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有条件的市县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启动实施“商务服务千企”行动。总结商务厅“百人下百企解百难”活动经验,在全省选择确定1000家重点商务企业,用两年时间开展以“围绕企业转”为主题、以改进政风行风为主线、以深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和银政企三方协同为抓手的“商务服务千企”行动。在确定服务对象上,省上重点服务300家企业,市县共同服务700家企业,建立“千企服务台账制度”;在拓展服务内容上,结合商务部门职能,全方位切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需求,重点解决信息引导、市场对接、要素保障等最现实、最迫切的共性问题;在优化服务方式上,一企一策强化精准服务,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整合部门力量甚至社会力量,今年将重点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推动财政金融支持模式创新。“商务服务千企”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的重大行动,企业是主体、是中心,政府是服务者、推动者,社会是发展基石、力量源泉。要科学统筹、综合施策,制订方案、落实责任,努力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全面加强商务系统治理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商务,把强化指导服务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结合起来,推进全省开放竞争力评价体系建设,加快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人才强商”工程,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交流,发挥厅属院校和省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大规模开展商务政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鲜明“奋进商务、效能商务、法治商务、和谐商务”导向,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推动政风行风根本性好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进一步完善商务政策支持体系和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作用,加强对商务政策落实情况和商务资金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商务系统干部清廉、作风清新。

      二、部门概况

      省商务厅下属二级预算单位9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事业单位8个。

      三、收支预算总体情况

      2015年省商务厅收入预算总额为30488.45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16727.14万元,事业收入5787.67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919.76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904.38万元,其他收入149.5万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30488.45万元,其中:人员支出7490.61万元,日常公用支出2924.56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3911.14万元,专项支出16162.14万元。

      四、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省商务厅部门预算安排财政拨款支出主要用于保障该部门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以及承担全省商务事业发展相关工作。其中:

      基本支出,是用于保障省商务厅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正常运转的日常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等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日常公用经费。

      项目支出,是用于保障省商务厅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的经费支出。

      2015年省商务厅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一般公共服务3495.07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日常运转以及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境外投资招商、商务工作业务、专项投资贸易活动及商务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维护等方面支出。

      (二)教育支出11020.49万元,用于厅下属三所职业教育学校的人员支出、日常运转以及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新校区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学生助学金和归还地方债本息等方面支出。

      (三)科学技术支出120.5万元,用于厅下属科研所的人员支出、日常运转和项目支出。

      (四)社会保障和就业2943.96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

      (五)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53.75万元,主要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及公务员医疗补助等支出。

      (六)商业服务业等支出5110.24万元,用于厅机关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而安排的年度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内贸流通服务业业发展促进、反季节农产品产销衔接链条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商务在线监管会商系统项目建设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出。

      (七)住房保障支出502.6万元,用于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标准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情况

      2015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539.58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200万元,公务接待费88.5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1万元。

      (一)因公出国(境)经费较2014年预算增长66.67%。主要原因是我厅组织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经贸活动。

      根据省外侨办(港澳办、台办)批准的2015年因公临时出国(境)安排,拟安排出国(境)团组23次, 59人。出国(境)团组主要包括参加第83届意大利加达国际鞋展、欧洲(科隆)精细化工展、赴美国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与美国德州经贸合作论坛”、组织企业到印度参加五金建材行业展览会、“一带一路”等,计划完成市场拓展、投资合作、招商引资等活动。

      (二)公务接待费较2014年预算下降9.61%。主要原因是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厉行节约,压缩接待费开支。

      2015年公务接待费计划用于商务系统境内的招商引资、和其他接待。

      (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较2014年预算增长7.73%。主要原因是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二次分配车辆运行维护费。

      单位现有公务用车84辆,2015年安排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51万元。用于公务用车燃油、维修、保险等方面支出。主要保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市场建设、服务业发展促进、促进外经贸发展等工作开展。

      六、机关运行经费安排情况

      省商务厅2015年履行一般行政管理职能、维持机关日常运转而开支的机关运行经费,合计2218.53万元。

      附件:表1.收支预算总表

      表2.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表2-1.人员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2.日常公用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2-4.专项支出财政拨款预算表

      表3.“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表



    附件下载:

    四川省商务厅2015年部门预算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