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莫因短视失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四)

  • 2015年01月22日 11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历史上,一国或一地走到发展调速的转折处、面临动力切换的关节点,大致有两种结局:或转中见机,因势利导,乘势而起;或应对失据,自甘沉沦,一蹶不振。两种结局,源于不同认知、两种境界。就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最终必须落脚到引领新常态。引领方显主动、方得风流,仅仅满足于适应层面,就会在被动应付中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得越来越远。

      怎么看待新常态、如何引领新常态?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意味着新旧力量此消彼长,新旧动力更替交换,“新”“旧”过渡往往是一场不得不打的“遭遇战”。狭路相逢,把握先机、动能充沛者胜。另一方面,在转势与转型中意味着发展具有新空间、蕴含新机遇,只要擦亮眼睛、创新挖潜,就能在“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启动新的引擎,就能在我们身边找到新的增长点。“关键要善于发掘”,这是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提醒,也是一项要求。善于发掘,就是要善于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由此,我们可以深化这样一个认识:在新常态下,只要我们立足实际,用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把潜在需求找准、激发出来并拉动有效供给,就一定能形成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莫因短视失机遇。在新常态下,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在新旧交替中找出机遇,在稍纵即逝中用好机遇,在把握大势中用活机遇,最终使潜在的机遇显性化为实打实的新增长点。就我省而言,以比较的眼光来看,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或许存在着增长动力“青黄不接”、转型升级时有阻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换一种角度看,差距就是潜力,发展不足往往孕育着革故鼎新的重大机遇,用好这些机遇、转换并培育成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就一定能形成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当前,我们要善于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寻找增长点。2013年末我省城镇化率仅为44.9%,居全国第24位。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使得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以及城镇地上地下设施配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由此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还可对钢铁、水泥等部分过剩产能进行有效消化。此外,我省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很大;民生事业差距较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不足等,把这些迟早都要完成的城市建设任务抓紧,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就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差距就是潜力,优势更可以转换成胜势。找准比较优势,同样可以形成增长点。我省水电、钒钛、天然气、页岩气等战略资源富集,大多处于或正迎来大规模开发时期。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就好比我们手中拿了一副“好牌”,但要打成“好局”,还需谋定而动,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培育特色产业上拓宽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将优势“变现”。再看看我省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乘着国家正大力发展国防军工产业的东风,完全可以从中寻求新的发展项目。还有,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容量大等优势,在消费整体升级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旅游经济,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必将衍生许多新的需求、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找出差距和比较优势之后,跟进的就是谋篇布局、锁定重点、谋定而动,积极从国家的重点战略和省里的重大部署中去培育增长点。目前,我省面临的发展机会仍然不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规划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把处于两大战略重要交汇点和支撑点的四川推上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只要我们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完全可以在产业布局、互联互通等领域获得重大发展机会。在省委战略层面,省委作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等重大部署,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并布局发展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工作重点一目了然。只要全省上下一起发力,往深里推、往实里做,每个增长极都能成为我省经济的新引擎,每个产业都可以把链条拉长、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潜力蕴聚着希望,活力孕育着未来。新的增长点就潜藏在我们身边。需要谨记的是,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只要全省党员干部心系家乡、心怀发展,练就一双善抓机遇的“火眼金睛”,人人成为善抓落实的“行动派”,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的印迹,在四川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更多的传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莫因短视失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四)

  • 2015年01月22日 11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历史上,一国或一地走到发展调速的转折处、面临动力切换的关节点,大致有两种结局:或转中见机,因势利导,乘势而起;或应对失据,自甘沉沦,一蹶不振。两种结局,源于不同认知、两种境界。就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最终必须落脚到引领新常态。引领方显主动、方得风流,仅仅满足于适应层面,就会在被动应付中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得越来越远。

      怎么看待新常态、如何引领新常态?进入新常态,一方面意味着新旧力量此消彼长,新旧动力更替交换,“新”“旧”过渡往往是一场不得不打的“遭遇战”。狭路相逢,把握先机、动能充沛者胜。另一方面,在转势与转型中意味着发展具有新空间、蕴含新机遇,只要擦亮眼睛、创新挖潜,就能在“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启动新的引擎,就能在我们身边找到新的增长点。“关键要善于发掘”,这是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提醒,也是一项要求。善于发掘,就是要善于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由此,我们可以深化这样一个认识:在新常态下,只要我们立足实际,用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把潜在需求找准、激发出来并拉动有效供给,就一定能形成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莫因短视失机遇。在新常态下,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在新旧交替中找出机遇,在稍纵即逝中用好机遇,在把握大势中用活机遇,最终使潜在的机遇显性化为实打实的新增长点。就我省而言,以比较的眼光来看,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或许存在着增长动力“青黄不接”、转型升级时有阻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换一种角度看,差距就是潜力,发展不足往往孕育着革故鼎新的重大机遇,用好这些机遇、转换并培育成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就一定能形成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当前,我们要善于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寻找增长点。2013年末我省城镇化率仅为44.9%,居全国第24位。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使得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以及城镇地上地下设施配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由此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还可对钢铁、水泥等部分过剩产能进行有效消化。此外,我省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很大;民生事业差距较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不足等,把这些迟早都要完成的城市建设任务抓紧,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就能从中挖掘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差距就是潜力,优势更可以转换成胜势。找准比较优势,同样可以形成增长点。我省水电、钒钛、天然气、页岩气等战略资源富集,大多处于或正迎来大规模开发时期。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就好比我们手中拿了一副“好牌”,但要打成“好局”,还需谋定而动,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培育特色产业上拓宽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将优势“变现”。再看看我省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乘着国家正大力发展国防军工产业的东风,完全可以从中寻求新的发展项目。还有,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容量大等优势,在消费整体升级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旅游经济,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必将衍生许多新的需求、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找出差距和比较优势之后,跟进的就是谋篇布局、锁定重点、谋定而动,积极从国家的重点战略和省里的重大部署中去培育增长点。目前,我省面临的发展机会仍然不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规划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把处于两大战略重要交汇点和支撑点的四川推上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只要我们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完全可以在产业布局、互联互通等领域获得重大发展机会。在省委战略层面,省委作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等重大部署,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并布局发展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工作重点一目了然。只要全省上下一起发力,往深里推、往实里做,每个增长极都能成为我省经济的新引擎,每个产业都可以把链条拉长、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潜力蕴聚着希望,活力孕育着未来。新的增长点就潜藏在我们身边。需要谨记的是,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只要全省党员干部心系家乡、心怀发展,练就一双善抓机遇的“火眼金睛”,人人成为善抓落实的“行动派”,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的印迹,在四川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更多的传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