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产业优化升级重在提升承接质量

  • 2014年09月24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当前,四川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引导国内外产业加快向四川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川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发展战略趋同,区域合作过少;市场作用不明显,依赖政府过多;创新能力弱,本地产业升级过慢;生态环境差,发展压力过大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应在提升产业承接质量上用力。

      进退并举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型升级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在市场作用机制发挥前提下强调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推进作用与抓手作用。

      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结合四川省情与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把现代金融、新材料、大数据、机器人、创意设计、专业中介、咨询信息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纳入四川地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在具体承接方式上可以以整体产业链承接、集群承接等方式进行模式创新,以促进四川各地承接跨梯度产业,进而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推进优势产业链招商。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多元化、多角度,不宜过多地干预其发展选择,应立足于分类指导,推动县域经济顺势发展。为此,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围绕产业链短缺薄弱环节进行招商,根据优势产业链中的扩能、发展和补缺环节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促进工作。

      促进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多边区域合作、双边合作机制以及“西博会”、“西洽会”、“渝洽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不断深化四川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扩散及回波效应,进一步增强增长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各城市群可以在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的前提下,构建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的区域产业结构,确定特色产业支撑下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长江下游水电站对龙头水电站的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力争将长江中上游地区纳入森林生态补偿范围并予以重点扶持。

      科学规划构建产业转移合作新机制

      建议成立一个跨区域的、由省政府牵头、各市、区县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有决策力的地区合作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制定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战略及产业政策,协调解决四川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同时,跨区域合作小组负责协商解决产业承接及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及转移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合作与互利问题等。

      要尽快制定对接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整体战略,要充分运用川东北的地理优势,从战略角度将之建设成四川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与陕西、重庆及两个经济带合作的桥头堡、示范区,摆脱其原有的发展路径,使之成为一个重要战略平台,通过吸取政策红利,掌握更强大的开放“杠杆”,从而更好地为四川发展提供新动力。

      建立区域行业协会及民间中介机构,挖掘社会参与潜力,建议建立川渝火锅等餐饮业、汽车、高科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不同类别产业转移的经济、法律、财税及经营环境等问题。

      建议把各经济区视为一个整体,结合各经济区域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不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类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将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细化为考核目标,建立各区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机制。

      金融支持技术支撑挖掘产业转移红利

      在现有存量基础上适时引进外来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金融产业集聚态势。多渠道筹资组建承接产业转移专业银行。如引导民间资本或地区商会资金以参股的形式筹资组建产业园区银行、增加承接产业转移专项金融服务,全力保障产业承接与转移过程所需的金融需求。实施差别化、针对性强的信用授信机制,提高四川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融资质量,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园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应加大力度发展大数据产业,完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完善大数据采集体系,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大数据地方性法规,落实与大数据相关的信息涉密基础性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大数据外包服务示范,积极引导四川企业面向国内外数据市场,承接大数据外包业务,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料进行撷取、管理、处理、深入挖掘其价值,形成丰富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与案例研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数据产业,开展大数据采集整理、挖掘分析,尤其是对政务数据、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的深加工和深挖掘。

      应考虑实施类似于国家“863”计划的科研突破战略。四川虽然科研基础较好,但顶尖科研所、科研人才和企业是非常缺乏的,这也要求我省必须集中最好的资源集中力量完成本土企业的技术飞跃。因此,建议实施科研突破战略,集中一批资源、科研人员、本土企业等,在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应用型研究方面加大力度。另外,应建立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耦合机制,培养本土创新能力。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建议在四川省内树立一批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充分引导典范企业成为国际领先技术的重要参与者、创造者;培养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充分发挥现有集群的比较优势,从内部自我深化和外部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升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产业运营商等,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许彦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优化升级重在提升承接质量

  • 2014年09月24日 08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当前,四川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引导国内外产业加快向四川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川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发展战略趋同,区域合作过少;市场作用不明显,依赖政府过多;创新能力弱,本地产业升级过慢;生态环境差,发展压力过大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应在提升产业承接质量上用力。

      进退并举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型升级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在市场作用机制发挥前提下强调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推进作用与抓手作用。

      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结合四川省情与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把现代金融、新材料、大数据、机器人、创意设计、专业中介、咨询信息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纳入四川地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在具体承接方式上可以以整体产业链承接、集群承接等方式进行模式创新,以促进四川各地承接跨梯度产业,进而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推进优势产业链招商。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多元化、多角度,不宜过多地干预其发展选择,应立足于分类指导,推动县域经济顺势发展。为此,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围绕产业链短缺薄弱环节进行招商,根据优势产业链中的扩能、发展和补缺环节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促进工作。

      促进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多边区域合作、双边合作机制以及“西博会”、“西洽会”、“渝洽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不断深化四川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成都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扩散及回波效应,进一步增强增长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各城市群可以在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的前提下,构建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的区域产业结构,确定特色产业支撑下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长江下游水电站对龙头水电站的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力争将长江中上游地区纳入森林生态补偿范围并予以重点扶持。

      科学规划构建产业转移合作新机制

      建议成立一个跨区域的、由省政府牵头、各市、区县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有决策力的地区合作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制定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战略及产业政策,协调解决四川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同时,跨区域合作小组负责协商解决产业承接及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及转移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合作与互利问题等。

      要尽快制定对接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整体战略,要充分运用川东北的地理优势,从战略角度将之建设成四川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与陕西、重庆及两个经济带合作的桥头堡、示范区,摆脱其原有的发展路径,使之成为一个重要战略平台,通过吸取政策红利,掌握更强大的开放“杠杆”,从而更好地为四川发展提供新动力。

      建立区域行业协会及民间中介机构,挖掘社会参与潜力,建议建立川渝火锅等餐饮业、汽车、高科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不同类别产业转移的经济、法律、财税及经营环境等问题。

      建议把各经济区视为一个整体,结合各经济区域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不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类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将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细化为考核目标,建立各区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机制。

      金融支持技术支撑挖掘产业转移红利

      在现有存量基础上适时引进外来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金融产业集聚态势。多渠道筹资组建承接产业转移专业银行。如引导民间资本或地区商会资金以参股的形式筹资组建产业园区银行、增加承接产业转移专项金融服务,全力保障产业承接与转移过程所需的金融需求。实施差别化、针对性强的信用授信机制,提高四川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融资质量,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园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应加大力度发展大数据产业,完善大数据产业生态链,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完善大数据采集体系,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大数据地方性法规,落实与大数据相关的信息涉密基础性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大数据外包服务示范,积极引导四川企业面向国内外数据市场,承接大数据外包业务,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料进行撷取、管理、处理、深入挖掘其价值,形成丰富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与案例研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数据产业,开展大数据采集整理、挖掘分析,尤其是对政务数据、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的深加工和深挖掘。

      应考虑实施类似于国家“863”计划的科研突破战略。四川虽然科研基础较好,但顶尖科研所、科研人才和企业是非常缺乏的,这也要求我省必须集中最好的资源集中力量完成本土企业的技术飞跃。因此,建议实施科研突破战略,集中一批资源、科研人员、本土企业等,在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应用型研究方面加大力度。另外,应建立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耦合机制,培养本土创新能力。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建议在四川省内树立一批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充分引导典范企业成为国际领先技术的重要参与者、创造者;培养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充分发挥现有集群的比较优势,从内部自我深化和外部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升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产业运营商等,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许彦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