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投资增长也要有一定的合理区间──对四川投资拉动作用的再认识

  • 2014年09月10日 09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引擎”。最近几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节攀升,经济增长却逐步走低。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

      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从2008年开始,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飙升,2007年达5800亿元,2009年达12000亿元,2013年高达21000亿元;我省GDP增速在2010年达到15.1%的顶峰后,先是缓慢下行,2012年起下行加快,2013年为10%(见图1),今年上半年为8.5%。GDP每增长1%,在2000年只需要165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要1008亿,2013年就要2105亿(见图2)。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54.6%的最高位后,也缓慢下滑(见图3)。数据分析表明,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趋势(剔除2008年汶川地震特殊因素),之后则是负相关趋势。总体来看,2010年是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效益由升转降的拐点,“撒豆成兵”奇迹难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面临挑战。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投资作用

      一方面,大量真金白银的投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形成了大量财富,改善了人民生活。一是大投资带来基础设施的大改善。2013年底我省高速公路有5046公里,最近3年每年增加1000公里;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强,成都建成“中国航空第四城”,“蜀道难”正向“蜀道通”转变。“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智慧城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四川“西部重镇”越发名副其实。二是大投资带来经济实力大提升。四川发电设备、天然气、彩电、微型计算机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10年前四川汽车产量几乎为零,去年高达80.7万辆,较前年翻番。半数以上的世界500强落户四川,领事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西博会”“财富论坛”“华商会”“非遗节”展现了四川强大的吸引力。三是大投资带来民生大改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四川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75岁,10年增长3.01岁,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生领域投入近4000亿元,再创新高,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4.1%。

      另一方面,高投资导致政府性债务扩张的同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一是绝对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并存。我省水泥产能2007年为8000万吨,受地震重建鼓舞,2010年飙升至1.68亿吨,实际产能利用率79%,几年化解过剩产能下来,依然供过于求。2012年我省钢铁产能3600万吨,产量2200多万吨,全年需求4000万吨以上,成为钢铁产品净注入地,典型的结构性过剩。二是传统产业过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剩并存。今年2月,省政府出台化解产能过剩实施意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炭五大传统行业在列。我省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布局地,一度红红火火,7户企业产能近2万吨,前几年产品价格坐“过山车”,从每吨300多万元一路跌到10多万元,进入2012年只有2户企业艰难维持。三是体制性过剩与周期性过剩并存。不管是钢铁水泥,还是光伏产业,背后都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河北省大办钢铁最为典型,我省一些地方也甘苦自知。白酒产业是周期性过剩,随着产品定位、结构、价格的调整,恢复性增长应可期。

      做好新形势下的投资工作

      我省是欠发达地区,人均资本存量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扩大和优化投资仍然是我省稳增长促转型的先决条件。我们很难重温过去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投资高增长,但新形势下我省投资增长也要有一定的合理区间,上限是杜绝重复、盲目、低效无效投资,下限是确保我省追赶跨越的基本需要。

      优化结构,解决投向问题。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占我省去年投资的八成多。作为西部省份,四川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公路和铁路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双流机场容量即将饱和,三级以上内河航道、油气管道、农田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木桶效应”明显。工业投资虽然乏力,但只要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爬,汽车、电子信息、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投资潜能就会充分激发,传统产业更新改造的潜力也不容小觑。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走势,引导好市场预期,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投资力度,防止我省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近几年我省现代服务业投资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显现,投资潜力也将充分释放。

      淘汰落后产能,解决空间问题。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就一省而言,与其讲化解过剩产能,不如讲淘汰落后产能。这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在统一市场格局下,由于产品结构和市场半径问题,很难准确讲哪个省的哪个产能过剩。比如全球半数以上的iPad成都造,对四川而言绝对过剩,全球却是供不应求。如果本省算账简单过剩,但通过技术改造或市场营销可以占领其他市场,那么这类企业不应该只有关门一条路可走。环保、质量等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则显而易见,该关则关,以腾出更多投资发展新空间。

      重点项目带动,解决方法问题。抓重点、带一般,投资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重点项目从哪里来?紧跟国家战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笼子”和“盘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成长型产业;坚持“大资源、大项目、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防止“一座坝一条线、一口井一根管”;支持本地企业外引内联、技术改造、扩大生产,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二是重点项目怎么管?坚持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大力强化要素保障,对“僵尸项目”或者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及时收回相关支持,发挥好政府有限资源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带动作用怎么发挥?立项之初就从产业链纵向、产业集群横向两个维度同步谋划、逐步跟进,放大乘数效应。

      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活力问题。保持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跑全国的好势头,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下放权限,降低门槛,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调整和缩减投资核准范围,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尊重和强化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权,有序放开金融、铁路、电信、能源资源等基础行业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危旧房棚户区、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改革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投资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从产业中低端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变。

      投资和创新“两条腿”走路,解决路径依赖问题。尽管我省发展不足不平衡,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大投资也有一定合理性,但80%左右的投资率(见图3)不仅太高而且难以为继。必须更加自觉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部署,做到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两条腿走路”。两个问题应予关注:其一,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也是生产力。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说创新就看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不够的,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是关键。深圳是我国唯一城市全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4个90%”的经验值得深思和借鉴: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生产于企业。深圳以前哪有什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一靠改革开放,二靠市场经济,三靠市场主体。 (高鹏凌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投资增长也要有一定的合理区间──对四川投资拉动作用的再认识

  • 2014年09月10日 09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引擎”。最近几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节攀升,经济增长却逐步走低。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

      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从2008年开始,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飙升,2007年达5800亿元,2009年达12000亿元,2013年高达21000亿元;我省GDP增速在2010年达到15.1%的顶峰后,先是缓慢下行,2012年起下行加快,2013年为10%(见图1),今年上半年为8.5%。GDP每增长1%,在2000年只需要165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要1008亿,2013年就要2105亿(见图2)。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54.6%的最高位后,也缓慢下滑(见图3)。数据分析表明,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趋势(剔除2008年汶川地震特殊因素),之后则是负相关趋势。总体来看,2010年是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效益由升转降的拐点,“撒豆成兵”奇迹难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面临挑战。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投资作用

      一方面,大量真金白银的投资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形成了大量财富,改善了人民生活。一是大投资带来基础设施的大改善。2013年底我省高速公路有5046公里,最近3年每年增加1000公里;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强,成都建成“中国航空第四城”,“蜀道难”正向“蜀道通”转变。“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智慧城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四川“西部重镇”越发名副其实。二是大投资带来经济实力大提升。四川发电设备、天然气、彩电、微型计算机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10年前四川汽车产量几乎为零,去年高达80.7万辆,较前年翻番。半数以上的世界500强落户四川,领事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西博会”“财富论坛”“华商会”“非遗节”展现了四川强大的吸引力。三是大投资带来民生大改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四川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75岁,10年增长3.01岁,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民生领域投入近4000亿元,再创新高,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4.1%。

      另一方面,高投资导致政府性债务扩张的同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一是绝对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并存。我省水泥产能2007年为8000万吨,受地震重建鼓舞,2010年飙升至1.68亿吨,实际产能利用率79%,几年化解过剩产能下来,依然供过于求。2012年我省钢铁产能3600万吨,产量2200多万吨,全年需求4000万吨以上,成为钢铁产品净注入地,典型的结构性过剩。二是传统产业过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剩并存。今年2月,省政府出台化解产能过剩实施意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炭五大传统行业在列。我省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布局地,一度红红火火,7户企业产能近2万吨,前几年产品价格坐“过山车”,从每吨300多万元一路跌到10多万元,进入2012年只有2户企业艰难维持。三是体制性过剩与周期性过剩并存。不管是钢铁水泥,还是光伏产业,背后都少不了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河北省大办钢铁最为典型,我省一些地方也甘苦自知。白酒产业是周期性过剩,随着产品定位、结构、价格的调整,恢复性增长应可期。

      做好新形势下的投资工作

      我省是欠发达地区,人均资本存量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扩大和优化投资仍然是我省稳增长促转型的先决条件。我们很难重温过去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投资高增长,但新形势下我省投资增长也要有一定的合理区间,上限是杜绝重复、盲目、低效无效投资,下限是确保我省追赶跨越的基本需要。

      优化结构,解决投向问题。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占我省去年投资的八成多。作为西部省份,四川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公路和铁路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双流机场容量即将饱和,三级以上内河航道、油气管道、农田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木桶效应”明显。工业投资虽然乏力,但只要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爬,汽车、电子信息、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投资潜能就会充分激发,传统产业更新改造的潜力也不容小觑。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走势,引导好市场预期,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投资力度,防止我省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近几年我省现代服务业投资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显现,投资潜力也将充分释放。

      淘汰落后产能,解决空间问题。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就一省而言,与其讲化解过剩产能,不如讲淘汰落后产能。这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在统一市场格局下,由于产品结构和市场半径问题,很难准确讲哪个省的哪个产能过剩。比如全球半数以上的iPad成都造,对四川而言绝对过剩,全球却是供不应求。如果本省算账简单过剩,但通过技术改造或市场营销可以占领其他市场,那么这类企业不应该只有关门一条路可走。环保、质量等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则显而易见,该关则关,以腾出更多投资发展新空间。

      重点项目带动,解决方法问题。抓重点、带一般,投资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重点项目从哪里来?紧跟国家战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笼子”和“盘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成长型产业;坚持“大资源、大项目、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防止“一座坝一条线、一口井一根管”;支持本地企业外引内联、技术改造、扩大生产,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二是重点项目怎么管?坚持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大力强化要素保障,对“僵尸项目”或者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及时收回相关支持,发挥好政府有限资源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带动作用怎么发挥?立项之初就从产业链纵向、产业集群横向两个维度同步谋划、逐步跟进,放大乘数效应。

      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活力问题。保持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跑全国的好势头,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下放权限,降低门槛,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调整和缩减投资核准范围,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尊重和强化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权,有序放开金融、铁路、电信、能源资源等基础行业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危旧房棚户区、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改革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投资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从产业中低端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变。

      投资和创新“两条腿”走路,解决路径依赖问题。尽管我省发展不足不平衡,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大投资也有一定合理性,但80%左右的投资率(见图3)不仅太高而且难以为继。必须更加自觉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部署,做到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两条腿走路”。两个问题应予关注:其一,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也是生产力。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说创新就看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不够的,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才是关键。深圳是我国唯一城市全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4个90%”的经验值得深思和借鉴: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生产于企业。深圳以前哪有什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一靠改革开放,二靠市场经济,三靠市场主体。 (高鹏凌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