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借重建的东风 四川水利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大坝开裂、渠道垮塌,水利设施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本来就薄弱的四川水利雪上加霜。

      短短3年间,借重建的东风,四川水利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的引导下,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省水利财政投入为485亿元;2008年以来的3年间,投入累计达425亿元,接近建国59年的投入总和。其中,水利灾后重建投资达到200亿元。

      经3年恢复重建,灾区80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地震灾区和大型灌区1200万亩灌面恢复。

      保安全 民生最重

      地震造成1222座震损水库出险,灾区的多条河流上出现了113座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全省39个重灾县38.2万多处供水设施受损、823.6万人饮水困难。

      以人为本、民生最重。史无前例的堰塞湖排险战役打响。

      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终于成功泄流,确保了下游36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个个堰塞湖成功排险。如今,除唐家山堰塞湖预计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之外,其余112座堰塞湖都得到安全处置。

      面对大量震损水利工程,全省水利系统上下齐心,团结应战,组织3000多人参加除险设计,1万多人参与抢险。水利部也组织全行业200多名骨干力量,组成18个设计工作组和1个设计指导组,并调集1200多名水利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带施工设备组成机动抢险队伍,实施水库应急抢险。

      “水库溃坝便是人祸,不能让一座水库垮掉!”这中间,我们看到了水利职工多少牺牲和奉献。经历了当年的应急抢险,又经历了2009年、2010年主汛期间反复遭受的暴雨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震损水库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无一溃塌,无一人因水利工程出险致死。

      “那一年,我除了安水管、安水管、还是安水管。”安县茶坪乡供水站站长柳孝友对记者说,“群众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饮水。不管是在帐篷、板房还是建设永久性住房,灾区群众在哪里,就要把自来水接到哪里,这是我们的职责。”柳孝友说。

      重建中,水利人始终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重建工作首位,优先考虑安排饮水项目,与灾后民房建设、新农村建设一起谋划布局,集中力量,全力推进。3年努力,目前灾区80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绝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已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大发展 奠基未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四川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的矛盾不断显现,全省现在仍有5000多万亩农田未得到有效灌溉。水,已成为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省情,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在2009年初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响亮地提出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面1069万亩,改变靠一座都江堰吃几千年的历史。

      声势浩大的水利建设热潮在我省灾区和其他广大地区兴起。

      兴水利就要投入。在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全省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省水利财政投入为485亿元,而2008年以来的3年间累计达到425亿元,接近建国59年的投入总和,其中,水利灾后重建投资达到200亿元。

      这是何等的手笔,这是何等的气魄。

      于是,有了地震灾区和大型灌区1200万亩灌面的恢复;有了涪江干流武都水库的下闸蓄水;有了大桥灌区一期工程建成运行;有了都江堰等八大灌区配套建设;有了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自贡小井沟水库的开工建设;有了2010年的 “平均每月开工一处大中型水利项目”;有了今年的预计86亿元水利投资和12个拟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据了解,目前四川在建和储备的水利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为“十二五”及今后四川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地震中,都江堰人民渠二处损失惨重,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遇到严重困难。自2009年2月到2010年12月,在人民渠六期、七期干渠以及鲁联干渠166公里的渠道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攻坚战。共计完成投资3.8亿元,渠道系统、鲁班水库、电站系统灾后重建全面推进,整治了125公里明渠和1座大型水库以及7个电站,改建了17个工段。整治长度和工程投资都相当于人民渠二处以前30年的总和。创造了人民渠二处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取得了灾后重建和灌区农业供水的双丰收。

      通过灾后重建整治,人民渠实现了建成高速水道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初步估计,经过灾后重建,改善灌面约10万亩,扩大灌面约5万亩。通过工程建设可节水达3000万方以上(相当一个中型水库),输水时间缩短了1/5以上,渠道防汛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为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水利,正走向它辉煌的未来。

      心声

      万忠海(都江堰人民渠二处党委书记):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把水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提出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决策。人民渠二处将乘势而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扩大灌溉面积40万亩,以更新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回报灌区人民的厚爱。

      冯华云(安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

      震后,我县水利系统全体出动,忘我苦战,建成了应急供水工程2466处,解决了灾区34.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事关稳定,事关发展。为加快构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优化水利发展环境,为安县经济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7处,分散工程657处,项目涉及13个乡镇、46个村、8所学校,将解决农村37700人和学校师生4841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覆盖率达100%。

      回顾3年历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援建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离不开那股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将把3年重建积累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贯穿于今后的工作中。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借重建的东风 四川水利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大坝开裂、渠道垮塌,水利设施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本来就薄弱的四川水利雪上加霜。

      短短3年间,借重建的东风,四川水利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的引导下,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省水利财政投入为485亿元;2008年以来的3年间,投入累计达425亿元,接近建国59年的投入总和。其中,水利灾后重建投资达到200亿元。

      经3年恢复重建,灾区80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地震灾区和大型灌区1200万亩灌面恢复。

      保安全 民生最重

      地震造成1222座震损水库出险,灾区的多条河流上出现了113座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全省39个重灾县38.2万多处供水设施受损、823.6万人饮水困难。

      以人为本、民生最重。史无前例的堰塞湖排险战役打响。

      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终于成功泄流,确保了下游36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个个堰塞湖成功排险。如今,除唐家山堰塞湖预计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之外,其余112座堰塞湖都得到安全处置。

      面对大量震损水利工程,全省水利系统上下齐心,团结应战,组织3000多人参加除险设计,1万多人参与抢险。水利部也组织全行业200多名骨干力量,组成18个设计工作组和1个设计指导组,并调集1200多名水利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带施工设备组成机动抢险队伍,实施水库应急抢险。

      “水库溃坝便是人祸,不能让一座水库垮掉!”这中间,我们看到了水利职工多少牺牲和奉献。经历了当年的应急抢险,又经历了2009年、2010年主汛期间反复遭受的暴雨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震损水库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无一溃塌,无一人因水利工程出险致死。

      “那一年,我除了安水管、安水管、还是安水管。”安县茶坪乡供水站站长柳孝友对记者说,“群众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饮水。不管是在帐篷、板房还是建设永久性住房,灾区群众在哪里,就要把自来水接到哪里,这是我们的职责。”柳孝友说。

      重建中,水利人始终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重建工作首位,优先考虑安排饮水项目,与灾后民房建设、新农村建设一起谋划布局,集中力量,全力推进。3年努力,目前灾区80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绝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已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大发展 奠基未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四川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的矛盾不断显现,全省现在仍有5000多万亩农田未得到有效灌溉。水,已成为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省情,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在2009年初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响亮地提出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面1069万亩,改变靠一座都江堰吃几千年的历史。

      声势浩大的水利建设热潮在我省灾区和其他广大地区兴起。

      兴水利就要投入。在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全省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省水利财政投入为485亿元,而2008年以来的3年间累计达到425亿元,接近建国59年的投入总和,其中,水利灾后重建投资达到200亿元。

      这是何等的手笔,这是何等的气魄。

      于是,有了地震灾区和大型灌区1200万亩灌面的恢复;有了涪江干流武都水库的下闸蓄水;有了大桥灌区一期工程建成运行;有了都江堰等八大灌区配套建设;有了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自贡小井沟水库的开工建设;有了2010年的 “平均每月开工一处大中型水利项目”;有了今年的预计86亿元水利投资和12个拟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据了解,目前四川在建和储备的水利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为“十二五”及今后四川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地震中,都江堰人民渠二处损失惨重,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遇到严重困难。自2009年2月到2010年12月,在人民渠六期、七期干渠以及鲁联干渠166公里的渠道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攻坚战。共计完成投资3.8亿元,渠道系统、鲁班水库、电站系统灾后重建全面推进,整治了125公里明渠和1座大型水库以及7个电站,改建了17个工段。整治长度和工程投资都相当于人民渠二处以前30年的总和。创造了人民渠二处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取得了灾后重建和灌区农业供水的双丰收。

      通过灾后重建整治,人民渠实现了建成高速水道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初步估计,经过灾后重建,改善灌面约10万亩,扩大灌面约5万亩。通过工程建设可节水达3000万方以上(相当一个中型水库),输水时间缩短了1/5以上,渠道防汛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为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水利,正走向它辉煌的未来。

      心声

      万忠海(都江堰人民渠二处党委书记):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把水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提出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战略决策。人民渠二处将乘势而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扩大灌溉面积40万亩,以更新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回报灌区人民的厚爱。

      冯华云(安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

      震后,我县水利系统全体出动,忘我苦战,建成了应急供水工程2466处,解决了灾区34.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事关稳定,事关发展。为加快构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优化水利发展环境,为安县经济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7处,分散工程657处,项目涉及13个乡镇、46个村、8所学校,将解决农村37700人和学校师生4841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覆盖率达100%。

      回顾3年历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援建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离不开那股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将把3年重建积累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贯穿于今后的工作中。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