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山美水美路美屋美 笑容最美

  • 2011年04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纪行

      “两年后,我们一定要回这里再看看。”2009年6月,福建到彭州支教的18名老师在临别聚会上,共同做出这样一个约定。

      4月21日至24日,厦门金鸡亭中学校长曾绍峰代表福建到彭州支教的18名教师,再次回到彭州。和他同行的,还有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蔡金明和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副总工程师黄帮凤。

      此行3天,他们说,已充分感受到了新彭州的美--山美、水美、路美、屋美,最美的是当地群众幸福的笑容。

      “景色可餐,我们感觉不到饿”

      “我原来看过这里的规划设计效果图,当时觉得设计图很漂亮,没想到建好后比设计图要漂亮几倍。”走进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村鱼凫南山安置点,黄帮凤的话一下子多起来。

      去年援建结束离开彭州时,黄帮凤专门来过这里,当时虽然房子修好了、路通了,但周边是成片的板房小区,没有绿化、公共活动场所等配套建设,“到处很乱,像个大工地”。

      一年过去,故地重游,远处青山披绿,眼前菜花烂漫,数十座靓丽的小楼如明珠点缀其间。小区中心的花园里,绽红吐绿,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完备。“简直就是乡村别墅小区嘛,在福建很少见到这么美的村子。”多年从事市政建设的黄帮凤连连感叹:“它的美,不仅在于一次性投入建设的力度,更在于后期管理非常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如此整洁漂亮的新村庄。”

      一路行来,从山明水秀的大楠村、宝山村,到异域风情的白鹿镇,灾区新颜让人沉醉。徜徉其中,恩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甚至错过吃饭时间,他们说:“景色可餐,我们感觉不到饿。”

      新貌迷人,但能否物尽其用?这是恩人们关注的。

      步入福建援建的最大单体项目--彭州市人民医院,一组充满现代感的楼群已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医院内配置了成都市最先进的CT仪、重症监护室等。“跟原来的医院比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恩人们感叹。

      天壤之别的不仅仅是硬件。“你们栽好梧桐树,我们引来金凤凰。”医院副院长熊易芬说,“现在,医院已引进5名学科带头人,近20名硕士研究生到这里工作,可以做开颅等难度较大的手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要把他们的笑容带回去”

      “援建结束后,我已独自三次回彭州考察。”前往红岩镇的路上,望着车外熟悉的风景,蔡金明说。

      援建期间,蔡金明等人在红岩镇建设了彭州市食用菌试验示范培训基地,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硬件援建虽然结束,但产业援建刚刚起步,作为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我有责任追踪产业运作情况。”蔡金明说。

      见到福建恩人,在基地里边打工边学技术的当地村民梅大姐说:“硬是让我们开眼界了,以前我们只晓得种大木耳,大路货不挣钱,现在基地给我们引种了杏鲍菇、海鲜菇这些听都没听过的新品种,卖价比黑木耳高好多倍,真是太感谢了。”

      “你们满意就好。”心系基地发展的蔡金明又开始为村民“出谋划策”:菌类市场变化快,要长期保持种植效益,必须不断引进新品种,“可以和三明的食用菌研究所联合攻关珍稀食用菌的引种驯化等关键技术。”

      村民们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劲头让恩人们欣喜,从走进基地起,笑容便没褪下。灾区群众住进了新房子,能否过上好日子?这一直是援建者们牵挂的。一路行来,他们在灾区群众灿烂的笑容中找到了答案。

      在白鹿镇,村民夏绪兰告诉恩人们,通过打造旅游小镇,她家新房最高一层自用,下面几层都租出去,每月有几千元的租金。

      “现在种田是我们的副业。”小鱼洞镇大楠村依托旅游发展竹笋产业等,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不少成了新的 “农业工人”。

      “四川人真聪明,把灾后房屋重建与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蔡金明当起照相师,每到一个村庄,都为当地群众拍摄生活照。他说:“我要把他们的笑容带回去。”

      “不要叫我们恩人,叫我们亲人”

      听说眼前的游览者曾是福建的援建者,正在打理门前绿地的小鱼洞镇大楠村村民鲁先江立即抛下锄头,擦了擦手,紧紧握住曾绍峰等福建恩人的手:“还站着干什么?快到家里坐!”

      促膝攀谈,得知黄帮凤曾经参与修建小鱼洞大桥,鲁大爷一下子激动起来:“早就盼你们回来看看,你们当时修小鱼洞大桥好辛苦,农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在工地上加班,我们一直记得。”说着说着,大爷流下了眼泪,拉着黄帮凤的手不放。

      这样的画面,恩人们已不是第一次碰见。

      从踏上彭州的土地,曾绍峰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曾经的同事们争着请他吃饭:“你这是回家了,行程再紧都要一起吃饭。”

      在红岩镇,听说蔡金明等恩人来了,正在外地办事的镇干部们立刻赶回来。一见到蔡金明,便紧紧拥抱着说:“可真想念你们啊!”

      “总算把恩人盼回来了。”“我们这里建得这么好,多亏了你们!”“这个谢字我们记心里一辈子”……这是恩人们听得最多的话。

      话语中,有感动,有感恩,更有对福建亲人们的思念与不舍。而福建恩人们,也时时透出对彭州的不舍与眷恋:

      “我为曾经到彭州来支教感到骄傲!”站在熟悉的南城中学教室里,曾绍峰动情地对学生和同事们说,在这里,尽管远离家人,但师生们的热情让他从未感到孤独。

      在红岩镇食用菌基地工作的福建人高飞,兴奋地告诉故乡来客,他和当地一名姑娘因援建相识相恋,即将在抗震救灾3周年之际举行订婚典礼。

      “请不要叫我们恩人,请叫我们亲人。”临别之际,恩人们说,援建已结束,但两地人民间的真情亲情永远不会结束。

      恩人语录

      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 蔡金明:

      近一年来三次回彭州,感觉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这次回来,不仅城乡更加干净舒爽,像个依山傍水的大花园,而且百姓更有精神,笑容更幸福,又一次感受到四川人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

      厦门金鸡亭中学校长 曾绍峰:

      一条条宽敞的通乡公路,一个个绚丽的五彩乡村,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灾区变化太大了!变得太美了!无不让人由衷地高兴!灾区的巨大变化和百姓的热情深深打动我们。短短三天,我们见证了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衷心祝福四川更美丽!百姓更幸福!

      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副总工程师 黄帮凤:

      我想用两句话来总括这次的见闻:闽彭齐心铸辉煌,亲如一家;彭州大地换新颜,犹如诗画。

      记者手记

      感动依然

      之前因为福建对口援建彭州,我曾在福建新闻媒体驻彭州记者站工作了两年多,直到援建结束。驻站记者们记录着援建的艰辛,见证了灾区的新生,其间感动的人和事无数。此次重访,依然时刻感受到浓浓的爱和感动。

      大爱虽无言,自有动人处;丰碑虽未立,自在人心中。援建者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现代化的彭州市人民医院、在飞架湔江两岸的小鱼洞桥上、在春花烂漫的鱼凫南山小区……福建元素已融入灾区群众宽敞漂亮的新房,融入他们每日走过的桥梁道路,融入奔腾向前的湔江水……灾区群众一听说是福建来的,都不断说着福建援建者的 “没有假期、只有工期”的辛苦,说着福建援建项目如何又好又快,说着福建援建者“爱拼敢赢”的干劲和精神,盛情邀请大家到屋里坐坐,让人倍感温馨。

      作别之时,挥手一生魂牵梦绕之地,援建者们仍然会热泪盈眶。地震,让闽彭结下感天动地的友谊和难分难舍的缘分;未来,闽彭将携手同行,拼搏奋进,共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他们是新彭州人

      “在我心里,彭州始终是第二故乡,我也是彭州人。”蔡金明总这样说,就算相隔千里,援建者们永远都是新彭州人。

      他们是新彭州人,因为他们助推彭州建设发展的热情从未减褪。

      因着这份热情,蔡金明不到一年3次回彭州,跟踪援建产业发展情况;因着这份热情,途经小鱼洞大桥时,黄帮凤专程下车,在桥上桥下察看桥梁道路使用情况;因着这份热情,曾绍峰回到彭州南城中学带来一份特殊“礼物”:倡议南城中学和他所在的金鸡亭中学结成手拉手学校……

      “援建彭州,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黄帮凤总是这样告诉身边的朋友。曾绍峰家里的书架正中间摆放着一本纪念册,纪念册上写满彭州南城中学师生们对他的祝福。曾绍峰说,这是他“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他们是新彭州人,他们对彭州依依不舍。他们约定,再找机会回来看看更美丽的彭州。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山美水美路美屋美 笑容最美

  • 2011年04月2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纪行

      “两年后,我们一定要回这里再看看。”2009年6月,福建到彭州支教的18名老师在临别聚会上,共同做出这样一个约定。

      4月21日至24日,厦门金鸡亭中学校长曾绍峰代表福建到彭州支教的18名教师,再次回到彭州。和他同行的,还有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蔡金明和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副总工程师黄帮凤。

      此行3天,他们说,已充分感受到了新彭州的美--山美、水美、路美、屋美,最美的是当地群众幸福的笑容。

      “景色可餐,我们感觉不到饿”

      “我原来看过这里的规划设计效果图,当时觉得设计图很漂亮,没想到建好后比设计图要漂亮几倍。”走进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村鱼凫南山安置点,黄帮凤的话一下子多起来。

      去年援建结束离开彭州时,黄帮凤专门来过这里,当时虽然房子修好了、路通了,但周边是成片的板房小区,没有绿化、公共活动场所等配套建设,“到处很乱,像个大工地”。

      一年过去,故地重游,远处青山披绿,眼前菜花烂漫,数十座靓丽的小楼如明珠点缀其间。小区中心的花园里,绽红吐绿,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完备。“简直就是乡村别墅小区嘛,在福建很少见到这么美的村子。”多年从事市政建设的黄帮凤连连感叹:“它的美,不仅在于一次性投入建设的力度,更在于后期管理非常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如此整洁漂亮的新村庄。”

      一路行来,从山明水秀的大楠村、宝山村,到异域风情的白鹿镇,灾区新颜让人沉醉。徜徉其中,恩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甚至错过吃饭时间,他们说:“景色可餐,我们感觉不到饿。”

      新貌迷人,但能否物尽其用?这是恩人们关注的。

      步入福建援建的最大单体项目--彭州市人民医院,一组充满现代感的楼群已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医院内配置了成都市最先进的CT仪、重症监护室等。“跟原来的医院比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恩人们感叹。

      天壤之别的不仅仅是硬件。“你们栽好梧桐树,我们引来金凤凰。”医院副院长熊易芬说,“现在,医院已引进5名学科带头人,近20名硕士研究生到这里工作,可以做开颅等难度较大的手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要把他们的笑容带回去”

      “援建结束后,我已独自三次回彭州考察。”前往红岩镇的路上,望着车外熟悉的风景,蔡金明说。

      援建期间,蔡金明等人在红岩镇建设了彭州市食用菌试验示范培训基地,以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硬件援建虽然结束,但产业援建刚刚起步,作为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我有责任追踪产业运作情况。”蔡金明说。

      见到福建恩人,在基地里边打工边学技术的当地村民梅大姐说:“硬是让我们开眼界了,以前我们只晓得种大木耳,大路货不挣钱,现在基地给我们引种了杏鲍菇、海鲜菇这些听都没听过的新品种,卖价比黑木耳高好多倍,真是太感谢了。”

      “你们满意就好。”心系基地发展的蔡金明又开始为村民“出谋划策”:菌类市场变化快,要长期保持种植效益,必须不断引进新品种,“可以和三明的食用菌研究所联合攻关珍稀食用菌的引种驯化等关键技术。”

      村民们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劲头让恩人们欣喜,从走进基地起,笑容便没褪下。灾区群众住进了新房子,能否过上好日子?这一直是援建者们牵挂的。一路行来,他们在灾区群众灿烂的笑容中找到了答案。

      在白鹿镇,村民夏绪兰告诉恩人们,通过打造旅游小镇,她家新房最高一层自用,下面几层都租出去,每月有几千元的租金。

      “现在种田是我们的副业。”小鱼洞镇大楠村依托旅游发展竹笋产业等,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不少成了新的 “农业工人”。

      “四川人真聪明,把灾后房屋重建与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蔡金明当起照相师,每到一个村庄,都为当地群众拍摄生活照。他说:“我要把他们的笑容带回去。”

      “不要叫我们恩人,叫我们亲人”

      听说眼前的游览者曾是福建的援建者,正在打理门前绿地的小鱼洞镇大楠村村民鲁先江立即抛下锄头,擦了擦手,紧紧握住曾绍峰等福建恩人的手:“还站着干什么?快到家里坐!”

      促膝攀谈,得知黄帮凤曾经参与修建小鱼洞大桥,鲁大爷一下子激动起来:“早就盼你们回来看看,你们当时修小鱼洞大桥好辛苦,农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在工地上加班,我们一直记得。”说着说着,大爷流下了眼泪,拉着黄帮凤的手不放。

      这样的画面,恩人们已不是第一次碰见。

      从踏上彭州的土地,曾绍峰的电话便响个不停,曾经的同事们争着请他吃饭:“你这是回家了,行程再紧都要一起吃饭。”

      在红岩镇,听说蔡金明等恩人来了,正在外地办事的镇干部们立刻赶回来。一见到蔡金明,便紧紧拥抱着说:“可真想念你们啊!”

      “总算把恩人盼回来了。”“我们这里建得这么好,多亏了你们!”“这个谢字我们记心里一辈子”……这是恩人们听得最多的话。

      话语中,有感动,有感恩,更有对福建亲人们的思念与不舍。而福建恩人们,也时时透出对彭州的不舍与眷恋:

      “我为曾经到彭州来支教感到骄傲!”站在熟悉的南城中学教室里,曾绍峰动情地对学生和同事们说,在这里,尽管远离家人,但师生们的热情让他从未感到孤独。

      在红岩镇食用菌基地工作的福建人高飞,兴奋地告诉故乡来客,他和当地一名姑娘因援建相识相恋,即将在抗震救灾3周年之际举行订婚典礼。

      “请不要叫我们恩人,请叫我们亲人。”临别之际,恩人们说,援建已结束,但两地人民间的真情亲情永远不会结束。

      恩人语录

      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援彭三明市分指挥长 蔡金明:

      近一年来三次回彭州,感觉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这次回来,不仅城乡更加干净舒爽,像个依山傍水的大花园,而且百姓更有精神,笑容更幸福,又一次感受到四川人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

      厦门金鸡亭中学校长 曾绍峰:

      一条条宽敞的通乡公路,一个个绚丽的五彩乡村,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灾区变化太大了!变得太美了!无不让人由衷地高兴!灾区的巨大变化和百姓的热情深深打动我们。短短三天,我们见证了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衷心祝福四川更美丽!百姓更幸福!

      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副总工程师 黄帮凤:

      我想用两句话来总括这次的见闻:闽彭齐心铸辉煌,亲如一家;彭州大地换新颜,犹如诗画。

      记者手记

      感动依然

      之前因为福建对口援建彭州,我曾在福建新闻媒体驻彭州记者站工作了两年多,直到援建结束。驻站记者们记录着援建的艰辛,见证了灾区的新生,其间感动的人和事无数。此次重访,依然时刻感受到浓浓的爱和感动。

      大爱虽无言,自有动人处;丰碑虽未立,自在人心中。援建者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现代化的彭州市人民医院、在飞架湔江两岸的小鱼洞桥上、在春花烂漫的鱼凫南山小区……福建元素已融入灾区群众宽敞漂亮的新房,融入他们每日走过的桥梁道路,融入奔腾向前的湔江水……灾区群众一听说是福建来的,都不断说着福建援建者的 “没有假期、只有工期”的辛苦,说着福建援建项目如何又好又快,说着福建援建者“爱拼敢赢”的干劲和精神,盛情邀请大家到屋里坐坐,让人倍感温馨。

      作别之时,挥手一生魂牵梦绕之地,援建者们仍然会热泪盈眶。地震,让闽彭结下感天动地的友谊和难分难舍的缘分;未来,闽彭将携手同行,拼搏奋进,共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他们是新彭州人

      “在我心里,彭州始终是第二故乡,我也是彭州人。”蔡金明总这样说,就算相隔千里,援建者们永远都是新彭州人。

      他们是新彭州人,因为他们助推彭州建设发展的热情从未减褪。

      因着这份热情,蔡金明不到一年3次回彭州,跟踪援建产业发展情况;因着这份热情,途经小鱼洞大桥时,黄帮凤专程下车,在桥上桥下察看桥梁道路使用情况;因着这份热情,曾绍峰回到彭州南城中学带来一份特殊“礼物”:倡议南城中学和他所在的金鸡亭中学结成手拉手学校……

      “援建彭州,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黄帮凤总是这样告诉身边的朋友。曾绍峰家里的书架正中间摆放着一本纪念册,纪念册上写满彭州南城中学师生们对他的祝福。曾绍峰说,这是他“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他们是新彭州人,他们对彭州依依不舍。他们约定,再找机会回来看看更美丽的彭州。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