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年画里绽放美好未来——江苏恩人回绵竹全记录

  • 2011年04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4月17日中午,坐在绵竹的一个农家乐里,孔祥清跟马兵和唐宏介绍自己的“川话经验”,“在川两年,四川话我是完全听得懂的。”

      应“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之邀,3位江苏恩人在阔别绵竹多日之后,重返故地。在17日看完绵竹市文化馆等处后,次日江苏恩人决定对各自的专门领域进行深入回访。

      建议医院建立网络平台

      回访一:医疗援建

      回访恩人:孔祥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曾任江苏省对口援建医疗卫生总队总队长

      “恩人回川,老孔回家。”18日上午,孔祥清一踏进绵竹市人民医院,该院院长金鸿快步迎面而来,远远地就伸出双手,“你好啊,老朋友!”

      孔祥清回忆起那段板房医院的岁月:“我和金院长经常蹲在我的那个小床边上讨论医疗方案,从黑夜谈到天明的日子数不清。”这位地震发生第二天就赶赴灾区的江苏恩人,亲眼看着这所医院从当时的帐篷医院到板房医院,直至现在干净明亮的大楼。

      “现在我们绵竹市人民医院应该尽力申报三级医院。”了解该院目前的软硬件设施后,孔祥清提出建议。他还建议医院建立网络平台,“网络畅通后,上下通达,才利于我们学习大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推广给乡镇医院。”

      此后,孔祥清又来到孝德镇卫生院和汉旺人民医院了解情况,并回访了两年前他亲手诊治的病人黄孟义。2009年,黄孟义在孔祥清的康复治疗下逐步康复,现在已经基本能生活自理。临走时,孔祥清还牵挂着黄孟义下蹲仍旧有困难的腿,他承诺:“你放心,我回去一定想办法。”

      留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情

      回访二:房屋援建

      回访恩人:唐宏,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公司渝中区环道项目部经理,南京市对口援建绵竹市剑南镇先进工作者

      唐宏最想看的是建筑。他来到常州武进区援建的金花镇玄郎村。

      一进村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条条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唐宏说,玄郎村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家住村口的邱姓一家正在装修,女主人一听说是江苏恩人回绵竹,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拉着唐宏的手连说了几次:“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唐宏询问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原来在山里只能打打零工,一个月挣七八百块钱,现在我家就在村口,交通又这么好,准备开一家农家乐。”这家女主人说,“都要感谢江苏恩人的帮助啊!”

      唐宏在玄郎村看到,村里的很多户人家门前都挂起了农家乐的招牌。村民告诉他,每到周末生意十分火爆,整个金花镇做农家乐的人家也特别多。

      绵竹人始终记挂着江苏援建者。58岁的村民李银秀说,她现在每天都要看江苏电视台。“真是太想念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常回来看看。”走出玄郎村,唐宏感慨:“江苏在当地留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江苏绵竹亲如一家的情谊。”

      年画里看到绵竹的美好未来

      回访三:年画村

      回访恩人:马兵,南京市消防支队夫子庙中队中队长,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四川,曾是他的战场。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马兵跟随南京消防第一批抗震救灾突击队赶赴灾区。在灾区战斗的13天里,马兵独立救出被埋压群众6人,与战友合力救出被埋压群众11人,被誉为“救人状元”。

      马兵最想看看闻名全国的年画村。

      走进绵竹年画传习所,人们正专心致志地描绘着一幅幅年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画卷。在一间民间年画坊里,个个绣娘飞针走线,将绢丝绣在了年画上。在了解到一幅绢丝年画,从最初的临摹、拷贝、描线等到后面的装裱,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而价格卖到1万余元时,马兵感叹不止:“通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的年画,我看到了年画村美好的明天,更看到了绵竹美好的未来。”

      年画村的村民、一些游客在了解到这位一身橄榄绿的军人是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时,纷纷上前与他合影留念。马兵说,自己只是把人救出来,给了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援建者才当之无愧“恩人”的称号,当听到年画村村民坚决地表示 “救人者和援建者都是我们的恩人”时,他带着点羞涩地笑了。马兵说,以后他还会常来四川、来绵竹看看。

      记者手记

      “西部小苏州”正在崛起

      从长江尾到长江头的这几个时辰,心里不停地在想,三年来一直让我牵挂的绵竹,如今是什么样子?

      行车大约一个小时,路边一大片苏式建筑映入眼帘,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子,和黄花绿草相映成趣,宛然一片江南水乡的景象。

      这是绵竹?作为第一次入川采访的记者,心中的期盼、忐忑一扫而光,只剩下了惊讶。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地方,三年前曾遭受过特大地震的创伤,同样也不能理解东西相距1800多公里的绵竹孝德和苏州的建筑风格如此之像。江苏援建者回绵竹的代表孔祥清院长告诉我,孝德是苏州对口援建的一个镇,重建的房子全部是苏式风格。

      三年重建后的新孝德,让我的头脑突然匮乏,搜索几十年来积累下的词汇,竟然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它。驱车离开孝德时,看到路边高悬着一个牌子,上书“西部小苏州”。是的!就是这五个字。整齐划一的苏式新房,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路边高朋满座的农家乐,一幢幢标准的厂房……所有景象都见证着,“西部小苏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和崛起。

      三年前曾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小城哭泣,然而现在只有欣慰和感动。每一位再到绵竹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绵竹人那种豁达、坚强和不屈。

      他们的幸福都写在脸上

      □本报记者 冉倩婷

      4月17日上午十点半,飞机降落在双流机场,江苏恩人们--孔祥清、马兵、唐宏三人,带着满脸的笑容出现在我们面前。

      之前,我曾问过他们,此行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三人无一例外地说:“最想看到灾区人民正在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到达后的第一个下午,他们便看见了“绵竹的幸福”。

      首站记忆浮现。下了车,一行人直奔绵竹市文化馆--那里正举办“5·12汶川地震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图片展”。受灾、救灾、重建,一幅幅照片召回了三位绵竹恩人各自的记忆。

      次站看到幸福。驱车来到常州援建的苏绵公园,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绿树繁花、小桥流水,园内的林荫路上,小孩追逐嬉笑,老人坐在路边的长椅上闲话家常。“大姐,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马兵问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那妇女说:“过得很好,多亏了江苏亲人们!”

      周末的公园,绵竹老百姓三三两两闲庭信步。恩人们不时问着路过身边的绵竹人,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绵竹人说,老有所依、幼有所教、居有定所、出入便捷--我们的生活和谐幸福。

      离开苏绵公园时,唐宏说:“其实并不用过多的言语,他们的幸福都写在脸上。”

      恩人语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孔祥清:

      在绵竹工作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培养了我与绵竹人民的深厚友谊,绵竹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次短暂一两天重进绵竹,一个美丽的绵竹展现在眼前,感触颇深。愿绵竹人民身体好,工作好,生活越来越好!

      南京市消防支队夫子庙中队中队长 马兵:

      在江苏援建绵竹的时间里,江苏人民和绵竹人民一道,用一滴滴汗水创造了新家园。回到江苏后,我会把这里的情况向江苏人民报告,向全体消防官兵汇报,四川灾区正在重新崛起,我们和灾区人民永远是一家人!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公司渝中区环道项目部经理 唐宏:

      回想在四川绵竹灾后重建的两年多的日子里,我们和灾区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在共建新家园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前走过的地方今天我又走了一遍,看到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作为曾参与援建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年画里绽放美好未来——江苏恩人回绵竹全记录

  • 2011年04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4月17日中午,坐在绵竹的一个农家乐里,孔祥清跟马兵和唐宏介绍自己的“川话经验”,“在川两年,四川话我是完全听得懂的。”

      应“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之邀,3位江苏恩人在阔别绵竹多日之后,重返故地。在17日看完绵竹市文化馆等处后,次日江苏恩人决定对各自的专门领域进行深入回访。

      建议医院建立网络平台

      回访一:医疗援建

      回访恩人:孔祥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曾任江苏省对口援建医疗卫生总队总队长

      “恩人回川,老孔回家。”18日上午,孔祥清一踏进绵竹市人民医院,该院院长金鸿快步迎面而来,远远地就伸出双手,“你好啊,老朋友!”

      孔祥清回忆起那段板房医院的岁月:“我和金院长经常蹲在我的那个小床边上讨论医疗方案,从黑夜谈到天明的日子数不清。”这位地震发生第二天就赶赴灾区的江苏恩人,亲眼看着这所医院从当时的帐篷医院到板房医院,直至现在干净明亮的大楼。

      “现在我们绵竹市人民医院应该尽力申报三级医院。”了解该院目前的软硬件设施后,孔祥清提出建议。他还建议医院建立网络平台,“网络畅通后,上下通达,才利于我们学习大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推广给乡镇医院。”

      此后,孔祥清又来到孝德镇卫生院和汉旺人民医院了解情况,并回访了两年前他亲手诊治的病人黄孟义。2009年,黄孟义在孔祥清的康复治疗下逐步康复,现在已经基本能生活自理。临走时,孔祥清还牵挂着黄孟义下蹲仍旧有困难的腿,他承诺:“你放心,我回去一定想办法。”

      留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情

      回访二:房屋援建

      回访恩人:唐宏,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公司渝中区环道项目部经理,南京市对口援建绵竹市剑南镇先进工作者

      唐宏最想看的是建筑。他来到常州武进区援建的金花镇玄郎村。

      一进村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条条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唐宏说,玄郎村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家住村口的邱姓一家正在装修,女主人一听说是江苏恩人回绵竹,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拉着唐宏的手连说了几次:“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唐宏询问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原来在山里只能打打零工,一个月挣七八百块钱,现在我家就在村口,交通又这么好,准备开一家农家乐。”这家女主人说,“都要感谢江苏恩人的帮助啊!”

      唐宏在玄郎村看到,村里的很多户人家门前都挂起了农家乐的招牌。村民告诉他,每到周末生意十分火爆,整个金花镇做农家乐的人家也特别多。

      绵竹人始终记挂着江苏援建者。58岁的村民李银秀说,她现在每天都要看江苏电视台。“真是太想念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常回来看看。”走出玄郎村,唐宏感慨:“江苏在当地留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江苏绵竹亲如一家的情谊。”

      年画里看到绵竹的美好未来

      回访三:年画村

      回访恩人:马兵,南京市消防支队夫子庙中队中队长,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四川,曾是他的战场。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马兵跟随南京消防第一批抗震救灾突击队赶赴灾区。在灾区战斗的13天里,马兵独立救出被埋压群众6人,与战友合力救出被埋压群众11人,被誉为“救人状元”。

      马兵最想看看闻名全国的年画村。

      走进绵竹年画传习所,人们正专心致志地描绘着一幅幅年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画卷。在一间民间年画坊里,个个绣娘飞针走线,将绢丝绣在了年画上。在了解到一幅绢丝年画,从最初的临摹、拷贝、描线等到后面的装裱,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而价格卖到1万余元时,马兵感叹不止:“通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的年画,我看到了年画村美好的明天,更看到了绵竹美好的未来。”

      年画村的村民、一些游客在了解到这位一身橄榄绿的军人是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时,纷纷上前与他合影留念。马兵说,自己只是把人救出来,给了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援建者才当之无愧“恩人”的称号,当听到年画村村民坚决地表示 “救人者和援建者都是我们的恩人”时,他带着点羞涩地笑了。马兵说,以后他还会常来四川、来绵竹看看。

      记者手记

      “西部小苏州”正在崛起

      从长江尾到长江头的这几个时辰,心里不停地在想,三年来一直让我牵挂的绵竹,如今是什么样子?

      行车大约一个小时,路边一大片苏式建筑映入眼帘,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房子,和黄花绿草相映成趣,宛然一片江南水乡的景象。

      这是绵竹?作为第一次入川采访的记者,心中的期盼、忐忑一扫而光,只剩下了惊讶。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地方,三年前曾遭受过特大地震的创伤,同样也不能理解东西相距1800多公里的绵竹孝德和苏州的建筑风格如此之像。江苏援建者回绵竹的代表孔祥清院长告诉我,孝德是苏州对口援建的一个镇,重建的房子全部是苏式风格。

      三年重建后的新孝德,让我的头脑突然匮乏,搜索几十年来积累下的词汇,竟然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它。驱车离开孝德时,看到路边高悬着一个牌子,上书“西部小苏州”。是的!就是这五个字。整齐划一的苏式新房,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路边高朋满座的农家乐,一幢幢标准的厂房……所有景象都见证着,“西部小苏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和崛起。

      三年前曾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小城哭泣,然而现在只有欣慰和感动。每一位再到绵竹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绵竹人那种豁达、坚强和不屈。

      他们的幸福都写在脸上

      □本报记者 冉倩婷

      4月17日上午十点半,飞机降落在双流机场,江苏恩人们--孔祥清、马兵、唐宏三人,带着满脸的笑容出现在我们面前。

      之前,我曾问过他们,此行最想看到的是什么,三人无一例外地说:“最想看到灾区人民正在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到达后的第一个下午,他们便看见了“绵竹的幸福”。

      首站记忆浮现。下了车,一行人直奔绵竹市文化馆--那里正举办“5·12汶川地震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图片展”。受灾、救灾、重建,一幅幅照片召回了三位绵竹恩人各自的记忆。

      次站看到幸福。驱车来到常州援建的苏绵公园,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绿树繁花、小桥流水,园内的林荫路上,小孩追逐嬉笑,老人坐在路边的长椅上闲话家常。“大姐,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马兵问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那妇女说:“过得很好,多亏了江苏亲人们!”

      周末的公园,绵竹老百姓三三两两闲庭信步。恩人们不时问着路过身边的绵竹人,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绵竹人说,老有所依、幼有所教、居有定所、出入便捷--我们的生活和谐幸福。

      离开苏绵公园时,唐宏说:“其实并不用过多的言语,他们的幸福都写在脸上。”

      恩人语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孔祥清:

      在绵竹工作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培养了我与绵竹人民的深厚友谊,绵竹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次短暂一两天重进绵竹,一个美丽的绵竹展现在眼前,感触颇深。愿绵竹人民身体好,工作好,生活越来越好!

      南京市消防支队夫子庙中队中队长 马兵:

      在江苏援建绵竹的时间里,江苏人民和绵竹人民一道,用一滴滴汗水创造了新家园。回到江苏后,我会把这里的情况向江苏人民报告,向全体消防官兵汇报,四川灾区正在重新崛起,我们和灾区人民永远是一家人!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公司渝中区环道项目部经理 唐宏:

      回想在四川绵竹灾后重建的两年多的日子里,我们和灾区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在共建新家园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前走过的地方今天我又走了一遍,看到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作为曾参与援建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