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2018年08月31日 10时10分
  • 来源: 科技厅
  • 【字体: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中关于“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我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厅研究起草了《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现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欢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征求意见时间为期10天(8月31日至9月9日)。请于2018年9月9日18:00前将修改意见通过电子邮箱反馈至科技厅计划处。

      联 系 人:唐华国

      联系电话:028-86710365

      邮 箱:jhc@mail.scst.gov.cn

    附件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中关于“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我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定位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构建和完善我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全省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要有效应对技术创新范式多主体、网络化、路径多变的变革趋势,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符合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三、建设布局与组建模式

      (一)重点建设领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目标,特别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智能制造、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调控、新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轨道交通、动力及储能电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以及军民融合领域等。

      ——面向我省重大需求。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

      (二)组建模式。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各市州政府参与和支持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般以三年为建设周期。

      ——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建设。

      ——在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可以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

      ——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三)建设主体。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单位应当具有在省内行业公认的技术研发优势、领军人才和团队,具有广泛联合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势和能力。发挥好相关领域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功能作用,对符合条件的整合组建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所在市州政府应积极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在政策、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服务全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谋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提出重大技术创新方向,承担相关领域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展战略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面向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

      (二)集聚开放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突出开放创新,协同相关领域上、中、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三)发展科技型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服务载体,加强资源开放共享与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集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创客协同互动的众创平台,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培育和吸引技术创新人才,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洼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在全球范围吸纳集聚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研人员,集聚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政府治理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衔接联动,在运营管理、项目实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育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五、治理结构与管理机制

      (一)法律地位。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先行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逐步向独立法人过渡。根据组建模式的不同,可以探索组建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法人实体。

      (二)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或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或主任负责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多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各方选派代表组成,负责重大事项决策。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团队组建等重大事项建议。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三)项目实施。根据我省技术创新战略需求,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任务,并组织有关方面共同实施。自主凝练重大行业技术需求,以市场化方式组织各方参与实施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四)人才管理。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技术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按需设岗,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技术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交流,开展合作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五)资金投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可采用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等方式吸纳各方共同投入,企业承担主要投入责任,引导金融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投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利用自有资金、社会资金、成果转化收益等逐步实现自我运营。

      六、组建程序

      (一)提出意向。科技厅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布局要求。符合条件的单位向科技厅提出建设意向,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领域和方向、建设模式、重点任务等。

      (二)方案论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组建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科技政策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有关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完善建设方案。

      (三)启动建设。对于通过咨询论证、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支持启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四)监督和评估。有关单位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年度建设情况书面报科技厅。建设期满前,科技厅组织开展建设情况总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整改、撤销或后续支持等重大事项。

      科技厅作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头管理部门,发挥组织实施与协调作用,负责总体规划布局、监督和评估与运行管理等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议,参与组建及运行管理。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2018年08月31日 10时10分
  • 来源: 科技厅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中关于“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我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厅研究起草了《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现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欢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征求意见时间为期10天(8月31日至9月9日)。请于2018年9月9日18:00前将修改意见通过电子邮箱反馈至科技厅计划处。

      联 系 人:唐华国

      联系电话:028-86710365

      邮 箱:jhc@mail.scst.gov.cn

    附件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中关于“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我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定位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构建和完善我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全省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要有效应对技术创新范式多主体、网络化、路径多变的变革趋势,与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符合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二)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三、建设布局与组建模式

      (一)重点建设领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目标,特别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智能制造、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调控、新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轨道交通、动力及储能电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以及军民融合领域等。

      ——面向我省重大需求。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

      (二)组建模式。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各市州政府参与和支持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般以三年为建设周期。

      ——在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的领域,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建设。

      ——在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可以由多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

      ——在主要由技术研发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的领域,可以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

      (三)建设主体。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单位应当具有在省内行业公认的技术研发优势、领军人才和团队,具有广泛联合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势和能力。发挥好相关领域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功能作用,对符合条件的整合组建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所在市州政府应积极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在政策、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服务全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谋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提出重大技术创新方向,承担相关领域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开展战略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面向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

      (二)集聚开放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突出开放创新,协同相关领域上、中、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三)发展科技型创新创业,搭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服务载体,加强资源开放共享与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集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创客协同互动的众创平台,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培育和吸引技术创新人才,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洼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在全球范围吸纳集聚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的科研人员,集聚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政府治理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衔接联动,在运营管理、项目实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育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五、治理结构与管理机制

      (一)法律地位。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先行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逐步向独立法人过渡。根据组建模式的不同,可以探索组建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法人实体。

      (二)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或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或主任负责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多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各方选派代表组成,负责重大事项决策。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团队组建等重大事项建议。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应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三)项目实施。根据我省技术创新战略需求,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任务,并组织有关方面共同实施。自主凝练重大行业技术需求,以市场化方式组织各方参与实施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四)人才管理。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技术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按需设岗,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技术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交流,开展合作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五)资金投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可采用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等方式吸纳各方共同投入,企业承担主要投入责任,引导金融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投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利用自有资金、社会资金、成果转化收益等逐步实现自我运营。

      六、组建程序

      (一)提出意向。科技厅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布局要求。符合条件的单位向科技厅提出建设意向,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领域和方向、建设模式、重点任务等。

      (二)方案论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组建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科技政策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有关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完善建设方案。

      (三)启动建设。对于通过咨询论证、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支持启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四)监督和评估。有关单位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年度建设情况书面报科技厅。建设期满前,科技厅组织开展建设情况总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整改、撤销或后续支持等重大事项。

      科技厅作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头管理部门,发挥组织实施与协调作用,负责总体规划布局、监督和评估与运行管理等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提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议,参与组建及运行管理。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