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 2017年06月19日 14时49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6月19日,我省举行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林业厅厅长尧斯丹、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分别作新闻发布。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作新闻发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落实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动力,强调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为全省环保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全省环保系统要以“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动真碰硬、攻坚克难,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早日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天府之国更美丽。

      省环境保护厅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工作:

      一方面,立足当前,着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抓好三项攻坚工作

      (一)举全省之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一是紧紧围绕全省环保“一号工程”,打好蓝天保卫战。将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列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集中全力实施攻坚,尽最大努力力争2017年全省蓝天数多于去年、持续雾霾天数少于去年、持续污染时长短于去年,特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要有明显改善,在已有5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达标城市。

      具体措施:一是严格实行污染源“清单制”管理。在摸清全省大气污染排放源基础上,建立污染源清单,实行“清单制”管理。尤其对成都平原地区,严格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一旦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明晰优先控制区域、限停限产的污染源、错峰生产的工业企业,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二是严格实行“网格化”监管。比照京津冀做法在成都平原地区8市实行专人巡查,确保成都平原每一寸土地都有专人值守,不留空白和死角。三是强化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在全省建筑工地安装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在重点城市渣土运输车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四是细化硬化已采取的管用措施。进一步落实秸秆禁烧、施工扬尘控制、工业集中区燃煤锅炉改造淘汰、“小散乱污”企业整治、重型机动车限行、排污大户偷排漏排超排整治硬性措施。五是强化联防联控联治。成都平原地区8市要进一步强化联动统筹,统一步调做到一盘棋,尽全力减少持续雾霾污染时间。六是借助“国家队”力量精准治霾。组建了71位国家级专家、院士构成的四川大气污染治理专家顾问团,与“国家队”深度合作,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七是强化“科技治霾”。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智慧环保”。

      二是聚焦七个重点精准发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从污染最重的沱江、岷江流域入手,集中力量啃硬骨头、打歼灭战,尽最大努力实现水质断面达标率高于去年,劣五类水体比率低于去年,确保成都市及3-5个条件较好市(州)主城区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具体措施:一是聚焦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精准发力。以沱江、岷江流域为重点整治区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河长体系,确保四川境内每一条河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二是聚焦重点行业精准发力。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和达标行动,按计划完成造纸、钢铁、氮肥、印染等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三是聚焦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精准发力。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作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民生工程,今年全省共要歼灭62条黑臭水体。四是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饮用水源保护精准发力。全面完成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排查和整治,清理保护区内违法设施和排污口。五是聚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精准发力。年底前依法全面取缔拆除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六是聚焦良好水体保护精准发力。重点保护嘉陵江、青衣江、紫坪铺水库、泸沽湖等重点生态功能水体,确保水质稳中趋好。七是聚焦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力。加快实施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

      三是紧紧围绕“摸清底数”、“分类管控”、“治理修复”三大重点,打好净土保卫战。尽最大努力保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为人民群众吃上干净放心的食品提供“环境保障”。

      具体措施:一是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开展全省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实施分类管控。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科学划定、分类实施农用地管控措施。实施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行动,严格执行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制度,确保人居环境安全。三是推进省级土壤风险管控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为全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探索形成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技术。

      (二)持续加压加码强化环保督察,层层压实环保责任

      截至今年3月底,我们完成了省内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通过环保督察,一是初步摸清了全省环保的“家底”,找准了突出环境问题。由12位副省级领导亲自带队,出动300多人,对142个县(市、区)的1994个点位进行了“下沉督察”或“重点督察”,共发现并移交问题4300余个。二是持续加压加码不松劲,扭住突出环境问题不放手。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要求,公示整改进度,省督察组将亲自挂牌督办重点突出环境问题10个,先后发出督办专函65件,对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一查到底,不彻底解决、决不罢手。三是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久拖不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已初步整改。通过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个别谈话,约谈52人,问责200余人,层层传导压力,督促问题整改。截至目前,群众投诉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1%,督察发现和群众举报问题累计整改完成率超过60%。四是探索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七大举措确保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环保部门就是要敢于担当,不怕得罪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强化督察结果的运用。采取“公示公开”、“挂牌督办”、“公开约谈”、“媒体曝光”、“移送追责”、“区域限批”以及“考核指挥棒”等七大举措,强化环保督察“回头看”、后督察。目前正在建立重点突出问题“省级挂牌督办机制”,省政府还将于近期召开督察整改工作现场会,对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用力、一抓到底,形成长期震慑态势、保持制度威力。

      (三)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确保“高压、严打”成为常态

      关于执法,我们的态度就是“零容忍”,重拳出击、铁腕执法,长期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将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与政府“网格化”监管紧密结合,不断挖掘环境执法的“硬度”和“精度”。通过“测管协同”,依托在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暗管探测仪、无人机抓拍等信息化手段,为监管执法安上“火眼金睛”,配强执法力量,转变执法方式,采用交叉互查、节假日抽查、夜查、突击检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防控,对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的企业,坚决顶格处罚,倒逼违法行为从“不敢”、“不能”到“不愿”。

      今年全省环境执法取得重大突破,受到环保部通报表扬。1-5月,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729件,处罚金额1.63亿元,比去年全年处罚金额还要多。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等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523件,同比增长5倍多。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切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根本上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用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要强化规划环评,守住环境承载力底线,将源头严防落实到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规划中。要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制定地方标准规划,给企业一个心理预期,逐年加严排放限值要求,阶梯式推进,倒逼企业改造升级、主动治污。通过规划和标准,倒逼工业集中区和能源消耗大户调整能源结构,利用四川优势,更多使用水电;倒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植附加值高、能耗低的绿色低碳产业和产品;推进设立城市环境资源上线,用硬性环境指标控制城市人口、产业、商贸、物流等适度规模。

      (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中高端的农产品,面向中高端的人群,提供中高端的服务。为工业产品植入更多环保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开发更加有四川环保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污染防治新技术和新需求,创新扶植光能利用、生物降解、电动汽车等一批环保产业和产品。

      (三)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卫星遥感等先进信息技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牢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积极推进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切实提升监管能力。要坚决防止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确保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反映辖区环境质量。

      (四)科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用目标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来鼓励保护环境行为,惩处破坏环境行为。一是要增加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中的环保工作权重,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真正重视;二是要增加环保部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倒逼相关部门环保工作责任的落实;三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化考核制度,取消对生态功能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GDP考核,调动保护环境积极性;四是要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大气指标奖惩机制和补偿机制;五是按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逼属地高度重视,切实增强“以时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六是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五)深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要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动员全社会共同发力,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加快培育生态文化。以政府、公众、企业为主线,全方位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活方式绿色化”作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指南,倡导少开一天车、少产生一点垃圾、少浪费一粒粮食,多种一棵树、多节约一滴水、多一天绿色出行,崇尚简约生活,不奢侈生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联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团结环保NGO组织、引领科研院所、发挥志愿者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热心环保的社会力量,扩大环保“统一战线”,加快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通过12369热线举报身边环境违法行为,引导公众将环境保护意识变为意愿、想法变为做法、心动变为行动,加快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监督者、推动者、践行者、贡献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新格局,引领全体公民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献一份智、担一份责。

    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作新闻发布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一是生态资源持续增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725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1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1.96平方米,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66%。

      二是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巩固治理沙化土地134万亩,治理岩溶土地362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4万平方公里、干旱地区4万余亩,修复退化湿地15万亩,局部生态退化得到遏制。

      三是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基地突破1亿亩,核桃、油橄榄基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森林康养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四是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86亿吨,相当于2.25个三峡库区总库容;年固定碳量7659万吨,减少土壤侵蚀1.3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72万亿元,居全国前三位。

      五是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大地植绿、心中播绿氛围更加浓厚。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湿地退化点多面大,尚有2000万亩干旱河谷、2300万亩沙化石漠化土地,一些工程创面、矿山迹地亟待恢复植被,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重道远。

      各位朋友,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妆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我省将继续夯实自然生态本底,积极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是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着力做足增量。深入实施九大具体行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实现森林覆盖率40%、国土绿化覆盖率70%。加快推进有山皆绿,推进宜林荒山荒地、不适宜耕作土地和未利用土地造林,启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身边增绿,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城和森林小镇,建设一批县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带,积极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

      二是依法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着力管好存量。严格落实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当前,重点整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林区等范围内违法违规采矿探矿、开发水电、修建设施等行为,坚决守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

      三是加快推进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着力补齐短板。抓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沙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城市、道路、水电等工程创面和矿区废弃地、尾矿坝生态治理,在四大生态功能区遴选20个县开展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在川西和盆周山区79个县(市、区)启动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着力释放能量。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良性互动,优化产品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林业供给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功能林产品等新业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元。

      五是健全完善生态保护机制,着力凝聚力量。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培育壮大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5000名以上。

      各位朋友,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四川生态建设,共同绘就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锦绣画卷。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作新闻发布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清洁 能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助推了经济绿色发展的水平。我们突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发应用了节能锅炉、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涌现出东方电气、华西能源、环能科技等一大批具有一流技术和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建成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初步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建设等试点示范,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省低碳循环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我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依托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规模全国第一,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79.3%,新能源发电装机从2010年的5万千瓦增加到240万千瓦,页岩气累计产量超过40亿立方米。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16年,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到34%、11.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清洁能源外送,全年超过1/3的清洁电力外送华中、华东,“十二五”期间累计外送水电3535亿千瓦时,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理念,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探索实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指引,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方向、绿色产业引领、绿色市场培育、绿色能源转化,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方面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源”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制定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建设。

      二是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按照《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和相关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增强指标约束,引领全社会践行落实绿色发展的各项要求和决定。

      三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建设成都、自贡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争取2017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万辆。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推进投资多元化,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四是积极融入引领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五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建设大宗产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区等,着力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域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

      六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强清洁能源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我们期望,通过以上工作和措施,能够进一步降低我省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 2017年06月19日 14时49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6月19日,我省举行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林业厅厅长尧斯丹、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分别作新闻发布。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环境保护厅厅长于会文作新闻发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落实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动力,强调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为全省环保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全省环保系统要以“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动真碰硬、攻坚克难,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早日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天府之国更美丽。

      省环境保护厅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工作:

      一方面,立足当前,着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抓好三项攻坚工作

      (一)举全省之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一是紧紧围绕全省环保“一号工程”,打好蓝天保卫战。将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列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集中全力实施攻坚,尽最大努力力争2017年全省蓝天数多于去年、持续雾霾天数少于去年、持续污染时长短于去年,特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要有明显改善,在已有5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达标城市。

      具体措施:一是严格实行污染源“清单制”管理。在摸清全省大气污染排放源基础上,建立污染源清单,实行“清单制”管理。尤其对成都平原地区,严格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一旦出现持续雾霾天气,明晰优先控制区域、限停限产的污染源、错峰生产的工业企业,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二是严格实行“网格化”监管。比照京津冀做法在成都平原地区8市实行专人巡查,确保成都平原每一寸土地都有专人值守,不留空白和死角。三是强化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在全省建筑工地安装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在重点城市渣土运输车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四是细化硬化已采取的管用措施。进一步落实秸秆禁烧、施工扬尘控制、工业集中区燃煤锅炉改造淘汰、“小散乱污”企业整治、重型机动车限行、排污大户偷排漏排超排整治硬性措施。五是强化联防联控联治。成都平原地区8市要进一步强化联动统筹,统一步调做到一盘棋,尽全力减少持续雾霾污染时间。六是借助“国家队”力量精准治霾。组建了71位国家级专家、院士构成的四川大气污染治理专家顾问团,与“国家队”深度合作,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七是强化“科技治霾”。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智慧环保”。

      二是聚焦七个重点精准发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从污染最重的沱江、岷江流域入手,集中力量啃硬骨头、打歼灭战,尽最大努力实现水质断面达标率高于去年,劣五类水体比率低于去年,确保成都市及3-5个条件较好市(州)主城区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具体措施:一是聚焦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精准发力。以沱江、岷江流域为重点整治区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河长体系,确保四川境内每一条河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二是聚焦重点行业精准发力。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和达标行动,按计划完成造纸、钢铁、氮肥、印染等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三是聚焦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精准发力。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作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民生工程,今年全省共要歼灭62条黑臭水体。四是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饮用水源保护精准发力。全面完成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排查和整治,清理保护区内违法设施和排污口。五是聚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精准发力。年底前依法全面取缔拆除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六是聚焦良好水体保护精准发力。重点保护嘉陵江、青衣江、紫坪铺水库、泸沽湖等重点生态功能水体,确保水质稳中趋好。七是聚焦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力。加快实施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

      三是紧紧围绕“摸清底数”、“分类管控”、“治理修复”三大重点,打好净土保卫战。尽最大努力保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为人民群众吃上干净放心的食品提供“环境保障”。

      具体措施:一是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开展全省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实施分类管控。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科学划定、分类实施农用地管控措施。实施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行动,严格执行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制度,确保人居环境安全。三是推进省级土壤风险管控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为全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探索形成适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技术。

      (二)持续加压加码强化环保督察,层层压实环保责任

      截至今年3月底,我们完成了省内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通过环保督察,一是初步摸清了全省环保的“家底”,找准了突出环境问题。由12位副省级领导亲自带队,出动300多人,对142个县(市、区)的1994个点位进行了“下沉督察”或“重点督察”,共发现并移交问题4300余个。二是持续加压加码不松劲,扭住突出环境问题不放手。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要求,公示整改进度,省督察组将亲自挂牌督办重点突出环境问题10个,先后发出督办专函65件,对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一查到底,不彻底解决、决不罢手。三是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久拖不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已初步整改。通过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个别谈话,约谈52人,问责200余人,层层传导压力,督促问题整改。截至目前,群众投诉举报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1%,督察发现和群众举报问题累计整改完成率超过60%。四是探索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七大举措确保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环保部门就是要敢于担当,不怕得罪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强化督察结果的运用。采取“公示公开”、“挂牌督办”、“公开约谈”、“媒体曝光”、“移送追责”、“区域限批”以及“考核指挥棒”等七大举措,强化环保督察“回头看”、后督察。目前正在建立重点突出问题“省级挂牌督办机制”,省政府还将于近期召开督察整改工作现场会,对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用力、一抓到底,形成长期震慑态势、保持制度威力。

      (三)严格环境监管执法,确保“高压、严打”成为常态

      关于执法,我们的态度就是“零容忍”,重拳出击、铁腕执法,长期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将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与政府“网格化”监管紧密结合,不断挖掘环境执法的“硬度”和“精度”。通过“测管协同”,依托在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暗管探测仪、无人机抓拍等信息化手段,为监管执法安上“火眼金睛”,配强执法力量,转变执法方式,采用交叉互查、节假日抽查、夜查、突击检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防控,对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的企业,坚决顶格处罚,倒逼违法行为从“不敢”、“不能”到“不愿”。

      今年全省环境执法取得重大突破,受到环保部通报表扬。1-5月,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729件,处罚金额1.63亿元,比去年全年处罚金额还要多。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等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523件,同比增长5倍多。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切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根本上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用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要强化规划环评,守住环境承载力底线,将源头严防落实到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规划中。要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制定地方标准规划,给企业一个心理预期,逐年加严排放限值要求,阶梯式推进,倒逼企业改造升级、主动治污。通过规划和标准,倒逼工业集中区和能源消耗大户调整能源结构,利用四川优势,更多使用水电;倒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植附加值高、能耗低的绿色低碳产业和产品;推进设立城市环境资源上线,用硬性环境指标控制城市人口、产业、商贸、物流等适度规模。

      (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中高端的农产品,面向中高端的人群,提供中高端的服务。为工业产品植入更多环保元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开发更加有四川环保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污染防治新技术和新需求,创新扶植光能利用、生物降解、电动汽车等一批环保产业和产品。

      (三)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卫星遥感等先进信息技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牢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积极推进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切实提升监管能力。要坚决防止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确保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反映辖区环境质量。

      (四)科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用目标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来鼓励保护环境行为,惩处破坏环境行为。一是要增加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中的环保工作权重,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真正重视;二是要增加环保部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倒逼相关部门环保工作责任的落实;三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化考核制度,取消对生态功能脆弱地区和民族地区GDP考核,调动保护环境积极性;四是要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大气指标奖惩机制和补偿机制;五是按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逼属地高度重视,切实增强“以时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六是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五)深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要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动员全社会共同发力,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加快培育生态文化。以政府、公众、企业为主线,全方位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活方式绿色化”作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指南,倡导少开一天车、少产生一点垃圾、少浪费一粒粮食,多种一棵树、多节约一滴水、多一天绿色出行,崇尚简约生活,不奢侈生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联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团结环保NGO组织、引领科研院所、发挥志愿者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热心环保的社会力量,扩大环保“统一战线”,加快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通过12369热线举报身边环境违法行为,引导公众将环境保护意识变为意愿、想法变为做法、心动变为行动,加快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监督者、推动者、践行者、贡献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新格局,引领全体公民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献一份智、担一份责。

    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作新闻发布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一是生态资源持续增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725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1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1.96平方米,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66%。

      二是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巩固治理沙化土地134万亩,治理岩溶土地362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4万平方公里、干旱地区4万余亩,修复退化湿地15万亩,局部生态退化得到遏制。

      三是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基地突破1亿亩,核桃、油橄榄基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森林康养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四是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86亿吨,相当于2.25个三峡库区总库容;年固定碳量7659万吨,减少土壤侵蚀1.3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72万亿元,居全国前三位。

      五是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大地植绿、心中播绿氛围更加浓厚。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湿地退化点多面大,尚有2000万亩干旱河谷、2300万亩沙化石漠化土地,一些工程创面、矿山迹地亟待恢复植被,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重道远。

      各位朋友,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妆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我省将继续夯实自然生态本底,积极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是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着力做足增量。深入实施九大具体行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实现森林覆盖率40%、国土绿化覆盖率70%。加快推进有山皆绿,推进宜林荒山荒地、不适宜耕作土地和未利用土地造林,启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身边增绿,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城和森林小镇,建设一批县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带,积极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

      二是依法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着力管好存量。严格落实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当前,重点整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林区等范围内违法违规采矿探矿、开发水电、修建设施等行为,坚决守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

      三是加快推进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着力补齐短板。抓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沙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城市、道路、水电等工程创面和矿区废弃地、尾矿坝生态治理,在四大生态功能区遴选20个县开展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在川西和盆周山区79个县(市、区)启动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着力释放能量。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良性互动,优化产品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林业供给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功能林产品等新业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元。

      五是健全完善生态保护机制,着力凝聚力量。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培育壮大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5000名以上。

      各位朋友,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四川生态建设,共同绘就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锦绣画卷。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作新闻发布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清洁 能源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助推了经济绿色发展的水平。我们突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发应用了节能锅炉、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涌现出东方电气、华西能源、环能科技等一大批具有一流技术和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建成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初步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建设等试点示范,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省低碳循环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我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依托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规模全国第一,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79.3%,新能源发电装机从2010年的5万千瓦增加到240万千瓦,页岩气累计产量超过40亿立方米。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16年,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到34%、11.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清洁能源外送,全年超过1/3的清洁电力外送华中、华东,“十二五”期间累计外送水电3535亿千瓦时,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理念,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探索实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指引,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方向、绿色产业引领、绿色市场培育、绿色能源转化,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方面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源”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制定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建设。

      二是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按照《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和相关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增强指标约束,引领全社会践行落实绿色发展的各项要求和决定。

      三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建设成都、自贡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争取2017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万辆。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推进投资多元化,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四是积极融入引领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五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建设大宗产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区等,着力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域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

      六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强清洁能源参与跨省跨区交易,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我们期望,通过以上工作和措施,能够进一步降低我省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邱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