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省委1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 2017年02月15日 15时12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作新闻发布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30.6%;精准脱贫首战告捷,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继续保持“三个高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53:1,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5个部分、37条,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反映。

      (一)“四个变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随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随着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每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

      二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一方面,名特优农产品仍然偏少,消费者青睐的好东西供不应求,有些中高端产品还要大量从国处进口;另一方面,很多“大路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不时积压滞销。

      三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我省农业已融入国际、国内市场,这些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加上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在与国际现代大农业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四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我们长期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外延式增长,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不仅造成严重面源污染,损害农业生态环境,也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近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

      农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一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二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五个着力点”。

      一要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二要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三要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效益强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四要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有机统一。

      五要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着力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三个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六大任务”。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统筹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第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产区聚集,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第四,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抓住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第五,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继续抓好供水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第六,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重构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我们要立足四川实际,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既明确长远努力方向,又突出当年目标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省委一号文件在着眼长远方向的同时,更加聚焦今年的目标任务,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

      一是在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四类”农产品方面,文件提出了7个目标、6个建设项目、5大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在目标上,提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面积70万亩,生猪出栏量稳定在7000万头左右,推动畜牧业非猪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建设一批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农畜育种攻关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等。

      在区域布局上,提出成都平原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地区着力建设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攀西地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川西北地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的“五大区域布局”。

      二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了3个目标、9个建设项目、5项体制机制。

      在目标上,提出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的基础上,其余不达标水源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加强农产品“互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江河湖库关键生态节点、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创建农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开展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等。

      在体制机制上,提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省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

      三是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提出了9个目标、29个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培育休闲农业专业村100个,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省;新增森林康养基地50处、森林康养人家2000户,建设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和森林康养产业大省;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00个,新增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0个以上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建设省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开展国家冷链物流发展试点、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等。

      四是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14个目标、23项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面40万亩,建成通乡油路和通村硬化路1.1万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等。

      五是在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出了6个目标,13项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解决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完成22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933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开展农村电视“户户通”建设,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民生工程等。

      三、聚焦头等大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有新部署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省头等大事,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取得重大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精神,立足我省脱贫工作实际,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

      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提出严格脱贫对象认定、退出和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政策;要求继续对摘帽贫困县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和因病、因灾、因学、因智返贫等问题,增强退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在聚焦重大任务上,明确提出了2017年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要求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支持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或1人实现就业;完成33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和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和县域内基层医疗就诊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等卫生扶贫政策;聚焦“四大片区”主战场,统筹抓好片区外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问题。

      在创新工作方式上,提出深入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全省1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市级或县级“四好村”;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把办好农民夜校作为实现“四个好”目标的有效举措,鼓励和引导在行政村全面开办农民夜校。

      四、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上有六个方面新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新时期我省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即“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在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上提出了不少政策举措。

      第一,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形式上有新突破。落实“三权分置”,重点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明确提出了在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流模式,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提出要推动制定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办法;要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有计划逐步消除“空壳村”。

      第三,在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上有新突破。围绕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安排。一是“补助改股份”,提出拓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或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二是“补助改基金”,提出鼓励市(州)、县(市、区)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建好省级农业区域投资平台;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三是“补助改购买服务”,提出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拓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四是“补助改担保”,提出支持做大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落实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风险补助等财政支持政策,扩大行业覆盖和区域覆盖。五是“补助改贴息”,提出探索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直接奖补为主向贷款贴息、担保扶持转变。

      第四,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上有新突破。针对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提出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县域农村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

      第五,在推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上有新突破。围绕“三支队伍”提出了政策举措,一是农业科技人员,要求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经验。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立职业农民遴选机制、培养机制、认定机制、服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让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个体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返乡农民工,提出开展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创业提升培训,实施农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金。

      第六,在农村改革推进机制上有新突破。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农村改革督查考核办法,通过强化督查考核,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五、切实加强领导,对抓好“三农”工作有新要求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重农强农的调子不改变,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减弱。文件对抓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在加强“三农”工作领导上有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是基本盘;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要继续释放强农惠农信号,把责任层层传导下去。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在加强“三农”工作综合部门建设上有新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未纳入党委部门序列,对“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因此,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根据工作需要将其纳入党委工作部门,配强班子、充实人员,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职能作用。这一新要求真正落实下去的话,分量是相当重的。

      三是在“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新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刚换届不久,一批新的年轻领导干部充实到了“三农”工作岗位,他们既为“三农”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又急需抓紧补课。因此,文件提出今年要开展市(州)分管负责人和新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培训,以达到把握好“三农”发展战略地位,认清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增强做好“三农”工作本领的目标。

      四是在基层治理上有新要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必须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文件提出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务联席会、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完善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村规民约、院坝公约等制度,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事务。

      五是在督查落实上有新要求。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新政策、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文件提出要加大中央和省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重点加强农村土地征收、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领域的审计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回答记者提问



    林业厅副厅长刘兵回答记者提问



    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降初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7年省委1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 2017年02月15日 15时12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作新闻发布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30.6%;精准脱贫首战告捷,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继续保持“三个高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53:1,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5个部分、37条,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反映。

      (一)“四个变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相应放缓。随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增加。随着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每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已难做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明显减弱。

      二是农产品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需求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一方面,名特优农产品仍然偏少,消费者青睐的好东西供不应求,有些中高端产品还要大量从国处进口;另一方面,很多“大路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不时积压滞销。

      三是农业外部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我省农业已融入国际、国内市场,这些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行,加上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涨较快,在与国际现代大农业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四是资源环境状况发生变化,农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我们长期主要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来实现农业外延式增长,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不仅造成严重面源污染,损害农业生态环境,也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近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

      农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抓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一要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二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五个着力点”。

      一要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二要把握形成市场导向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三要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效益强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四要把握促进绿色发展这个着力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有机统一。

      五要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着力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

      (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三个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即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六大任务”。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统筹调整农产品种养结构,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第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产区聚集,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第四,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农业这个基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抓住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第五,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继续抓好供水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第六,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重构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我们要立足四川实际,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既明确长远努力方向,又突出当年目标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省委一号文件在着眼长远方向的同时,更加聚焦今年的目标任务,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

      一是在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四类”农产品方面,文件提出了7个目标、6个建设项目、5大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在目标上,提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面积70万亩,生猪出栏量稳定在7000万头左右,推动畜牧业非猪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建设一批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农畜育种攻关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等。

      在区域布局上,提出成都平原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川南地区着力建设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攀西地区重点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川西北地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的“五大区域布局”。

      二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了3个目标、9个建设项目、5项体制机制。

      在目标上,提出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的基础上,其余不达标水源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加强农产品“互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江河湖库关键生态节点、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创建农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开展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等。

      在体制机制上,提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启动省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

      三是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提出了9个目标、29个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培育休闲农业专业村100个,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省;新增森林康养基地50处、森林康养人家2000户,建设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和森林康养产业大省;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00个,新增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0个以上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建设省级乡村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开展国家冷链物流发展试点、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等。

      四是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14个目标、23项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面40万亩,建成通乡油路和通村硬化路1.1万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实施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等。

      五是在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出了6个目标,13项建设项目。

      在目标上,提出解决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完成22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933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等。

      在建设项目上,提出开展农村电视“户户通”建设,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民生工程等。

      三、聚焦头等大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有新部署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省头等大事,采取超常举措,付出超常努力,取得重大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精神,立足我省脱贫工作实际,作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

      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提出严格脱贫对象认定、退出和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政策;要求继续对摘帽贫困县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和因病、因灾、因学、因智返贫等问题,增强退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在聚焦重大任务上,明确提出了2017年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要求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支持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或1人实现就业;完成33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和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和县域内基层医疗就诊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等卫生扶贫政策;聚焦“四大片区”主战场,统筹抓好片区外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问题。

      在创新工作方式上,提出深入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全省1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市级或县级“四好村”;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把办好农民夜校作为实现“四个好”目标的有效举措,鼓励和引导在行政村全面开办农民夜校。

      四、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上有六个方面新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新时期我省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即“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省委一号文件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在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上提出了不少政策举措。

      第一,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形式上有新突破。落实“三权分置”,重点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明确提出了在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流模式,探索发展稳定农户承包权、经营权股份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股权制;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提出要推动制定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办法;要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有计划逐步消除“空壳村”。

      第三,在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上有新突破。围绕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安排。一是“补助改股份”,提出拓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或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二是“补助改基金”,提出鼓励市(州)、县(市、区)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建好省级农业区域投资平台;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村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三是“补助改购买服务”,提出创新财政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拓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四是“补助改担保”,提出支持做大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落实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风险补助等财政支持政策,扩大行业覆盖和区域覆盖。五是“补助改贴息”,提出探索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直接奖补为主向贷款贴息、担保扶持转变。

      第四,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上有新突破。针对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提出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县域农村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

      第五,在推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上有新突破。围绕“三支队伍”提出了政策举措,一是农业科技人员,要求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经验。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立职业农民遴选机制、培养机制、认定机制、服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让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个体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返乡农民工,提出开展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创业提升培训,实施农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金。

      第六,在农村改革推进机制上有新突破。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农村改革督查考核办法,通过强化督查考核,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五、切实加强领导,对抓好“三农”工作有新要求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重农强农的调子不改变,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减弱。文件对抓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在加强“三农”工作领导上有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是基本盘;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要继续释放强农惠农信号,把责任层层传导下去。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在加强“三农”工作综合部门建设上有新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未纳入党委部门序列,对“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因此,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根据工作需要将其纳入党委工作部门,配强班子、充实人员,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职能作用。这一新要求真正落实下去的话,分量是相当重的。

      三是在“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新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刚换届不久,一批新的年轻领导干部充实到了“三农”工作岗位,他们既为“三农”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又急需抓紧补课。因此,文件提出今年要开展市(州)分管负责人和新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培训,以达到把握好“三农”发展战略地位,认清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增强做好“三农”工作本领的目标。

      四是在基层治理上有新要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必须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文件提出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务联席会、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完善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村规民约、院坝公约等制度,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事务。

      五是在督查落实上有新要求。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新政策、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文件提出要加大中央和省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重点加强农村土地征收、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领域的审计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回答记者提问



    林业厅副厅长刘兵回答记者提问



    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降初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