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新闻发布会

  • 2015年12月08日 20时22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2015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厅厅长姜晓亭、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分别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环保厅厅长姜晓亭作新闻发布



      一、四川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现状

      (一)总量减排情况。

      截至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同比“十一五”末(2010年)下降8.16%(目标7%)、7.45%(目标8.6%)、14.09%(目标8%)、5.63%(目标6.9%),分别已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16.63%、86.59%、156.56%、81.59%。今年年底完成既定目标后,四项指标分别将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36.3%、105.77%、175.64%、122.62%。

      (二)环境质量状况。

      1.区域空气环境质量。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均值较“十一五”末(2010年)分别下降35.90%、3.03%。2015年三季度全省二氧化硫、PM10浓度分别又较2014年同期下降27.5%、5.4%;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0.9%;2014年较2010年酸雨污染有所好转。

      2.地表水环境质量。2014年我省地表水6个出川断面均达标,化学需氧量浓度较“十一五”末下降0.58%。2015年三季度, 139个省控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6.4%,干流断面达标率63.8%,支流断面达标率67.8%。

      (三)“黄标车”淘汰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超过50万辆,由此削减一氧化碳约30.6万吨,氮氧化物约5.3万吨,碳氢化合物约3.7万吨,总颗粒物约0.4万吨。

      二、“十三五”绿色发展的思路

      “十三五”时期,全省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环境保护作为倒逼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全面打响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努力推动生态保护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实现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总体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

      具体指标: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表水劣于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重大举措:

      (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工作,构建起由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完成改革工作任务;二是突出环境质量改善,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三是深化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加强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按照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全省减排目标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总量减排专项督查,确保已建重点减排设施稳定正常运行。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和四川省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点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小锅炉淘汰,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重点行业工业炉窑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土壤环境保护,实施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工作。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三)加强环评服务和把关,优化经济发展。我厅明确提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规范程序,缩短时限,加快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效率;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充分论证后进行优化,备齐要件,尽力通过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水平;对突破环保底线,违反环保刚性规定的项目,坚决不批或暂缓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职责。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时掌握全省环境状况,切实解决环境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染源监管水平,有效解决环境监管“怎么办”的问题。

      (六)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加快修订修订和出台一批地方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全面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察稽查,推进环保依法行政规范化建设,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两法”衔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七)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对市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综合督察巡视,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积极探索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落实市(州)级环保局以省环保厅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执法的问题。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让每个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

    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作新闻发布



      林业是自然生态建设的主体,四川是全国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林业管理和服务的林地、湿地和沙地面积占全省幅员55%以上,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鲜明。一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营造林4936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二是生态保护修复明显。治理巩固沙化、石漠化土地400多万亩,恢复震损植被42.4万亩。现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07个,大熊猫保护科研水平世界第一。三是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减少土壤侵蚀1亿吨,固定碳量7542万吨,涵养水源864亿吨,相当于86个大型水库蓄水量。四是绿色生态产业持续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同时,干热干旱等地区造林困难,森林资源量少质低,一些地方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突出,林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生态产业发展不足,林区改革发展欠账较多,保护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各位朋友,青山就是美丽,绿色就是幸福。“十三五”时期,全省林业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在总体思路上,将坚持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四川为总统领,以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总动力,以建设和保护自然生态为根本着力点,继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新家园。

      在建设重点上,将坚持保护优先,着力建设“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地保有量3.54亿亩以上,增加森林蓄积7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二是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万亩以上,湿地退化得到基本遏制。三是治理荒漠生态系统,沙化土地治理和巩固面积不少于1320万亩,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有效保护95%以上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典型群落生态得到保护。同时,积极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实现林业产业产值40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600元以上。

      在推进措施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扩大湿地生态补偿、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二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绿化全川大行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积极防控森林火灾,严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蔓延,依法打击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发挥好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建设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特殊生态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四是深化林业改革开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林地产出效益,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五是加快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继续打造林业产业四大集群,开展第三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确保林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六是引领繁荣生态文化。加强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建设,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开展生态文化创作,建设自然教育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全民共建新格局。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新闻发布会

  • 2015年12月08日 20时22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2015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厅厅长姜晓亭、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分别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环保厅厅长姜晓亭作新闻发布



      一、四川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现状

      (一)总量减排情况。

      截至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同比“十一五”末(2010年)下降8.16%(目标7%)、7.45%(目标8.6%)、14.09%(目标8%)、5.63%(目标6.9%),分别已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16.63%、86.59%、156.56%、81.59%。今年年底完成既定目标后,四项指标分别将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36.3%、105.77%、175.64%、122.62%。

      (二)环境质量状况。

      1.区域空气环境质量。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均值较“十一五”末(2010年)分别下降35.90%、3.03%。2015年三季度全省二氧化硫、PM10浓度分别又较2014年同期下降27.5%、5.4%;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0.9%;2014年较2010年酸雨污染有所好转。

      2.地表水环境质量。2014年我省地表水6个出川断面均达标,化学需氧量浓度较“十一五”末下降0.58%。2015年三季度, 139个省控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6.4%,干流断面达标率63.8%,支流断面达标率67.8%。

      (三)“黄标车”淘汰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超过50万辆,由此削减一氧化碳约30.6万吨,氮氧化物约5.3万吨,碳氢化合物约3.7万吨,总颗粒物约0.4万吨。

      二、“十三五”绿色发展的思路

      “十三五”时期,全省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环境保护作为倒逼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全面打响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努力推动生态保护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实现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总体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

      具体指标: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表水劣于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重大举措:

      (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工作,构建起由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完成改革工作任务;二是突出环境质量改善,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三是深化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加强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按照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全省减排目标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总量减排专项督查,确保已建重点减排设施稳定正常运行。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和四川省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点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小锅炉淘汰,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重点行业工业炉窑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探索土壤环境保护,实施污染场地的环境修复工作。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三)加强环评服务和把关,优化经济发展。我厅明确提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规范程序,缩短时限,加快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效率;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充分论证后进行优化,备齐要件,尽力通过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水平;对突破环保底线,违反环保刚性规定的项目,坚决不批或暂缓审批,体现环保部门的职责。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时掌握全省环境状况,切实解决环境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染源监管水平,有效解决环境监管“怎么办”的问题。

      (六)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加快修订修订和出台一批地方法规,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全面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察稽查,推进环保依法行政规范化建设,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两法”衔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七)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对市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综合督察巡视,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积极探索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落实市(州)级环保局以省环保厅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执法的问题。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让每个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

    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作新闻发布



      林业是自然生态建设的主体,四川是全国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林业管理和服务的林地、湿地和沙地面积占全省幅员55%以上,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的底色更加鲜明。一是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营造林4936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二是生态保护修复明显。治理巩固沙化、石漠化土地400多万亩,恢复震损植被42.4万亩。现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07个,大熊猫保护科研水平世界第一。三是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减少土壤侵蚀1亿吨,固定碳量7542万吨,涵养水源864亿吨,相当于86个大型水库蓄水量。四是绿色生态产业持续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同时,干热干旱等地区造林困难,森林资源量少质低,一些地方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突出,林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生态产业发展不足,林区改革发展欠账较多,保护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各位朋友,青山就是美丽,绿色就是幸福。“十三五”时期,全省林业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在总体思路上,将坚持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四川为总统领,以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总动力,以建设和保护自然生态为根本着力点,继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新家园。

      在建设重点上,将坚持保护优先,着力建设“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地保有量3.54亿亩以上,增加森林蓄积7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二是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万亩以上,湿地退化得到基本遏制。三是治理荒漠生态系统,沙化土地治理和巩固面积不少于1320万亩,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有效保护95%以上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典型群落生态得到保护。同时,积极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实现林业产业产值40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600元以上。

      在推进措施上,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扩大湿地生态补偿、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二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绿化全川大行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积极防控森林火灾,严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蔓延,依法打击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发挥好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建设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特殊生态类型国家公园,建设提升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四是深化林业改革开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林地产出效益,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五是加快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继续打造林业产业四大集群,开展第三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确保林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六是引领繁荣生态文化。加强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建设,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开展生态文化创作,建设自然教育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全民共建新格局。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