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助手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甘孜州

  • 2018年05月31日 15时49分
  • 来源: 四川省投资促进局网站
  • 【字体:
分享到:

 

 

  行政区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全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18个县(市),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州府驻康定市,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情歌的故乡。甘孜州境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有金、银、铜、铁、钼、锂、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康定市面积11486平方公里,总人口133206人。

  泸定县面积2165.35平方公里,总人口88046人。

  丹巴县面积4656平方公里,总人口6.99万人。

  九龙县面积6766平方公里,总人口63811人。

  雅江县面积7558平方公里,总人口51442人。

  道孚县面积7053平方公里,总人口57015人。

  炉霍县幅员面积4601平方公里,总人口48095人。

  甘孜县面积7303平方公里,总人口70432人。 

  新龙县面积8570平方公里,总人口5.14万人。

  德格县面积11025.24平米千米,总人口:85017人。

  白玉县面积10386平方公里,总人口57418人。

  石渠县面积24944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8人。

  色达县面积9332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60379人。

  理塘县面积13677平方公里,总人口71013人。

  巴塘县面积7852平方公里,总人口50370人。

  乡城县面积5016平方公里,总人口33591人。

  稻城县面积7323平方公里,总人口32015人。

  得荣县面积2916平方公里,总人口26694人。

  历史文化

  甘孜州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又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全州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

  2015年,全州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6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保单位60处,州保单位221处,县保单位869处。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5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3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9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63个。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19个,公共图书馆19个,文化站32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申办2018年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州民族体育馆主体工程建设完毕,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200万元。完成了5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并投入使用;完成45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组队参加2015年四川省老年协会的象棋、门球、太极拳(剑)、乒乓球、健身秧歌(腰鼓)比赛,均获得优秀参赛奖,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组团参加2015年四川省青少年锦标赛,共获得7枚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项目比赛,取得3银2铜的良好成绩。

  康巴文化

  甘孜州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同时,又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处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前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香巴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其他民俗文化。享有宇宙歌曲美誉的《康定情歌》蜚声海内外。这里是情歌的故乡、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红军飞夺泸定桥、三江纵流峡谷、蜀山之王贡嘎山等,舞蹈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享誉中外。还有国内仅存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独特的地域文化。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16个县,历时一年半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甘孜州地杰人灵,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特而底蕴深厚。这里又是附国、东女、嘉良、白狼、牦牛羌等众多部落联盟繁衍生息的地方,更是吐蕃发展经营的地方。有浓郁的吐蕃文化、氐文化(嘉绒)、党项文化(木雅)之风,还有土著文化、纳西文化、蒙古文化、中原秦晋文化的遗风。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有标准的康方言(德格语),还有安多语、嘉绒语、扎坝语、梁茹语、木雅语、尔龚语等多种俗语,是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甘孜州全州各地民间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的民歌、山歌、牧歌、酒歌浩如烟海,人人皆悉,全州各地锅庄、弦子、踢踏、热巴、藏戏等更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藏族文学源远流长,民间文学中的诗歌、神话、史诗和传说故事等,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遍布城乡。植根于康巴大地,被称为世界上最长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便是康巴民族文学中最亮丽的一笔。著名的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藏族印经院,素有“雪域文化宝库”的美称。遍布全州15个县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石棺葬文化,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先后作出了“文化扬州”和“文化强州”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全州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古籍重点保护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切实抓好我州古籍单位的申报工作,根据《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州文体广局按照《暂行办法》中的评选标准对我州属于申报范围内的相关单位进行遴选。州档案局目前保存有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历史档案资料达12700余件,均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德格印经院有各类经版20余万块,包括《甘珠尔》、《丹珠尔》、《般若八千颂》等,其经版是藏文书法和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更是经典绝版之藏。根据其古籍价值、收藏量以及单位内部古籍机构、人员设置和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情况,推荐州档案局和德格印经院为四川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目前,州档案局和德格印经院关于四川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文本及相关材料经州政府核定同意,州文体广局已按《暂行办法》申报程序报省文化厅审核。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甘孜州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藏族占总人口的78.9%.农牧民有79.7万主要讲藏语。近年来,甘孜州先后在省藏文学校、州民族干部学校举办双语培训班,累计培训各级干部1100多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缺乏“双语”人才的压力。2012年州委组织结对认亲暨党支部共建共创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全州结对认亲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州干部职工的藏语水平,提升群众工作服务能力,全面夯实群众根基,推动甘孜州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强调了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5.7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82.84亿元,增长6.0%。

  全州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增长动力由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24.7:37.3:38调整为2015年的25.5:35.6:38.9。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9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GDP增速快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9.33亿元,增长8.0%。

  人均水平提升。人均GDP达到18423元,比上年增加327元,增长3.8%。

  物价运行基本稳定。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比全国和全省同期分别高出1.3和1.2个百分点。从分类看,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7涨1降”,上涨的有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涨幅分别为3.9%、0.6%、5.5%、0.4%、2.0%、1.2%、1.7%;下降的有交通和通信,降幅为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比下降4.45%。从分行业看,水力发电累计比下降1.4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累计下降9.46%;水泥制造累计比下降10.61%;黄金价格累计比下降5.64%。

  做好民族文化工作,不仅是加快经济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更对党在藏区执政地位有着重要影响。甘孜州确立了“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稳定、抓文化就是抓人心”的文化发展总体思路,对民族文化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首先要重视民族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的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这是中央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对广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民族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的智慧之源、道德之根、人格之魂。重视文化建设既是领导干部品质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学习民族文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学习民族文化、了解民族习俗、掌握民族语言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懂得民族文化、会用民族语言,将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更加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尤其是民族干部必须学习民族文化、了解民族习俗、熟练掌握民族语言,为深入开展民族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抓好民族文化是巩固党在藏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文化工作者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民族文化感化群众,引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先进的民族文化占领思想阵地,让被分裂势力蒙蔽的普通百姓明是非、辨真假,巩固我们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四是抓好民族文化是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抓好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干部群众对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抓好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是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和谐思想观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

  甘孜州藏语译制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译制出了大量的连续剧,从2005年到2012年期间,译制出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文成公主》、《深度较量》、《雷锋》、和《庄稼院里的年轻人》等十四部。

  在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同时,甘孜州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培训力度,并与中国传媒大学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广电工程技术、网络监管两个培训班已经开班。

  古代史概况

  甘孜州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原始人类在这里劳动、居息和繁衍,开创石器时代的文明。198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藏高原考察队在炉霍县卡娘泥曲河关门石一座喀斯特山洞里,发现20种动物化石,和许多打制、磨光的骨片、骨球、人工制造的石器,还发现一颗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牙齿。1985年7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队——雅砻江流域考古组”在炉霍鲜水河流域进行考古,采集了打制石器32种,其中石核石器23种,石片石器9件。证明当时这里的原始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1990年8月,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初步发掘出的陶器有双耳罐、单耳罐等;骨器有椎、针等;石器有以水晶石为原料制作的细石器,以砾石为原料的打制石器,有相当部分是磨制石器,种类有穿孔石刀、斧、凿等。州内多处发掘的石棺墓葬,出土文物丰富,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及装饰品。表明石器制作技术已有提高,陶器得以发明和推广,人们逐步从狩猎和采集天然食物进至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氏族公社日益走向繁荣。州内又是多民族融合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北方羌人一部分部落移徒到这里,与在这块土地上的原始先民相互副合为一体。从汉代到元、明、清时期,先后进入州内的有汉族、蒙古族、纳西族、回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友好相处,披荆斩棘,垦辟出大量土地。许多汉族人民往州内迁移,落户定居,带来汉族地区的农业和农田水利技术,对当地生产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民国初从汉源迁入九龙县八窝龙乡下堡子居住的汉族涂海清,与当地藏族群众合作,在八窝龙乡海拔2200多米的河谷坡地上,试种水稻获得成功。此后,逐步扩大水稻栽种面积,成为全县有名的大春水稻、小春麦类的高产地区。

  藏、汉民族之间,在历史上联系紧密。早在汉武帝时,康东即与中央政权发生联系,隋时,吐蕃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东地区,当时各部落纷纷求庇于内地。唐代,介于中央政权和吐蕃之间的部落,有许多内附中央,因此设羁縻州。宋代继之。唐宋以来,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好往来,始终未断,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初统一了全国,因其旧制,在州内推行土司制,分封当地首领担任官职,受命于朝延。明代沿用元制,“因俗以治,多封众建”,进一步促进“茶马互市”的发展。不少藏人经常以马匹,氆氇等物直接去内地换取盐,茶和布匹、许多汉人越山涉水,到州内从事贸易活动。当时的打箭炉成为藏汉各族人民互市的场所。明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征服州内各部,中央政权无暇过问。青袭明制,仍采取分封土司的政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兵打箭炉(康定),清朝势力始达雅砻江以东地区。雍正五年(1727),清军大败和硕特部,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康区。从清初到嘉庆150年间,共分封土司122员。其中:宣慰司4员,宣抚司4员(含副职2员)、安抚司13员(含副职1员),长官司16员,土千户5员,土百户80员。各土司由清廷兵部发给印信号纸(土百户只发号纸)。康北德格宣慰司、康东明正宣慰司、康南理塘宣抚司和巴塘宣抚司,几乎控制了全区,称为四大土司。清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打箭炉成为边茶总汇地。川藏茶道上的炉霍、甘孜、理塘、巴塘等城镇商贾日益增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开始,赵尔丰强力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土司概行废除,设置道、府、州、厅、县政权组织,由清王朝派遣流官直接进行统治。

  近代史概况

  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清政策对推翻,甘孜州各地土司纷纷自行恢复。以后变乱迭起,处于动荡时期,当时中央政权仍对土司采取羁縻政策,以维持其统治。民国16年(1927),刘文辉接管西康特别行政区,自此境内属刘文辉的防区。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康定。直至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为止。

  在解放以前,甘孜州处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全州有三种情况:占大多数的藏族聚居区,保持着封建农奴制度,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九龙县彝族聚居区,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泸定县汉族聚居区,封建地主经济比较发展。各族劳动人民,身受封建农奴主、奴隶主和地主以及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政府的剥削压迫。加之清末以来,帝国主义势力以传教、考察等方式,逐步侵入,封建主与外国资本相勾结,大肆进行商业活动,加重了对州内各族人民的剥削。在封建农奴制社会里,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牧场,为土司、头人、喇嘛寺所占有,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人格上依附于封建农奴主。封建剥削是建立在直接的统治和隶属关系上,并用超经济的手段来强制实现的土司的“官寨”,是榨取农奴劳役、地租和攫取各种超经济剥削的“衙门”。寺庙除具有宗教活动场所的性质外,由于拥有政治、经济特权,还具有“官寨”的同一性质。农奴世世代代为土司、头人、寺庙种地、当差、纳税、出征。土司、头人和喇嘛寺拥有一套法律、法庭、监狱、刑县执法掌刑者,对农奴进行残酷的专政。清王朝和国民党政府派遣的官吏,大多贪婪苛虐,对各族人民压迫和榨取暴利。沉重的封建剥削,国民党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负担,不仅剥夺了农奴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也剥夺了大部分必要劳动。农奴被迫年年向封建农奴主和寺庙求借高利贷,这就更加重了农奴的负担。“乌拉”差役是农奴为农奴主、清王朝和国民党政府官吏、军队承担的无偿劳役,当差的农奴所受之苦,真是罄竹难书。农奴们在沉重的盘剥下,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更无心从事技术的改善。直至解放时,农业生产工具多是木制,耕作十分粗放,加上意识上的“神权”统治,不施肥,不除草、除虫,粮食产量低下,常年产量一般为种子的5倍左右。广大农奴挣扎在饥饿线上,根本无力维持再生产。到了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或相率逃亡异地,或举行起义进行反抗。

  近代以来,州内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清同治四年(1865),巴塘县藏族人民驱逐法国传教士,焚毁教堂,收回被占产业。广大农奴、奴隶采取各种方式,如集体逃差以抵抗国民党政府苛重的“乌拉”差役制度。并且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封建主、奴隶主。九龙三垭白彝奴隶江郎撒古与尼克日洽、阿尼布达等组织群众,同奴隶主进行斗争,一次在店子沟抓住奴隶主洛伍尔布、洛伍曲他二人,用包头帕拴着脖子,沿沟示众,使奴隶主威风扫地,人心大快。清光绪十二年(1886),丹巴县巴底乡14个村寨的1000多名农奴,在农奴德呷姆卡布绒和瓦萨西的带领下,冲进土司官寨,活捉女士司白利娜姆,杀死助纣为虐的益西拉买(土司的哥哥),打开牢房,释放被关在监狱的农奴。明确提出推翻土司政权,不纳粮,不交租,废除“乌拉”差役,土地归农奴的口号。同时开仓放粮,把土司的粮食、衣服、财产等全部分给农奴,把土司派粮、派款、派差的帐簿全部焚毁,砸碎土司的官印和各种刑具。这次起义后来虽然失败了,但却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旧社会受尽了苦难的各族人民,日夜盼望着翻身解放。

  1935-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一、二、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们,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堵截,克服高原上空气稀薄、粮食奇缺等困难,爬雪山、过草地、穿林海,全州15个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们的足迹。红军所到之处,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北上抗日主张,在甘孜、炉霍、道孚、丹巴和泸定、康定等县帮助族劳动人民建立博巴政府、格勒得沙政府、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红军飞夺泸定桥和二、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地址,至今成为对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红军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各族人民尽力支援红军,为红军筹集粮食和柴草,为红军充当向导和翻译。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少数反动封建主、地主,残杀留下的红军伤病员,搜捕参加博巴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迫害支援红军的积极分子,扼杀了红军帮助建立的人民政权。但是,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深深埋在各族人民心中。各族人民怀念红军,盼望红军早日回来。曾经热诚支援红军,掩护红军伤病员的格达活佛,写过不少惦念红军的诗,至今广为流传。解放前夕建立的巴塘地下党和东藏民青以及康定进步青年组织“新联”,向各阶层、各族人民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教育群众,迎接解放。

  现代史概况

  刘文辉通电起义,西康和平解放后,解放军第二十六军一八六师于1950年3月24日胜利进驻康定城。从此,揭开了甘孜州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甘孜州的实际,成功的解决了民族问题。领导和依靠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解放后至1990年这41年的工作,是在经历曲折,不断克服困难过程中前进的。

  50年代前期,是开辟工作时期。这一时期工作艰苦,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隔阂较深,民族内部冤家械斗不息;残余匪特造谣骚扰,社会秩序不稳定;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萧条,生产停滞,百废待兴;接管工作和支援进藏部队的任务很重;地方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极少。面对这些问题,中共康定地委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谨慎稳进和团结上层为主的方针,以主要精力做民族团结工作,争取了大批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与人民政府合作共事。康定军管会成立时,即任命夏克刀登、邦达多吉为军管会副主任。尔后陆续安排了土司、头人、活佛、堪布、阿訇、家支头人等政权机关担任职务。经过筹备协商,充分准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11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这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地区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后改为州),桑吉悦希(天宝)任主席,副主席中有夏克刀登、阿旺嘉错、洛桑倾巴,委员28人中,藏族上层僧俗人士和知名爱国人士占64%,彝族、回族上层知名爱国人士占4%。会议通过《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和《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随即向关外各县派出军事代表(有7个县是军事联络员),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安定社会秩序,做好支前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办短期训练班,成立康定民族干部学校,培养民族干部。仅1951年初至1953年底,培训近3000名民族干部,分配到州、县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为了消除历代反动统治者大民族主义的痕迹,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发出通知,将巴安县更名为巴塘县,瞻化县更名新龙县,理化县更名为理塘县,定乡县更名为乡城县。同时清除带有歧视和侮辱性的称谓用语和用词。按照《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精神,积极调解民族内部上层之间的冤家械斗纠纷,仅1951-1952年两年时间,调整大小纠纷3000多件。在泸定汉族聚居区和康定折多山以东少数汉族聚居乡,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对国民党潜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查和处理;严厉查禁种贩鸦片烟和鸦片烟馆;平息康定县鱼通土司甲安仁煽动的小股叛乱;驱逐帝国主义分子出境。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以极大努力,恢复和发展各项生产(主要是农牧业生产)。明令宣布彻底废除“乌拉”差役制度和国民党政府规定的苛捐杂税、超前征税,取缔尖斗、踢斗、大半收粮盘剥行为,减轻各民族劳动人民的负担。民族贸易公司直接收购、代为推销与私商收购自销并行等办法,解决土产滞销问题。恢复与发展牛骡帮运输,积极组织货源,解决各族人民日用的茶、盐、油、粮等供应。制订简便易行的轻税政策和实施办法,实行合理的负担。州、县行政费用大部分(占各年预算总和的2/3以上)是由上级政策拨款解决的。在农区经过与上层人士协商,调剂一部分荒地,组织无地少地农民开垦,安置了部分流浪户。无偿发放大批铁质农具,东北路各县平均每户农民得到2-3件。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推广新式农具,改良耕作技术、兴修水渠、增施肥料、药剂拌种和毒土等方面成效显著。创办国营机械化新都桥农场,示范使用农业机械。在牧区,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组织巡回治疗,双力进行牛瘟防治,有效控制牲畜疫病流行。无偿发放挖土特产工具和羊毛剪刀、割草镰刀、牛奶分离器等10多万件。每年还及时发放一定数量的救济粮款和救济寒衣,解决部分贫苦农牧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在主要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适当发展地方工业和手工业。接收、调整和改造国民党政府办的一些中小学校、图书馆和医疗机构,逐步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普遍订立团结爱国公约,用实际行动做好支前工作。仅1950年就供给进藏部队柴草1500万斤,帮购粮食200万斤,代买牛马2万头,担负运输的牦牛10万头以上。1952年和1953年,州、县党委组织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着重在汉族干部中批判和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也促使了少数民族干部批判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思想残余,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

  1956-1959年这4年,为民主改革时期。经过前几年的工作,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内部阶级矛盾突出出来。各族人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和奴隶制度。民族、宗教上层中也有不少开明人士主张进行民主改革。1955年州人民政府就收到上层人士中要求或赞成改革的书信57件。由州委和州人民政府根据《宪法》规定和群众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州实行和平改革。改革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规定,多次与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协调,并在州人代会上举手表决通过。改革的范围仅在农区分期分批进行。对剌嘛寺采取“暂时不动”的政策。对牧区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主牧工两利”的政策。当和平改革在丹巴县农区和康定县的鱼通、孔玉两个农区试点,关外各县还在学习、协商和训练积极分子阶段,就被农奴主阶级和奴隶主中的少数顽固分子扰乱。分们凭借手中掌握的武器,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在西藏少数反动上层分子的策动下,于1956年初,相继发动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他们到处围困县城和区乡,破坏道路桥梁,袭击军政人员,残杀各级干部和各级分子及其家属,奸淫烧杀抢掠。在叛乱分子劫掠下,不少村寨变成废墟,许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面临这样严峻的局势,人民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群众,不得不奋起平息武装乱,保卫改革顺利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6年7月对甘孜州的平叛、民改作了重要指示,肯定了“改革是必要的,改革的决心是下得对的”,“战争是解放战争”,这就给了各族干部和群众以勇气和信心,为平叛、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时东路、北路各县农区加紧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但不巩固,南路各县各级作改革的准备。1957年3月上旬,中央书记处会议又指示甘孜州必须“坚决改、彻底改”,“要真改、不能假改,要会打,打得越彻底越好。”按照这个指示要求,东北路各县已改革的农区,开展复查补课,有力地打击叛乱分子和少数农奴主反攻倒算。南路各县边平叛、边改革,并抓紧修通东巴公路。改革和平叛进行到1958年,一个突出的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是喇嘛寺和牧区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喇嘛寺在“暂时不动”期间,成了雄踞一方的农奴主,成了窝藏叛乱分子及其武器的地方,成了当地聚众叛乱的指挥部。牧区剥削阶级中的少数顽固分子,早已发动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并与农区叛乱分子相勾结破坏农区的改革,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人民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顺应人民的要求,于1958年冬至1959年底开展以废除喇嘛寺庙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为中心的反叛乱、反违法、反特权、反剥削的”四反”斗争。在斗争中相当谨慎地处理了宗教问题,把废除寺庙特权与保护寺庙区别开来,把极少数寺庙反动上层分子与广大宗教人员区别开来。与此同时,石渠、色达和其他牧业地区也相继完成了民主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改革,在全州顺利完成。废除了反动、没落的封建农奴制和奴隶制,没收、征收了农奴主阶级直接经营管理的土地32万亩,占70%(4.5万余户)的无地缺地农民每人平均有土地4亩左右。没收、征收、赎买牧主阶级牲畜21.5万余头,占60%的贫苦牧民每户平均分得牲畜12头。80%的农牧户从高利贷的盘剥下解脱出来。5600名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获得解放。经过民主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牧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其他建设事业都有了发展。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得到了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于1959年相继完成对农牧业、城镇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甘孜州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1960-1966年,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受“左”的影响,工作失误多。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在改善农牧业基本条件,运用科学技术,提高食粮单产和总产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工业、交通、商业、财政、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改革后领导的注意力主要未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更多地是在改变生产关系上打主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一再提出反右倾。过快过急的农牧业合作化尚未稳定,又急于办了一批人民公社,并且搞迁居并户,办公共食堂。“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错误泛滥起来。1960-1962年粮食连续减产,群众生活困难,干群关系紧张。1961年下半年,州委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省委对民族地区进行调整的具体政策,生产关系和规模体制从贪高、贪大、贪多、贪快的位置上退下来。大划小,高改初,停办公共食堂,改办、停办人民公社;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彻底退赔;对在反右倾、“三反”和整风整社等政治运动中受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了甄别复查和纠正。压缩城镇人口,撤并一些厂矿。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整,经济开始恢复,困难有了缓解。但由于摆脱不了“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当形势好转时,又继续进行“四清”,又急于办了一批人民公社。直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从1966年6月算起,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这10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同全国一样,十年浩劫,给州内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政机关被冲击,全部瘫痪;大部分领导干部被揪斗,“靠边站”;两派严重对立,武斗不息。直至1968年10月正式成立州革委和州革委核心小组,领导斗、批、改和各条战线工作,两派对立方趋缓和。“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三年,开展的“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右”,给各方面工作造成困难、混乱和恶果。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迫害不少领导干部,制造许多冤、假、错案;践踏党的民族政策,煽动无政府主义思潮,造成不少厂矿企业严重亏损。交通、财贸、文教、卫生等工作,遭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各族人民群众和大多数干部职工坚持工作和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农牧业生产和其他方面建设,仍取得了进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各族干部和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清查他们的帮派体系。拨乱反正,平反、纠正冤假错,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上放宽搞活。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牧区开始。农村从1982年春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牧区实行生产队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和草场承包责任制。取消政社合一的公社,公社党委改为乡党委,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农材牧区的改革,带动厂矿企业的改革。厂矿企业改革领导体制,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实行“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农牧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放开价格,农、畜、土特等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提高。专业户、联户企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坚持开放政策,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十年改革开放,给甘孜州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给各族人民带来实际利益。

  旅游资源

  (一)生态旅游资源

  甘孜州地处长江上游,其北部为海拔4000—4500m的丘状高原;南部为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山岭海拔4500m以上,不少山峰在6000m以上,岭谷高差2500—3500m或更大;东部地区大渡河谷最低海拔1000m,大雪山主峰贡嘎山在水平距离29km陡升为7556m,地貌类型从低中山峡谷区直至中高山的峡谷区、高山峡谷区、极高山区,以致全州境内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复杂,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中所罕见。根据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结构功能,甘孜州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下列11个基本类型。

  1.亚热带湿润性高山复合带生态系统:以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大雪山西坡九龙河谷、稻城县俄初山东南坡东义河谷为代表。

  2.亚热带亚湿润性河谷复合带生态系统:分布于大渡河谷地,雅砻江九龙段谷地,金沙江得荣段谷地。

  3.暖温带湿润性高山复合带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贡嘎山西坡莫溪沟、丹巴县墨尔多山、稻城县亚丁生态旅游区等。

  4.暖温带亚湿润河谷复合带性生态系统:分布于石渠县洛须以下的金沙江谷地和甘孜以下的雅砻江谷地。

  5.中温带湿润性高山复合带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白玉县火龙沟生态旅游区1巴塘县措木沟生态旅游区,雅江县帕姆岭生态旅游区等。

  6.寒温带湿润性高山复合带生态系统:以亚拉雪山生态旅游区、理塘县格聂山生态旅游区和德格县雀山儿(新路海)生态旅游区为代表。

  7.亚寒带湿润性山原生态系统:以稻城一理塘海子山、理塘一巴塘海子山、康定一雅江的高尔土山、康定县的九海子山等最为典型。

  8.亚寒带高原宽谷生态系统:在北部地区较普遍,以石渠县的普公坝、白玉县的昌台坝、理塘的毛垭坝为代表。

  9.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以泸定县二郎山林场最具代表性。

  10.高原寒温带人工青杨林生态系统:以稻城县城郊区万亩人工青杨林为代表。

  11.高山农业生态系统:以得荣县的茨巫乡、白松乡、古学乡、瓦卡乡,石渠县的洛须区,稻城县的亚丁村,乡城县的热乌乡为代表。

  (二)观光旅游资源

  甘孜州境内的观光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有许多在四川省内是独一无二的。观光旅游资源大多分布于生态旅游区内,成为生态旅游区生态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生态旅游区变得斑斓多采,更加迷人。按其性质,观光旅游资源主要有下列11类。

  1.冰峰雪岭银光闪耀:州内海拔5500m以上的高山几乎都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山谷山岳冰川,晶莹夺目,银光闪耀。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冰川覆盖面积有500Km’以上。其中主要的有贡嘎山、格聂山、雀儿山、稻城县贡嘎雪山(亚丁生态区内)、亚拉雪山、巴塘县的扎金甲博雪山、党吉曾然山等,此外,白玉县、九龙县、甘孜县、炉霍县、得荣县和乡城县也有冰峰雪岭分布。

  2.茫茫草原繁花似锦:甘孜州内大约在折多山以西,沙鲁里山以东,稻城无名山一九龙瓦灰山一线以北地区,为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彼起此伏,延绵千里,宽谷与丘陵相间,河曲蜿蜓,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人夏时节,百花争艳,令人心矿神怡。

  3.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甘孜州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广阔,森林面积大,至今仍保存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如:贡嘎山东坡海螺沟森林公园,贡嘎山西坡莫溪沟原始森林,稻城县东义河谷原始森林,亚丁原始森林,白玉县火龙沟盖玉一沙马原始森林,丹巴县墨尔多山西坡原始森林,亚拉雪山原始红杉林,九龙县伍须沟原始森林,巴塘县措普湖畔原始森林,白玉县河坡乡原始圆柏林和色达县的霍西原始森林等。

  4.高山湖泊晶莹碧透:甘孜州境内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又叫海子)星罗棋布,数以千计,犹如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高山高原上,晶莹碧透。在众多的高山湖泊中,最具特色,对游人最有吸引力的要数九龙县的伍须海,德格县的新路海,亚拉雪山下的友措,康定县的木格措、人中海尾,泸定县的猪腰海子,巴塘县的措普湖,白玉县的纳塔海,色达五色海等。此外,在贡嘎山西坡的贡巴冰川发育的冰面湖,湖水碧蓝,十分夺目,更令人叹为观止。

  5.温泉、热泉,涓涓细流:甘孜州境内温泉热泉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州的温泉热泉有500多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康定城郊榆林宫温泉,二道桥温泉,泸定县海螺沟二号营地温泉,一号营地温泉,药王庙神泉、贡嘎山矿泉,理塘县毛垭温泉,巴塘县茶洛间歇喷泉,乡城热乌温泉,稻城城郊温泉,巴塘县的巴久曲温泉,乡城的热槽考蛇泉,康定县木格措的九眼药泉,甘孜城郊温泉(原有一口热喷泉,喷水高达10余m,现已被封)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茶洛间歇喷泉,每16小时喷一次,喷发前可闻地下有轰鸣声,喷出地面高达30m,持续一小时左右。最奇的是康定榆林宫灌顶温泉和乡城热槽考蛇泉。康定榆林宫温泉群水温34—89℃,日流量2756吨,二道桥温泉水温42℃,日流量864吨;海螺沟温泉群水温38—80℃,日流量9262吨,其中二号营地温泉水温80℃,日流量8900吨;燕子沟药王庙温泉水温40℃,日流量129.6吨。

  6.峡谷急流,惊涛拍岸:最著名的有巴塘县境内的金沙江王大龙峡谷,雅砻江中游峡谷,雅江县唐岗峡,白玉县及巴塘县境内金沙江叶巴滩峡,得荣县境内硕曲河大峡谷,大渡河上游及其支流瓦斯河以及乡城县的马熊沟峡谷等。

  7.奇峰怪石,维妙维肖:除冰峰雪岭外,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有许多刃脊的角峰,形似金字塔。最典型的奇石怪石,尤以稻城一理塘海子山的石海、石河,连续千里,为全国一大奇观。孤独的奇石有康定县榆林宫的灌顶温泉的泉华冢,稻城的“兔耳山”,稻城亚丁景区的“石行者”、“石柱”,墨尔多山的“自生塔”,道孚县八美的“中古石林”,瓦鸟岗的“卧狮喷泉”,雅江县帕姆岭的“修练石”,九龙县伍须海景区的天生桥、金字塔峰、镇海石等。

  8.飞流瀑布,如帛似绵:甘孜州内大小瀑布不计其数,除高原面外,凡在高山峡谷区随处可见。以稻城亚丁生态旅游区的三大冰水瀑布,亚拉雪山冰水瀑布;得荣县翁佳山的“洗身瀑布”和格忠雪山的“万丈瀑布”,莫溪沟“界碑石”猿人瀑布,海螺沟景区青石板沟的梯级瀑布较为壮观。

  9.奇树古树,蟠根虬枝:主要有海螺沟的“麦吊杉王”,苞槲柯树生树,泸定磨西古香杉树,新兴的康定木兰古树,巴塘县康宁寺周的古柏及古槐树,稻城县东义乡各卡村的干香柏(当地叫冲天柏),稻城奔波寺桧柏,巴塘县城郊的“古桑抱石”以及最早引种的苹果树等。

  10.珍禽异兽,生机勃勃:州内的野生脊椎动物有200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10种、爬行类6种、两栖类6种,鱼类9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3种,占四川省内珍稀保护动物总数的60%。无论是在河谷或是高山、高原,到处都可见各种飞禽走兽。其中又以白玉县察青松多的白唇鹿和盘羊,稻城县桑堆直贡寺的白马鸡,得荣县茨巫乡、白松乡的“神鱼池”,巴塘县措普湖的鱼群.雅江县帕姆岭的松鼠和各种小鸟,丹巴县莫斯卡自然保护的松鼠、旱獭等与游人共处,和谐协调,最引人入胜。

  11.彩虹云霞,气象万千:初冬树挂,几乎每个生态旅游区都有,但又以贡嘎山海螺沟、康定木格措、九龙伍须海子、稻城亚丁最为壮观;此外气景还有贡嘎山旗云,磨西、贡嘎寺、帕姆岭、乡城马熊沟等云海;亚丁冲古、雅江无名山的彩虹;帕姆岭佛光以及高原面上的蓝天白云等。

  (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休闲度假只能在海拔2600m左右的范围内,因此,甘孜州的休闲度假资源仅限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地带。这些地带既有温泉的医疗、保健功能,而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甘孜州内的休闲度假资源主要有康定榆林宫温泉、泸定县二郎山林场,乡城县热乌温泉等。

  (四)科考、科普旅游资源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类群虽以高山、高原和森林动物为主,但种类多,而且地域分异明显。此外,甘孜州也是我国的地震多发地区,山地灾害的频发地区之一。因而甘孜州是地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畜牧学等专业考察和多学科综合考察以及开展科普旅游最理想场所和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在贡嘎山东坡建立的“贡嘎山高山生态观测试验站”,是全国唯一的高山生态站,自1989年建站以来,已运转10年的历史。稻缄、理塘海子山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古冰帽的理想之地;炉霍和理塘地震裂缝,雅江县雨日的崩塌、滑坡(全国最大),都是研究地质灾害与山地灾害的理想场所:众多的自然的生态旅游区和16个自然保护区,是研究横断山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演变的,极好基地。

  (五)登山旅游资源

  州内海拔6000m以上的高山有贡嘎山(海7556m),格聂山(6204m),雀儿山(6168m),巴塘县党吉曾然(6060m)和稻城的贡嘎雪山(6032m)5座,占四川省6000m以上高山(6座)的83%。至今为止,除贡嘎山在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登山队登上主峰(史占春等)外,其他4座高峰都未被征服过,是登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此外,全州还有20多座“神山”,包括墨尔多山(丹巴),奶龙山、卓达拉山、扎日拥康山(甘孜),扎呷山(道孚),喀洼老热(新龙),玲珑神山及旦都喀山(炉霍),勒穷山(色达)等,都是登山、朝山者的圣地。

  (六)漂流探险旅游资源

  州内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河分别流经州的西部、中部和东部。三河多峡谷和急滩,是中外漂流探险者难以征服的江段,自1985年姚茂书长江漂流遇难以来,吸引不少中外漂流探险者前往漂流。此外,雅砻江上游流经高原面,河谷宽阔,水流平缓;风光优美,是漂流观光的江段。

  经济发展

  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5.7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82.84亿元,增长6.0%。

  全州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增长动力由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24.7:37.3:38调整为2015年的25.5:35.6:38.9。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96.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GDP增速快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9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9.33亿元,增长8.0%。

  人均水平提升。人均GDP达到18423元,比上年增加327元,增长3.8%。

  物价运行基本稳定。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比全国和全省同期分别高出1.3和1.2个百分点。从分类看,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7涨1降”,上涨的有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涨幅分别为3.9%、0.6%、5.5%、0.4%、2.0%、1.2%、1.7%;下降的有交通和通信,降幅为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累计比下降4.45%。从分行业看,水力发电累计比下降1.4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累计下降9.46%;水泥制造累计比下降10.61%;黄金价格累计比下降5.64%。

  宜居环境

  气候情况

  甘孜州所处地理纬度属于亚热带气候区,但由于地势强烈抬升,地形复杂,深处内陆,绝大部分区域已失去亚热带气候特征,形成大陆性高原山地型季风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6个纬度,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6个纬距范围内,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机构2725个。其中,医院41个、疾控中心19个、卫生监督机构19个、妇幼保健院19个、乡镇卫生院334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3个、社区服务机构2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2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7个、诊所医务室139个、村卫生站(室)2129个。卫生人员达到90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49人,其他技术人员202人,乡村医生2133人,卫生员107人,管理人员509人,工勤人员264人。病床达到4918张。其中,医院2998张,卫生院1707张,其他卫生机构213张。

  教育事业

  各级各类学校共894所。其中,幼儿园369所,小学465所,中学54所(其中:普通中学51所、职业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

责任编辑: 刘怡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