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 2023年07月17日 15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实践基点。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然要义”“实然难题”和“必然方向”

    23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那么,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答:巨大的人口规模既蕴含了无限的潜力和机遇,也意味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实践基点。具体可以从“天然要义”“实然难题”和“必然方向”三个维度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然要义。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不仅是现代化推进的核心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决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前置变量。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巨量级的人口规模是我国鲜明的国情特色,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全民参与、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未有先例。巨大的人口规模代表着不可估量的先进生产力和强劲创造力潜能,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是推进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动力。这就需要充分激发14亿多人口的强大潜能和磅礴力量,着力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加速形成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才质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逐步从劳动力数量依赖型转向人力资本依赖型,这促使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加速转变。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人才红利,这就必须全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深度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既是生产创造者又是消费享用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我国巨大的人口体量蕴含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且极具韧性,能够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内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广阔空间。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对于内需扩大、消费升级、人力资本再提升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实然难题。巨量级的人口规模隐含着人口结构复杂、需求多样和禀赋差异等问题,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庞大人口需求与有限资源供给的矛盾客观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巨大人口体量与基础性资源供给之间存在长期矛盾。尽管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有部分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他们对住房安居、教育医疗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础性物质保障依然有很大需求,因此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还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公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的需要井喷式涌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在增加。如何有效缓解日益多元、层次多样的人民诉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存在的难点。

    人口结构演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张力调和困难。从近年我国人口结构演化呈现的特征来看,一方面人口增速放缓,生育率持续走低。根据国家披露的最新数据,2022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6.77‰,相较于2021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0.75‰、1.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首次出现负增长现象。逐年减少的人口增量和低生育率造成的少子化趋势表明,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持续减弱,劳动力巨量短缺问题将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抚养比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8.9%上升至14.9%,人口总抚养比由34.2%上升至46.4%。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和抚养比不断攀升将在更大程度上加重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并对生产效率、消费潜力和创新能力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产生负面影响。

    缩小人口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艰巨。共同富裕是在缓解相对贫困和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的普遍富裕,其核心在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从人口收入视角分析,一方面我国贫富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我国90%的居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表明我国拥有相当规模的低收入群体,不同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另一方面,区域和城乡收入差异尤为突出。从区域角度看,202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980元、29650元、27798元和30518元,东部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从城乡角度看,202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283元和20133元,相比2021年差距在加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亟须在各地区各领域探寻平衡协同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开拓性特征,必须审慎选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方式,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规模优势转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坚持系统谋划、前瞻部署的理念导向。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工作。面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通盘考虑人口总量存量、结构素质、区域分布等人口系统内的诸多要素,妥善处理好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同时,基于人口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周期性特征,必须坚持以前瞻性眼光部署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与人口紧密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抓手,实现人口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导向在于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消解巨大人口规模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约束与风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巨大人口需求与有限资源供给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这必然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思路,聚焦人口技能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持续为人口赋能,加快塑造全社会高素质人力资本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还需全面推进人才强国建设,制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形成世界级人才红利,筑牢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

    坚持人才优先、创新驱动的行动路向。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通过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进而点燃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着重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人才发展桎梏。必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二是高水平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事业发展搭建广阔舞台。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加快高端创新发展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载体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坚持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安居乐业环境,广泛形成尊才爱才、识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感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罗哲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 2023年07月17日 15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实践基点。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然要义”“实然难题”和“必然方向”

    23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那么,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答:巨大的人口规模既蕴含了无限的潜力和机遇,也意味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实践基点。具体可以从“天然要义”“实然难题”和“必然方向”三个维度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然要义。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不仅是现代化推进的核心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决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前置变量。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巨量级的人口规模是我国鲜明的国情特色,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全民参与、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未有先例。巨大的人口规模代表着不可估量的先进生产力和强劲创造力潜能,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是推进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动力。这就需要充分激发14亿多人口的强大潜能和磅礴力量,着力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加速形成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才质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逐步从劳动力数量依赖型转向人力资本依赖型,这促使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加速转变。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人才红利,这就必须全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深度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既是生产创造者又是消费享用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我国巨大的人口体量蕴含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且极具韧性,能够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内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广阔空间。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对于内需扩大、消费升级、人力资本再提升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实然难题。巨量级的人口规模隐含着人口结构复杂、需求多样和禀赋差异等问题,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庞大人口需求与有限资源供给的矛盾客观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巨大人口体量与基础性资源供给之间存在长期矛盾。尽管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有部分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他们对住房安居、教育医疗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础性物质保障依然有很大需求,因此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还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公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的需要井喷式涌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在增加。如何有效缓解日益多元、层次多样的人民诉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存在的难点。

    人口结构演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张力调和困难。从近年我国人口结构演化呈现的特征来看,一方面人口增速放缓,生育率持续走低。根据国家披露的最新数据,2022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6.77‰,相较于2021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0.75‰、1.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首次出现负增长现象。逐年减少的人口增量和低生育率造成的少子化趋势表明,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持续减弱,劳动力巨量短缺问题将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抚养比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8.9%上升至14.9%,人口总抚养比由34.2%上升至46.4%。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和抚养比不断攀升将在更大程度上加重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并对生产效率、消费潜力和创新能力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产生负面影响。

    缩小人口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艰巨。共同富裕是在缓解相对贫困和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的普遍富裕,其核心在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从人口收入视角分析,一方面我国贫富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我国90%的居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表明我国拥有相当规模的低收入群体,不同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落差。另一方面,区域和城乡收入差异尤为突出。从区域角度看,202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980元、29650元、27798元和30518元,东部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从城乡角度看,202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283元和20133元,相比2021年差距在加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亟须在各地区各领域探寻平衡协同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开拓性特征,必须审慎选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方式,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规模优势转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坚持系统谋划、前瞻部署的理念导向。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工作。面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通盘考虑人口总量存量、结构素质、区域分布等人口系统内的诸多要素,妥善处理好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同时,基于人口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周期性特征,必须坚持以前瞻性眼光部署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与人口紧密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抓手,实现人口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导向在于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消解巨大人口规模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约束与风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巨大人口需求与有限资源供给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这必然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思路,聚焦人口技能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持续为人口赋能,加快塑造全社会高素质人力资本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还需全面推进人才强国建设,制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形成世界级人才红利,筑牢教育、科技和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

    坚持人才优先、创新驱动的行动路向。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通过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进而点燃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着重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人才发展桎梏。必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二是高水平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事业发展搭建广阔舞台。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加快高端创新发展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载体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坚持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安居乐业环境,广泛形成尊才爱才、识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感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罗哲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