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

  • 2023年07月10日 13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托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作用,也要注重精神力量的引领;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融合现代文明

    21问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呢?

    答: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个阶段,可见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动态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辩证地看待和把握——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托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人的现代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激发的过程,更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离不开现代政党的正确领导。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是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被迫启动的,五四运动直接促成了人的觉醒。要从封建宗族制度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单个人的现代化是缺乏依托的。所以鲁迅先生才指出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出走以后,要么是堕落,要么是回来。中国共产党以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为推进人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应当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直贯穿着对人的改造和重塑,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通过推动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开展识字扫盲、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这根线来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时期,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还提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公平、正义、环境、生态、文化等的需求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注重均衡和质量,更加注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系统化地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永续发展的自然空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作用,也要注重精神力量的引领。经济发展为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夯实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极大丰富,教育医疗事业取得极大进步。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这一切为人的现代化夯实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思想观念的变迁,人的合理的物质欲望得到了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创新性被极大激发,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应当看到,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把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理性精神的高扬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实现了在物的依赖基础上人的独立,但理性算计的逻辑和商品“拜物教”不断扩张,导致人仅仅被看作现代化的手段而悖离了目的,人被异化为庞大社会机器上的零件。中国式现代化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把人的现代化放在核心位置,强调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以先进文化引领人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融合现代文明。人的现代化具有一般现代化的共性,同时,各民族在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时都是从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和国情出发,又具有个性和民族性。因此,人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往往是同步的。从传统人走向现代人就是人从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荡涤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客观而言,传统文化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基础之上,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首先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一般价值相认同,需要吸收融合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文化的变迁往往是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并为其所塑造,传统不是一件想脱就可以轻易脱掉的外衣。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在现代化初期先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现代化中后期才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阻滞,也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现代化的助力。传统并不只等于过去,而是现代创造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框架。一个丢掉了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丧失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丧失自己的根脉,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也终将行之不远。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自觉被唤醒,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了时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基因充分激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个性和中国特色。

    总而言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如果说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就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那么经济技术的发展是直接的发动机;文化的发展则把握了列车行进的正确方向,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了列车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使列车在行进中保持了开放的格局;生态和社会的发展为列车的行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党的领导则是列车行驶的总调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综合保障。(感谢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陈叙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

  • 2023年07月10日 13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托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既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作用,也要注重精神力量的引领;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融合现代文明

    21问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呢?

    答: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个阶段,可见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动态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辩证地看待和把握——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托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人的现代化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激发的过程,更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离不开现代政党的正确领导。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是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被迫启动的,五四运动直接促成了人的觉醒。要从封建宗族制度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单个人的现代化是缺乏依托的。所以鲁迅先生才指出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出走以后,要么是堕落,要么是回来。中国共产党以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为推进人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应当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直贯穿着对人的改造和重塑,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通过推动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开展识字扫盲、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这根线来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时期,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还提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公平、正义、环境、生态、文化等的需求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注重均衡和质量,更加注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系统化地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永续发展的自然空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重视经济因素的直接推动作用,也要注重精神力量的引领。经济发展为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夯实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极大丰富,教育医疗事业取得极大进步。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这一切为人的现代化夯实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思想观念的变迁,人的合理的物质欲望得到了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创新性被极大激发,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应当看到,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把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理性精神的高扬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实现了在物的依赖基础上人的独立,但理性算计的逻辑和商品“拜物教”不断扩张,导致人仅仅被看作现代化的手段而悖离了目的,人被异化为庞大社会机器上的零件。中国式现代化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把人的现代化放在核心位置,强调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以先进文化引领人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融合现代文明。人的现代化具有一般现代化的共性,同时,各民族在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时都是从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和国情出发,又具有个性和民族性。因此,人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往往是同步的。从传统人走向现代人就是人从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荡涤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客观而言,传统文化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基础之上,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首先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一般价值相认同,需要吸收融合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文化的变迁往往是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并为其所塑造,传统不是一件想脱就可以轻易脱掉的外衣。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在现代化初期先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现代化中后期才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阻滞,也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现代化的助力。传统并不只等于过去,而是现代创造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框架。一个丢掉了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丧失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丧失自己的根脉,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也终将行之不远。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自觉被唤醒,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了时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基因充分激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个性和中国特色。

    总而言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如果说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就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那么经济技术的发展是直接的发动机;文化的发展则把握了列车行进的正确方向,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了列车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使列车在行进中保持了开放的格局;生态和社会的发展为列车的行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党的领导则是列车行驶的总调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综合保障。(感谢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陈叙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