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雁斌、韦锋: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四川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 2019年09月10日 15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助推猪肉价格上涨。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生猪稳产保供事关民生和大局。为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围绕猪肉保供稳价的工作全面展开,多部门相继印发文件,出台17条硬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近日,四川15部门联合出台九条措施促生猪生产保市场供应。目前,四川应积极采取“稳预期、补短板、压责任、优布局、调结构、降成本”等综合举措,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稳预期

    用科技提振信心,进一步发挥非洲猪瘟监管预警机制作用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支持政策及肉价高利润空间大的双重利好,需要进一步把严格落实国家相关部门17条措施以及四川“猪九条”等政策放在极其重要位置,构建省、市、县、乡镇、村综合一体的多层级快速响应机制,融合传统与现代媒体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宣传,动态调整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级别;依托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科研机构与养殖主体对接平台,攻关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技术,实现“一场一策”防控,研发标准化、智能化养猪场圈,构建现代疫情防控体系,用科技提振信心。

    补短板

    增强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强化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政策

    对种猪生产单位和规模养殖场从省内持证种猪场引进种猪、对种猪场完善防疫建设等给予补助,补好种猪、母猪繁育的短板;支持建设现代化冻库,促进冻猪肉储备收储和冷鲜肉品流通配送,推进养殖屠宰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完善加工流通配送体系,促进“少调猪、多调肉”和“运得出、供得上”;培育生猪粪污社会化有偿治理服务组织,补好生猪养殖社会化服务短板;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培训示范,促进快速复产增养扩能,补好养殖技术短板;探索构建生猪全产业链数字资源体系,服务和促进智能养猪、产销对接、平抑市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程监管、疫病防控、疫情预警等,补好资源数字化短板。

    压责任

    落实政策是核心,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督查考核将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落实情况,加快提升生猪本地自给率;加快探索各地市间生猪自给量指标的流通交易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稳产扩能的积极性;全面梳理现行地方条例,彻底取消不符合中央和省委政府相关规定的地方限制,积极营造生猪复产增产氛围和条件;地方政府要以生猪稳产保供为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

    优布局

    科学规划养猪区域是关键,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生猪养殖区域布局

    坚持“法不禁、规不限、即可养”的原则,纠正禁养限养区划定过大等行为,促进生猪养殖科学规划布局;严格落实简化生猪生产建设用地手续、帮助生猪养殖户节约用地成本等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养猪场,确保生猪养殖用地需求;为合理利用废旧工厂、学校等场地发展生猪养殖创造条件,对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荒山荒坡、灌草林丛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各林木空间发展生猪生态养殖、特种养殖和循环养殖模式提供全面和专门的指导;优先安排当地急需配套建设的大型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大型病死动物专业集中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用地。

    调结构

    培育养猪组织是支撑,进一步构建多层级经营主体体系

    配套引进大型生猪龙头企业,提升生猪行业顶层集中度,带动生产、屠宰、流通、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促进川猪、川肉品牌化建设和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以集体经济带动的散养户联合养猪新农体,扩展养殖广度和内部补充机制灵活度,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养猪主体结构体系;优化生猪品质结构,规范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生猪良种化进程;优化生猪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生猪养殖从影响环境向环境友好转变。

    降成本

    落实养猪资金是保障,进一步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落实强制扑杀补助,提高财政资金对生猪保险保费的补贴标准,提高养殖主体恢复养殖的能力和信心;建立省、市和县三级财政配套机制,合理安排生猪调出大县、新兴养殖大县资金,财政项目要瞄准母猪繁育场、仔猪育肥、补栏、产业链延伸等环节以恢复生产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担保方式,支持活体质押、保单质押;积极鼓励国有资本、工商资本、集体经济资本等各路资金投入生猪行业,适度鼓励产业扶贫资金发展生猪养殖,尽快形成完善的生猪养殖投融资与担保体系。 (漆雁斌、韦锋 作者分别系四川农大经济学院教授、讲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漆雁斌、韦锋: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四川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 2019年09月10日 15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助推猪肉价格上涨。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生猪稳产保供事关民生和大局。为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围绕猪肉保供稳价的工作全面展开,多部门相继印发文件,出台17条硬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近日,四川15部门联合出台九条措施促生猪生产保市场供应。目前,四川应积极采取“稳预期、补短板、压责任、优布局、调结构、降成本”等综合举措,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稳预期

    用科技提振信心,进一步发挥非洲猪瘟监管预警机制作用

    当前生猪产业面临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支持政策及肉价高利润空间大的双重利好,需要进一步把严格落实国家相关部门17条措施以及四川“猪九条”等政策放在极其重要位置,构建省、市、县、乡镇、村综合一体的多层级快速响应机制,融合传统与现代媒体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宣传,动态调整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级别;依托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科研机构与养殖主体对接平台,攻关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技术,实现“一场一策”防控,研发标准化、智能化养猪场圈,构建现代疫情防控体系,用科技提振信心。

    补短板

    增强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强化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政策

    对种猪生产单位和规模养殖场从省内持证种猪场引进种猪、对种猪场完善防疫建设等给予补助,补好种猪、母猪繁育的短板;支持建设现代化冻库,促进冻猪肉储备收储和冷鲜肉品流通配送,推进养殖屠宰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完善加工流通配送体系,促进“少调猪、多调肉”和“运得出、供得上”;培育生猪粪污社会化有偿治理服务组织,补好生猪养殖社会化服务短板;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培训示范,促进快速复产增养扩能,补好养殖技术短板;探索构建生猪全产业链数字资源体系,服务和促进智能养猪、产销对接、平抑市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程监管、疫病防控、疫情预警等,补好资源数字化短板。

    压责任

    落实政策是核心,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督查考核将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落实情况,加快提升生猪本地自给率;加快探索各地市间生猪自给量指标的流通交易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稳产扩能的积极性;全面梳理现行地方条例,彻底取消不符合中央和省委政府相关规定的地方限制,积极营造生猪复产增产氛围和条件;地方政府要以生猪稳产保供为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

    优布局

    科学规划养猪区域是关键,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生猪养殖区域布局

    坚持“法不禁、规不限、即可养”的原则,纠正禁养限养区划定过大等行为,促进生猪养殖科学规划布局;严格落实简化生猪生产建设用地手续、帮助生猪养殖户节约用地成本等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养猪场,确保生猪养殖用地需求;为合理利用废旧工厂、学校等场地发展生猪养殖创造条件,对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荒山荒坡、灌草林丛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各林木空间发展生猪生态养殖、特种养殖和循环养殖模式提供全面和专门的指导;优先安排当地急需配套建设的大型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大型病死动物专业集中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用地。

    调结构

    培育养猪组织是支撑,进一步构建多层级经营主体体系

    配套引进大型生猪龙头企业,提升生猪行业顶层集中度,带动生产、屠宰、流通、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促进川猪、川肉品牌化建设和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以集体经济带动的散养户联合养猪新农体,扩展养殖广度和内部补充机制灵活度,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养猪主体结构体系;优化生猪品质结构,规范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生猪良种化进程;优化生猪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生猪养殖从影响环境向环境友好转变。

    降成本

    落实养猪资金是保障,进一步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落实强制扑杀补助,提高财政资金对生猪保险保费的补贴标准,提高养殖主体恢复养殖的能力和信心;建立省、市和县三级财政配套机制,合理安排生猪调出大县、新兴养殖大县资金,财政项目要瞄准母猪繁育场、仔猪育肥、补栏、产业链延伸等环节以恢复生产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担保方式,支持活体质押、保单质押;积极鼓励国有资本、工商资本、集体经济资本等各路资金投入生猪行业,适度鼓励产业扶贫资金发展生猪养殖,尽快形成完善的生猪养殖投融资与担保体系。 (漆雁斌、韦锋 作者分别系四川农大经济学院教授、讲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