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明: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

  • 2018年09月18日 09时00分
  • 来源: 中国扶贫网
  •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列入了优先发展,为包括秦巴山区在内的全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校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辛,其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要更加注重在立德树人上筑牢根基;在服务发展上持续改进;在交流融合上追赶跨越;在建立品牌上创新特色;用更加富有成效的劳动来推动高校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一、定位精准 抓住关键 立德树人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根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主要是从清末新政之时借鉴西方的高等教育体制并将其引入,在各地陆续建立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及教会大学,但其设施、能力与水平甚为简陋和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教事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数量与规模上走入了世界第一方阵,据教育部公布至今年3月30日高教机构共2879所、居世界第二;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与世界高校呈现出追赶与跨越、借鉴与自立、跟跑与领跑交织状态;世界高教融入了中国元素,展现出同频共振、融合互补的状态,质量成为共同的关键词,全球高教发展的最新理念是“学生中心”;我国已明确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要始终如一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行全覆盖,又要用通俗易懂、入情入理的多种方式厚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要把身边模范与标兵的优秀事迹、具有本土化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进行灌输,培养教育青年学子时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路而共同德才兼备、形神兼备。

      二、把握机遇 突出重点 持续改进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与运用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的新使命目标更高、任务更重、需求更大,尤其是秦巴山区既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又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高等教育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后劲不足的现状清晰可见;解决此类矛盾的主要方法在于把握机遇、突出重点,用持续改进的方式来丰富内涵;既要把自我发展的总体规划谋划好,又要把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等单项规划落实好,切忌纸上谈兵或坐而论道,要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在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等重点环节上久久为功,既不盲目扩大规模,又不懈怠盲人摸象,尤其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秦巴山区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需求相结合;在教学阵地上要把教室的主体功能与田间和车间的辅助功能相结合;在教学的方法上坚持正面灌输与激励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权威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教授认为:“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解放。”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应把更多更好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把更多更好的思路与方法传给学生。

      三、整合资源 兼收并蓄 交流合作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前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表明:大学的影响力不仅是大楼的壮观,更重要的在于大师的锻造和大道的传承。秦巴山区地处内陆,缺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团队中战略型和战术型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办学治校的模式上要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既要把校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好、协调好、发挥好,还要敞开学校有形与无形的门栏,用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多种方式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环节上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催生出强大的内在动力而百舸争流。

      四、错位发展 创新特色 建立品牌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布局等有统一的要求;随着我国高校发展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迅速迈进,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处在了乡村振兴、军民融合、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期,处在了提质增效、转轨变型的上升期和潜能释放、裂变增长的活跃期;对存在的短板与挑战不能视而不见或怨天尤人;对巨大的竞争与需求不能退避三舍或止步不前,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对自身走过的历程与未来愿景的发展定位、目标走向、路径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用法律的、组织的、思想的、行政的、经济的多种方式保障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在管理与服务的流程上体现精准化、规范化;在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上体现科学化、差异化;将教学平台、教学水平、教学成果等要素全部融入到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之中,尤其要在现代化生产和城乡群众文明生活进程的选择上不断完善各类人才培养及教育的任务书与路径图,从教书育人与服务产业,从教学相长到大众创业的每个环节与细节上创立品牌特色,形成可持续、可借鉴、可沿袭的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共同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跨越。(作者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秦晓明)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秦晓明: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

  • 2018年09月18日 09时00分
  • 来源: 中国扶贫网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列入了优先发展,为包括秦巴山区在内的全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校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辛,其内涵建设的拓展与运用要更加注重在立德树人上筑牢根基;在服务发展上持续改进;在交流融合上追赶跨越;在建立品牌上创新特色;用更加富有成效的劳动来推动高校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一、定位精准 抓住关键 立德树人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根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主要是从清末新政之时借鉴西方的高等教育体制并将其引入,在各地陆续建立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及教会大学,但其设施、能力与水平甚为简陋和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教事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数量与规模上走入了世界第一方阵,据教育部公布至今年3月30日高教机构共2879所、居世界第二;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与世界高校呈现出追赶与跨越、借鉴与自立、跟跑与领跑交织状态;世界高教融入了中国元素,展现出同频共振、融合互补的状态,质量成为共同的关键词,全球高教发展的最新理念是“学生中心”;我国已明确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要始终如一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行全覆盖,又要用通俗易懂、入情入理的多种方式厚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要把身边模范与标兵的优秀事迹、具有本土化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进行灌输,培养教育青年学子时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路而共同德才兼备、形神兼备。

      二、把握机遇 突出重点 持续改进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与运用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的新使命目标更高、任务更重、需求更大,尤其是秦巴山区既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又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高等教育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后劲不足的现状清晰可见;解决此类矛盾的主要方法在于把握机遇、突出重点,用持续改进的方式来丰富内涵;既要把自我发展的总体规划谋划好,又要把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等单项规划落实好,切忌纸上谈兵或坐而论道,要以强烈的机遇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在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等重点环节上久久为功,既不盲目扩大规模,又不懈怠盲人摸象,尤其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秦巴山区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需求相结合;在教学阵地上要把教室的主体功能与田间和车间的辅助功能相结合;在教学的方法上坚持正面灌输与激励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权威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教授认为:“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解放。”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为应把更多更好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把更多更好的思路与方法传给学生。

      三、整合资源 兼收并蓄 交流合作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前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表明:大学的影响力不仅是大楼的壮观,更重要的在于大师的锻造和大道的传承。秦巴山区地处内陆,缺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团队中战略型和战术型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办学治校的模式上要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既要把校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好、协调好、发挥好,还要敞开学校有形与无形的门栏,用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多种方式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环节上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催生出强大的内在动力而百舸争流。

      四、错位发展 创新特色 建立品牌是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布局等有统一的要求;随着我国高校发展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迅速迈进,秦巴山区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处在了乡村振兴、军民融合、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期,处在了提质增效、转轨变型的上升期和潜能释放、裂变增长的活跃期;对存在的短板与挑战不能视而不见或怨天尤人;对巨大的竞争与需求不能退避三舍或止步不前,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对自身走过的历程与未来愿景的发展定位、目标走向、路径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用法律的、组织的、思想的、行政的、经济的多种方式保障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在管理与服务的流程上体现精准化、规范化;在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上体现科学化、差异化;将教学平台、教学水平、教学成果等要素全部融入到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之中,尤其要在现代化生产和城乡群众文明生活进程的选择上不断完善各类人才培养及教育的任务书与路径图,从教书育人与服务产业,从教学相长到大众创业的每个环节与细节上创立品牌特色,形成可持续、可借鉴、可沿袭的高校内涵建设拓展与运用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共同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跨越。(作者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秦晓明)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