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李善君解读“四个结合”助力精准脱贫

  • 2016年12月07日 11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引。南江县作为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把准“精准脱贫”要义,将改革创新精神融入脱贫攻坚工作,统筹抓好“四个结合”,切实做到“用真心、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才能让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检验识别干部的大舞台,选派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乡村、到脱贫一线,有利于促使党员干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将压力传导到基层治理的末梢。“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牢牢抓住党建扶贫这一制胜法宝,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两委”干部,不断增强农村干部队伍活力。

      脱贫攻坚与培育产业相结合。产业是民生之本,增收是脱贫之道。脱贫攻坚“拔穷根”“摘穷帽”,少不了必要的“输血”扶贫,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要主动正视贫困山区传统农业的各种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加快“弯道超越”,坚决杜绝产业培育“挂空挡”。乘势而上是真本事,逆势而上是大本事。要强化大扶贫理念,立足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特点,一以贯之走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发展路子,发展绿色产业是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政策杠杆撬动农业科技人才向贫困乡镇流动,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找准精准脱贫的“支点”,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将项目建立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实打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发展脱贫产业既要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和大户培育带动,又要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序促进转移就业,增强群众致富奔康能力,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与乡村文明相结合。乡风民俗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与时俱进涵养文明乡风是脱贫攻坚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不仅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让“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在实践中,应注重将精准扶贫与思想扶贫、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就深入开展“讲好南江故事、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创新“一讲三比五树”(讲政策;一比生活习惯,二比行为习惯,三比生产习惯;一树崇德尚学之风,二树移风易俗之风,三树遵纪守法之风,四树诚实守信之风,五树热心公益之风)的精神扶贫机制,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彻底摒弃陈规陋习、邻里攀比之风,突出价值引领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等优秀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描绘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时期乡土画卷,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斗志。

      脱贫攻坚与机制创新相结合。面对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把脱贫攻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使出硬办法、拿出硬作风,紧紧抓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问题,以改革的举措打破精准脱贫的瓶颈障碍,积极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建立科学长效机制,让农村群众心动起来、行动起来。创新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既防止贫困户摘帽“拖延病”,又防止贫困村摘帽“急躁症”,确保在缓冲期内摘帽不摘政策。深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真正让不同渠道的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渠道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探索村级集体资产收益新机制,推行“政府+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发展模式,拓宽贫困农户受益渠道。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激发精准脱贫强劲动力。 (作者分别系南江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刘凯、李善君解读“四个结合”助力精准脱贫

  • 2016年12月07日 11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引。南江县作为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把准“精准脱贫”要义,将改革创新精神融入脱贫攻坚工作,统筹抓好“四个结合”,切实做到“用真心、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才能让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检验识别干部的大舞台,选派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乡村、到脱贫一线,有利于促使党员干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将压力传导到基层治理的末梢。“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牢牢抓住党建扶贫这一制胜法宝,教育和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及时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两委”干部,不断增强农村干部队伍活力。

      脱贫攻坚与培育产业相结合。产业是民生之本,增收是脱贫之道。脱贫攻坚“拔穷根”“摘穷帽”,少不了必要的“输血”扶贫,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要主动正视贫困山区传统农业的各种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加快“弯道超越”,坚决杜绝产业培育“挂空挡”。乘势而上是真本事,逆势而上是大本事。要强化大扶贫理念,立足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特点,一以贯之走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发展路子,发展绿色产业是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政策杠杆撬动农业科技人才向贫困乡镇流动,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找准精准脱贫的“支点”,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将项目建立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实打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发展脱贫产业既要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和大户培育带动,又要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序促进转移就业,增强群众致富奔康能力,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与乡村文明相结合。乡风民俗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与时俱进涵养文明乡风是脱贫攻坚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不仅要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让“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在实践中,应注重将精准扶贫与思想扶贫、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就深入开展“讲好南江故事、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创新“一讲三比五树”(讲政策;一比生活习惯,二比行为习惯,三比生产习惯;一树崇德尚学之风,二树移风易俗之风,三树遵纪守法之风,四树诚实守信之风,五树热心公益之风)的精神扶贫机制,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彻底摒弃陈规陋习、邻里攀比之风,突出价值引领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等优秀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描绘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时期乡土画卷,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斗志。

      脱贫攻坚与机制创新相结合。面对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把脱贫攻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使出硬办法、拿出硬作风,紧紧抓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问题,以改革的举措打破精准脱贫的瓶颈障碍,积极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建立科学长效机制,让农村群众心动起来、行动起来。创新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既防止贫困户摘帽“拖延病”,又防止贫困村摘帽“急躁症”,确保在缓冲期内摘帽不摘政策。深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真正让不同渠道的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渠道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探索村级集体资产收益新机制,推行“政府+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发展模式,拓宽贫困农户受益渠道。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激发精准脱贫强劲动力。 (作者分别系南江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