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动人篇章

  • 2018年02月09日 09时0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重建后的芦山县龙门新镇,以砖木民居风情为特色,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重点,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郭立亮 摄(资料图片)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时代答卷(五)

      2月6日,大渡河上空,随着最后一个钢桁梁节段安装到位,公路界的“超级工程”——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顺利实现桥身合龙,这意味着穿越芦山和康定地震灾区的雅康高速,有望于今年底全线通车。

      从汶川出发,刚刚贯通的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成为全国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

      向着康定,向着马尔康,生命大通道和经济大通道洞穿崇山峻岭,在巴蜀大地不断延伸。

      迎难而上创造的希望,令人欢欣鼓舞。尚未立春,雅安便开始“春天的思考”:拥有四川近五分之一茶园,雅安要用一片叶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浸润出同步小康的幸福生活。

      同一时间,即使冰天雪地,九寨沟干部群众也在努力“编织”锦绣明天。年内全面开工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年底前完成城乡住房重建,美丽新九寨的灿烂图景催人奋进。

      一桥一隧道,一叶一梦想,看似并不相关,实则述说着一个主题:浴火重生。

      在党的领导下,这些曾经的地震灾区,缝合伤口、绣出新生,蹚出重建新路,已经和正在书写“人间奇迹”。

      拥抱新时代,实现新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地震灾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落实治蜀兴川总体方略,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时代答卷书写动人篇章。

      向心力

      战胜灾难,再造锦绣巴蜀,坚定了四川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灾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起航新时代的新梦想

      贴春联,挂彩灯,卖年货……芦山县龙门乡场镇人群熙来攘往,提前进入欢度春节的节奏。许多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连连赞叹:“更有味道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地群众喜欢用“翻天覆地”概括过去5年乡村的巨大变化。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龙门乡从残垣断壁的废墟起步,建成国家4A级景区。

      五纵三横的崭新街道旁,一栋栋古朴典雅的特色民居矗立。拿出住房“入股”新龙门客栈,许多家庭成功“开源”:年初收房租,年终领分红。

      借助重建,龙门乡“跃龙门”。2012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5612元,2017年已突破万元大关。人们把穿越灾难的心声,镌刻在一块硕大的山石上,“永远跟党走”五个鲜红大字在感恩广场熠熠生辉。

      发出这样心声的,何止龙门乡群众。四川地处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过去十年,相继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和幸福生活面临一个接一个的严峻考验。

      家园能否重建,山河能否重振,信心能否重拾?举世瞩目。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情牵挂、深切关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重建工作指明方向。

      接过困难而厚重的考卷,省委、省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重大任务和灾区中心工作来抓,既考虑灾区原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充分利用恢复重建提供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重建;既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又努力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四川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铮铮誓言。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跨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从县域经济看,2013年至2017年,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2%、11%;农村贫困人口从96.9万人减少至21.5万人;

      从市州发展看,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提高3.25个百分点;康定地震所在的甘孜州,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长12.0%。

      四川灾后重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最关心的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灾区大地由此处处绽放美丽的民生花朵——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以芦山灾后重建为例。芦山地震发生在2013年4月,到2014年底,雅安78792户农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后第二个春节,85%以上的农户在新家喜气洋洋过新年。

      从汶川到芦山,从康定到九寨,涅槃重生的人们心怀感恩,传唱感恩,年年用标语、春联、山歌、快板等方式直抒胸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工作的指引。

      今年省两会一结束,省人大代表、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主任杨成惠,立即赶回村里传达会议精神、分享收获体会。隆兴村种植近千亩猕猴桃,这一产业震后从零起步,杨成惠挨家挨户动员,让323户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把人民安危、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自己的先锋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灾区群众增强信心,成为群众心中的“定盘星”。

      今年元旦过后,九寨沟县启动新一轮“走基层”活动。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冒着凛冽寒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漳扎镇彭丰村村民王强由衷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九寨的明天一定会更美丽!”

      在极不平凡的历程里,广大党员干部与灾区群众进一步密切了深入血脉的情谊;为了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党群干群凝心聚力,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如今,灾区干部群众共逐新梦想,起航新时代。

      创造力

      中国在四川探索形成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试验田”的创新精神,激励着巴蜀儿女再攀高峰

      陡峭的岩壁挂着巨大的冰幔,幽蓝澄澈,宛若天然的艺术冰雕。这几天,九寨沟罕见的蓝色冰瀑刷爆朋友圈。人们期待她尽快“补妆”归来,大家能再到“童话世界”走一走。

      临近春节,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村民严塔,烤着温暖的炉火,喝着浓浓的酥油茶,蓄势蓄劲,打算开春后大干一场。

      低温持续徘徊,他原以为震后之冬会异常寒冷。由于穿过震区的35千伏九火线受损严重,用电供应难以保障,严塔备好被褥、棉衣,做足抗寒准备。但去年12月,震区电网抢建任务提前完成,他不仅睡上电热毯,还看上电视。一则新闻,点燃他的干劲——《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出台。这份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目标。

      九寨沟重建,困难重重。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成熟的重建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路,就蹚出一条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九寨沟重建将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新模式。

      四川向来不乏探索新路的勇气和底气。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过去几年,四川顺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不但让家园面貌焕然一新,还通过经验积累,提升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丰富了国家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路径,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行党中央领导下的举国支援体制,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18个重灾县。随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挺进灾区,三年时间完成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重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不可能所有重建都采取举国模式,需要根据灾害等级、规模和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地方负责制”由此在四川破题。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为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的“试验田”。

      统筹指导理念下,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

      四川发挥地方靠近一线指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专项规划和重建项目交由市县灾区制定和审批,进一步减少流程环节,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速进度。

      灾区干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让重建新路这块“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一千个日日夜夜奋战后,“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逐渐成为美好现实。

      许多观察人士敏锐察觉,芦山重建新路子已在“11·22”康定地震、“8·3”鲁甸地震灾后重建、“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推广。

      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成就,更加坚定了四川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独特魅力的决心。九寨沟地震重建,四川再探索“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

      从汶川到芦山、九寨,重建路径各有不同,创新精神却一脉相承。

      ——基层治理持续创新。化解农房重建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芦山群众自发组成“自建委员会”;232个新村聚居点相继落成后,他们又转型为“自管委”,增强聚居点管理服务功能。现在,进一步向集体经济领域延伸,诞生更多民俗专业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经济载体持续创新。芦山、天全、宝兴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环境容量有限,以三个县命名的园区却“飞”到雅安名山区。2017年,园区营业收入累计实现300亿元,同比增长36.4%。“飞地经济”成为雅安当前着力的“八大行动”之一。

      ——开放力度持续创新。灾后重建期间,社会力量向灾区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缺口,成为重建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汶川首次采用PPP模式,签订城市棚户区综合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

      创新无止境。群策群力的创新,推动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又继续带领灾区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版图中释放活力。

      持续力

      地震灾区多属国家生态功能区,更有必要践行好绿色发展理念;灾区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成都到青川,最快1小时24分钟;从西安到青川,最快2小时29分钟。这头驰骋平原,那头飞越秦岭,两个月前开通的西成高铁,让青川的“朋友圈”新加入两个国家中心城市。

      1月底,青川县赴西安开展推介会,重点推全域旅游精品线路,送宣传资料,还送门票。青川与成都的往来更密切,每年价值5亿元以上的竹荪、木耳等山珍山货,端上成都人的餐桌。

      青川,地如其名。森林覆盖率72.99%,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63天以上,生态是青川最大的资源,也是灾后恢复重建以“生态立县”不断厚植而来的发展优势。

      打开四川地图,青川、北川、汶川,宝兴、天全、芦山,康定、九寨……这些地震重灾区主要分布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灾后重建必须肩负起捍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神圣使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子孙后代负责。而这些重灾区很多又是贫困地区,灾后重建不仅要修复生态环境,还要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灾区群众致富奔康的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在四川地震灾区得到生动诠释。

      北川县连续三年获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进入全省少数民族“十强县”行列,靠的就是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推销北川腊肉,当地领导主动“代言”:“我们这里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天然无污染。”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灾区重建之美,是生态农业之美。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之地即是雅安。该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3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在名山区,丰丰茶旅综合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集茶叶基地、休闲体验、观光采摘、茶叶加工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遍地茶山成为百姓的致富金山。

      灾区重建之美,是全域景区之美。正在建设的汶川高速串联起沿线众多旅游景点:阿坝州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风景区、米亚罗风景区……就在这条线上,每年6月,汶川都会举办甜樱桃采摘节,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人气在这里重新聚集。

      汶川县克枯乡克枯村村民耿少尉,年年喜上眉梢:“我家的甜樱桃、青红脆李销路好得很,除自己摘一些卖给游客外,合作社专门联系了客商来收购,我们只管育好果树就可在家门口挣钱。”

      灾区重建之美,是产村融合之美。雪域高原上,康定塔公镇夺拉嘎姆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建成一幢幢木雅藏族风格的别墅。村民住进新房子,还组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万亩油牡丹,亩均纯收入可达500元。

      大山深处,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泽朗斯基一家喜笑颜开。年终盘点,自家藏式民居改作民宿带来好收成,一年增收3.8万元。泽朗斯基总结“生意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餐饮引来城里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生态化重塑了四川灾区的发展动能,也驱动着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8年,阿坝州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州行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修复治理等工程,争取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8年,雅安将实施绿美生态、飞地经济、千亿产业、五美乡村等八大行动计划,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生态底色,实现“绿”动全城。

      2018年,广元市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推进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打造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

      2018年,九寨沟县将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同研究、同部署,将坚决摘下贫困县帽子,重振旅游市场发展信心。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漳扎镇郎寨村村民泽让拉姆为自家贴上一副吉祥的春联,她信心满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浴火重生的动人篇章

  • 2018年02月09日 09时0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重建后的芦山县龙门新镇,以砖木民居风情为特色,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重点,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郭立亮 摄(资料图片)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时代答卷(五)

      2月6日,大渡河上空,随着最后一个钢桁梁节段安装到位,公路界的“超级工程”——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顺利实现桥身合龙,这意味着穿越芦山和康定地震灾区的雅康高速,有望于今年底全线通车。

      从汶川出发,刚刚贯通的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成为全国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

      向着康定,向着马尔康,生命大通道和经济大通道洞穿崇山峻岭,在巴蜀大地不断延伸。

      迎难而上创造的希望,令人欢欣鼓舞。尚未立春,雅安便开始“春天的思考”:拥有四川近五分之一茶园,雅安要用一片叶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浸润出同步小康的幸福生活。

      同一时间,即使冰天雪地,九寨沟干部群众也在努力“编织”锦绣明天。年内全面开工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年底前完成城乡住房重建,美丽新九寨的灿烂图景催人奋进。

      一桥一隧道,一叶一梦想,看似并不相关,实则述说着一个主题:浴火重生。

      在党的领导下,这些曾经的地震灾区,缝合伤口、绣出新生,蹚出重建新路,已经和正在书写“人间奇迹”。

      拥抱新时代,实现新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地震灾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落实治蜀兴川总体方略,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时代答卷书写动人篇章。

      向心力

      战胜灾难,再造锦绣巴蜀,坚定了四川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灾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起航新时代的新梦想

      贴春联,挂彩灯,卖年货……芦山县龙门乡场镇人群熙来攘往,提前进入欢度春节的节奏。许多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连连赞叹:“更有味道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地群众喜欢用“翻天覆地”概括过去5年乡村的巨大变化。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震中,龙门乡从残垣断壁的废墟起步,建成国家4A级景区。

      五纵三横的崭新街道旁,一栋栋古朴典雅的特色民居矗立。拿出住房“入股”新龙门客栈,许多家庭成功“开源”:年初收房租,年终领分红。

      借助重建,龙门乡“跃龙门”。2012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5612元,2017年已突破万元大关。人们把穿越灾难的心声,镌刻在一块硕大的山石上,“永远跟党走”五个鲜红大字在感恩广场熠熠生辉。

      发出这样心声的,何止龙门乡群众。四川地处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过去十年,相继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人民生命财产和幸福生活面临一个接一个的严峻考验。

      家园能否重建,山河能否重振,信心能否重拾?举世瞩目。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情牵挂、深切关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重建工作指明方向。

      接过困难而厚重的考卷,省委、省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重大任务和灾区中心工作来抓,既考虑灾区原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充分利用恢复重建提供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重建;既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又努力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一场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四川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铮铮誓言。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跨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从县域经济看,2013年至2017年,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2%、11%;农村贫困人口从96.9万人减少至21.5万人;

      从市州发展看,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提高3.25个百分点;康定地震所在的甘孜州,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长12.0%。

      四川灾后重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最关心的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灾区大地由此处处绽放美丽的民生花朵——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以芦山灾后重建为例。芦山地震发生在2013年4月,到2014年底,雅安78792户农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后第二个春节,85%以上的农户在新家喜气洋洋过新年。

      从汶川到芦山,从康定到九寨,涅槃重生的人们心怀感恩,传唱感恩,年年用标语、春联、山歌、快板等方式直抒胸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工作的指引。

      今年省两会一结束,省人大代表、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主任杨成惠,立即赶回村里传达会议精神、分享收获体会。隆兴村种植近千亩猕猴桃,这一产业震后从零起步,杨成惠挨家挨户动员,让323户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把人民安危、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自己的先锋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灾区群众增强信心,成为群众心中的“定盘星”。

      今年元旦过后,九寨沟县启动新一轮“走基层”活动。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冒着凛冽寒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漳扎镇彭丰村村民王强由衷地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九寨的明天一定会更美丽!”

      在极不平凡的历程里,广大党员干部与灾区群众进一步密切了深入血脉的情谊;为了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党群干群凝心聚力,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如今,灾区干部群众共逐新梦想,起航新时代。

      创造力

      中国在四川探索形成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试验田”的创新精神,激励着巴蜀儿女再攀高峰

      陡峭的岩壁挂着巨大的冰幔,幽蓝澄澈,宛若天然的艺术冰雕。这几天,九寨沟罕见的蓝色冰瀑刷爆朋友圈。人们期待她尽快“补妆”归来,大家能再到“童话世界”走一走。

      临近春节,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村民严塔,烤着温暖的炉火,喝着浓浓的酥油茶,蓄势蓄劲,打算开春后大干一场。

      低温持续徘徊,他原以为震后之冬会异常寒冷。由于穿过震区的35千伏九火线受损严重,用电供应难以保障,严塔备好被褥、棉衣,做足抗寒准备。但去年12月,震区电网抢建任务提前完成,他不仅睡上电热毯,还看上电视。一则新闻,点燃他的干劲——《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出台。这份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目标。

      九寨沟重建,困难重重。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成熟的重建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路,就蹚出一条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九寨沟重建将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新模式。

      四川向来不乏探索新路的勇气和底气。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过去几年,四川顺利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不但让家园面貌焕然一新,还通过经验积累,提升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丰富了国家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路径,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行党中央领导下的举国支援体制,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18个重灾县。随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挺进灾区,三年时间完成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重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不可能所有重建都采取举国模式,需要根据灾害等级、规模和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地方负责制”由此在四川破题。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为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的“试验田”。

      统筹指导理念下,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

      四川发挥地方靠近一线指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专项规划和重建项目交由市县灾区制定和审批,进一步减少流程环节,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速进度。

      灾区干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让重建新路这块“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一千个日日夜夜奋战后,“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逐渐成为美好现实。

      许多观察人士敏锐察觉,芦山重建新路子已在“11·22”康定地震、“8·3”鲁甸地震灾后重建、“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推广。

      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成就,更加坚定了四川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现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独特魅力的决心。九寨沟地震重建,四川再探索“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

      从汶川到芦山、九寨,重建路径各有不同,创新精神却一脉相承。

      ——基层治理持续创新。化解农房重建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芦山群众自发组成“自建委员会”;232个新村聚居点相继落成后,他们又转型为“自管委”,增强聚居点管理服务功能。现在,进一步向集体经济领域延伸,诞生更多民俗专业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经济载体持续创新。芦山、天全、宝兴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环境容量有限,以三个县命名的园区却“飞”到雅安名山区。2017年,园区营业收入累计实现300亿元,同比增长36.4%。“飞地经济”成为雅安当前着力的“八大行动”之一。

      ——开放力度持续创新。灾后重建期间,社会力量向灾区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缺口,成为重建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汶川首次采用PPP模式,签订城市棚户区综合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

      创新无止境。群策群力的创新,推动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又继续带领灾区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版图中释放活力。

      持续力

      地震灾区多属国家生态功能区,更有必要践行好绿色发展理念;灾区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成都到青川,最快1小时24分钟;从西安到青川,最快2小时29分钟。这头驰骋平原,那头飞越秦岭,两个月前开通的西成高铁,让青川的“朋友圈”新加入两个国家中心城市。

      1月底,青川县赴西安开展推介会,重点推全域旅游精品线路,送宣传资料,还送门票。青川与成都的往来更密切,每年价值5亿元以上的竹荪、木耳等山珍山货,端上成都人的餐桌。

      青川,地如其名。森林覆盖率72.99%,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63天以上,生态是青川最大的资源,也是灾后恢复重建以“生态立县”不断厚植而来的发展优势。

      打开四川地图,青川、北川、汶川,宝兴、天全、芦山,康定、九寨……这些地震重灾区主要分布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灾后重建必须肩负起捍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神圣使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子孙后代负责。而这些重灾区很多又是贫困地区,灾后重建不仅要修复生态环境,还要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灾区群众致富奔康的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在四川地震灾区得到生动诠释。

      北川县连续三年获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进入全省少数民族“十强县”行列,靠的就是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推销北川腊肉,当地领导主动“代言”:“我们这里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天然无污染。”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灾区重建之美,是生态农业之美。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之地即是雅安。该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3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在名山区,丰丰茶旅综合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集茶叶基地、休闲体验、观光采摘、茶叶加工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遍地茶山成为百姓的致富金山。

      灾区重建之美,是全域景区之美。正在建设的汶川高速串联起沿线众多旅游景点:阿坝州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风景区、米亚罗风景区……就在这条线上,每年6月,汶川都会举办甜樱桃采摘节,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人气在这里重新聚集。

      汶川县克枯乡克枯村村民耿少尉,年年喜上眉梢:“我家的甜樱桃、青红脆李销路好得很,除自己摘一些卖给游客外,合作社专门联系了客商来收购,我们只管育好果树就可在家门口挣钱。”

      灾区重建之美,是产村融合之美。雪域高原上,康定塔公镇夺拉嘎姆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建成一幢幢木雅藏族风格的别墅。村民住进新房子,还组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万亩油牡丹,亩均纯收入可达500元。

      大山深处,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泽朗斯基一家喜笑颜开。年终盘点,自家藏式民居改作民宿带来好收成,一年增收3.8万元。泽朗斯基总结“生意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餐饮引来城里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生态化重塑了四川灾区的发展动能,也驱动着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8年,阿坝州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州行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修复治理等工程,争取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8年,雅安将实施绿美生态、飞地经济、千亿产业、五美乡村等八大行动计划,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生态底色,实现“绿”动全城。

      2018年,广元市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推进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打造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

      2018年,九寨沟县将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同研究、同部署,将坚决摘下贫困县帽子,重振旅游市场发展信心。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漳扎镇郎寨村村民泽让拉姆为自家贴上一副吉祥的春联,她信心满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