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以改革促发展 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 2018年12月26日 09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德阳市旌阳区以改革助推乡村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德阳经开区鸟瞰

    德阳重大装备屡屡刷新世界纪录,提升了我国发电设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40年前的川西小县,40年后已蝶变成为重装之都。

    40年风雷激荡,德阳勇立潮头,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德阳正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推进成德同城化率先突破,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题

    说起中国农村改革,绕不开这片土地。

    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1978年初,广汉县金鱼公社探索试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之一;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公社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开启了全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事实上,这不仅是历史。40年来,德阳的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经历了“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34年变革推进,如今,德阳又进入新一轮农村改革:承担了20项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2017年新增8项省级以上试点任务,其中国家(部委)级试点3项。

    目前,德阳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全市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9.94万本,颁证率88.49%;宅基地使用权证94.26万宗,发证率99.1%。

    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增收潜力。德阳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四个全面”,即全面完成“三权”确权颁证,全面推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全面建成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建农商行。土地流转率达37.7%,村集体资产平均增长20%,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多元。同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基层现代治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

    改革,不止在农村进行。如今的德阳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和勇气,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

    12月17日,德阳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600多名民营企业家、200多名党政干部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汇聚一堂。会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春风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德阳将通过实施“五大行动”,着力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再创民营经济的辉煌,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实实在在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环境。”德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就在不久前,投资135亿元的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在德阳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深兰科技西南总部也签约落户德阳,投资20亿元的冰雪小镇也即将在绵竹建设。

    这是德阳大力实施“招大引强”行动的具体成果。

    在为民营企业服务方面,德阳率先实行“三十七证合一”,率先全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今年1-10月代办项目335个,其中民营企业经营项目占比达90%以上,审批提速70%;

    在促进企业融资上,德阳市设立财政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实施商标质押贷款奖补、开展专利质押融资补贴,创新机制帮助企业融资。

    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德阳,对国企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深入推进人资分离改革,整合组建投资额220亿元的建投、产投“两大集团”,完成5000多名国企职工平稳分流。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推进“三供一业”和家委会分离移交,完成央属、省属企业社区3万户近10万人的移交管理。

    从思路到实践 一系列改革经验亮点纷呈

    “再好的思路,不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一句空话。”德阳市委如此认识,一再要求全市干部在工作中务求一个“实”字,并创新建立起落实机制。

    德阳统筹推进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创新建立责任清单、督察清单、挂图作战“两单一图”抓改革落实机制。构建完善改革督察考核体系,建立年终对账督察、常态化月月督察、精准化专项督察“三化并重”督察机制,建立保证目标、特色创新、特提事项、一票否决“四步法”考核机制。德阳连续4年在全省改革绩效目标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

    全面创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资国企、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民生事业、生态文明、民主法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纪律检查等领域亮点纷呈。

    一系列经验做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全省,甚至在全国推广。

    5年来,德阳共发掘改革典型经验案例150个,其中二重扭亏脱困、罗江村民议事会2个案例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在全省5个入选案例中占据2席;

    专利质押融资模式得到国务院肯定,在全国推广;

    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肯定;

    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入选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主动警务战略改革、“一诺三清”廉政制度改革,广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什邡环保警察、旌阳区法院破解“送达难”、绵竹“多规合一”、中江村规民约、罗江股权量化精准扶贫、德阳经开区乐安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等30条典型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数据为证:——经济发展实现历史跨越。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16.7亿元、3.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60.6亿元、106.2亿元。经济总量由全省第7位跃升到第3位。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52.1:32.8:15.1调整为2017年的11.7:48:40.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5亿美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二。

    ——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建成“五环多轴”交通干线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城乡电力、通讯、供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市县两级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609.4元、15207.4元,均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德阳将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围绕“四张名片”,落实“七大行动”,汇聚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动力,进一步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德阳:以改革促发展 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 2018年12月26日 09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德阳市旌阳区以改革助推乡村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德阳经开区鸟瞰

    德阳重大装备屡屡刷新世界纪录,提升了我国发电设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40年前的川西小县,40年后已蝶变成为重装之都。

    40年风雷激荡,德阳勇立潮头,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德阳正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推进成德同城化率先突破,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题

    说起中国农村改革,绕不开这片土地。

    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1978年初,广汉县金鱼公社探索试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之一;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公社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开启了全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事实上,这不仅是历史。40年来,德阳的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经历了“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34年变革推进,如今,德阳又进入新一轮农村改革:承担了20项省级以上农村改革试点,2017年新增8项省级以上试点任务,其中国家(部委)级试点3项。

    目前,德阳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全市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9.94万本,颁证率88.49%;宅基地使用权证94.26万宗,发证率99.1%。

    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增收潜力。德阳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四个全面”,即全面完成“三权”确权颁证,全面推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全面建成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建农商行。土地流转率达37.7%,村集体资产平均增长20%,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多元。同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基层现代治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

    改革,不止在农村进行。如今的德阳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和勇气,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

    12月17日,德阳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600多名民营企业家、200多名党政干部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汇聚一堂。会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春风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德阳将通过实施“五大行动”,着力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再创民营经济的辉煌,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实实在在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环境。”德阳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就在不久前,投资135亿元的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在德阳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深兰科技西南总部也签约落户德阳,投资20亿元的冰雪小镇也即将在绵竹建设。

    这是德阳大力实施“招大引强”行动的具体成果。

    在为民营企业服务方面,德阳率先实行“三十七证合一”,率先全域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今年1-10月代办项目335个,其中民营企业经营项目占比达90%以上,审批提速70%;

    在促进企业融资上,德阳市设立财政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实施商标质押贷款奖补、开展专利质押融资补贴,创新机制帮助企业融资。

    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德阳,对国企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深入推进人资分离改革,整合组建投资额220亿元的建投、产投“两大集团”,完成5000多名国企职工平稳分流。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推进“三供一业”和家委会分离移交,完成央属、省属企业社区3万户近10万人的移交管理。

    从思路到实践 一系列改革经验亮点纷呈

    “再好的思路,不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一句空话。”德阳市委如此认识,一再要求全市干部在工作中务求一个“实”字,并创新建立起落实机制。

    德阳统筹推进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创新建立责任清单、督察清单、挂图作战“两单一图”抓改革落实机制。构建完善改革督察考核体系,建立年终对账督察、常态化月月督察、精准化专项督察“三化并重”督察机制,建立保证目标、特色创新、特提事项、一票否决“四步法”考核机制。德阳连续4年在全省改革绩效目标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

    全面创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资国企、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民生事业、生态文明、民主法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纪律检查等领域亮点纷呈。

    一系列经验做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全省,甚至在全国推广。

    5年来,德阳共发掘改革典型经验案例150个,其中二重扭亏脱困、罗江村民议事会2个案例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在全省5个入选案例中占据2席;

    专利质押融资模式得到国务院肯定,在全国推广;

    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肯定;

    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入选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主动警务战略改革、“一诺三清”廉政制度改革,广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什邡环保警察、旌阳区法院破解“送达难”、绵竹“多规合一”、中江村规民约、罗江股权量化精准扶贫、德阳经开区乐安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等30条典型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数据为证:——经济发展实现历史跨越。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16.7亿元、3.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960.6亿元、106.2亿元。经济总量由全省第7位跃升到第3位。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52.1:32.8:15.1调整为2017年的11.7:48:40.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5亿美元,持续位居全省第二。

    ——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建成“五环多轴”交通干线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城乡电力、通讯、供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市县两级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609.4元、15207.4元,均位居全省前列。

    改革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德阳将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围绕“四张名片”,落实“七大行动”,汇聚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动力,进一步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