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 2018年12月17日 08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上,16位个人和两个医师团队获得了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2836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称号。

     

      公共卫生人员正在为孩子接种疫苗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援彝医疗队到对口帮扶的凉山州越西县大屯乡入户为百姓检查身体

     

      甘孜州的贫困群众看病时享受一站式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四川省情,精准施策发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奏响跨越发展的激昂乐章。四川省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打响藏区包虫病和彝区艾滋病综合防控两大攻坚战;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主动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成功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挑战,组建中国第一支最高级别国际应急医疗队;“五位一体”药械集中采购、分级诊疗全域推进、医疗“三监管”、健康扶贫“5432”工程等医改举措开全国之先河……这无疑得益于党的卫生政策好、党的惠民政策好。40年沧桑巨变铺就健康路,40年改革发展为民谋福祉,伴随着四川卫生健康事业40年的奋进历程,是一种镌刻于时代的巨变和革新,是一种跃动如脉搏的生机和活力。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4岁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76.9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76岁)。婴儿死亡率从1998年的48.4‰下降到2017年的5.58‰,连续10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93.5/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8.6/10万,连续15年来均低于西部平均值,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提前5年和9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四川,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投入,取得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健康指标。

      2018年11月9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省卫健委”)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省卫生健康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四十年来,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从未停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我省重点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三项改革;2003年以后,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16年,我省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

      四十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让人民群众真切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分级诊疗

      家门口看病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以后在家门口也能挂上省医院专家的号,方便!”12月1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黑龙滩门诊部正式开诊,门诊部采取社会资本与省医院医疗技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探索新路径。李丹是当地四海社区的一名居民,当天,她带着五个月的宝宝和奶奶一同走进了门诊部。她说:“过去看病需开一两个小时的车去成都,现在有了省医院的专家来这里,就可以在家门口看病了。”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目的是要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使这一举措落在实处,我省陆续出台了3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

      要让群众选择就近看病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提升基层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此,区域医疗中心、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一系列有助于基层技术水平提升的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各级“医联体”建设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延伸。

      4年前,蒲江县鹤山镇居民周华每年要带患有冠心病等疾病的母亲去成都治疗。自从“成都三医院—蒲江医联体”建起后,周华的母亲就在镇上的中心卫生院治疗了。不仅如此,大医院专家巡诊、对口支援、定期基层坐诊、专科联盟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影像检查等一系列围绕分级诊疗出台的措施,让基层就诊群众享受着在家门口也能得到的优质医疗服务。

      此外,我省强化医保报销政策杠杆作用,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探索构建“治疗大病在医院、监测治疗在基层、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慢性病防治模式。

      各种举措的出台落地,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了就近看病。目前,全省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0%,“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

      医疗服务

      把便捷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12月10日一大早,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新发村村医何冬梅,背着自己的药箱,来到村民王清莲的家里。作为签约的家庭医生,每年她都要对包括王清莲在内的全村600多人进行家庭随访,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情况,一旦有病也能及时与卫生院和县医院联系,进行转诊治疗。王清莲深有感触地说:“何医生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我不像过去那样担心生病了。”

      在基层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健康理念送进群众心里,这是基层医务人员带去的新变化。

      而在城市医院,医疗服务同样发生着变化。

      11月8日,成都市二医院的智慧药房正式启用,这一由医院药房将中药制作好后再送药上门的服务,帮助患者节约了时间。近年来,我省各类医疗机构把优质医疗服务作为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的重要环节,努力使患者看病更方便。

      现在,预约挂号、网上问诊、微信支付、远程检查等健康信息化在医疗机构的普遍运用,使得人们看病更方便。

      巴中市恩阳区登科社区的李金华老人清楚地记得,2015年1月,身患冠心病的他到区人民医院取药时,发现药品费用比过去少了不少。算上其他药物,去年她节省1500余元。这是我省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带来的红利。

      2014年6月,为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我省对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当年让利群众16.6亿元。两年后,全省所有的公立医院也加入到药品零加成行列,从而让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现在,身患肺癌的张诚可算是松了一口气。今年9月30日,我省实现降税政策范围抗癌药在全省公立医院使用终端的降价,有91家企业主动申报降低价格,共涉及297个抗癌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3.13%,最大降幅达51.20%,此次降价将为我省患者节约抗癌药品费用4050万元。同时,今年11月,17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随着医保的普及、报销比例的加大,以及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抗癌药品的降价和加入医保,群众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公共卫生

      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12月9日,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村民余平良在卫生院做了体检,这也是汶川县为当地群众实施的两年一次免费体检。余平良说,过去大家很少去体检。现在,县里给每个人都实施免费体检,让大家既知晓自己的健康情况,又增强了健康意识。

      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而公共卫生是预防的重要一环。为不断推进全民预防保健,保障群众“健有所护”,我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

      同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群众提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3个市(州)疾控中心达到三级乙等以上水平,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或明确了承担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的科室。探索建立健康体检资助制度,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推进全人群健康管理,已为近2000万人开展了免费体检。

      健康需从预防抓起。12月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松山健康讲堂”开讲,第一课就是如何认识体检中的血液指标。像这样的社会健康讲堂,这些年在我省广泛开展。在城市街道、边远山区都有基层医生上门讲解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少地方还建起了健康步道、健康广场,还举办健康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机关等活动,使健康知晓率大幅提升。

      今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再度从成都赶往甘孜州人民医院,为一名包虫病重症患者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这也是他进行的第14例包虫病手术。包虫病是严重危害我省部分地区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为让当地群众走出包虫病的困扰,我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通过“两抓四管六结合”措施,群众总体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2014年的73.13%提高到2018年的90.98%。突出犬只管控,全省有18个县(市)犬只感染率控制在5%以内。突出人群查治。2018年目标人群筛查率已达97.3%。对所有包虫病患者给予免费药物治疗。全省病人检出率从2014年的0.13%下降到2017年的0.04%,当地包虫病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在全国七个血吸虫病传播重流行省中率先以县为单位实现传播阻断,同时还开展了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攻坚。

      人才队伍

      卫生从业人员超全国平均水平

      8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原省卫生计生委主办的“新时代健康卫士”命名暨“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宣传活动在成都举行。2836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称号。

      “我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普通的一员,我只是做了医务人员该做的事。”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获得者、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谭晓琴说。的确,在我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中,既有很多像谭晓琴这样在边远地区默默奉献的基层医务人员,也有不少国内医疗技术一流的专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卫生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现在全省的医务人员已达71万多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4、2.4、2.8,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医务从业人员的增加,保证了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

      为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省还围绕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针对部分学科医生短缺的现实,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省内高校开设儿科学、精神医学和助产等紧缺专业,加大紧缺医护人才培养力度。

      基层医务人员不足,是制约我省卫生发展的一个瓶颈。2013年,屏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在人事制度、基层签约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务人员不足的矛盾,当地群众“看病难”得到了基本改变。如今,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过去的村医“空白村”被填补。同时,推行医学院校定向招生等制度,使得基层医务人员得到充实。

      去年11月,省人民医院出台面向全球的揽才计划,高薪招聘医疗技术人才。这一举措也是我省对医疗高端人才重视和引进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成百上千的高端医疗人才进入我省各个医疗机构,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同样成百上千的医务人员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从而使我省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都有数百项成果申请专利,众多的手术填补着国内的空白。

      健康扶贫

      消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拦路虎”

      “陈医生,你看看我最近的血压正不正常?”去年4月底的一天,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石鼓村村民谭芳平看到区人民医院的陈涛医生又来巡访了,赶紧从家里搬出凳子招呼陈医生坐下。当时,谭芳平一家是石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生活全靠女儿女婿务农来维持。“现在政策好了,不仅报销我住院的全部费用,医生还定期上门巡访”,谭芳平说,这一切要感谢健康扶贫的好政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我省的贫困人群中,有半数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健康扶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我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着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17年底,8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达98.47%、88.50%,100%的贫困县县医院建成远程医疗系统,藏区县医院实现全覆盖。贫困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7.97%,常住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9.24%。实施财政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下降到6.78%。开展贫困地区生育秩序精准整治,227个生育秩序整治重点县政策外多孩率从2015年的20%下降到10.6%。越来越多像谭平芳这样的贫困群众不再为生病而犯愁。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 2018年12月17日 08时5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上,16位个人和两个医师团队获得了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2836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称号。

     

      公共卫生人员正在为孩子接种疫苗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援彝医疗队到对口帮扶的凉山州越西县大屯乡入户为百姓检查身体

     

      甘孜州的贫困群众看病时享受一站式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四川省情,精准施策发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奏响跨越发展的激昂乐章。四川省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打响藏区包虫病和彝区艾滋病综合防控两大攻坚战;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主动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成功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挑战,组建中国第一支最高级别国际应急医疗队;“五位一体”药械集中采购、分级诊疗全域推进、医疗“三监管”、健康扶贫“5432”工程等医改举措开全国之先河……这无疑得益于党的卫生政策好、党的惠民政策好。40年沧桑巨变铺就健康路,40年改革发展为民谋福祉,伴随着四川卫生健康事业40年的奋进历程,是一种镌刻于时代的巨变和革新,是一种跃动如脉搏的生机和活力。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4岁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76.9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76岁)。婴儿死亡率从1998年的48.4‰下降到2017年的5.58‰,连续10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93.5/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8.6/10万,连续15年来均低于西部平均值,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提前5年和9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四川,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投入,取得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健康指标。

      2018年11月9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省卫健委”)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省卫生健康事业迈出新的步伐。四十年来,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从未停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我省重点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三项改革;2003年以后,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16年,我省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

      四十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让人民群众真切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分级诊疗

      家门口看病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以后在家门口也能挂上省医院专家的号,方便!”12月1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黑龙滩门诊部正式开诊,门诊部采取社会资本与省医院医疗技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探索新路径。李丹是当地四海社区的一名居民,当天,她带着五个月的宝宝和奶奶一同走进了门诊部。她说:“过去看病需开一两个小时的车去成都,现在有了省医院的专家来这里,就可以在家门口看病了。”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目的是要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使这一举措落在实处,我省陆续出台了3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

      要让群众选择就近看病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提升基层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此,区域医疗中心、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一系列有助于基层技术水平提升的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各级“医联体”建设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延伸。

      4年前,蒲江县鹤山镇居民周华每年要带患有冠心病等疾病的母亲去成都治疗。自从“成都三医院—蒲江医联体”建起后,周华的母亲就在镇上的中心卫生院治疗了。不仅如此,大医院专家巡诊、对口支援、定期基层坐诊、专科联盟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影像检查等一系列围绕分级诊疗出台的措施,让基层就诊群众享受着在家门口也能得到的优质医疗服务。

      此外,我省强化医保报销政策杠杆作用,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探索构建“治疗大病在医院、监测治疗在基层、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慢性病防治模式。

      各种举措的出台落地,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了就近看病。目前,全省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0%,“看病难、看病贵”正在缓解。

      医疗服务

      把便捷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12月10日一大早,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新发村村医何冬梅,背着自己的药箱,来到村民王清莲的家里。作为签约的家庭医生,每年她都要对包括王清莲在内的全村600多人进行家庭随访,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情况,一旦有病也能及时与卫生院和县医院联系,进行转诊治疗。王清莲深有感触地说:“何医生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我不像过去那样担心生病了。”

      在基层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健康理念送进群众心里,这是基层医务人员带去的新变化。

      而在城市医院,医疗服务同样发生着变化。

      11月8日,成都市二医院的智慧药房正式启用,这一由医院药房将中药制作好后再送药上门的服务,帮助患者节约了时间。近年来,我省各类医疗机构把优质医疗服务作为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的重要环节,努力使患者看病更方便。

      现在,预约挂号、网上问诊、微信支付、远程检查等健康信息化在医疗机构的普遍运用,使得人们看病更方便。

      巴中市恩阳区登科社区的李金华老人清楚地记得,2015年1月,身患冠心病的他到区人民医院取药时,发现药品费用比过去少了不少。算上其他药物,去年她节省1500余元。这是我省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带来的红利。

      2014年6月,为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我省对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当年让利群众16.6亿元。两年后,全省所有的公立医院也加入到药品零加成行列,从而让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现在,身患肺癌的张诚可算是松了一口气。今年9月30日,我省实现降税政策范围抗癌药在全省公立医院使用终端的降价,有91家企业主动申报降低价格,共涉及297个抗癌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3.13%,最大降幅达51.20%,此次降价将为我省患者节约抗癌药品费用4050万元。同时,今年11月,17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随着医保的普及、报销比例的加大,以及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抗癌药品的降价和加入医保,群众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公共卫生

      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12月9日,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村民余平良在卫生院做了体检,这也是汶川县为当地群众实施的两年一次免费体检。余平良说,过去大家很少去体检。现在,县里给每个人都实施免费体检,让大家既知晓自己的健康情况,又增强了健康意识。

      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而公共卫生是预防的重要一环。为不断推进全民预防保健,保障群众“健有所护”,我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

      同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群众提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3个市(州)疾控中心达到三级乙等以上水平,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或明确了承担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的科室。探索建立健康体检资助制度,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推进全人群健康管理,已为近2000万人开展了免费体检。

      健康需从预防抓起。12月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松山健康讲堂”开讲,第一课就是如何认识体检中的血液指标。像这样的社会健康讲堂,这些年在我省广泛开展。在城市街道、边远山区都有基层医生上门讲解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少地方还建起了健康步道、健康广场,还举办健康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机关等活动,使健康知晓率大幅提升。

      今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再度从成都赶往甘孜州人民医院,为一名包虫病重症患者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这也是他进行的第14例包虫病手术。包虫病是严重危害我省部分地区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为让当地群众走出包虫病的困扰,我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通过“两抓四管六结合”措施,群众总体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2014年的73.13%提高到2018年的90.98%。突出犬只管控,全省有18个县(市)犬只感染率控制在5%以内。突出人群查治。2018年目标人群筛查率已达97.3%。对所有包虫病患者给予免费药物治疗。全省病人检出率从2014年的0.13%下降到2017年的0.04%,当地包虫病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在全国七个血吸虫病传播重流行省中率先以县为单位实现传播阻断,同时还开展了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攻坚。

      人才队伍

      卫生从业人员超全国平均水平

      8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原省卫生计生委主办的“新时代健康卫士”命名暨“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宣传活动在成都举行。2836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称号。

      “我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普通的一员,我只是做了医务人员该做的事。”第二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获得者、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谭晓琴说。的确,在我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中,既有很多像谭晓琴这样在边远地区默默奉献的基层医务人员,也有不少国内医疗技术一流的专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卫生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现在全省的医务人员已达71万多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4、2.4、2.8,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医务从业人员的增加,保证了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

      为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省还围绕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针对部分学科医生短缺的现实,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省内高校开设儿科学、精神医学和助产等紧缺专业,加大紧缺医护人才培养力度。

      基层医务人员不足,是制约我省卫生发展的一个瓶颈。2013年,屏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在人事制度、基层签约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务人员不足的矛盾,当地群众“看病难”得到了基本改变。如今,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过去的村医“空白村”被填补。同时,推行医学院校定向招生等制度,使得基层医务人员得到充实。

      去年11月,省人民医院出台面向全球的揽才计划,高薪招聘医疗技术人才。这一举措也是我省对医疗高端人才重视和引进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成百上千的高端医疗人才进入我省各个医疗机构,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同样成百上千的医务人员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从而使我省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都有数百项成果申请专利,众多的手术填补着国内的空白。

      健康扶贫

      消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拦路虎”

      “陈医生,你看看我最近的血压正不正常?”去年4月底的一天,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石鼓村村民谭芳平看到区人民医院的陈涛医生又来巡访了,赶紧从家里搬出凳子招呼陈医生坐下。当时,谭芳平一家是石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生活全靠女儿女婿务农来维持。“现在政策好了,不仅报销我住院的全部费用,医生还定期上门巡访”,谭芳平说,这一切要感谢健康扶贫的好政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我省的贫困人群中,有半数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健康扶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我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着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17年底,8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达98.47%、88.50%,100%的贫困县县医院建成远程医疗系统,藏区县医院实现全覆盖。贫困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7.97%,常住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9.24%。实施财政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下降到6.78%。开展贫困地区生育秩序精准整治,227个生育秩序整治重点县政策外多孩率从2015年的20%下降到10.6%。越来越多像谭平芳这样的贫困群众不再为生病而犯愁。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