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城乡 听发展故事

  • 2017年09月21日 09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成都市蒲江县,自行车选手在风光秀丽的茶山绿道角逐。 (祝纯健 摄 资料图片)

      社会发展振奋人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我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老百姓的幸福感为重要参照,走出了一条“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新路径。

      记者的足迹由城至乡,在行进中亲眼见证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特色小镇的传承发展、幸福美丽新村的蓬勃生机,一幅美丽繁荣和谐新城乡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行走现场

      环境之变

      春节前荒地将变绿道景观


      成都天府绿道

      正在建设中的天府绿道是覆盖成都全域的三级绿道体系,分别是1920公里“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城区级绿道、10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

      “这几天场地标高复测情况怎么样?”“基本完成,与设计单位提供的数据出入不大。”“贝雷桥呢?什么时候能架好?”“10天左右。”……9月18日,成都市龙泉驿区玉石湿地,一望无际的空地上,一个简易的棚子格外显眼,一群人正围在里面开会。问题一个接一个,回答也必须立马跟上。

      “下雨耽误了几天时间,必须抓紧,保证春节前让市民见到焕然一新的绿道。”成都兴城集团下属绿道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郑伟说。

      玉石湿地位于龙泉驿区洪河镇玉石村,东风渠从这里蜿蜒而过,绿色植被不少。这片湿地少有人知,杂草有半人高,人迹罕至,四周杂乱生长着梧桐、桉树和洋槐。这里,将利用已有的生态底子进行改造,形成坡、坝、堤、溪等场景。

      场地标高复测、土方转运路线规划、地面杂草清理……开工十多天来,不少工作都在同时进行。“目前14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70%的清表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绿道主线建设、景观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同步推进。”郑伟说。

      记者看到,山坡上的大片荒草已经被清理干净,裸露的黄土上覆盖着抑制扬尘的大网。“别看现在到处都是黄土,将来这里会成为最美的绿道景观。”郑伟说。

      几百面小旗插在各处,“这些是我们根据图纸放线的时候插上的。”指着这些小旗,郑伟给记者描绘出一条绿道线路:小旗两两一组,宽度间隔约6米,一直延伸到东风渠边,再沿渠继续伸向远方,“我们先标出大概,施工的时候还会用GPS精确定位。”

      至于那些高大的桉树、梧桐,“施工中会保留下来,做景观提升。”郑伟介绍,还将新栽桃、李、杏、枇杷等果林,进行季节和色彩搭配,创造四季飘香的景观效果。此外,通过栏杆美化等一系列工程,让东风渠沿岸景色更美观。“绿道沿线还会建出入口、停车场、运动场和接待中心,方便市民享受这片湿地的生态美景。”

      记者手记

      天府绿道将超过16920公里,如此大规模的绿道规划建设,对城市而言堪称大手笔。

      成都的绿道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自然山水,具有非常强的生态修复意义。像玉石湿地这样的城市绿地其实不少,只是没有利用好,成了荒地。城市绿地,既要增量,更要提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已有的自然山水,让绿地不止具有生态功能,还增添景观、文化、体育、教育等多重功能,才能增加群众的“绿色”获得感,让绿色为市民所享,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程文雯)

      行走现场

      风貌之变

      修旧如旧古朴风貌留住八方游客

      洪雅县柳江古镇


      7月,柳江古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该镇历史悠久,特色景观众多。整个场镇全部统一为川西民居风貌,旅游生意火爆。

      9月17日,秋意渐浓。以避暑为特色的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进入了旅游淡季,但明月街上的“别庐客栈”,30个房间仍入住了28个。

      散发清香的木制墙面,房间外的“美人靠”,檐下古朴的垂帘柱“吊瓜”,古色古香的环境让成都游客刘丽妃不想出门,一下午都待在房间看书喝茶。

      “以前墙面贴的白瓷砖,混凝土刷着漆,不洋不土的,生意也不好。”客栈老板陈宜说,生意的火爆得益于柳江镇的风貌改造。马头墙、木门木墙,深褐色的历史厚重感……在柳江镇政府的支持下,她只花了几千元就获得了设计师的全套高端设计。

      据洪雅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总工程师刘学祥介绍,2014-2016年,柳江镇对明月街和玉屏街两条主要街道共450户破旧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和加固,共投入了5000多万元。

      柳江镇史称“明月镇”,镇上有川西风情吊脚小楼、中西合璧曾家大院、访古寻幽亲水码头等特色景观。“旧城、旧村、旧镇的风貌改造,不能简单粗暴、盖瓦刷墙就完事。”刘学祥说,当地强调改造与保护并重、局部与整体和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融合,“修旧如旧”,用古色古香的韵味吸引游客。

      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曾家大院,作为家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柳江镇从曾家大院提取了“美人靠”“吊瓜”垂帘柱、马头墙等建筑元素,用于街道房屋的风貌改造。

      “风貌改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在曾家大院找到原型。”刘学祥坦言,专门做了一本厚厚的图册,房屋改造设计图就做了5次,样板房建了2次。窗花的样式就有10多种,最终选了2种。

      改造过程中拒绝塑料品和水泥,采用木构件做旧处理后进行装饰,房屋看起来“旧”,却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基础设施提升也尽量采取古朴的方法。街道路面采用当地石材雅石(一种红砂石)铺成,1200多米的亲水栈道请的是上海雕塑师傅“精雕细琢”。“栈道的纹路都有历史的厚重感。”张博是成都某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生,经常到柳江镇写生,“来这里,静得下心。”

      记者走在柳江镇街上,几乎看不到一根电杆、电线。当地花了2000多万元让大多数杆管线下地。“还有一些没有完成,下一步要全部下地。”柳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柳江镇已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今年7月,住建部公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柳江镇在列。上半年,柳江镇共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

      记者手记

      古镇改造,不能随便进行“外科手术”。“活的文化”,更要创造性地保护,不能断了历史文脉。柳江镇修旧如旧,实现风貌改造,建筑风格留下文化记忆,不砍一棵树,不丢一个大石头,保存了吊脚楼,发挥了“旧”的新价值,发展旅游经济,实现富民增收,可谓相得益彰。 (记者 袁丽霞)

      行走现场

      发展之变

      搬进彩林沟藏家生活挂上旅游快车挡

      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

      该村是彩林丛中的藏族美丽村寨。之前,村民主要以在高山上种土豆为生,后来政府投入上千万资金将43户村民全部搬迁。搬进新居后,统一打造特色藏式房屋,集中发展旅游业。

      “动作舒展开,跟着节奏走。”9月16日,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村委会广场上,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40多岁的斯门头双手比划着,排练原生态锅庄。还有一个月时间,彩林就要进入最美的观赏期,“除了跳锅庄,还要打扫卫生、练习普通话,准备好迎接游客。”

      5年前,斯门头一家人和全村其余几十户村民还住在平均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羊茸哈德村距县城不到20公里,但一些年龄大的村民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从公路爬到老寨子里,就要一个多小时。”斯门头说,山高路远,生活用品都得人背马驮。

      “山上主要种土豆、玉米、青稞,一亩地收入不到四五百元。”村支部书记三郎俄木说,经常发生滑坡,村民的房子都给冲烂了。

      2012年,黑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羊茸哈德村进行整村搬迁,政府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整合各类资金4800万元进行统规自建。

      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羊茸哈德生态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村的打造。“红瓦屋面片石墙,雕花门窗小庭院。”40余幢藏式小别墅呈排状分布,由“四纵三横”的入户水泥路隔开,错落有致。

      斯门头一家住进了140平方米的藏式小楼。一到深秋,周边的山林里五彩缤纷,好看得很。“这是以前从没想到的。”斯门头的丈夫格西说。

      依托彩林资源,46岁的木尔甲和另外4户村民率先搞起旅游接待。然而,搞旅游经营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做的饭菜没有品相,听不懂、说不来普通话。

      2015年,羊茸哈德村请来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对全村40余户旅游接待户进行统一管理,并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全村每家每户当股东,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斯门头拿出5间房子,统一搞藏式民居住宿接待,还在村里的农民夜校学会了普通话,当上了旅游接待员。

      42岁的查尔波养藏香猪,为村里的旅游提供原生态食材。

      秋季赏彩林是旅游卖点,但太单一、季节性强。因此,每年春、夏季,三郎俄木还引导30多名年轻人到红原等地务工。

      村会计班玛说,通过乡村旅游、外出务工、搞养殖业等,去年全村总收入达305万元,人均纯收入12375元。

      记者手记

      走进彩林丛中的羊茸哈德村,印象最深的是每栋藏式小楼前,或种着绿油油的青菜,或栽着从山上移种的野花,既体现了藏家庭院生活情趣,又升级美化了民居环境。

      把村寨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的细微变化,反映出了藏家人当下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漫步新城乡 听发展故事

  • 2017年09月21日 09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成都市蒲江县,自行车选手在风光秀丽的茶山绿道角逐。 (祝纯健 摄 资料图片)

      社会发展振奋人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我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老百姓的幸福感为重要参照,走出了一条“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新路径。

      记者的足迹由城至乡,在行进中亲眼见证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特色小镇的传承发展、幸福美丽新村的蓬勃生机,一幅美丽繁荣和谐新城乡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行走现场

      环境之变

      春节前荒地将变绿道景观


      成都天府绿道

      正在建设中的天府绿道是覆盖成都全域的三级绿道体系,分别是1920公里“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城区级绿道、10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

      “这几天场地标高复测情况怎么样?”“基本完成,与设计单位提供的数据出入不大。”“贝雷桥呢?什么时候能架好?”“10天左右。”……9月18日,成都市龙泉驿区玉石湿地,一望无际的空地上,一个简易的棚子格外显眼,一群人正围在里面开会。问题一个接一个,回答也必须立马跟上。

      “下雨耽误了几天时间,必须抓紧,保证春节前让市民见到焕然一新的绿道。”成都兴城集团下属绿道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郑伟说。

      玉石湿地位于龙泉驿区洪河镇玉石村,东风渠从这里蜿蜒而过,绿色植被不少。这片湿地少有人知,杂草有半人高,人迹罕至,四周杂乱生长着梧桐、桉树和洋槐。这里,将利用已有的生态底子进行改造,形成坡、坝、堤、溪等场景。

      场地标高复测、土方转运路线规划、地面杂草清理……开工十多天来,不少工作都在同时进行。“目前14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70%的清表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绿道主线建设、景观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同步推进。”郑伟说。

      记者看到,山坡上的大片荒草已经被清理干净,裸露的黄土上覆盖着抑制扬尘的大网。“别看现在到处都是黄土,将来这里会成为最美的绿道景观。”郑伟说。

      几百面小旗插在各处,“这些是我们根据图纸放线的时候插上的。”指着这些小旗,郑伟给记者描绘出一条绿道线路:小旗两两一组,宽度间隔约6米,一直延伸到东风渠边,再沿渠继续伸向远方,“我们先标出大概,施工的时候还会用GPS精确定位。”

      至于那些高大的桉树、梧桐,“施工中会保留下来,做景观提升。”郑伟介绍,还将新栽桃、李、杏、枇杷等果林,进行季节和色彩搭配,创造四季飘香的景观效果。此外,通过栏杆美化等一系列工程,让东风渠沿岸景色更美观。“绿道沿线还会建出入口、停车场、运动场和接待中心,方便市民享受这片湿地的生态美景。”

      记者手记

      天府绿道将超过16920公里,如此大规模的绿道规划建设,对城市而言堪称大手笔。

      成都的绿道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自然山水,具有非常强的生态修复意义。像玉石湿地这样的城市绿地其实不少,只是没有利用好,成了荒地。城市绿地,既要增量,更要提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已有的自然山水,让绿地不止具有生态功能,还增添景观、文化、体育、教育等多重功能,才能增加群众的“绿色”获得感,让绿色为市民所享,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程文雯)

      行走现场

      风貌之变

      修旧如旧古朴风貌留住八方游客

      洪雅县柳江古镇


      7月,柳江古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该镇历史悠久,特色景观众多。整个场镇全部统一为川西民居风貌,旅游生意火爆。

      9月17日,秋意渐浓。以避暑为特色的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进入了旅游淡季,但明月街上的“别庐客栈”,30个房间仍入住了28个。

      散发清香的木制墙面,房间外的“美人靠”,檐下古朴的垂帘柱“吊瓜”,古色古香的环境让成都游客刘丽妃不想出门,一下午都待在房间看书喝茶。

      “以前墙面贴的白瓷砖,混凝土刷着漆,不洋不土的,生意也不好。”客栈老板陈宜说,生意的火爆得益于柳江镇的风貌改造。马头墙、木门木墙,深褐色的历史厚重感……在柳江镇政府的支持下,她只花了几千元就获得了设计师的全套高端设计。

      据洪雅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总工程师刘学祥介绍,2014-2016年,柳江镇对明月街和玉屏街两条主要街道共450户破旧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和加固,共投入了5000多万元。

      柳江镇史称“明月镇”,镇上有川西风情吊脚小楼、中西合璧曾家大院、访古寻幽亲水码头等特色景观。“旧城、旧村、旧镇的风貌改造,不能简单粗暴、盖瓦刷墙就完事。”刘学祥说,当地强调改造与保护并重、局部与整体和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融合,“修旧如旧”,用古色古香的韵味吸引游客。

      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曾家大院,作为家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柳江镇从曾家大院提取了“美人靠”“吊瓜”垂帘柱、马头墙等建筑元素,用于街道房屋的风貌改造。

      “风貌改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在曾家大院找到原型。”刘学祥坦言,专门做了一本厚厚的图册,房屋改造设计图就做了5次,样板房建了2次。窗花的样式就有10多种,最终选了2种。

      改造过程中拒绝塑料品和水泥,采用木构件做旧处理后进行装饰,房屋看起来“旧”,却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基础设施提升也尽量采取古朴的方法。街道路面采用当地石材雅石(一种红砂石)铺成,1200多米的亲水栈道请的是上海雕塑师傅“精雕细琢”。“栈道的纹路都有历史的厚重感。”张博是成都某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生,经常到柳江镇写生,“来这里,静得下心。”

      记者走在柳江镇街上,几乎看不到一根电杆、电线。当地花了2000多万元让大多数杆管线下地。“还有一些没有完成,下一步要全部下地。”柳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柳江镇已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今年7月,住建部公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柳江镇在列。上半年,柳江镇共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

      记者手记

      古镇改造,不能随便进行“外科手术”。“活的文化”,更要创造性地保护,不能断了历史文脉。柳江镇修旧如旧,实现风貌改造,建筑风格留下文化记忆,不砍一棵树,不丢一个大石头,保存了吊脚楼,发挥了“旧”的新价值,发展旅游经济,实现富民增收,可谓相得益彰。 (记者 袁丽霞)

      行走现场

      发展之变

      搬进彩林沟藏家生活挂上旅游快车挡

      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

      该村是彩林丛中的藏族美丽村寨。之前,村民主要以在高山上种土豆为生,后来政府投入上千万资金将43户村民全部搬迁。搬进新居后,统一打造特色藏式房屋,集中发展旅游业。

      “动作舒展开,跟着节奏走。”9月16日,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村委会广场上,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40多岁的斯门头双手比划着,排练原生态锅庄。还有一个月时间,彩林就要进入最美的观赏期,“除了跳锅庄,还要打扫卫生、练习普通话,准备好迎接游客。”

      5年前,斯门头一家人和全村其余几十户村民还住在平均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羊茸哈德村距县城不到20公里,但一些年龄大的村民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从公路爬到老寨子里,就要一个多小时。”斯门头说,山高路远,生活用品都得人背马驮。

      “山上主要种土豆、玉米、青稞,一亩地收入不到四五百元。”村支部书记三郎俄木说,经常发生滑坡,村民的房子都给冲烂了。

      2012年,黑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羊茸哈德村进行整村搬迁,政府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整合各类资金4800万元进行统规自建。

      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羊茸哈德生态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村的打造。“红瓦屋面片石墙,雕花门窗小庭院。”40余幢藏式小别墅呈排状分布,由“四纵三横”的入户水泥路隔开,错落有致。

      斯门头一家住进了140平方米的藏式小楼。一到深秋,周边的山林里五彩缤纷,好看得很。“这是以前从没想到的。”斯门头的丈夫格西说。

      依托彩林资源,46岁的木尔甲和另外4户村民率先搞起旅游接待。然而,搞旅游经营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做的饭菜没有品相,听不懂、说不来普通话。

      2015年,羊茸哈德村请来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对全村40余户旅游接待户进行统一管理,并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全村每家每户当股东,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斯门头拿出5间房子,统一搞藏式民居住宿接待,还在村里的农民夜校学会了普通话,当上了旅游接待员。

      42岁的查尔波养藏香猪,为村里的旅游提供原生态食材。

      秋季赏彩林是旅游卖点,但太单一、季节性强。因此,每年春、夏季,三郎俄木还引导30多名年轻人到红原等地务工。

      村会计班玛说,通过乡村旅游、外出务工、搞养殖业等,去年全村总收入达305万元,人均纯收入12375元。

      记者手记

      走进彩林丛中的羊茸哈德村,印象最深的是每栋藏式小楼前,或种着绿油油的青菜,或栽着从山上移种的野花,既体现了藏家庭院生活情趣,又升级美化了民居环境。

      把村寨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的细微变化,反映出了藏家人当下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记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