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灾区最美的人

  • 2017年08月14日 06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8月11日,西部战区某部子弟兵正在安置点给受灾严重的九寨沟县上寺寨280户村民搭建帐篷。 (记者 衡昌辉 摄)

    8月13日,邛崃市医疗救援小分队在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安置点为受灾村民看病治疗、免费发放药品。 (记者 衡昌辉 摄)

      他,八旬高龄却连续三天为转移游客服务。他,为了救援受困乡亲,过家门而不入。遭遇余震他们依然坚持勘测地灾。地震中,还有很多很多人,在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共同勾画出最美群像——

      我是老党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干下去

      87岁的志愿者

      平武是大转移“生命线”的关键节点,他连续3天坚守平武县新客运站服务疏散游客,他的家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临时伙房”。

      “老太婆,多烧几壶水,明天一早,新客运站人肯定多。”8月8日晚,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余震中,87岁的郭文培给78岁的妻子雷玉珍“下命令”。

      “婆婆,我来烧水,还要煮一些鸡蛋,明天我们一起去。”没等婆婆回话,孙女郭星在一旁接过话,几下翻出家里剩下的几十个土鸡蛋,提到厨房里忙乎去了。

      9日早上6时,带着热水、牛奶和煮好的鸡蛋,郭文培老两口和儿媳、孙女一起出了门。200米之外的新客运站,第一批从九寨沟县转运出来的游客刚刚走下大巴车。“有热水、鸡蛋,还有牛奶,快吃点吧。”一对年轻人走下车,有些惊慌失措,郭文培迎了上去。

      烧开水、煮鸡蛋、泡茶……郭老的家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临时伙房”——从9日早上6时到10日凌晨3时,20多锅开水、3000多个鸡蛋,从这里端出去,让刚刚走出九寨沟的游客心安了不少。

      郭老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从7时到19时半,郭老在车站的志愿服务点帮着发放面包、指引游客。为了突出党员身份,郭老还特地将党徽别在胸前,“让大家晓得我是党员,有困难可以找我!”

      第三天,转运来的游客逐渐少了,郭老还坚持在这里,一直干到13时多。

      郭老有63年党龄,曾参加抗美援朝,因表现优异荣获三等功,1954年在朝鲜火线入党。“老人家就是一面旗帜,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提及郭文培老人,平武县龙安镇九龙路社区副书记高琼连声称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作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郭文培老人一直坚守在一线,为过往游客提供众多便利。

      其实几十年来,郭老从未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一直身先士卒、发挥余热。

      在2013年“8·9”洪灾中,金玉国等几名村民房屋后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九龙路社区组织党员先锋队帮着村民们转运家什、清理淤泥,郭文培也赶去帮忙。今年7月28日晚,平武暴雨成灾,九环线需要排查、清淤。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高琼等人没有通知他。没想到,郭文培带着铁锹,主动找到道路抢险队,与大家一起清淤抢险。

      面对记者的采访,郭文培老人话语朴实:“人要感恩。2008年那么大的地震,全国多少人帮了平武?如今,我们力所能及做一些,都是应该的。再说了,我是老党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干下去。” (记者 阮长安)

      过家门而不入 救出乡亲最要紧

      藏族消防员


      尤仲泽仁是九寨沟景区荷叶寨人,为了搜救被困群众过家门而不入,像一匹战狼坚守在救援一线。

      8月10日10时,成都公安消防支队22名精干力量组成搜寻救援分队,向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镜海、珍珠滩、五花海等方向开展搜寻。伴着余震,救援队伍朝着目的地艰难进发,沿路寻觅被困人员。

      走到镜海,一段长50余米的公路上一条车道整体垮塌,巨石、碎屑、断木等形成一道道“山丘”。而在熊猫海,还有10余名村民被困其中。

      救援人员踩着松枝交织的“路面”行进,一不留神,就会掉进细枝形成的“陷阱”中。狭路之上,巨石挂在崖壁上摇摇欲坠,山谷里传来“轰隆隆”的巨响,褐色烟尘升腾,又塌方了。

      “要快!人不要跟得太近!”22岁的尤仲泽仁跑在最前面。大家快速冲锋,避开松动碎石,踩过巨石,匍匐翻过横亘在砂石上的断木,面部都陷入泥灰中。由于头顶的巨石在余震中随时可能滚落,要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只能采取这种小队通过方式。

      尤仲泽仁是成都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下士,他的家就在他们刚才经过的荷叶寨。他甚至看到了自家的房子。必须赶往熊猫海救出家乡父老,虽然在人群中没有见到父母,但他毅然离开了荷叶寨。

      翻山越岭,距离熊猫海只有500米了,行进的道路面目全非。救援人员只能徒手从松枝中摸索,找出条路来。余震发生了,每隔两三分钟,就有石头从山谷中倾泻而下。“用绳索搭一座桥!”尤仲泽仁将救生绳拴在大树上,朝着对面小心翼翼行走。然而,前面三四百米的道路都是斜坡,救援人员不得不返回。

      尤仲泽仁不甘心,找了条小路继续前行,可阻断的交通让他不得不回头。直到折返到有信号的地方,他的手机才弹出信息:直升机已成功将这里的群众转移!

      8月12日,尤仲泽仁接到家人电话,父母平安,表侄已确认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中队干部安慰他,他坚强地说:“我会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好此次救援任务!” (记者 陈松)

      余震中找出隐患点

      地勘队员


      翻过山脊,两道长约100米、宽2米,下挫约1.5米的裂缝跃入他们眼帘,刚准备测量,余震发生了。

      省道301线从川主寺到上寺寨一段,是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沿途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村庄,路边的房子大多改成了农家乐、藏家乐,沿线还有酒店、机场,大量游客和群众聚集,防范次生灾害尤为紧迫。这段路,是省地矿局四○五地质队负责的排查范围。

      8月10日,震后第三天,四○五地质队副队长雷锋和3名地勘队员在甘海子社区一带开展排查。“快看看,我们对面这匹山有没有问题。”甘海子社区一组居民吴胜焦急地向排查队反映。

      甘海子社区临河而建,斜对岸一座山上有高位不稳定斜坡。吴胜告诉雷锋,该点虽然纳入了监测体系,“但是山上植被茂盛,地震后,肉眼看不出问题”,这让甘海子社区的百姓很担心。

      雷锋决定上山看个究竟。走访村民确定排查范围后,15时,4名地勘队员组成排查小分队,在吴胜的带领下进山。山的相对高差只有300米,但山路被地震破坏,排查小分队一边找路一边攀爬,花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山顶。

      队员们沿着此前确定的隐患范围查看,发现裂缝和变形情况并不严重。雷锋不放心,又带着队员们翻过山脊。突然,两道长约100米、宽2米,下挫约1.5米的裂缝跃入眼帘,仿佛大山的脊背上被割出两道伤口。吴胜想跳进裂缝里测量深度,刚抬起一只脚,发觉自己站不稳,只听到周围响起轰隆隆的声音。

      “地震了!”伴随余震,雷锋看到远处的山“冒起烟”。他本能地抱住旁边的植物,尽量让自己保持稳定,脚下的泥土随着地面抖动不停下滑,雷锋闭上眼睛,度过了“人生中最长的十秒钟”。

      余震后,队员们加快排查进度,四人分工对隐患点经纬度、裂缝长宽、地质环境状况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余震再次来袭,5个人再次抱住大树寻找平衡。幸运的是山体没有整体滑动。

      19时过,排查小分队安全下山,连夜完成基础数据的测量和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和测算,甘海子社区不稳定斜坡不会威胁到甘海子社区,但对山下的一座加气站和附近500米道路仍然威胁较大。截至记者发稿,加气站已安排转运站内留存的约2.5万方天然气,并有序撤离工作人员,公路管理部门也在危险路段安装了警示牌。

      “找出了隐患点,山下的老百姓安全,这一趟没白忙。”回想起当天的排查,雷锋心里更多的是欣慰。 (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他们是灾区最美的人

  • 2017年08月14日 06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11日,西部战区某部子弟兵正在安置点给受灾严重的九寨沟县上寺寨280户村民搭建帐篷。 (记者 衡昌辉 摄)

    8月13日,邛崃市医疗救援小分队在九寨沟县漳扎镇彭丰村安置点为受灾村民看病治疗、免费发放药品。 (记者 衡昌辉 摄)

      他,八旬高龄却连续三天为转移游客服务。他,为了救援受困乡亲,过家门而不入。遭遇余震他们依然坚持勘测地灾。地震中,还有很多很多人,在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共同勾画出最美群像——

      我是老党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干下去

      87岁的志愿者

      平武是大转移“生命线”的关键节点,他连续3天坚守平武县新客运站服务疏散游客,他的家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临时伙房”。

      “老太婆,多烧几壶水,明天一早,新客运站人肯定多。”8月8日晚,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余震中,87岁的郭文培给78岁的妻子雷玉珍“下命令”。

      “婆婆,我来烧水,还要煮一些鸡蛋,明天我们一起去。”没等婆婆回话,孙女郭星在一旁接过话,几下翻出家里剩下的几十个土鸡蛋,提到厨房里忙乎去了。

      9日早上6时,带着热水、牛奶和煮好的鸡蛋,郭文培老两口和儿媳、孙女一起出了门。200米之外的新客运站,第一批从九寨沟县转运出来的游客刚刚走下大巴车。“有热水、鸡蛋,还有牛奶,快吃点吧。”一对年轻人走下车,有些惊慌失措,郭文培迎了上去。

      烧开水、煮鸡蛋、泡茶……郭老的家成为志愿者服务的“临时伙房”——从9日早上6时到10日凌晨3时,20多锅开水、3000多个鸡蛋,从这里端出去,让刚刚走出九寨沟的游客心安了不少。

      郭老只休息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从7时到19时半,郭老在车站的志愿服务点帮着发放面包、指引游客。为了突出党员身份,郭老还特地将党徽别在胸前,“让大家晓得我是党员,有困难可以找我!”

      第三天,转运来的游客逐渐少了,郭老还坚持在这里,一直干到13时多。

      郭老有63年党龄,曾参加抗美援朝,因表现优异荣获三等功,1954年在朝鲜火线入党。“老人家就是一面旗帜,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提及郭文培老人,平武县龙安镇九龙路社区副书记高琼连声称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作为年纪最大的志愿者,郭文培老人一直坚守在一线,为过往游客提供众多便利。

      其实几十年来,郭老从未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一直身先士卒、发挥余热。

      在2013年“8·9”洪灾中,金玉国等几名村民房屋后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九龙路社区组织党员先锋队帮着村民们转运家什、清理淤泥,郭文培也赶去帮忙。今年7月28日晚,平武暴雨成灾,九环线需要排查、清淤。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高琼等人没有通知他。没想到,郭文培带着铁锹,主动找到道路抢险队,与大家一起清淤抢险。

      面对记者的采访,郭文培老人话语朴实:“人要感恩。2008年那么大的地震,全国多少人帮了平武?如今,我们力所能及做一些,都是应该的。再说了,我是老党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干下去。” (记者 阮长安)

      过家门而不入 救出乡亲最要紧

      藏族消防员


      尤仲泽仁是九寨沟景区荷叶寨人,为了搜救被困群众过家门而不入,像一匹战狼坚守在救援一线。

      8月10日10时,成都公安消防支队22名精干力量组成搜寻救援分队,向九寨沟诺日朗瀑布、镜海、珍珠滩、五花海等方向开展搜寻。伴着余震,救援队伍朝着目的地艰难进发,沿路寻觅被困人员。

      走到镜海,一段长50余米的公路上一条车道整体垮塌,巨石、碎屑、断木等形成一道道“山丘”。而在熊猫海,还有10余名村民被困其中。

      救援人员踩着松枝交织的“路面”行进,一不留神,就会掉进细枝形成的“陷阱”中。狭路之上,巨石挂在崖壁上摇摇欲坠,山谷里传来“轰隆隆”的巨响,褐色烟尘升腾,又塌方了。

      “要快!人不要跟得太近!”22岁的尤仲泽仁跑在最前面。大家快速冲锋,避开松动碎石,踩过巨石,匍匐翻过横亘在砂石上的断木,面部都陷入泥灰中。由于头顶的巨石在余震中随时可能滚落,要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只能采取这种小队通过方式。

      尤仲泽仁是成都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下士,他的家就在他们刚才经过的荷叶寨。他甚至看到了自家的房子。必须赶往熊猫海救出家乡父老,虽然在人群中没有见到父母,但他毅然离开了荷叶寨。

      翻山越岭,距离熊猫海只有500米了,行进的道路面目全非。救援人员只能徒手从松枝中摸索,找出条路来。余震发生了,每隔两三分钟,就有石头从山谷中倾泻而下。“用绳索搭一座桥!”尤仲泽仁将救生绳拴在大树上,朝着对面小心翼翼行走。然而,前面三四百米的道路都是斜坡,救援人员不得不返回。

      尤仲泽仁不甘心,找了条小路继续前行,可阻断的交通让他不得不回头。直到折返到有信号的地方,他的手机才弹出信息:直升机已成功将这里的群众转移!

      8月12日,尤仲泽仁接到家人电话,父母平安,表侄已确认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中队干部安慰他,他坚强地说:“我会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好此次救援任务!” (记者 陈松)

      余震中找出隐患点

      地勘队员


      翻过山脊,两道长约100米、宽2米,下挫约1.5米的裂缝跃入他们眼帘,刚准备测量,余震发生了。

      省道301线从川主寺到上寺寨一段,是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沿途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村庄,路边的房子大多改成了农家乐、藏家乐,沿线还有酒店、机场,大量游客和群众聚集,防范次生灾害尤为紧迫。这段路,是省地矿局四○五地质队负责的排查范围。

      8月10日,震后第三天,四○五地质队副队长雷锋和3名地勘队员在甘海子社区一带开展排查。“快看看,我们对面这匹山有没有问题。”甘海子社区一组居民吴胜焦急地向排查队反映。

      甘海子社区临河而建,斜对岸一座山上有高位不稳定斜坡。吴胜告诉雷锋,该点虽然纳入了监测体系,“但是山上植被茂盛,地震后,肉眼看不出问题”,这让甘海子社区的百姓很担心。

      雷锋决定上山看个究竟。走访村民确定排查范围后,15时,4名地勘队员组成排查小分队,在吴胜的带领下进山。山的相对高差只有300米,但山路被地震破坏,排查小分队一边找路一边攀爬,花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山顶。

      队员们沿着此前确定的隐患范围查看,发现裂缝和变形情况并不严重。雷锋不放心,又带着队员们翻过山脊。突然,两道长约100米、宽2米,下挫约1.5米的裂缝跃入眼帘,仿佛大山的脊背上被割出两道伤口。吴胜想跳进裂缝里测量深度,刚抬起一只脚,发觉自己站不稳,只听到周围响起轰隆隆的声音。

      “地震了!”伴随余震,雷锋看到远处的山“冒起烟”。他本能地抱住旁边的植物,尽量让自己保持稳定,脚下的泥土随着地面抖动不停下滑,雷锋闭上眼睛,度过了“人生中最长的十秒钟”。

      余震后,队员们加快排查进度,四人分工对隐患点经纬度、裂缝长宽、地质环境状况等进行测量和记录。余震再次来袭,5个人再次抱住大树寻找平衡。幸运的是山体没有整体滑动。

      19时过,排查小分队安全下山,连夜完成基础数据的测量和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和测算,甘海子社区不稳定斜坡不会威胁到甘海子社区,但对山下的一座加气站和附近500米道路仍然威胁较大。截至记者发稿,加气站已安排转运站内留存的约2.5万方天然气,并有序撤离工作人员,公路管理部门也在危险路段安装了警示牌。

      “找出了隐患点,山下的老百姓安全,这一趟没白忙。”回想起当天的排查,雷锋心里更多的是欣慰。 (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0430651.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