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医药服务离群众再近些

  • 2017年07月13日 09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成都市金牛区建设的中医药文化广场

     

      我省十大名老中医陈天然(左一)为群众义诊

     

      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的医生为群众义诊

     

      “中医角”的中药材展示柜,用实物帮助群众了解中医药。

     

      成都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中医角”

      《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省基层群众中医服务量要达到45%——

      这几天尽管炎热,76岁的李秀华仍然精神十足,每天走路去买菜。“三年前,我坐在家里也觉得心慌气短。”李秀华身患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自从接受了成都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尤其是中医医生胡雪娇结合中医传统疗法和“阴阳九针”为他治疗后,李秀华的身体日渐改善。

      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受到群众欢迎。《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省基层群众的中医服务量要达到45%。如何让更多群众享受方便、低价、灵验的中医药服务,让传统中医养生理念深入民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

      服务与疗效

      群众身边开起“中医角”,让中医药服务深受喜爱

      今年5月初,在成都市青羊区双新街的“双新好家”养老院门口,一个仅30余平方米的“中医角”开诊。这个“中医角”由青羊区中医院举办,平时有两名医生坐诊,用推拿、针灸等中医传统技法为群众诊疗,每周还有医院的名医来巡诊。这个“中医角”,仅一个月,门诊量就达到60多人次。

      5个月前,“双新好家”养老院的吕婆婆因中风后遗症,导致右侧肢体半身不遂。吕婆婆的家人每周五次请外面的医生来给老人治疗,每次180元,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角”的成立,为吕婆婆治病带来实惠,医生为她制定的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案,每次只需42元。专业的医生、就诊点在家门口,一切都让吕婆婆满意。治疗15次后,在轮椅上坐了5个多月的吕婆婆扶着栏杆站了起来,第23次治疗时,她不扶栏杆就站起来了。

      在清水河街道的一角,另一个以中医为主的家庭医生工作站同样受到群众欢迎。该工作站由青羊区中医院举办,中医诊台、中药展示柜、推拿用治疗床等一应俱全。该工作站既是公益性医院,又在社区群众身边,自去年10月开诊以来,每天都有60人次的中医服务量。

      “中医诊治方式的占地空间不大,把中医办到群众身边,就更加可能和必要。”成都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告诉记者,成都市采取社区卫生中心办中医馆,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办中医角,家庭医生团队在小区设立中医角等多种方式,让中医服务更贴近群众。今年以来,成都市仅青羊区就有11个中医馆、20个中医角开展医疗服务,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开设了固定中医服务场所。

      成都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融入家庭医生流动服务中。早在2011年,该中心就率先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加入中医医生。“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最多,他们有些疾病更适合用中医诊疗,目前15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中医医生,有的还由中医医生作组长。”该中心副主任张静告诉记者,6年多来,团队成员不论是全科医生、护士还是公共卫生人员,都学会了中医的按摩、推拿等基本手法,为居民上门服务时,还会介绍中医养生之道。

      贴心的服务、就近的地点、明显的治疗效果,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据了解,去年成都市的基层中医服务量达到50.67%,在2010年以前仅有30%左右。

      B

      传承与创新

      保护“院内制剂”,让前辈留下的名方不失传

      “院内制剂是中医医院的立院精髓,因其有效性和廉价性,让群众最受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已成为历史。不过,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不仅得到传承,还有所创新,患者非常喜欢。”说起院内制剂,省骨科医院药剂室主任涂禾有遗憾,也有自豪。

      中医的院内制剂通常是名老专家的名方,经过精心炮制而成。院内制剂价格不高,其效果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深得患者喜欢。但随着院内制剂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生产的环境要求和制作标准严格,一些院内制剂的制作过程繁琐,以及患者使用时不方便等因素,不少医院暂停了院内制剂生产,有的甚至失传。

      如何让价格不高、效果灵验的院内制剂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涂禾看来,既要医院重视,又要有创新精神。院内制剂并不是省骨科医院的经济增长点,却是医院服务患者的一张好名片,也是传承发展中医的体现。“目前,医院还保持着11个剂型、37个品种的院内制剂,都是医院前辈们的经验方,他们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医院。如果这些院内制剂不能服务患者,真是太可惜了!”

      为了让名方不失传,也让患者享受传统中医的效果,省骨科医院投资建立了符合GPP标准的院内制剂生产车间,并根据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创新工艺,让患者使用院内制剂更便捷。该院创始人郑怀贤留下的黑膏药,治疗跌打损伤有明显效果,但按过去的使用方式,患者需要用火把药烤热再贴在伤处,有些麻烦。于是,该院在不影响黑膏药疗效的前提下,逐步将黑膏药改进成“创可贴”式的使用方式,立即受到患者喜欢。“去年,医院院内制剂的产值达到4007万元。医院保本微利,患者从中获益。”

      前些年,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也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院内制剂生产车间和检验体系,使这个百年老院的前辈们留下的院内制剂能继续服务患者。

      院内制剂需要标准化的生产和炮制,而根据中医理论研发的药茶、药膳等,则更加简便实用。据了解,青羊区中医院已研发院内协定药膳方31种,其中药粥方12种、药茶方9种、汤方8种、酿造药酒2种,还制定了高血压、肥胖症等常见疾病药膳指导方案。近三年来,该院的门诊中医已开出药膳方约9200张。

      C

      展示与普及

      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传统精髓深入民心

      今年7月1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正式启动,成都展台带来惊喜。在中医药文化创意展示中,成都市卫生计生委策划制作的《四季养生食谱》,以及由儿童音乐剧衍生的文创产品小扇子、卡套、钥匙扣、动漫光盘等,受到参会代表、中医药业内同行、市民和国际友人的赞赏。这些文创产品上都有“药食同源、健康延年”等中医养生内容,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植入中医观念。

      “只有让更多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才会有更多人用中医。”赵春晓说。

      成都以“一片一剧一书一图”的“四个一”广泛普及中医药文化,成为成都中医文化科普宣传的标志性品牌。《四季养生——成都中医小王子》系列动漫公益宣传片,在市内户外LED大屏、公交车车载电视、地铁电视上滚动播出,用生动活泼、现代时尚的方式表现中医药养生文化。《果蔬爱上食疗》儿童音乐剧,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四季养生食谱》结合成都的气候、环境和饮食特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人群,推荐养生调理食谱。“成都市名中医/中医馆寻诊地图”,极大方便了老百姓寻医问诊。

      普及中医知识,从孩子抓起。今年5月,拟在成都泡桐树小学修建的中医文化长廊进入了设计阶段。今年底,这个含有中医名家介绍、中医基本知识的长廊将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成都市还在幼儿园命名了一批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基地,针对学龄前儿童,以故事、游戏、儿歌、谜语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清水河街道的中医家庭医生工作室里,展柜上排列着各种中药材。护士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中药材已经陌生,通过实物展示并介绍适用的病症,将进一步宣传中医药。

      成都市还通过微博、微信等普及中医药文化。据悉,成都金河路上将打造中医文化墙,让中医药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如何让中医药服务离群众再近些

  • 2017年07月13日 09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成都市金牛区建设的中医药文化广场

     

      我省十大名老中医陈天然(左一)为群众义诊

     

      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的医生为群众义诊

     

      “中医角”的中药材展示柜,用实物帮助群众了解中医药。

     

      成都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中医角”

      《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省基层群众中医服务量要达到45%——

      这几天尽管炎热,76岁的李秀华仍然精神十足,每天走路去买菜。“三年前,我坐在家里也觉得心慌气短。”李秀华身患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自从接受了成都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尤其是中医医生胡雪娇结合中医传统疗法和“阴阳九针”为他治疗后,李秀华的身体日渐改善。

      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受到群众欢迎。《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省基层群众的中医服务量要达到45%。如何让更多群众享受方便、低价、灵验的中医药服务,让传统中医养生理念深入民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

      服务与疗效

      群众身边开起“中医角”,让中医药服务深受喜爱

      今年5月初,在成都市青羊区双新街的“双新好家”养老院门口,一个仅30余平方米的“中医角”开诊。这个“中医角”由青羊区中医院举办,平时有两名医生坐诊,用推拿、针灸等中医传统技法为群众诊疗,每周还有医院的名医来巡诊。这个“中医角”,仅一个月,门诊量就达到60多人次。

      5个月前,“双新好家”养老院的吕婆婆因中风后遗症,导致右侧肢体半身不遂。吕婆婆的家人每周五次请外面的医生来给老人治疗,每次180元,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角”的成立,为吕婆婆治病带来实惠,医生为她制定的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案,每次只需42元。专业的医生、就诊点在家门口,一切都让吕婆婆满意。治疗15次后,在轮椅上坐了5个多月的吕婆婆扶着栏杆站了起来,第23次治疗时,她不扶栏杆就站起来了。

      在清水河街道的一角,另一个以中医为主的家庭医生工作站同样受到群众欢迎。该工作站由青羊区中医院举办,中医诊台、中药展示柜、推拿用治疗床等一应俱全。该工作站既是公益性医院,又在社区群众身边,自去年10月开诊以来,每天都有60人次的中医服务量。

      “中医诊治方式的占地空间不大,把中医办到群众身边,就更加可能和必要。”成都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告诉记者,成都市采取社区卫生中心办中医馆,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办中医角,家庭医生团队在小区设立中医角等多种方式,让中医服务更贴近群众。今年以来,成都市仅青羊区就有11个中医馆、20个中医角开展医疗服务,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开设了固定中医服务场所。

      成都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融入家庭医生流动服务中。早在2011年,该中心就率先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加入中医医生。“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最多,他们有些疾病更适合用中医诊疗,目前15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中医医生,有的还由中医医生作组长。”该中心副主任张静告诉记者,6年多来,团队成员不论是全科医生、护士还是公共卫生人员,都学会了中医的按摩、推拿等基本手法,为居民上门服务时,还会介绍中医养生之道。

      贴心的服务、就近的地点、明显的治疗效果,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据了解,去年成都市的基层中医服务量达到50.67%,在2010年以前仅有30%左右。

      B

      传承与创新

      保护“院内制剂”,让前辈留下的名方不失传

      “院内制剂是中医医院的立院精髓,因其有效性和廉价性,让群众最受益。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已成为历史。不过,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不仅得到传承,还有所创新,患者非常喜欢。”说起院内制剂,省骨科医院药剂室主任涂禾有遗憾,也有自豪。

      中医的院内制剂通常是名老专家的名方,经过精心炮制而成。院内制剂价格不高,其效果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深得患者喜欢。但随着院内制剂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生产的环境要求和制作标准严格,一些院内制剂的制作过程繁琐,以及患者使用时不方便等因素,不少医院暂停了院内制剂生产,有的甚至失传。

      如何让价格不高、效果灵验的院内制剂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涂禾看来,既要医院重视,又要有创新精神。院内制剂并不是省骨科医院的经济增长点,却是医院服务患者的一张好名片,也是传承发展中医的体现。“目前,医院还保持着11个剂型、37个品种的院内制剂,都是医院前辈们的经验方,他们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医院。如果这些院内制剂不能服务患者,真是太可惜了!”

      为了让名方不失传,也让患者享受传统中医的效果,省骨科医院投资建立了符合GPP标准的院内制剂生产车间,并根据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创新工艺,让患者使用院内制剂更便捷。该院创始人郑怀贤留下的黑膏药,治疗跌打损伤有明显效果,但按过去的使用方式,患者需要用火把药烤热再贴在伤处,有些麻烦。于是,该院在不影响黑膏药疗效的前提下,逐步将黑膏药改进成“创可贴”式的使用方式,立即受到患者喜欢。“去年,医院院内制剂的产值达到4007万元。医院保本微利,患者从中获益。”

      前些年,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也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院内制剂生产车间和检验体系,使这个百年老院的前辈们留下的院内制剂能继续服务患者。

      院内制剂需要标准化的生产和炮制,而根据中医理论研发的药茶、药膳等,则更加简便实用。据了解,青羊区中医院已研发院内协定药膳方31种,其中药粥方12种、药茶方9种、汤方8种、酿造药酒2种,还制定了高血压、肥胖症等常见疾病药膳指导方案。近三年来,该院的门诊中医已开出药膳方约9200张。

      C

      展示与普及

      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传统精髓深入民心

      今年7月1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正式启动,成都展台带来惊喜。在中医药文化创意展示中,成都市卫生计生委策划制作的《四季养生食谱》,以及由儿童音乐剧衍生的文创产品小扇子、卡套、钥匙扣、动漫光盘等,受到参会代表、中医药业内同行、市民和国际友人的赞赏。这些文创产品上都有“药食同源、健康延年”等中医养生内容,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植入中医观念。

      “只有让更多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才会有更多人用中医。”赵春晓说。

      成都以“一片一剧一书一图”的“四个一”广泛普及中医药文化,成为成都中医文化科普宣传的标志性品牌。《四季养生——成都中医小王子》系列动漫公益宣传片,在市内户外LED大屏、公交车车载电视、地铁电视上滚动播出,用生动活泼、现代时尚的方式表现中医药养生文化。《果蔬爱上食疗》儿童音乐剧,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四季养生食谱》结合成都的气候、环境和饮食特点,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人群,推荐养生调理食谱。“成都市名中医/中医馆寻诊地图”,极大方便了老百姓寻医问诊。

      普及中医知识,从孩子抓起。今年5月,拟在成都泡桐树小学修建的中医文化长廊进入了设计阶段。今年底,这个含有中医名家介绍、中医基本知识的长廊将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成都市还在幼儿园命名了一批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基地,针对学龄前儿童,以故事、游戏、儿歌、谜语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清水河街道的中医家庭医生工作室里,展柜上排列着各种中药材。护士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中药材已经陌生,通过实物展示并介绍适用的病症,将进一步宣传中医药。

      成都市还通过微博、微信等普及中医药文化。据悉,成都金河路上将打造中医文化墙,让中医药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