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跻身“三甲”的幕后故事

  • 2017年02月14日 09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全国综合排名第三的国家级高新区。图为航拍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及位于两侧的软件园、写字楼。王正伟 摄(视觉四川)

     

      近日,成都高新区的先导药物公司科研团队,进行化合物筛选研究。成都高新区供图

      国家级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出炉,成都高新区位居第三

      聚焦

      北京中关村第一,上海张江第二,成都高新区第三。近日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17年工作会议透露,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逾140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首次跻身“三甲”。

      这片西部内陆的130平方公里土地,究竟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国内顶尖国家级高新区的?这一次,我们把焦点从台前的光鲜转向幕后的汗水,讲述过去一年中,发生在成都高新区的奋斗故事。

      A

      关于双创的故事

      “绝地反弹”的企业和全国领先的政策体系

      过去一年,对李俊宏来说像拍了一部剧情大片,年初陷入“低谷”——他所在的成都沃特塞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金紧缺,经营困难;接下来却逐步走向“高潮”,年末盘点时,企业实现销售额逾1100万元,“绝地反弹”。

      1000%的年销售增长率,是怎么实现的?李俊宏眼中的关键,是4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一次性拨付,让我们挺过了‘揭不开锅’的状态。”这笔钱,来自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平台。与此同时,平台还帮助企业积极对接资源,使该企业在行业领先的功率合成技术最终转化成产品,并远销英国、美国等地。

      创业故事,在成都高新区多次上演。

      去年,该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万户,同比增长60.25%。观察新增创业主体,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都有创新的标签——去年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全区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1件,几个指标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均位居前列。

      高涨的热情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双创大引领”行动的强势推动,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全年新增11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孵化载体62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11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较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大力开发和推广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并形成业务链条,进一步优化提升“盈创动力”等科技金融平台功能。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为此2016年成都高新区通过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等。目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达281人。

      B

      关于项目的故事

      “几乎没周末”的引资人和一批总额1385亿元的重大项目

      去年2月,成都高新区与京东方刚刚交换完二期投资245亿元的巨额合约,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乐视控股又决定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云计算中心……回顾这一年,一位成都高新区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说,“几乎就没有周末可言”。

      高密度的工作,带来重大项目的纷纷落地。

      2016年,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投产;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新川科技园区有微芯生物、好医生、远大蜀阳等38个项目迎来开工……全年该区引进100亿元重大项目4个;引进重大项目95个,总投资1385亿元。

      对外招大引强,对内壮大产业集群。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作为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区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国首家推出“无屏电视”的极米科技、商业大数据行业标准COSR制定者数联铭品、中国AR和VR行业“领头羊”成都理想境界、研制出世界首创3D血管打印机的蓝光英诺……一批高成长本土企业在此聚集、壮大。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24亿元。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6%以上;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全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同比增长8.5%,每平方公里GDP达11.05亿元。

      C

      关于改革的故事

      “只填一张表”的注册流程和与生俱来的改革基因

      “不用再反复跑,也不用跑几个窗口,当天在一个窗口就可以把证拿完。”近日,市民陈岚到成都高新区工商窗口办理工商注册时得知,成都高新区已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只需填一张表格,提交一套材料,就能一次性拿到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合一的执照。

      这只是2016年成都高新区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侧面。为落实简政放权,该区率先在全省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商事制度改革,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科技创新,离不开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而改革,也是成都高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过去一年间,成都高新区率先落实示范区“6+4”政策,推动先行先试政策全面落地,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工商、科技、双创、人才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为进一步释放区域双创活力,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重点激励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四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权益化和权益流通化“两大通道”、激发创新创业内生源动力。

      为加强金融服务产业能力,成都高新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省首创民营企业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落地模式,帮助19个项目落实基金49.24亿元,全国首创的标准增信融资列入《国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形成从天使基金到VC、PE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次跻身“三甲”的幕后故事

  • 2017年02月14日 09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全国综合排名第三的国家级高新区。图为航拍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及位于两侧的软件园、写字楼。王正伟 摄(视觉四川)

     

      近日,成都高新区的先导药物公司科研团队,进行化合物筛选研究。成都高新区供图

      国家级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出炉,成都高新区位居第三

      聚焦

      北京中关村第一,上海张江第二,成都高新区第三。近日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17年工作会议透露,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逾140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首次跻身“三甲”。

      这片西部内陆的130平方公里土地,究竟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国内顶尖国家级高新区的?这一次,我们把焦点从台前的光鲜转向幕后的汗水,讲述过去一年中,发生在成都高新区的奋斗故事。

      A

      关于双创的故事

      “绝地反弹”的企业和全国领先的政策体系

      过去一年,对李俊宏来说像拍了一部剧情大片,年初陷入“低谷”——他所在的成都沃特塞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流动资金紧缺,经营困难;接下来却逐步走向“高潮”,年末盘点时,企业实现销售额逾1100万元,“绝地反弹”。

      1000%的年销售增长率,是怎么实现的?李俊宏眼中的关键,是4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一次性拨付,让我们挺过了‘揭不开锅’的状态。”这笔钱,来自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平台。与此同时,平台还帮助企业积极对接资源,使该企业在行业领先的功率合成技术最终转化成产品,并远销英国、美国等地。

      创业故事,在成都高新区多次上演。

      去年,该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万户,同比增长60.25%。观察新增创业主体,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都有创新的标签——去年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全区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6.1件,几个指标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均位居前列。

      高涨的热情背后,是成都高新区“双创大引领”行动的强势推动,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全年新增11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孵化载体62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11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较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大力开发和推广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并形成业务链条,进一步优化提升“盈创动力”等科技金融平台功能。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为此2016年成都高新区通过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等。目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达281人。

      B

      关于项目的故事

      “几乎没周末”的引资人和一批总额1385亿元的重大项目

      去年2月,成都高新区与京东方刚刚交换完二期投资245亿元的巨额合约,还没来得及歇口气,乐视控股又决定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云计算中心……回顾这一年,一位成都高新区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说,“几乎就没有周末可言”。

      高密度的工作,带来重大项目的纷纷落地。

      2016年,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投产;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新川科技园区有微芯生物、好医生、远大蜀阳等38个项目迎来开工……全年该区引进100亿元重大项目4个;引进重大项目95个,总投资1385亿元。

      对外招大引强,对内壮大产业集群。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作为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区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国首家推出“无屏电视”的极米科技、商业大数据行业标准COSR制定者数联铭品、中国AR和VR行业“领头羊”成都理想境界、研制出世界首创3D血管打印机的蓝光英诺……一批高成长本土企业在此聚集、壮大。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24亿元。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6%以上;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全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同比增长8.5%,每平方公里GDP达11.05亿元。

      C

      关于改革的故事

      “只填一张表”的注册流程和与生俱来的改革基因

      “不用再反复跑,也不用跑几个窗口,当天在一个窗口就可以把证拿完。”近日,市民陈岚到成都高新区工商窗口办理工商注册时得知,成都高新区已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只需填一张表格,提交一套材料,就能一次性拿到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合一的执照。

      这只是2016年成都高新区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侧面。为落实简政放权,该区率先在全省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商事制度改革,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科技创新,离不开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而改革,也是成都高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过去一年间,成都高新区率先落实示范区“6+4”政策,推动先行先试政策全面落地,不断深化财政、金融、工商、科技、双创、人才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为进一步释放区域双创活力,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重点激励科研院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四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的权益化和权益流通化“两大通道”、激发创新创业内生源动力。

      为加强金融服务产业能力,成都高新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省首创民营企业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落地模式,帮助19个项目落实基金49.24亿元,全国首创的标准增信融资列入《国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形成从天使基金到VC、PE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