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 肩负国家使命 成都农业改革再探路-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肩负国家使命 成都农业改革再探路

  • 2016年09月21日 10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郫县唐昌战旗公共服务中心。


    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授信签约仪式。


      前不久,邛崃市冉义镇一块约100亩的土地,被流转给了一家公司种植粮油作物。在之前,这块地还是几十户村民的宅基地。经过一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曾经“空置”的土地,将再次长出青青稻苗。

      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是2015年成都“新土改”中的坚实一步。2014年底,四川省四地被确立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一举承担了7个试验项目,成都的改革也因此被赋予了为全国探路的使命。

      这一使命,在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变得更加清晰。赋权富民、完善机制,成都农业农村改革的多重效应叠加,开启的正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的破冰之旅。

      产权制度唤醒“沉睡”的土地

      随着拍卖槌的落下,2015年9月7日,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四川迈高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竞得。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它意味着,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敲响“第一槌”。有专家评价,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搭建起了土地改革从产权确认到实现价值的平台,标志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的通道被打通。

      几乎就在同一时段,邛崃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陈旭东拿到一个“红本本”——成都市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到证后,不仅鱼塘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保护,还能为融资提供新渠道。”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确实权、颁铁证,在成都,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基础上,2015年成都又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的登记颁证,新“四权”颁证9.8万本,颁证率达到99.5%。

      目前,锦江区率先颁发的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已实现了抵押融资第一单。

      在此基础之上,成都承担的各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退出试点,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等14项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

      经营体系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3年来,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高为民,几乎从没操心过自己的7亩多地,仍每年都能从中获益8000元左右;魏涛,以崇州桤泉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经管着几百亩土地,“不算政府补贴,一年也能收入7万元左右。”

      高为民和魏涛的收益,源于崇州市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共营制。

      所谓共营制,即农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而大部分劳作可由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供。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收益权”;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回答“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并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崇州探索,由此被专家评价为“昭示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不止在崇州。近年来,成都市规模经营新模式遍地开花。为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市财政还设立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

      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目前,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59.5%(含简阳后是50.6%)。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17家,农民合作社7960家,家庭农场2832家,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7134人。

      金融保险“强心针”和“保护伞”

      2015年7月,邛崃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试点。四川禾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栋,将其在邛崃市临邛镇流转来的1200亩土地,拿到邛崃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做了个“证明”。

      对杨云栋们来说,鉴证书意味着他们与村民们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上了个保险”,再也不怕谁“半途反悔”。

      这是成都农业改革的又一项全省首创。连同该市推出的流转土地非融资性担保机制,有望化解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风险。

      去年7月,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承担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等5个方面19项农村金融改革任务。

      由多部门为成都量身打造的《试点方案》,带来无限想象空间:支持和鼓励设立服务“三农”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发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逐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纳入一体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如果说农村金融改革是一剂“强心针”,成都创新开设的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则为农业撑起了“保护伞”。在跌宕起伏的生猪市场上,当市场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格时,养殖户就能获得赔付。2015年1月,成都6户养殖户就收到了首笔赔款。

      目前,成都市财政出资补助设立杂交水稻制种、8公斤以下仔猪及小家禽等地方特色保险品种12个,全市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1个,提供风险保障113.6亿元,有力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张有容 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肩负国家使命 成都农业改革再探路

  • 2016年09月21日 10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郫县唐昌战旗公共服务中心。


    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授信签约仪式。


      前不久,邛崃市冉义镇一块约100亩的土地,被流转给了一家公司种植粮油作物。在之前,这块地还是几十户村民的宅基地。经过一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曾经“空置”的土地,将再次长出青青稻苗。

      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革,是2015年成都“新土改”中的坚实一步。2014年底,四川省四地被确立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一举承担了7个试验项目,成都的改革也因此被赋予了为全国探路的使命。

      这一使命,在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变得更加清晰。赋权富民、完善机制,成都农业农村改革的多重效应叠加,开启的正是农业结构性问题的破冰之旅。

      产权制度唤醒“沉睡”的土地

      随着拍卖槌的落下,2015年9月7日,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四川迈高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竞得。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它意味着,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敲响“第一槌”。有专家评价,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搭建起了土地改革从产权确认到实现价值的平台,标志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的通道被打通。

      几乎就在同一时段,邛崃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陈旭东拿到一个“红本本”——成都市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到证后,不仅鱼塘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保护,还能为融资提供新渠道。”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确实权、颁铁证,在成都,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确权基础上,2015年成都又进一步开展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的登记颁证,新“四权”颁证9.8万本,颁证率达到99.5%。

      目前,锦江区率先颁发的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已实现了抵押融资第一单。

      在此基础之上,成都承担的各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退出试点,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等14项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

      经营体系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3年来,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高为民,几乎从没操心过自己的7亩多地,仍每年都能从中获益8000元左右;魏涛,以崇州桤泉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经管着几百亩土地,“不算政府补贴,一年也能收入7万元左右。”

      高为民和魏涛的收益,源于崇州市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共营制。

      所谓共营制,即农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而大部分劳作可由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供。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收益权”;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回答“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并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崇州探索,由此被专家评价为“昭示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不止在崇州。近年来,成都市规模经营新模式遍地开花。为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市财政还设立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

      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目前,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59.5%(含简阳后是50.6%)。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17家,农民合作社7960家,家庭农场2832家,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7134人。

      金融保险“强心针”和“保护伞”

      2015年7月,邛崃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鉴证”试点。四川禾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栋,将其在邛崃市临邛镇流转来的1200亩土地,拿到邛崃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做了个“证明”。

      对杨云栋们来说,鉴证书意味着他们与村民们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上了个保险”,再也不怕谁“半途反悔”。

      这是成都农业改革的又一项全省首创。连同该市推出的流转土地非融资性担保机制,有望化解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风险。

      去年7月,成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承担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等5个方面19项农村金融改革任务。

      由多部门为成都量身打造的《试点方案》,带来无限想象空间:支持和鼓励设立服务“三农”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发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逐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纳入一体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如果说农村金融改革是一剂“强心针”,成都创新开设的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则为农业撑起了“保护伞”。在跌宕起伏的生猪市场上,当市场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格时,养殖户就能获得赔付。2015年1月,成都6户养殖户就收到了首笔赔款。

      目前,成都市财政出资补助设立杂交水稻制种、8公斤以下仔猪及小家禽等地方特色保险品种12个,全市农业保险品种达到21个,提供风险保障113.6亿元,有力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张有容 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