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魂观展宝典

  • 2016年12月26日 09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莫高窟158窟的涅槃佛

     

      天府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品

     

      敦煌藏经洞。图片均由 记者 郝飞 摄

      本次展览是我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丝绸之路和敦煌主题大展,其中不少展品还是首次与公众见面。12月25日,记者提前探馆,为您奉上一份全方位观展宝典。跟随这些文化瑰宝,穿梭到千百年前,感受当年神秘的丝路之旅,感悟恢弘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成都博物馆的负一楼至五楼,都设置有“丝路之魂”的相关展览,总展出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走进成都博物馆,一楼大厅,这正是此次特展重点之一——“石窟精粹蔚然大观”敦煌复原石窟展。这里将展出敦煌最具代表性的8个洞窟:西魏的莫高窟第285窟,盛唐的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莫高窟第320窟,中唐的莫高窟第158窟,中唐的榆林窟第25窟,西夏的榆林窟第29窟,元代的莫高窟第3窟,晚唐的莫高窟第17(藏经洞)窟。其中,除了莫高窟第158窟采用4:5比例进行复制外,其余都采用1:1比例,精准“再现”精美绝伦、神秘古朴的敦煌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洞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作为重点保护文物,暂时基本未向公众开放。“所以在这里能看到的展品,到了敦煌其实还看不到。”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顺着楼梯朝下,博物馆负一楼,就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和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和雕塑展。四川,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南方、北方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特展共展出了200余件来自云南、南京、陕西、新疆等地的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原产于四川的文物,包括蜀锦、漆器、青铜器、玉璧等,做工精美、历史跨度大,出土范围分布广泛,印证了当年四川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专门为此次展览提供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时期的‘建武二十一年’鎏金铜斛,在成都生产,出土于北方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四川与北丝路的关系。”该负责人说,还有一件燹公盨,这件青铜制成的盨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虽然其貌不扬,但其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

      在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展中,将展出70件敦煌临摹壁画复制品、12件彩塑复制品、10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20件藏经洞出土绢画复制品、10件模制花砖,还有67件敦煌市博物馆藏的汉代简牍、彩绘画像砖等文物。《本生故事画》《西域商队》等知名临摹作品,都能在这里见到。

      说到临摹敦煌壁画,不得不提到川籍著名画家张大千。博物馆二楼,专门展出了“张大千与敦煌”专题展。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携带着家眷和弟子,长途跋涉抵达敦煌,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200余幅敦煌壁画临摹,并写作了关于敦煌壁画研究论文。也正是因为张大千,直接促成了当时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实际上,不只有张大千,包括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大量四川人,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展厅三楼,“四川人在敦煌”专题展览中,西域茫茫大漠中,大批川籍文物和艺术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坚守,为敦煌文化研究留下丰硕的成果。在这次展出的敦煌壁画展中,包括《西域商队》等,不少就是他们的临摹作品。

      探/秘/藏/经/洞

      10卷真迹文献中有宋朝“酒账单”

      在此次敦煌艺术展中,除了8个复制洞窟和大量名家临摹的壁画,来自藏经洞的10卷文献,最值得关注。因为它们全是藏经洞1900年出土的文物真迹。除了大部分佛经,居然还有一件宋代的“酒账单”,而就是这件泛黄的纸张,已成为珍贵的一级文物。

      据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翟鹏介绍,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为唐宣宗时期开凿。大约在公元11世纪,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结果时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直到1900年,莫高窟王道士无意发现其秘密。

      藏经洞出土文物中,有近5万件古代字画、典籍。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疗算术、应有尽有。因为保存环境干燥阴凉,均保存完好。遗憾的是,这座学术界口中的“隐藏的图书馆”,4万多件文物均流失海外,中国仅存8000多件。

      翟鹏说,藏经洞的文献,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其中部分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因此尤为珍贵。此次参展的宋朝“酒账单”写在《金刚经注疏》背面,记录了宋代义军政府的213项公费支出,其中大多为买酒,以及部分当时的民俗活动,多方面反映了敦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链/接

      点击一:观展导览图

      ●-1楼2号临展厅“敦煌二:敦煌故事千年流传”;3号临展厅“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1楼1号临展厅“敦煌一:石窟精粹蔚然大观”

      ●2楼公共空间:张大千与敦煌

      ●3楼4号临展厅:从克孜尔到麦积山;公共空间:四川人在敦煌

      ●4楼公共空间:敦煌、麦积山壁画

      ●5楼公共空间:龟兹壁画

      点击二:“四川造”文物

      在这次特展中展出的“四川造”文物,见证着四川与丝路的密切联系。这些文物,既有十分珍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鎏金铜斛,也有四川独有、特色明显的蜀锦织品,还有历史悠久、再现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器具。

      1.“建武二十一年”鎏金铜斛。产于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在四川成都一带生产,通高41cm,高32.5cm,口径35.5cm,盘径57.5cm。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

      2.黄色龙纹绮丝织品。蜀锦织品,产于唐代,成都双流生产。原为覆面,以双层联珠作团窠环,环外以十样花作宾花,环内是主题纹样对龙。这类图案的织物在丝路沿途出土非常多,是联珠纹中国化的另一集中表现。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3.蜀郡铁锸。原产于东汉时期,成都生产,“凹”形銎口,底边扁薄微弧并出翼形刃口,刃口右上方有残缺口,背面铸平,正面隆起,左右两边铸篆文“蜀郡”,中铸篆文“千万”,两面中空成槽以装木柄,对研究成都平原文化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现藏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国家三级文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丝路之魂观展宝典

  • 2016年12月26日 09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莫高窟158窟的涅槃佛

     

      天府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品

     

      敦煌藏经洞。图片均由 记者 郝飞 摄

      本次展览是我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丝绸之路和敦煌主题大展,其中不少展品还是首次与公众见面。12月25日,记者提前探馆,为您奉上一份全方位观展宝典。跟随这些文化瑰宝,穿梭到千百年前,感受当年神秘的丝路之旅,感悟恢弘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成都博物馆的负一楼至五楼,都设置有“丝路之魂”的相关展览,总展出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走进成都博物馆,一楼大厅,这正是此次特展重点之一——“石窟精粹蔚然大观”敦煌复原石窟展。这里将展出敦煌最具代表性的8个洞窟:西魏的莫高窟第285窟,盛唐的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莫高窟第320窟,中唐的莫高窟第158窟,中唐的榆林窟第25窟,西夏的榆林窟第29窟,元代的莫高窟第3窟,晚唐的莫高窟第17(藏经洞)窟。其中,除了莫高窟第158窟采用4:5比例进行复制外,其余都采用1:1比例,精准“再现”精美绝伦、神秘古朴的敦煌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洞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作为重点保护文物,暂时基本未向公众开放。“所以在这里能看到的展品,到了敦煌其实还看不到。”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顺着楼梯朝下,博物馆负一楼,就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和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和雕塑展。四川,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南方、北方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特展共展出了200余件来自云南、南京、陕西、新疆等地的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博物馆馆藏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原产于四川的文物,包括蜀锦、漆器、青铜器、玉璧等,做工精美、历史跨度大,出土范围分布广泛,印证了当年四川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专门为此次展览提供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时期的‘建武二十一年’鎏金铜斛,在成都生产,出土于北方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四川与北丝路的关系。”该负责人说,还有一件燹公盨,这件青铜制成的盨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虽然其貌不扬,但其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

      在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展中,将展出70件敦煌临摹壁画复制品、12件彩塑复制品、10件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20件藏经洞出土绢画复制品、10件模制花砖,还有67件敦煌市博物馆藏的汉代简牍、彩绘画像砖等文物。《本生故事画》《西域商队》等知名临摹作品,都能在这里见到。

      说到临摹敦煌壁画,不得不提到川籍著名画家张大千。博物馆二楼,专门展出了“张大千与敦煌”专题展。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携带着家眷和弟子,长途跋涉抵达敦煌,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200余幅敦煌壁画临摹,并写作了关于敦煌壁画研究论文。也正是因为张大千,直接促成了当时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实际上,不只有张大千,包括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大量四川人,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展厅三楼,“四川人在敦煌”专题展览中,西域茫茫大漠中,大批川籍文物和艺术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坚守,为敦煌文化研究留下丰硕的成果。在这次展出的敦煌壁画展中,包括《西域商队》等,不少就是他们的临摹作品。

      探/秘/藏/经/洞

      10卷真迹文献中有宋朝“酒账单”

      在此次敦煌艺术展中,除了8个复制洞窟和大量名家临摹的壁画,来自藏经洞的10卷文献,最值得关注。因为它们全是藏经洞1900年出土的文物真迹。除了大部分佛经,居然还有一件宋代的“酒账单”,而就是这件泛黄的纸张,已成为珍贵的一级文物。

      据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翟鹏介绍,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为唐宣宗时期开凿。大约在公元11世纪,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结果时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直到1900年,莫高窟王道士无意发现其秘密。

      藏经洞出土文物中,有近5万件古代字画、典籍。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疗算术、应有尽有。因为保存环境干燥阴凉,均保存完好。遗憾的是,这座学术界口中的“隐藏的图书馆”,4万多件文物均流失海外,中国仅存8000多件。

      翟鹏说,藏经洞的文献,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其中部分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因此尤为珍贵。此次参展的宋朝“酒账单”写在《金刚经注疏》背面,记录了宋代义军政府的213项公费支出,其中大多为买酒,以及部分当时的民俗活动,多方面反映了敦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链/接

      点击一:观展导览图

      ●-1楼2号临展厅“敦煌二:敦煌故事千年流传”;3号临展厅“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1楼1号临展厅“敦煌一:石窟精粹蔚然大观”

      ●2楼公共空间:张大千与敦煌

      ●3楼4号临展厅:从克孜尔到麦积山;公共空间:四川人在敦煌

      ●4楼公共空间:敦煌、麦积山壁画

      ●5楼公共空间:龟兹壁画

      点击二:“四川造”文物

      在这次特展中展出的“四川造”文物,见证着四川与丝路的密切联系。这些文物,既有十分珍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鎏金铜斛,也有四川独有、特色明显的蜀锦织品,还有历史悠久、再现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器具。

      1.“建武二十一年”鎏金铜斛。产于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在四川成都一带生产,通高41cm,高32.5cm,口径35.5cm,盘径57.5cm。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

      2.黄色龙纹绮丝织品。蜀锦织品,产于唐代,成都双流生产。原为覆面,以双层联珠作团窠环,环外以十样花作宾花,环内是主题纹样对龙。这类图案的织物在丝路沿途出土非常多,是联珠纹中国化的另一集中表现。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3.蜀郡铁锸。原产于东汉时期,成都生产,“凹”形銎口,底边扁薄微弧并出翼形刃口,刃口右上方有残缺口,背面铸平,正面隆起,左右两边铸篆文“蜀郡”,中铸篆文“千万”,两面中空成槽以装木柄,对研究成都平原文化向西南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现藏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国家三级文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