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地矿铁军

  • 2016年12月19日 09时0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四川省地矿局承担的红层找水工程,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前后历时7年,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困难。

     

      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红格勘查区现场

     

      2011年,山东大旱。四川地矿铁军冒着风雪严寒,为齐鲁百姓打出了一口口水井。

     

      由四川省地矿局909队完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牛圈沟泥石流的治理现场

     

      四川省地矿局负责的夏塞银多金属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省地矿局成立60周年巡礼

      如果要推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矿局,当属已经走过60年风雨的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四川省地矿局)。

      四川省地矿局不仅以23781人的全国第一大地勘队伍矗立天府之国,更以累计向国家提交近7000份各类正式地质报告,位居全国第一位,为四川省经济建设提供了75﹪以上的“固体”矿产资源,其潜在经济价值达7.9万亿元;发现并探明的攀西钒钛磁铁矿,建成了西南钢铁基地、中国钒钛之都;目前正在为打造西南锂资源基地、石墨之都倾力奉献,并在服务民生、抢险救灾等诸多领域横刀立马大展雄风,被誉为“地矿铁军”!

      服务经济建设

      地质人探寻宝藏建奇功

      1956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了西南金沙江畔发现大铁矿的消息,震动了新中国领导层。

      四川省地矿局的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进了攀西大裂谷,他们的任务——找矿,找更大的矿!

      其时,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坑探、槽探、钻探、物化探,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仅两年时间就提交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报告书》;从红格、白马、安宁村到中干沟、白草,寻找和探明数十亿吨钒钛磁铁矿资源。巍巍攀枝花钢城,在滔滔金沙江边,在四川地质人的手中拔地而起!“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地矿局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实施《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项目,延深、沿边、新区地质找矿获重大突破,新探获钒钛磁铁矿17亿吨,其中,红格矿区新增7.5亿吨,攀枝花矿区新增8.5亿吨,新发现红格矿区白沙坡、攀枝花矿区太阳湾两处大型矿产地,为“再造一个攀枝花”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攀枝花人民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地质队的勘探成果,就没有攀枝花。”这无疑是用青春和生命,让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小渡口变成世界瞩目的“象牙微雕钢城”的最高奖赏!

      这是四川地矿人辉煌找矿史上的一个缩影。

      群山绵延,江河逶迤。四川地质人发扬“三光荣”精神和“钻石精神”,始终跋涉在找矿的长征路上……

      攀枝花进入热火朝天的建设之后,四川地矿人开始挥师北上,迅速提交了石棉县石棉地质报告,为我国石棉工业的崛起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接着向西挺进,出色完成丹巴云母矿的勘探工作,探明云母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奠定四川云母产量大省的地位;队伍继续向西,在康定甲基卡等地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锂矿,使氧化锂品位大于1%的锂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此后,队伍转而向北,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提交的《若尔盖铀矿地质报告》成为四川第一个铀矿勘探报告,为我国发展核工业作出突出贡献。

      围绕地质找矿这个中心原点,四川地质人把自己的圆越画越大。

      1993年—1998年历时6年,完成原地矿部及国家计委重点项目——夏塞银铅锌矿普查评价,探获大型银铅锌矿,评价成果荣获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四川西南,成功发现和勘查的冕宁特大型稀土矿成为我国第二大稀土基地。

      60年间,四川地质人在全省发现矿产130多种,矿产地数千处,探明储量矿区1500余处,其中大中型矿床近600处,45种矿产保有储量名列全国前5位,潜在经济价值达7.9万亿元,名列全国第7位;勘查评价了以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康定甲基卡稀有金属矿、丹巴杨柳坪铂镍矿、若尔盖铀矿、松潘东北寨金矿、会理拉拉铜矿、凉山雷波磷矿、川南古叙煤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矿产地,为四川省经济建设提供了75﹪以上的“固体”矿产资源。

      仅“十二五”期间,全局就勘查评价超大型矿产地8处,大中型矿产地30处,新发现矿产地13处,新增资源量煤炭20亿吨、铁矿石41亿吨、氧化钛3亿吨、铜铅锌180万吨、氧化锂200万吨、稀土220万吨、磷矿3.24亿吨等。200多万吨锂辉石矿资源量的探明,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四川新能源建设发展,《四川省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发现及找矿勘查技术研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四川省地矿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找矿齐头并进。从1979年开始,历时30多载,他们系统地进行了四川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原四川省57万平方公里(包括重庆市)、113个区调图幅,于1987年全面完成。随后,区域地质调查转入1:5万比例尺,至今已完成334幅,面积14.83万平方公里。1997年开始,第一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启动,已完成21幅,面积33.2582万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全省95%以上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全省地质矿产情况。以《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为主的系列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四川省地质研究程度,为找矿勘查、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材料。

      胸怀国计民生

      地质人造福群众创造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树立“大地质”观,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地震灾区,抗旱找水打井现场,泥石流治理工程……都留下了四川地质人奋斗的身影,为国计民生撑起了地质科技保护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震后第一时间,四川省地矿局即组织地灾专家奔赴极重灾区展开震后地灾巡排查。全长90公里的都汶路,地震引发351处地质灾害,平均每公里有4处,路基损毁率高达80%,都汶路这条生命线彻底瘫痪崩溃了。为确保军队及水利、交通等部门抢险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工程科学顺利推进,地灾排查巡查的千钧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四川省地矿局身上。

      当大量受灾群众涌向震区外时,地质队却毅然走向余震不断的震中。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不到的地方,他们要攀过去;无人飞机航拍不到的地方,他们亲自去;越是危险,他们越要去弄个明明白白。决不能让次生灾害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加害苍生了。

      据统计,汶川地震后,四川先后分5批次启动了2336处地灾勘查设计,全国13个省200多家地勘单位参与,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474处,占总数的20%。

      作为地矿铁军,为大地正骨疗伤更是责无旁贷。

      2010年8月13日,绵竹清平乡文家沟遭遇近百年一遇的强降雨,450万立方米泥石流排山倒海般倾泻而下,秀美宁静的中国银杏之乡——清平乡成了汪洋泽国。沟内数百米的高差,8000多万立方米的松散堆积物,只有160多天的设计施工期,如何锁住文家沟泥石流这条蛟龙?中国地灾防治专家齐聚文家沟,对于这一世界性难题,众说纷纭。有人甚至断言,文家沟泥石流无法治理。

      临危受命,四川地矿铁军摆开了决战的战场。

      设计小组挑灯夜战,经受了40多次专家评审的“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方案终于出炉:上游水引、中游固底护坡排导、下游拦挡停淤。随后,数百位地质大军不分昼夜,鏖战寒冬。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硬是赶在了次年汛期前竣工,并且经受住多场大暴雨考验,毫发无损。

      文家沟治理工程被国土资源部评为样板工程在全国推广,世界各地前来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无独有偶,四川省地矿局还成功治理了红椿沟、烧房沟、牛圈沟等特大型泥石流,以及成功锁住运动中的滑坡体——丹巴县城、宣汉等特大型滑坡,被誉为“创造了人类奇迹”。

      而长江三峡链子崖工程的铸造同样成为全国重大地灾防治工程的样板——位于长江西陵峡口,自古是长江航运的咽喉要地。链子崖绝壁百米,不稳定岩体约250万立方米,一旦崩入长江,不但阻断长江航运,还将危及当时正在修建中的三峡大坝,对运行中的葛洲坝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链子崖特大地质灾害治理在鉴定验收会上,被专家们称为“拯救长江”之举。

      1993年,国家投资9000多万元的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长江三峡链子崖锚固及辅助工程在全国招标,1994年12月,四川省地矿局909队中标主体工程——250万立方米危岩体锚固项目施工;1995年2月26日,施工队伍进驻现场,拉开锁岩之战。

      四川地矿人发扬“三特别”精神,精工细作,1997年8月18日,锚固工程全面竣工,攻克了当时国内锚索施工超长大吨位(3000KN级)、过大缝(6米)、漏浆等三大难题,共完成3000KN级锚索158束,最深锚孔达56米,危岩体一举锁定。2005年5月27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通过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被列为我国重大地质防治工程的样板。

      穿越江河铺设管道,抗旱打井解民危困。60年来,四川地矿局敢为人先,完成的国计民生项目不胜枚举。

      ——为解决国家西气东输和石油输送,四川省地矿局自1990年在重庆创下万里长江第一隧道后,已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施工隧道20多条,奠定了江底隧道穿越的首创地位。

      ——承担的全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的区调、选址工作,为省委、省政府分忧,解民生于危难。

      ——承担的黄龙、九寨核心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景区的永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承担的四川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体规划、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金土地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云南大旱、山东大旱、川东大旱、川南大旱。四川地矿人心存感恩,北上南下,东进西征,为旱区的百姓打出了汩汩清泉。

      ——承担的红层找水工程,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历时7年,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困难。红层区百姓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感谢地矿局的“万人签名”巨型条幅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典藏。

      ——开展四川大骨节病区、包虫病区安全饮水示范井工程,让藏区群众喝到洁净的地下水……

      目前,四川省地矿局拥有5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先后涌现30多位全国劳动模范、20多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个单位获“全国百强地质队”,3位地质人荣获“全国最美地质人”称号。

      开拓创新不忘初心

      地质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不忘初心,薪火传承。面对漫漫新长征,四川省地矿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局党委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型升级,提出了“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新定位,以全局性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打造“三基地”为着力点,广泛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努力实现地质经济的延伸突破——

      为致力于打造四川锂资源新能源基地,为四川新能源建设提供专业的强力支撑,积极与甘孜、阿坝州政府和川发展、川能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并先后在该地区探明氧化锂资源量200多万吨,雄居亚洲第一锂资源基地,为新能源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力于攀枝花市打造西部“石墨之都”,建设西部石墨烯新材料基地,积极与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地质技术力量进行勘探,并已取得找矿进展。

      着力打造凉山稀土高新材料基地,与凉山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为凉山州摸清资源家底,探明稀土资源,为建设我国第二大稀土基地作出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四川省地矿局将进一步拓展大地质观理念,大力进军生态农业地质,与全省各市州建立紧密联系,广泛开展农业土壤生态调查评价和土壤改良,指导农业生态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取得了城市地下水水文地质监测资质,开展了相关区域地下水文地质监测评价,开展了藏区安全饮用水调查和开发。

      开展旅游地质调查,挖掘四川地质旅游潜力,开展地质公园评价,提升四川地质旅游市场档次,打造四川地质旅游品牌。

      开展矿山生态地质调查,促进矿山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确保绿色矿山落地落实。

      拓展城市地质,在城市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地温能开发等方面卓有建树。

      2016年9月,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申报的“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评审。这将成为他们新长征路上跨出的坚实一步。

      而随着大地质观理念在四川省地矿局的实践,地质专业优势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越来越宽,有理由相信,四川省地矿局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蓄势而发,在未来的绿色建设发展中将大展雄风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时期的地矿铁军

  • 2016年12月19日 09时0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四川省地矿局承担的红层找水工程,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前后历时7年,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困难。

     

      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红格勘查区现场

     

      2011年,山东大旱。四川地矿铁军冒着风雪严寒,为齐鲁百姓打出了一口口水井。

     

      由四川省地矿局909队完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牛圈沟泥石流的治理现场

     

      四川省地矿局负责的夏塞银多金属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省地矿局成立60周年巡礼

      如果要推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矿局,当属已经走过60年风雨的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四川省地矿局)。

      四川省地矿局不仅以23781人的全国第一大地勘队伍矗立天府之国,更以累计向国家提交近7000份各类正式地质报告,位居全国第一位,为四川省经济建设提供了75﹪以上的“固体”矿产资源,其潜在经济价值达7.9万亿元;发现并探明的攀西钒钛磁铁矿,建成了西南钢铁基地、中国钒钛之都;目前正在为打造西南锂资源基地、石墨之都倾力奉献,并在服务民生、抢险救灾等诸多领域横刀立马大展雄风,被誉为“地矿铁军”!

      服务经济建设

      地质人探寻宝藏建奇功

      1956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了西南金沙江畔发现大铁矿的消息,震动了新中国领导层。

      四川省地矿局的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进了攀西大裂谷,他们的任务——找矿,找更大的矿!

      其时,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坑探、槽探、钻探、物化探,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仅两年时间就提交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报告书》;从红格、白马、安宁村到中干沟、白草,寻找和探明数十亿吨钒钛磁铁矿资源。巍巍攀枝花钢城,在滔滔金沙江边,在四川地质人的手中拔地而起!“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地矿局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实施《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项目,延深、沿边、新区地质找矿获重大突破,新探获钒钛磁铁矿17亿吨,其中,红格矿区新增7.5亿吨,攀枝花矿区新增8.5亿吨,新发现红格矿区白沙坡、攀枝花矿区太阳湾两处大型矿产地,为“再造一个攀枝花”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攀枝花人民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地质队的勘探成果,就没有攀枝花。”这无疑是用青春和生命,让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小渡口变成世界瞩目的“象牙微雕钢城”的最高奖赏!

      这是四川地矿人辉煌找矿史上的一个缩影。

      群山绵延,江河逶迤。四川地质人发扬“三光荣”精神和“钻石精神”,始终跋涉在找矿的长征路上……

      攀枝花进入热火朝天的建设之后,四川地矿人开始挥师北上,迅速提交了石棉县石棉地质报告,为我国石棉工业的崛起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接着向西挺进,出色完成丹巴云母矿的勘探工作,探明云母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奠定四川云母产量大省的地位;队伍继续向西,在康定甲基卡等地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锂矿,使氧化锂品位大于1%的锂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此后,队伍转而向北,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提交的《若尔盖铀矿地质报告》成为四川第一个铀矿勘探报告,为我国发展核工业作出突出贡献。

      围绕地质找矿这个中心原点,四川地质人把自己的圆越画越大。

      1993年—1998年历时6年,完成原地矿部及国家计委重点项目——夏塞银铅锌矿普查评价,探获大型银铅锌矿,评价成果荣获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四川西南,成功发现和勘查的冕宁特大型稀土矿成为我国第二大稀土基地。

      60年间,四川地质人在全省发现矿产130多种,矿产地数千处,探明储量矿区1500余处,其中大中型矿床近600处,45种矿产保有储量名列全国前5位,潜在经济价值达7.9万亿元,名列全国第7位;勘查评价了以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康定甲基卡稀有金属矿、丹巴杨柳坪铂镍矿、若尔盖铀矿、松潘东北寨金矿、会理拉拉铜矿、凉山雷波磷矿、川南古叙煤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矿产地,为四川省经济建设提供了75﹪以上的“固体”矿产资源。

      仅“十二五”期间,全局就勘查评价超大型矿产地8处,大中型矿产地30处,新发现矿产地13处,新增资源量煤炭20亿吨、铁矿石41亿吨、氧化钛3亿吨、铜铅锌180万吨、氧化锂200万吨、稀土220万吨、磷矿3.24亿吨等。200多万吨锂辉石矿资源量的探明,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四川新能源建设发展,《四川省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发现及找矿勘查技术研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四川省地矿局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找矿齐头并进。从1979年开始,历时30多载,他们系统地进行了四川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原四川省57万平方公里(包括重庆市)、113个区调图幅,于1987年全面完成。随后,区域地质调查转入1:5万比例尺,至今已完成334幅,面积14.83万平方公里。1997年开始,第一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启动,已完成21幅,面积33.2582万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全省95%以上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全省地质矿产情况。以《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为主的系列综合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四川省地质研究程度,为找矿勘查、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材料。

      胸怀国计民生

      地质人造福群众创造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树立“大地质”观,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地震灾区,抗旱找水打井现场,泥石流治理工程……都留下了四川地质人奋斗的身影,为国计民生撑起了地质科技保护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震后第一时间,四川省地矿局即组织地灾专家奔赴极重灾区展开震后地灾巡排查。全长90公里的都汶路,地震引发351处地质灾害,平均每公里有4处,路基损毁率高达80%,都汶路这条生命线彻底瘫痪崩溃了。为确保军队及水利、交通等部门抢险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工程科学顺利推进,地灾排查巡查的千钧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四川省地矿局身上。

      当大量受灾群众涌向震区外时,地质队却毅然走向余震不断的震中。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不到的地方,他们要攀过去;无人飞机航拍不到的地方,他们亲自去;越是危险,他们越要去弄个明明白白。决不能让次生灾害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加害苍生了。

      据统计,汶川地震后,四川先后分5批次启动了2336处地灾勘查设计,全国13个省200多家地勘单位参与,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474处,占总数的20%。

      作为地矿铁军,为大地正骨疗伤更是责无旁贷。

      2010年8月13日,绵竹清平乡文家沟遭遇近百年一遇的强降雨,450万立方米泥石流排山倒海般倾泻而下,秀美宁静的中国银杏之乡——清平乡成了汪洋泽国。沟内数百米的高差,8000多万立方米的松散堆积物,只有160多天的设计施工期,如何锁住文家沟泥石流这条蛟龙?中国地灾防治专家齐聚文家沟,对于这一世界性难题,众说纷纭。有人甚至断言,文家沟泥石流无法治理。

      临危受命,四川地矿铁军摆开了决战的战场。

      设计小组挑灯夜战,经受了40多次专家评审的“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方案终于出炉:上游水引、中游固底护坡排导、下游拦挡停淤。随后,数百位地质大军不分昼夜,鏖战寒冬。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硬是赶在了次年汛期前竣工,并且经受住多场大暴雨考验,毫发无损。

      文家沟治理工程被国土资源部评为样板工程在全国推广,世界各地前来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无独有偶,四川省地矿局还成功治理了红椿沟、烧房沟、牛圈沟等特大型泥石流,以及成功锁住运动中的滑坡体——丹巴县城、宣汉等特大型滑坡,被誉为“创造了人类奇迹”。

      而长江三峡链子崖工程的铸造同样成为全国重大地灾防治工程的样板——位于长江西陵峡口,自古是长江航运的咽喉要地。链子崖绝壁百米,不稳定岩体约250万立方米,一旦崩入长江,不但阻断长江航运,还将危及当时正在修建中的三峡大坝,对运行中的葛洲坝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链子崖特大地质灾害治理在鉴定验收会上,被专家们称为“拯救长江”之举。

      1993年,国家投资9000多万元的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长江三峡链子崖锚固及辅助工程在全国招标,1994年12月,四川省地矿局909队中标主体工程——250万立方米危岩体锚固项目施工;1995年2月26日,施工队伍进驻现场,拉开锁岩之战。

      四川地矿人发扬“三特别”精神,精工细作,1997年8月18日,锚固工程全面竣工,攻克了当时国内锚索施工超长大吨位(3000KN级)、过大缝(6米)、漏浆等三大难题,共完成3000KN级锚索158束,最深锚孔达56米,危岩体一举锁定。2005年5月27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通过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被列为我国重大地质防治工程的样板。

      穿越江河铺设管道,抗旱打井解民危困。60年来,四川地矿局敢为人先,完成的国计民生项目不胜枚举。

      ——为解决国家西气东输和石油输送,四川省地矿局自1990年在重庆创下万里长江第一隧道后,已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施工隧道20多条,奠定了江底隧道穿越的首创地位。

      ——承担的全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的区调、选址工作,为省委、省政府分忧,解民生于危难。

      ——承担的黄龙、九寨核心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景区的永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承担的四川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体规划、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金土地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云南大旱、山东大旱、川东大旱、川南大旱。四川地矿人心存感恩,北上南下,东进西征,为旱区的百姓打出了汩汩清泉。

      ——承担的红层找水工程,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历时7年,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困难。红层区百姓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感谢地矿局的“万人签名”巨型条幅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典藏。

      ——开展四川大骨节病区、包虫病区安全饮水示范井工程,让藏区群众喝到洁净的地下水……

      目前,四川省地矿局拥有5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先后涌现30多位全国劳动模范、20多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个单位获“全国百强地质队”,3位地质人荣获“全国最美地质人”称号。

      开拓创新不忘初心

      地质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不忘初心,薪火传承。面对漫漫新长征,四川省地矿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局党委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型升级,提出了“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新定位,以全局性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打造“三基地”为着力点,广泛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努力实现地质经济的延伸突破——

      为致力于打造四川锂资源新能源基地,为四川新能源建设提供专业的强力支撑,积极与甘孜、阿坝州政府和川发展、川能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并先后在该地区探明氧化锂资源量200多万吨,雄居亚洲第一锂资源基地,为新能源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力于攀枝花市打造西部“石墨之都”,建设西部石墨烯新材料基地,积极与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地质技术力量进行勘探,并已取得找矿进展。

      着力打造凉山稀土高新材料基地,与凉山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为凉山州摸清资源家底,探明稀土资源,为建设我国第二大稀土基地作出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四川省地矿局将进一步拓展大地质观理念,大力进军生态农业地质,与全省各市州建立紧密联系,广泛开展农业土壤生态调查评价和土壤改良,指导农业生态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取得了城市地下水水文地质监测资质,开展了相关区域地下水文地质监测评价,开展了藏区安全饮用水调查和开发。

      开展旅游地质调查,挖掘四川地质旅游潜力,开展地质公园评价,提升四川地质旅游市场档次,打造四川地质旅游品牌。

      开展矿山生态地质调查,促进矿山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确保绿色矿山落地落实。

      拓展城市地质,在城市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地温能开发等方面卓有建树。

      2016年9月,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申报的“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评审。这将成为他们新长征路上跨出的坚实一步。

      而随着大地质观理念在四川省地矿局的实践,地质专业优势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越来越宽,有理由相信,四川省地矿局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蓄势而发,在未来的绿色建设发展中将大展雄风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