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5A 脱贫奔康新起点

  • 2016年11月24日 09时0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朱德故里景区丁氏庄园全景

     

      朱德故里景区美景

     

      ——朱德故里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负责人座谈会上,15家景区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朱德故里景区成为四川今年唯一获得授牌的景区。至此,四川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上升至11个。

      从2014年仪陇县全面启动朱德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开始,3年时间历经了无数艰辛,而今终于收获了喜人硕果:朱德故里正式进入了国家精品旅游景区行列,仪陇的旅游发展上档升级,同时也为这个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装上了以重点景区带动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A

      留住一抹乡愁让人文地脉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

      一座优质的景区,其与生俱来的“雏形”非常重要。朱德故里景区位于川东北嘉陵江畔,拥有奇特的自然山水、古朴的村落、和谐的田园风光。

      景区规划中始终坚持保持原有风貌,把景区定位为与村民共融的开放式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景区坚持生态为本,培育绿色名片。景区风光自然朴实,植被覆盖率达92.6%,山形地貌神奇独特,有酷似五角星的琳琅山、有极富传奇神韵的轿顶山、有形似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关刀山、还有酷似中国地图的感恩湖以及烟波袅袅野鸭成群的大湾堰,这些无不彰显出景区与众不同的原生态景观。因为生态环境优良,景区有大量珍稀物种,栖息着大鲵、水獭、锦鸡、白鹤、白鹭、画眉等20多种珍稀动物;景区还保留着朱德同志栽种的香樟树、桂花树。

      景区内,一座座民居掩映在青松翠柏间,来来往往的村民或耕种、或采摘,怡然自得。“景区刚开始建设时,我们都认为要搬迁出去。没想到还是留了下来。”居住在景区内的70多岁村民朱庆华说。据了解,创建中景区建设围绕“保护、完善、充实、提高”的思路,坚持“着眼保护、修旧如旧、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的原则,没有搬迁农户,完好保持了景区原始风貌,农房田舍、炊烟袅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村民们种植着仪陇木瓜、大山香米、胭脂萝卜、仪陇半夏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仍在耕种的四方田,村民们来来往往,辛勤劳作,呈现出朱德故里“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的原生态风貌。

      今天的朱德故里,仍然是一个保持着人文地脉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景区。

      B

      铭记一段岁月将红色文化注入景区核心

      2015年11月18日,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会上,评审专家认为,作为世界唯一系统展示朱德辉煌一生的纪念地,朱德故里景区是保护最完整、景观内容最丰富、最原生态的伟人故里,没有因景区建设搬迁农户,体现了景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全国伟人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具有独创性。能有这一成果,得益于多年来完善的保护和科学的规划和创建工作。

      景区拥有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故里碑、马鞍中学纪念碑、海量亭、感恩台等众多纪念朱德的景点,是展示朱德历史功勋最集中的纪念地,而保持景区原生态是朱德故里景区最大的吸引力。仪陇县对朱德同志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少年时读书的药铺垭私塾和席家碥私塾的旧址以及少年朱德亲手挖掘的饮水思源“琳琅井”等14处朱德纪念地,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划定区域,严格保护文物本体,并对每一处文物的建筑主体及其周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自然植被实施了严格的保护。

      此外,景区内红色遗址众多。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现存红军遗物180余件,红军石刻标语80余条,红九军政治部遗址保持完整,见证了仪陇儿女深厚的红色历史情怀。景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共有文物3092件,其中一级文物68件,二级文物58件。景区保护相关制度措施完善,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保护任务,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全面保护了景区内历史文物遗址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朱德故里景区所在地马鞍镇是中国西部客家重镇之一,保留着丰富的客家文化遗存,被评为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朱德故居是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以丁氏庄园为代表的客家民居建筑设计巧妙,集川北民居和客家民居建筑一体,居住与防卫功能兼备,堪称客家经典。景区内还有剪纸、书法、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等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当地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传承机制,确立传承人。2005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C

      建起“全能”景区朱德故里再添竞争力

      要打造一个优质的景区,并非只靠景区“天生”的条件就能实现,还需要在硬件设施和服务上进行完善和提升。

      朱德故里景区于2014年正式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出台《朱德故里景区管理暂行办法》《朱德故里红色旅游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景区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制度汇编》,完善市场营销、服务质量、导游管理、卫生管理、环保管理等规章制度,成立了讲解服务、咨询服务、投诉处理等办公室,设立了游客意见箱和投诉电话,提升服务质量。为了科学创建,仪陇专门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朱德故里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根据国家5A级景区创建标准对规划进行了修编;聘请专业设计院所对景区文物纪念地修缮保护、单体景观开发、标识标牌、环卫设施、马鞍场镇风貌整治等进行了专项规划。

      他们还新建了27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完善了票务、导游服务、投诉处理、休息区、影视厅、购物区等功能区域,配备电脑触摸屏、LED显示屏、宣传资料架、轮椅等设施,重新设计制作了景区标识系统和公共信息符号。同时导览服务更加优化。对景区现有研究论著、科普读物制品进行了梳理,制作了景区旅游地图、画册、音像宣传片等宣教资料。撰写了针对不同对象群体、不同语种的讲解词;各景点添置了便携式可选择播放语音导游器,对景区讲解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讲解服务质量大力提升。开通了马鞍镇至景区公交线路,完善了巴渝、成巴高速及干线公路景区旅游交通标识;新建了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车位800多个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对景区25公里的内环线公路进行了路面柔性处理;新建了药铺垭私塾人行梯道,完成了约7公里生态游步道建设。

      为方便游客,景区还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丰富了主页内容,建成了全覆盖的免费WiFi和数字虚拟景区,并与艺龙网、携程网等专业旅游网站达成合作协议,提供网上查询、预订及在线支付等服务。2014年,朱德故里景区便开启了“智慧景区”建设,推出“朱德故里”APP,内容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

      朱德故居管理局还与该县城管、公安、旅游、工商、物价等部门配合,联合开展景区周边环境秩序常态化整治行动,杜绝乱摆摊设点、尾随兜售、追客拉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出台《朱德故里景区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旅游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D

      发展全域旅游助老区百姓脱贫奔康

      “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这句话在位于四川重点扶贫区域——秦巴山区的仪陇,有着深刻的意义。朱德故里景区所在地是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景区刚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时,景区内居民的人均收入每年不到2000元。于是,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开始,景区始终坚持创建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形成共融共享、共建共生、共抓共管的发展格局。

      景区首先在建设中解决村民道路、水、气、视讯、住居等问题,既满足游客参观游览所需,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一体化”实施。景区在加快自身发展同时让利于民、助农增收。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民宿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吸纳294户贫困户入社,搭建扶贫产业培育平台,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实现年收入2.5万元以上。景区绿化不搞“公园、园林”植物,而是在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枇杷、柑橘等水果。景区内栽植的1500多亩水果,年产30余万斤,人均增收达300余元。

      同时景区开展“公益帮扶”行动,每年从收入中安排8%的资金帮扶贫困群众,现金分红,实施救助帮扶工程。设置“公益劳动岗位”,先后解决贫困群众287人、间接就业1.6万余人,每年组织开展旅游从业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2015年,景区对在景区发展花卉、果蔬种植的43户贫困户,每户提供1万元扶持周转金、协调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对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和农家超市的61户贫困户,采取统一规划、业主自建、部门一对一精准帮扶的方式,每户落实3-5万元的帮扶资金。现建成的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30余家中,返乡农民工达130余家,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来农家乐就餐的顾客喜欢原汁原味或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景区星级农家乐老板陈琼告诉我们,她家的农家乐主打客家水席,生意红火。

      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23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2.7倍、29.5倍;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12051元,是2006年的6.6倍,比全县人均水平高3001元。景区内群众率先实现脱贫,并带动周边1.1万户3.34万人、全县4.3万户15.1万人脱贫。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朱德故里景区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美化了自然环境,致富了一方群众。2016年,景区被列入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晋升5A 脱贫奔康新起点

  • 2016年11月24日 09时0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朱德故里景区丁氏庄园全景

     

      朱德故里景区美景

     

      ——朱德故里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负责人座谈会上,15家景区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朱德故里景区成为四川今年唯一获得授牌的景区。至此,四川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上升至11个。

      从2014年仪陇县全面启动朱德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开始,3年时间历经了无数艰辛,而今终于收获了喜人硕果:朱德故里正式进入了国家精品旅游景区行列,仪陇的旅游发展上档升级,同时也为这个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装上了以重点景区带动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A

      留住一抹乡愁让人文地脉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

      一座优质的景区,其与生俱来的“雏形”非常重要。朱德故里景区位于川东北嘉陵江畔,拥有奇特的自然山水、古朴的村落、和谐的田园风光。

      景区规划中始终坚持保持原有风貌,把景区定位为与村民共融的开放式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景区坚持生态为本,培育绿色名片。景区风光自然朴实,植被覆盖率达92.6%,山形地貌神奇独特,有酷似五角星的琳琅山、有极富传奇神韵的轿顶山、有形似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关刀山、还有酷似中国地图的感恩湖以及烟波袅袅野鸭成群的大湾堰,这些无不彰显出景区与众不同的原生态景观。因为生态环境优良,景区有大量珍稀物种,栖息着大鲵、水獭、锦鸡、白鹤、白鹭、画眉等20多种珍稀动物;景区还保留着朱德同志栽种的香樟树、桂花树。

      景区内,一座座民居掩映在青松翠柏间,来来往往的村民或耕种、或采摘,怡然自得。“景区刚开始建设时,我们都认为要搬迁出去。没想到还是留了下来。”居住在景区内的70多岁村民朱庆华说。据了解,创建中景区建设围绕“保护、完善、充实、提高”的思路,坚持“着眼保护、修旧如旧、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的原则,没有搬迁农户,完好保持了景区原始风貌,农房田舍、炊烟袅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村民们种植着仪陇木瓜、大山香米、胭脂萝卜、仪陇半夏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仍在耕种的四方田,村民们来来往往,辛勤劳作,呈现出朱德故里“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大地春”的原生态风貌。

      今天的朱德故里,仍然是一个保持着人文地脉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景区。

      B

      铭记一段岁月将红色文化注入景区核心

      2015年11月18日,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会上,评审专家认为,作为世界唯一系统展示朱德辉煌一生的纪念地,朱德故里景区是保护最完整、景观内容最丰富、最原生态的伟人故里,没有因景区建设搬迁农户,体现了景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全国伟人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具有独创性。能有这一成果,得益于多年来完善的保护和科学的规划和创建工作。

      景区拥有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故里碑、马鞍中学纪念碑、海量亭、感恩台等众多纪念朱德的景点,是展示朱德历史功勋最集中的纪念地,而保持景区原生态是朱德故里景区最大的吸引力。仪陇县对朱德同志故居、朱德诞生地、朱德少年时读书的药铺垭私塾和席家碥私塾的旧址以及少年朱德亲手挖掘的饮水思源“琳琅井”等14处朱德纪念地,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划定区域,严格保护文物本体,并对每一处文物的建筑主体及其周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自然植被实施了严格的保护。

      此外,景区内红色遗址众多。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现存红军遗物180余件,红军石刻标语80余条,红九军政治部遗址保持完整,见证了仪陇儿女深厚的红色历史情怀。景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共有文物3092件,其中一级文物68件,二级文物58件。景区保护相关制度措施完善,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保护任务,投入大量的保护资金,全面保护了景区内历史文物遗址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朱德故里景区所在地马鞍镇是中国西部客家重镇之一,保留着丰富的客家文化遗存,被评为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朱德故居是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以丁氏庄园为代表的客家民居建筑设计巧妙,集川北民居和客家民居建筑一体,居住与防卫功能兼备,堪称客家经典。景区内还有剪纸、书法、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等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当地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传承机制,确立传承人。2005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C

      建起“全能”景区朱德故里再添竞争力

      要打造一个优质的景区,并非只靠景区“天生”的条件就能实现,还需要在硬件设施和服务上进行完善和提升。

      朱德故里景区于2014年正式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出台《朱德故里景区管理暂行办法》《朱德故里红色旅游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景区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制度汇编》,完善市场营销、服务质量、导游管理、卫生管理、环保管理等规章制度,成立了讲解服务、咨询服务、投诉处理等办公室,设立了游客意见箱和投诉电话,提升服务质量。为了科学创建,仪陇专门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朱德故里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根据国家5A级景区创建标准对规划进行了修编;聘请专业设计院所对景区文物纪念地修缮保护、单体景观开发、标识标牌、环卫设施、马鞍场镇风貌整治等进行了专项规划。

      他们还新建了27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完善了票务、导游服务、投诉处理、休息区、影视厅、购物区等功能区域,配备电脑触摸屏、LED显示屏、宣传资料架、轮椅等设施,重新设计制作了景区标识系统和公共信息符号。同时导览服务更加优化。对景区现有研究论著、科普读物制品进行了梳理,制作了景区旅游地图、画册、音像宣传片等宣教资料。撰写了针对不同对象群体、不同语种的讲解词;各景点添置了便携式可选择播放语音导游器,对景区讲解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讲解服务质量大力提升。开通了马鞍镇至景区公交线路,完善了巴渝、成巴高速及干线公路景区旅游交通标识;新建了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车位800多个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对景区25公里的内环线公路进行了路面柔性处理;新建了药铺垭私塾人行梯道,完成了约7公里生态游步道建设。

      为方便游客,景区还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丰富了主页内容,建成了全覆盖的免费WiFi和数字虚拟景区,并与艺龙网、携程网等专业旅游网站达成合作协议,提供网上查询、预订及在线支付等服务。2014年,朱德故里景区便开启了“智慧景区”建设,推出“朱德故里”APP,内容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

      朱德故居管理局还与该县城管、公安、旅游、工商、物价等部门配合,联合开展景区周边环境秩序常态化整治行动,杜绝乱摆摊设点、尾随兜售、追客拉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出台《朱德故里景区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旅游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D

      发展全域旅游助老区百姓脱贫奔康

      “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这句话在位于四川重点扶贫区域——秦巴山区的仪陇,有着深刻的意义。朱德故里景区所在地是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景区刚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时,景区内居民的人均收入每年不到2000元。于是,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开始,景区始终坚持创建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形成共融共享、共建共生、共抓共管的发展格局。

      景区首先在建设中解决村民道路、水、气、视讯、住居等问题,既满足游客参观游览所需,也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一体化”实施。景区在加快自身发展同时让利于民、助农增收。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民宿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吸纳294户贫困户入社,搭建扶贫产业培育平台,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实现年收入2.5万元以上。景区绿化不搞“公园、园林”植物,而是在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枇杷、柑橘等水果。景区内栽植的1500多亩水果,年产30余万斤,人均增收达300余元。

      同时景区开展“公益帮扶”行动,每年从收入中安排8%的资金帮扶贫困群众,现金分红,实施救助帮扶工程。设置“公益劳动岗位”,先后解决贫困群众287人、间接就业1.6万余人,每年组织开展旅游从业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2015年,景区对在景区发展花卉、果蔬种植的43户贫困户,每户提供1万元扶持周转金、协调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对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和农家超市的61户贫困户,采取统一规划、业主自建、部门一对一精准帮扶的方式,每户落实3-5万元的帮扶资金。现建成的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30余家中,返乡农民工达130余家,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来农家乐就餐的顾客喜欢原汁原味或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景区星级农家乐老板陈琼告诉我们,她家的农家乐主打客家水席,生意红火。

      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23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2.7倍、29.5倍;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12051元,是2006年的6.6倍,比全县人均水平高3001元。景区内群众率先实现脱贫,并带动周边1.1万户3.34万人、全县4.3万户15.1万人脱贫。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朱德故里景区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美化了自然环境,致富了一方群众。2016年,景区被列入全国首批“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