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民生”让城市“细胞”平安和谐

  • 2015年12月22日 09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温江区“沪苑”的居民坐在环境优美的院落里,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都江堰市滨江街道龙潭湾社区的“三无院落”建起的“连心驿站”

     

      院落监控

      成都“三无院落”整治工作综述(上)

      2015年12月4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这份《建议》提出了六大支撑目标,其中两个是在接下来的5年里,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和建设幸福城市。

      经过3年有序推进,成都全域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工作与“十二五”一起收尾。前者的全面完成,助力着胸怀更大谋略的成都,底气十足地站上了“十三五”的起点。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2013年深化成都平安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细胞工程’,3年来,‘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在成都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到目前基本全面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年来,成都“三无院落”整治究竟如何进行、解决了什么问题,进行了哪些创新、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额外的效果?

      “以前因为环境脏、乱、差,老邻居们纷纷搬离‘沪苑’,如今再回到这里肯定要惊叹!”在温江区长安路“沪苑”住了多年的居民李伟说,院落经过整治完全变了样,“现在因为环境好,不仅租金涨得明显,还吸引了好几户老住户“候鸟归巢”。

      位于温江区公平街道长安路122号的沪苑,前身为某国企的家属院。2003年,企业破产让家属院渐渐成为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居民们怨声载道。

      变化得益于成都在全市推行的“三无院落”整治。经过整治的院落如今焕然一新,不仅“四防”(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建立起来,院落议事会、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也相继成立,更形成了“相互协作,多元共治”的和谐局面。

      “沪苑”质变,是成都市“三无院落”整治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开始,成都市把“三无院落”(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整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整治城市中的最小“细胞单元”,深入践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大民生”。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

      平安成都建设实施“细胞工程”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院落在平安建设中充当‘细胞’角色。”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前,成都对全市的“三无院落”进行充分调研后发现,虽然全市“三无院落”的数量、比例都较低,但这些院落长期以来服务主体缺位、物业管理缺失、基础设施老旧、环境卫生差、居住人员复杂、治安案件高发,从而衍生出诸多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三无院落’已经成为城市安全隐患的‘高发区’、社会矛盾的‘聚集区’、社会管理的‘问题区’,与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极不协调。”

      “我们也想拥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在调研中,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加坚定了成都市整治“三无院落”的决心。

      201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无院落”整治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工程,具体由成都市委政法委牵头,将“三无院落”整治作为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的“细胞工程”。

      为此,成都市成立了专门的全市“三无院落”整治领导小组,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并将整治改造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并以市、区两级财政为主体,建立了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机制。“要让‘细胞’都重新焕发活力,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年以来,“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在成都市的一圈层、二圈层、三圈层(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分步骤、有序推进,到2015年底,成都全域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基本完成,2390个“三无院落”在整治之后如“沪苑”一样发生质变。

      促整治成果长效化

      创新探索“先自治、后整治”

      成都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整治工作顺利推进,但如何保障治理成果长效化?

      成都在“三无院落”治理道路上创新探索,坚持“先自治、后整治”的工作思路,让居民参与到院落管理中来,正好契合了居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院落自己参与管理,谁都会用心干。”

      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按照“规模适度、居民认同、有利自治、便于服务”的思路,把社区自治延伸到小区院落,实施以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五有”为重点的自治工程。每一个院落成为自治单元,对住户规模过小的院落,以连接成片、便于管理、居民认同为原则,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拆并形成封闭院落设置自治单元。在严格依法的基础上,成立业主委员会、住委会或家委会、院委会等自治组织,自治组织在所有院落全面亮相。

      物业管理日益规范化。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全市“三无院落”内推行物业、准物业、院落直管三种管理方式。在经济困难群体较集中的区域,采取“低收费、不盈利、广覆盖”的准物业服务管理。物业服务需要经费保障,在治理中充分利用院落公共资源,通过合理打造收费停车场(位)、收取适当物管费等措施,保障院落日常管理、维护运转正常经费,对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酌情减免费用,既确保了自治组织有钱办事,也兼顾了困难群体的生活实际,保证了院落管理可持续。

      自治工作平台逐渐完善。以共建、购买、租赁、置换、改扩建等多种形式,在每个院落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居民自我服务多功能平台。“在一个平台里,居民既可以议事,也可以开展文体活动,还可以反映问题。”多功能平台为院落居民提供意见收集、养老助残、纠纷调解、社会治安、学生辅导等多项便民服务,同样也把矛盾纠纷解决在了院落和社区里。

      居民自己说了算

      “三视三问”检验整治效果

      “院落治理后还会有人上门回访,居民的意见分量不轻。”家住沪苑的居民赵大姐笑着说。

      在“三无院落”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运用“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院落治理效果的第一标准。

      哪些地方需要改?民意就是最好的指挥棒。在整治工作启动前,组织开展“模拟整治”民意征询,通过入户调查、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院落坝坝会、社区QQ群、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院落居民同意率达95%的才启动改造。通过问需于民,既确保了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又引导群众关注自身家园,实现了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由“群众观望”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借助群众力量,坚持方案制订群众参与,经费使用由群众把关。对出台的整治方案,除严格落实市、区“规定动作”外,还广泛征求居民代表意见,让“自选动作”更有针对性,以贴近每个院落居民的实际需要。同时,相关牵头部门和街道定期向群众通报资金使用情况,院落居民通过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行使监督权力,全过程阳光操作,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改造的效果怎么样?居民的满意度就是第一标准。每一项具体工程结束后,都会组织院落居民开展交叉测评,作出评价,提出建议;整治工程竣工后,同样组织院落居民开展交叉“验收”,相关职能部门也对已改造院落逐一验收,不仅考核硬件建设情况,更考核院落后续维护、自治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一镇(街道)一主题、一社区一元素、一院落一特色”的文化建设,塑造院落精神,有效提升了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整治改造的认同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践行“大民生”让城市“细胞”平安和谐

  • 2015年12月22日 09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温江区“沪苑”的居民坐在环境优美的院落里,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都江堰市滨江街道龙潭湾社区的“三无院落”建起的“连心驿站”

     

      院落监控

      成都“三无院落”整治工作综述(上)

      2015年12月4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这份《建议》提出了六大支撑目标,其中两个是在接下来的5年里,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和建设幸福城市。

      经过3年有序推进,成都全域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工作与“十二五”一起收尾。前者的全面完成,助力着胸怀更大谋略的成都,底气十足地站上了“十三五”的起点。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2013年深化成都平安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细胞工程’,3年来,‘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在成都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到目前基本全面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年来,成都“三无院落”整治究竟如何进行、解决了什么问题,进行了哪些创新、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额外的效果?

      “以前因为环境脏、乱、差,老邻居们纷纷搬离‘沪苑’,如今再回到这里肯定要惊叹!”在温江区长安路“沪苑”住了多年的居民李伟说,院落经过整治完全变了样,“现在因为环境好,不仅租金涨得明显,还吸引了好几户老住户“候鸟归巢”。

      位于温江区公平街道长安路122号的沪苑,前身为某国企的家属院。2003年,企业破产让家属院渐渐成为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居民们怨声载道。

      变化得益于成都在全市推行的“三无院落”整治。经过整治的院落如今焕然一新,不仅“四防”(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建立起来,院落议事会、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也相继成立,更形成了“相互协作,多元共治”的和谐局面。

      “沪苑”质变,是成都市“三无院落”整治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开始,成都市把“三无院落”(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整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整治城市中的最小“细胞单元”,深入践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大民生”。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

      平安成都建设实施“细胞工程”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院落在平安建设中充当‘细胞’角色。”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前,成都对全市的“三无院落”进行充分调研后发现,虽然全市“三无院落”的数量、比例都较低,但这些院落长期以来服务主体缺位、物业管理缺失、基础设施老旧、环境卫生差、居住人员复杂、治安案件高发,从而衍生出诸多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三无院落’已经成为城市安全隐患的‘高发区’、社会矛盾的‘聚集区’、社会管理的‘问题区’,与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极不协调。”

      “我们也想拥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在调研中,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加坚定了成都市整治“三无院落”的决心。

      201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无院落”整治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工程,具体由成都市委政法委牵头,将“三无院落”整治作为深化平安成都建设的“细胞工程”。

      为此,成都市成立了专门的全市“三无院落”整治领导小组,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并将整治改造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并以市、区两级财政为主体,建立了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机制。“要让‘细胞’都重新焕发活力,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年以来,“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在成都市的一圈层、二圈层、三圈层(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分步骤、有序推进,到2015年底,成都全域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工作基本完成,2390个“三无院落”在整治之后如“沪苑”一样发生质变。

      促整治成果长效化

      创新探索“先自治、后整治”

      成都市、区两级财政保障整治工作顺利推进,但如何保障治理成果长效化?

      成都在“三无院落”治理道路上创新探索,坚持“先自治、后整治”的工作思路,让居民参与到院落管理中来,正好契合了居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院落自己参与管理,谁都会用心干。”

      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按照“规模适度、居民认同、有利自治、便于服务”的思路,把社区自治延伸到小区院落,实施以有党的组织、有自治组织、有服务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活动“五有”为重点的自治工程。每一个院落成为自治单元,对住户规模过小的院落,以连接成片、便于管理、居民认同为原则,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拆并形成封闭院落设置自治单元。在严格依法的基础上,成立业主委员会、住委会或家委会、院委会等自治组织,自治组织在所有院落全面亮相。

      物业管理日益规范化。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全市“三无院落”内推行物业、准物业、院落直管三种管理方式。在经济困难群体较集中的区域,采取“低收费、不盈利、广覆盖”的准物业服务管理。物业服务需要经费保障,在治理中充分利用院落公共资源,通过合理打造收费停车场(位)、收取适当物管费等措施,保障院落日常管理、维护运转正常经费,对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酌情减免费用,既确保了自治组织有钱办事,也兼顾了困难群体的生活实际,保证了院落管理可持续。

      自治工作平台逐渐完善。以共建、购买、租赁、置换、改扩建等多种形式,在每个院落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居民自我服务多功能平台。“在一个平台里,居民既可以议事,也可以开展文体活动,还可以反映问题。”多功能平台为院落居民提供意见收集、养老助残、纠纷调解、社会治安、学生辅导等多项便民服务,同样也把矛盾纠纷解决在了院落和社区里。

      居民自己说了算

      “三视三问”检验整治效果

      “院落治理后还会有人上门回访,居民的意见分量不轻。”家住沪苑的居民赵大姐笑着说。

      在“三无院落”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运用“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院落治理效果的第一标准。

      哪些地方需要改?民意就是最好的指挥棒。在整治工作启动前,组织开展“模拟整治”民意征询,通过入户调查、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院落坝坝会、社区QQ群、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院落居民同意率达95%的才启动改造。通过问需于民,既确保了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又引导群众关注自身家园,实现了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由“群众观望”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借助群众力量,坚持方案制订群众参与,经费使用由群众把关。对出台的整治方案,除严格落实市、区“规定动作”外,还广泛征求居民代表意见,让“自选动作”更有针对性,以贴近每个院落居民的实际需要。同时,相关牵头部门和街道定期向群众通报资金使用情况,院落居民通过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行使监督权力,全过程阳光操作,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改造的效果怎么样?居民的满意度就是第一标准。每一项具体工程结束后,都会组织院落居民开展交叉测评,作出评价,提出建议;整治工程竣工后,同样组织院落居民开展交叉“验收”,相关职能部门也对已改造院落逐一验收,不仅考核硬件建设情况,更考核院落后续维护、自治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同时,鼓励居民参与“一镇(街道)一主题、一社区一元素、一院落一特色”的文化建设,塑造院落精神,有效提升了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整治改造的认同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