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路”勾勒理县乡村旅游最美风景

  • 2015年10月13日 09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理县群众过羌年

      10月15日,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将在理县开幕

      金秋10月,层林尽染,正是理县最美时节。

      随杂谷脑河逆流而上,沿国道317线向阿坝州腹地进发,走进理县藏羌村寨,听3位旅游人讲述他们的旅游故事。

      羌族老人当文化顾问 把老寨故事讲给游客听

      在桃坪羌寨景区办公室,74岁的羌族老人王嘉俊正在电脑前,写一篇《桃坪记忆》的文章,他希望让更多游客知晓寨子的前世今生。

      1941年,王嘉俊出生于桃坪羌寨。他当过农民,做过生意,兼职过老师,干过导游。2003年,还在家办起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馆。

      王嘉俊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桃坪羌寨在理县所有景点中最先火起来。羌寨里的民俗、迷宫、碉楼、地下水网吸引游客慕名前来,一到旅游旺季,每天可接待5000多名游客。

      1996年,桃坪羌寨旅游开发时,王嘉俊就成了景区的3个导游之一。10多年来,他给无数个游客讲解过羌寨的故事。今年7月,在家养老的他回到景区,当起文化顾问,写《桃坪记忆》,有时也为新导游讲老寨往事。

      忙碌的不止王嘉俊。寨子里,卖围巾的老奶奶和游客讨价还价,“萨朗酒店”的店员忙着招呼南来北往的游客,高山上的佳山村民背起特色水果到寨子卖……灿烂阳光下,桃坪羌寨生机勃勃。

      农民大姐触网写游记 各地游客慕名到她家酒店住

      “快点,客人等到用。”在毕棚沟格桑花酒店,老板彭慧“吆喝”着工人师傅安装wifi信号加速器。

      格桑花酒店并不处于显眼的国道317主道上,但来住店的游客依然不断。其秘诀在于彭慧很懂得通过网络来营销——在蚂蜂窝网写游记,推荐自家酒店。

      彭慧是朴头乡庄房村村民,以前在家种蔬菜,丈夫开货车跑运输。随着毕棚沟景区的开发,2012年,彭慧和丈夫麻起胆子,从亲戚朋友处借来90万元钱,加上积攒的10万元,修了一幢有30多个房间的乡村酒店,吃起旅游饭。

      刚起步,生意并不好。2013年,一个游客到此玩耍,就告诉彭慧可上网写游记,让更多人了解毕棚沟。简单的提醒,触动了彭慧,初中文化的她依葫芦画瓢,在网上学写游记。

      学习如何在网站开通预订服务后,彭慧又拿起手机,拍摄自家酒店的房间和环境,将照片传到网上。“携程、去哪儿等网站都挂有我们酒店的信息。”彭慧介绍,目前入住的游客,80%以上是通过网站预订房间。去年,她家年收入达40多万元,夫妻俩还买了辆越野车。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 带村民绣羌绣玩文化创意

      来到薛城镇沙金村囍悦藏织羌绣合作社,琳琅满目的云云鞋、老麻布、老绣片,以及幸福马、瓦当花等30余种羌绣挂件让人目不暇接。

      合作社社长张居悦说,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提升了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销售热度。今年以来,合作社接到浙江、上海等地的订单一直未断过。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居悦开过网店,在羌绣公司上过班,还在成都摆过地摊。谈到为何要回家创业时,这个90后女孩告诉我们,她一直看好家乡的旅游发展,加之喜欢羌绣,就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张居悦并不会绣羌绣。为此,她参加羌绣培训班,并专门到汶川龙溪乡村民家学羌绣技艺。她的笔记本记的全是羌绣针法、图案等。

      2014年,张居悦在薛城成立囍悦藏织羌绣合作社,附近40多个羌族妇女也加入到合作社。尽管走得艰难,但这个倔强的女孩从不向困难低头,她说她要带着绣娘们把羌绣做出文化创意。

      展望

      理县要建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理县坚持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程服务的基本思路,坚持农旅联动、文旅互动原则,突出自然风光、田园味道、民族文化,以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如今,村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泥土芳香扑鼻。旅游正成为群众愉快的生产方式和固定的生活形态。

      理县县委书记蔡清礼介绍,下一步,将以建成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好生态、文化牌,以产业转型和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河一路”勾勒理县乡村旅游最美风景

  • 2015年10月13日 09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理县群众过羌年

      10月15日,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将在理县开幕

      金秋10月,层林尽染,正是理县最美时节。

      随杂谷脑河逆流而上,沿国道317线向阿坝州腹地进发,走进理县藏羌村寨,听3位旅游人讲述他们的旅游故事。

      羌族老人当文化顾问 把老寨故事讲给游客听

      在桃坪羌寨景区办公室,74岁的羌族老人王嘉俊正在电脑前,写一篇《桃坪记忆》的文章,他希望让更多游客知晓寨子的前世今生。

      1941年,王嘉俊出生于桃坪羌寨。他当过农民,做过生意,兼职过老师,干过导游。2003年,还在家办起桃坪羌寨民俗博物馆。

      王嘉俊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桃坪羌寨在理县所有景点中最先火起来。羌寨里的民俗、迷宫、碉楼、地下水网吸引游客慕名前来,一到旅游旺季,每天可接待5000多名游客。

      1996年,桃坪羌寨旅游开发时,王嘉俊就成了景区的3个导游之一。10多年来,他给无数个游客讲解过羌寨的故事。今年7月,在家养老的他回到景区,当起文化顾问,写《桃坪记忆》,有时也为新导游讲老寨往事。

      忙碌的不止王嘉俊。寨子里,卖围巾的老奶奶和游客讨价还价,“萨朗酒店”的店员忙着招呼南来北往的游客,高山上的佳山村民背起特色水果到寨子卖……灿烂阳光下,桃坪羌寨生机勃勃。

      农民大姐触网写游记 各地游客慕名到她家酒店住

      “快点,客人等到用。”在毕棚沟格桑花酒店,老板彭慧“吆喝”着工人师傅安装wifi信号加速器。

      格桑花酒店并不处于显眼的国道317主道上,但来住店的游客依然不断。其秘诀在于彭慧很懂得通过网络来营销——在蚂蜂窝网写游记,推荐自家酒店。

      彭慧是朴头乡庄房村村民,以前在家种蔬菜,丈夫开货车跑运输。随着毕棚沟景区的开发,2012年,彭慧和丈夫麻起胆子,从亲戚朋友处借来90万元钱,加上积攒的10万元,修了一幢有30多个房间的乡村酒店,吃起旅游饭。

      刚起步,生意并不好。2013年,一个游客到此玩耍,就告诉彭慧可上网写游记,让更多人了解毕棚沟。简单的提醒,触动了彭慧,初中文化的她依葫芦画瓢,在网上学写游记。

      学习如何在网站开通预订服务后,彭慧又拿起手机,拍摄自家酒店的房间和环境,将照片传到网上。“携程、去哪儿等网站都挂有我们酒店的信息。”彭慧介绍,目前入住的游客,80%以上是通过网站预订房间。去年,她家年收入达40多万元,夫妻俩还买了辆越野车。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 带村民绣羌绣玩文化创意

      来到薛城镇沙金村囍悦藏织羌绣合作社,琳琅满目的云云鞋、老麻布、老绣片,以及幸福马、瓦当花等30余种羌绣挂件让人目不暇接。

      合作社社长张居悦说,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提升了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销售热度。今年以来,合作社接到浙江、上海等地的订单一直未断过。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居悦开过网店,在羌绣公司上过班,还在成都摆过地摊。谈到为何要回家创业时,这个90后女孩告诉我们,她一直看好家乡的旅游发展,加之喜欢羌绣,就萌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张居悦并不会绣羌绣。为此,她参加羌绣培训班,并专门到汶川龙溪乡村民家学羌绣技艺。她的笔记本记的全是羌绣针法、图案等。

      2014年,张居悦在薛城成立囍悦藏织羌绣合作社,附近40多个羌族妇女也加入到合作社。尽管走得艰难,但这个倔强的女孩从不向困难低头,她说她要带着绣娘们把羌绣做出文化创意。

      展望

      理县要建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理县坚持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程服务的基本思路,坚持农旅联动、文旅互动原则,突出自然风光、田园味道、民族文化,以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如今,村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泥土芳香扑鼻。旅游正成为群众愉快的生产方式和固定的生活形态。

      理县县委书记蔡清礼介绍,下一步,将以建成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好生态、文化牌,以产业转型和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