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发展 成就绵阳民生的“幸福密码”

  • 2015年01月29日 09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绵阳市已竣工入住的“东山郡”保障房。周斌 摄



      2014年年底,一份特别的投票活动引起了绵阳市民的关注。从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到推进农村交通建设,绵阳一反常态,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推出40项民生项目,请群众来投票,以决定年度优秀民生项目的归属。

      从内部评选到公开投票,在这种变化背后,是绵阳对民生事业的全新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有感发展”,让老百姓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实实在在的方便,让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能够舒心、能够有幸福感。

      通过一项项“贴近”的民生项目,给群众带来真切的幸福感提升,也为绵阳带来“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的荣誉。而梳理全年民生“账单”发现,绵阳将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预算执行总额125.05亿元,占年初计划的110.04%,超额完成就业促进、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10项民生工程。

      群众下单 政府供货 自选民生项目让群众感受到变化

      幸福是什么?首先是你的诉求有人认真在听。

      2014年初,一场民生工程大讨论在绵阳展开,城市排涝排污、缓堵治堵、旧城改造……市政工程究竟该先建啥,绵阳请市民先说说看。这是继2014年以来,绵阳民生工程市政建设项目再次“敞开耳朵”,让市民出“点子”。

      在全力推进省级民生工程“规定动作”的同时,绵阳创造性地做好市级“自选项目”,推出了“群众下单、政府供货”的模式,2014年绵阳自选项目达到76个,较上年增加16个。

      从群众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下单,绵阳民生迎来理念的升级:努力实现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跨越,让发展的成果,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实事变为群众的幸福感。

      说到做到,2014年绵阳市从一件件实事入手:有网友发帖称公交车站台等车的焦虑,之后不久全市171个带有电子站牌的公交车站“上岗”,几路公交车在此停靠、还有多远到站都一目了然;有群众反映身边文化生活太单调,绵阳启动“绵州大舞台”,只需10元或20元的票价,川剧、歌舞、魔术等文化表演随便看……

      变化发生在身边,感动留在心间。在这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上,发展成果真切落到群众身上,真正实现一种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感发展”。

      加大投入 精准建设 从最迫切、最基础的民生项目入手

      对于民生项目,财政并不宽裕的绵阳却很舍得。

      2013年年初,通过压缩市级部门行政经费,绵阳为一线环卫工人涨工资。这一温暖人心的举动,也为今后绵阳民生工程奠定了基调:将更多的“真金白银”用于民生改善。

      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时候,2014年绵阳民生工程总投入却不降反增,共计投入125.05亿元,占年初计划的110.04%,比上年增长24.53%。其中,绵阳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个人缴费、社会捐赠、企业自筹等其他资金累计投入51.44亿元,为民生工程高效实施夯实了资金保障。

      民生建设,舍得花钱,更要花到刀刃上。

      在2014年度优秀民生项目评选中,不出预料,大气环境治理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排名很靠前——群众将生态环境的变化看在眼里。

      对于生态,绵阳有着清醒的认识:良好的生态是最基本的民生,不仅仅关乎城市形象,更与每位市民的健康息息相关。

      由此,绵阳开展了针对空气和水的系列战役:从治理平政河入手,开展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绵阳主要流域出境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为让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绵阳一方面疏通出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严禁秸秆焚烧,连续两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都达到95%,2014年小春收割季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00%……

      2014年冬季,大批来自北方的候鸟来到绵阳水域过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色,成为绵阳市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严格考核 多元监督 用实在的变化来赢得群众认可

      2014年11月23日,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再次来到绵阳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真情面对面》特别节目录制现场,与200多名热心市民互动交流,面对面解答大家反映的有关社会保障、大学生创业就业、加强幼儿教育等民生问题。

      对民生工程是否满意?群众现场就可以提问并打分,这让很多市民心里很踏实。更进一步,绵阳出台了《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办法》,专门聘请了25名市民,担任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负责收集民生工程信息、分片督查、明察暗访。

      在监督之外,绵阳民生工程选择的是“用变化说话”,2014年一年里,绵阳民生工程惠及百万名市民,深入到每一位群众身边。

      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2014年绵阳进一步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吸纳大学生创业团队落户。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047人,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06.77%,全市接受大学毕业生1.4万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增长幅度分别为90%和49.44%。

      为让百姓病有所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绵阳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减轻群众负担1.2亿元,免费为5000名困难职工体检、免费为8.56万名城乡居民接种乙肝疫苗……

      倾听群众民生诉求、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将评判权交给群众……绵阳,以民生项目为支点,将发展成果变为群众身边真切的变化,全力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祖明远)

      民生热词

      27公里

      2014年绵阳建成绕江而行的10公里健康绿道,如今这条总长27公里的健康绿道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

      老市委大院

      2014年9月10日,绵阳市委决定,放弃拍卖位于绵阳城区黄金地段的原绵阳市委机关场地,将这一地块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支持绵阳一中发展,一部分用于建设市民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和开发配套。

      中国最幸福城市

      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等举办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绵阳获评“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成为四川省唯一上榜城市。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有感发展 成就绵阳民生的“幸福密码”

  • 2015年01月29日 09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绵阳市已竣工入住的“东山郡”保障房。周斌 摄



      2014年年底,一份特别的投票活动引起了绵阳市民的关注。从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到推进农村交通建设,绵阳一反常态,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推出40项民生项目,请群众来投票,以决定年度优秀民生项目的归属。

      从内部评选到公开投票,在这种变化背后,是绵阳对民生事业的全新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有感发展”,让老百姓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实实在在的方便,让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能够舒心、能够有幸福感。

      通过一项项“贴近”的民生项目,给群众带来真切的幸福感提升,也为绵阳带来“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的荣誉。而梳理全年民生“账单”发现,绵阳将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预算执行总额125.05亿元,占年初计划的110.04%,超额完成就业促进、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10项民生工程。

      群众下单 政府供货 自选民生项目让群众感受到变化

      幸福是什么?首先是你的诉求有人认真在听。

      2014年初,一场民生工程大讨论在绵阳展开,城市排涝排污、缓堵治堵、旧城改造……市政工程究竟该先建啥,绵阳请市民先说说看。这是继2014年以来,绵阳民生工程市政建设项目再次“敞开耳朵”,让市民出“点子”。

      在全力推进省级民生工程“规定动作”的同时,绵阳创造性地做好市级“自选项目”,推出了“群众下单、政府供货”的模式,2014年绵阳自选项目达到76个,较上年增加16个。

      从群众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下单,绵阳民生迎来理念的升级:努力实现从“无感增长”向“有感发展”跨越,让发展的成果,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实事变为群众的幸福感。

      说到做到,2014年绵阳市从一件件实事入手:有网友发帖称公交车站台等车的焦虑,之后不久全市171个带有电子站牌的公交车站“上岗”,几路公交车在此停靠、还有多远到站都一目了然;有群众反映身边文化生活太单调,绵阳启动“绵州大舞台”,只需10元或20元的票价,川剧、歌舞、魔术等文化表演随便看……

      变化发生在身边,感动留在心间。在这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上,发展成果真切落到群众身上,真正实现一种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感发展”。

      加大投入 精准建设 从最迫切、最基础的民生项目入手

      对于民生项目,财政并不宽裕的绵阳却很舍得。

      2013年年初,通过压缩市级部门行政经费,绵阳为一线环卫工人涨工资。这一温暖人心的举动,也为今后绵阳民生工程奠定了基调:将更多的“真金白银”用于民生改善。

      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时候,2014年绵阳民生工程总投入却不降反增,共计投入125.05亿元,占年初计划的110.04%,比上年增长24.53%。其中,绵阳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群众投工投劳、个人缴费、社会捐赠、企业自筹等其他资金累计投入51.44亿元,为民生工程高效实施夯实了资金保障。

      民生建设,舍得花钱,更要花到刀刃上。

      在2014年度优秀民生项目评选中,不出预料,大气环境治理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排名很靠前——群众将生态环境的变化看在眼里。

      对于生态,绵阳有着清醒的认识:良好的生态是最基本的民生,不仅仅关乎城市形象,更与每位市民的健康息息相关。

      由此,绵阳开展了针对空气和水的系列战役:从治理平政河入手,开展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绵阳主要流域出境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为让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绵阳一方面疏通出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严禁秸秆焚烧,连续两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都达到95%,2014年小春收割季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00%……

      2014年冬季,大批来自北方的候鸟来到绵阳水域过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色,成为绵阳市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严格考核 多元监督 用实在的变化来赢得群众认可

      2014年11月23日,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再次来到绵阳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真情面对面》特别节目录制现场,与200多名热心市民互动交流,面对面解答大家反映的有关社会保障、大学生创业就业、加强幼儿教育等民生问题。

      对民生工程是否满意?群众现场就可以提问并打分,这让很多市民心里很踏实。更进一步,绵阳出台了《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办法》,专门聘请了25名市民,担任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负责收集民生工程信息、分片督查、明察暗访。

      在监督之外,绵阳民生工程选择的是“用变化说话”,2014年一年里,绵阳民生工程惠及百万名市民,深入到每一位群众身边。

      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饭碗”多起来,2014年绵阳进一步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吸纳大学生创业团队落户。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047人,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06.77%,全市接受大学毕业生1.4万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增长幅度分别为90%和49.44%。

      为让百姓病有所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绵阳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减轻群众负担1.2亿元,免费为5000名困难职工体检、免费为8.56万名城乡居民接种乙肝疫苗……

      倾听群众民生诉求、办实事解决民生问题、将评判权交给群众……绵阳,以民生项目为支点,将发展成果变为群众身边真切的变化,全力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祖明远)

      民生热词

      27公里

      2014年绵阳建成绕江而行的10公里健康绿道,如今这条总长27公里的健康绿道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

      老市委大院

      2014年9月10日,绵阳市委决定,放弃拍卖位于绵阳城区黄金地段的原绵阳市委机关场地,将这一地块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支持绵阳一中发展,一部分用于建设市民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和开发配套。

      中国最幸福城市

      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等举办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绵阳获评“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成为四川省唯一上榜城市。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