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 攀西阳光引游人

  • 2014年0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鸟儿翩飞的邛海边,游客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留影纪念。

     

      两个彝家姑娘观看凉山彝家新寨新生活图片展

     

      群众在观看书画摄影展

     

      沈阳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攀枝花市民在市中心广场逛庙会

     

      载客出船游邛海

      

      拜年对象:凉山州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村支书何光明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夜

      拜年记者:徐登林过年地点:南充市高坪区

      无电村自办“春晚”迎光明

      【过年故事】

      1月30日晚,当记者好不容易拨通凉山州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村支书何光明的电话时,已是23时许了,对于来自千里之外南充市高坪区的除夕拜年电话,何光明言语中明显流露出“诧异”,但他仍代表村里29户村民,表达了过第一个“光明除夕”的喜悦之情。

      凉山州是我省无电户最多地区,按照国家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凉山州计划在2013年至2015年投入26.74亿元,解决37.4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木里县是凉山州无电户最多地区,2013年至2014年,木里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近8亿元,解决23个乡镇和牧场、74个行政村、15602户无电家庭用电问题。

      李子坪乡黄泥巴村通电是木里县今年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一号工程”。“这里山高谷深,林密路陡,雪积冰覆,栽杆架线十分困难。”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何永祥介绍,为了确保黄泥巴村按计划在春节前通电,公司派出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队长马永祥带领下,服务队全体共产党员宣誓:将光明按时抬进黄泥巴村。

      2014年1月30日是黄泥巴村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该村29户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村民家通了电。为了庆祝通电,该村29户居民自编自演,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晚”,同时邀请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参加。

      黄泥巴村世居彝、藏、汉等多个民族,以彝族为主。何光明介绍,彝族人过彝族年,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彝族年为3天。“以前,彝族年热闹程度超过了春节,但近年来,随着外出上学、打工、上班的年轻人增多,春节也闹热起来。”何光明说,今年,许多家庭首次用上电,村民决定要把春节过得更加喜庆热闹。

      1月30日14时到18时,黄泥巴村能歌善舞的彝族、藏族、汉族姑娘和小伙子们争相表演了自己的“绝活”,黄泥巴村的“春晚”逐渐达到高潮。最后,乡亲们点起火把,邀请身边的电工师傅,跳起达体舞,快乐四溢。“19时,欢庆完毕的村民们各自扶老带幼往家赶,准备观看央视春晚。”何光明说,从此以后,黄泥巴村将告别松明和微水电,走进光明的新时代。

      跟何光明拜年交流结束,记者所在的居民小区响起震耳欲聋的炮仗声,索性起身与家人拿着早已置备好的工具,在阳台上放起烟花。爷婆辈们和女性家庭成员围着桌子包饺子。

      【习俗趣谈】

      在南充,人们有守岁的习俗,漫漫守岁夜,干点啥取乐?下棋一族算是“雅士”。在南充,这样的“雅士”很多。

      投“雅士”所好,南充市高坪区近年来在正月推出了象棋坝坝赛。今年正月初二,记者在高坪区安汉广场看见一个人坐在高居的主席台上,背对两张棋盘,手握麦克风,沉着地与另两人对弈,吸引了几百人围观。坊间传说,他就是守岁守出来的象棋高人林建忠,当天同时背弈两人仍然取得最后胜利。

      

      拜年对象:会东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局长徐飞

      拜年时间:2月4日,正月初五

      拜年记者:何勤华过年地点:凉山州会东县

      跳着“蹢脚舞”过新年

      【过年故事】

      “新年好。”2月4日下午,依头天约定,记者在会东县彩虹桥见到了忙碌中的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局长徐飞。

      不远处的会东县人和广场,由徐飞所在的会东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组织的不少群众正在跳“蹢脚舞”,欢快的音乐,轻盈的步伐,跳舞的群众十分投入。春节期间,会东县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2014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除民间舞蹈大家跳外,还有书画摄影展、民歌擂台赛等。

      “民间舞蹈以会东特色舞嘎且且撒勒舞为主,由于群众参与性强,在政府组织结束后,不少群众还自发组织。”徐飞说,嘎且且撒勒舞是流传在会东县民间的一种舞蹈,群众称为“蹢脚舞”,它从傈僳族群众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演变而来,脚步欢快轻盈,旋律婉转多变,通常以即兴编词、一人唱多人和的方式在茶余饭后、丰收喜庆、节日和嫁娶等场合表演。

      “凡是爱好民歌的群众,都可以登台献唱,向大家展示你的才艺。”2月3日11点,在民歌擂台赛现场,主持人刚宣布开始,就有不少群众登台献艺。精彩的山歌、小调对唱,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平时就喜欢唱山歌,我自己的音箱都玩坏两个了。”来自会东县双堰乡的陈兴祥老伯告诉记者,自己是个民歌爱好者,平时每天可以参加两场“民歌赛”:上午十一二点可以唱到下午四点,晚上六七点唱到九点左右才结束。

      来自该县乌东德镇的袁代会大姐也是一名唱山歌的“高手”,在对唱中,连续换了三个搭档,才放下话筒休息。“别人去歌城唱歌还得花钱,我们在这里免费唱,观众还挺多。”袁大姐骄傲地说,在广场上唱民歌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参与的广泛性,任何人只要想唱都可以来唱两曲,图个自娱自乐。

      徐飞除了组织春节文化活动,还在思考“蹢脚舞”编创的后期相关工作。原来,随着县内外群众交流密切,“蹢脚舞”逐渐传播开去,但由于舞风粗犷、豪放,步伐快,一些群众难以接受。

      徐飞说,为了让更多群众喜欢上“蹢脚舞”,会东县文化部门正在开展“蹢脚舞”重新编创工作,聘请国家级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家,针对嘎且且撒勒舞独特的脚法,编创会东傈僳族“蹢脚舞”系列第一辑共13支舞曲。目前编创工作进展顺利,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今年五六月完成后向群众推广。

      【习俗趣谈】

      在会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全家出动打扫房屋的习俗,家人一起,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清洗各种器具和衣服被褥,以迎接新年。

      一些地方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的说法,许多人家在除夕当晚打扫房屋,并把垃圾倾倒在外,第二天,尽量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即便有垃圾,也不会清扫。也有大年初一财不外流的说法,即当天不花钱,预示整年会有一个丰厚的收入。

      祭祀亲人也是当地春节期间的习俗之一,许多人家在春节期间会到亲人坟墓祭拜、烧纸,或献上鲜花、水果。

      

      拜年对象:攀钢研究院加拿大籍专家缪辉俊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

      拜年记者:秦勇过年地点:资阳市

      加籍华人希望:有更多时间搞科研

      【过年故事】

      1月28日,攀钢研究院的加拿大籍钒钛技术专家缪辉俊回到了老家湖南省长沙市过年。1月30日,除夕,当记者拨通电话给他拜年时,只听见一阵隆隆的鞭炮声,他根本听不见记者的声音。

      过了好一阵子,电话那头才传来缪辉俊清晰的声音:“不好意思,刚才家里放鞭炮。”

      缪辉俊介绍,每年浏阳县生产的鞭炮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长沙人对过年放鞭炮情有独钟。

      放完鞭炮,紧接着就是吃年夜饭。吃饭前,老人们会给小辈们发红包。缪辉俊自然领到了父亲给的红包。“今年妹妹也从美国回来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很是热闹。”缪辉俊笑着说。

      作为我省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缪辉俊去年2月辞去海外的工作来到攀枝花,并与攀钢研究院签约3年,进行六大项目的生产技术攻关研究。

      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钒钛资源,但这些钛矿资源含有过高的杂质元素,同时它们的颗粒度太细,不能完全适合于目前流行的传统氯化法钛白生产工艺。

      缪辉俊曾在国外大型专业采矿冶金公司从事钛铁矿冶炼和氯化法钛白原料深加工及中试工作,有直接相关和全面的工艺技术开发研究经验。

      目前,攀钢研究院已经和国家科技部建立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将以这个实验室为平台,组建扩充钛资源开发团队,培养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共同打造和建设一流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缪辉俊说。眼下,攀钢研究院在低温氯化和流态化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中试工作。

      新的一年,缪辉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打通基于攀枝花钛铁矿资源的氯化钛白原料生产加工工艺整个流程,研制生产工艺所需的关键设备和系统,优化生产工艺条件和操作规程,使攀枝花的钛原料可以适合于环保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工艺;开创独特且完全适合于攀枝花钛矿资源的超细颗粒钛铁矿低温氯化钛白生产技术,同时申报专利知识产权。

      缪辉俊告诉记者,这两项技术相结合可以完全保证国家对于攀西地区巨大的钛矿资源开发要求,同时打破国外对氯化钛白生产技术及工艺设备的封锁。

      但他也坦言,回国一年,由于家人还在加拿大,难免会经常来往于中加两国之间,投入科研的时间有所减少。同时,他也希望尽量少参加各种无关紧要的会议,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习俗趣谈】

      在资阳,除夕晚上12点,放鞭炮,意寓“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意寓“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汤圆还有另一层意寓“元宝”,吃了汤圆,表示新年里财源滚滚。

      早晨吃了汤圆人们纷纷出门逛耍。如果是爬山或逛公园,会有很多人捡柴火或捡几根木棒,意寓“捡财”,意寓在新年里招财进宝。

      如果大年初一人们路过菜地,顺手牵羊在菜地里摘青菜,也不要大惊小怪。这意寓“偷青,在新的一年里清清静静,没有任何事端。”

      肆

      拜年对象:春节坚守岗位的攀钢辽宁籍工人单鑫

      拜年时间:1月31日,正月初一

      拜年记者:张通过年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东北老乡难回老家过年

      【过年故事】

      “老乡,过年好,给你拜年了!”1月31日,正月初一,记者在家乡辽宁沈阳连线仍在坚守岗位的攀钢辽宁籍工人单鑫。电话这头,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冬;电话那头,艳阳高照春意盎然。

      浓浓的东北口音让25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显得并不遥远。提到过年,单鑫脑海中浮现起对家乡的美好回忆。20年前,13岁的单鑫离开辽宁鞍山,随父母一起迁居攀枝花,每隔六七年才回一次东北老家。

      单鑫说,攀枝花是个移民城市,经常能听见熟悉的东北口音,还可以吃到正宗的家乡菜。

      如今,单鑫一家依然保持着老家的过年习惯,吃饺子、放鞭炮、赏花灯……样样不落。每到除夕,单鑫全家就一起动手包饺子,除夕夜吃一顿,大年初一吃一顿,初五“破五”还要吃上一顿。

      今年,单鑫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都不能在家过年了。作为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冷轧厂镀锌作业区丙作业区1号连退线班班长,他要在过年期间坚守岗位,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

      由于工作负责、成绩突出,单鑫被评为2013年度厂里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这令他颇感自豪。“我的工作很平凡,也很枯燥,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坚定了信念:工作一定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比单鑫幸运的是,记者每年春节都能回家过年。正月初七,位于沈阳市中街的盛京庙会灯会灯光璀璨,人头攒动,2万多盏充满民俗风情的彩灯和500个走马灯竞相闪耀,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传统的年味。

      温暖如春的攀枝花也有一番别致景象。在米易,75个灯组将县城装扮得流光溢彩、绚丽夺目,游客们在造型各异的灯组前驻足观赏,灯会现场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单鑫在正月初六带着父母妻儿到米易赏灯。“希望家乡和攀枝花都越来越漂亮,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单鑫说。

      【习俗趣谈】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不少人习惯在众多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花生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伍

      拜年对象:盐源县平川镇平川村外出务工人员王拉拉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2月4日,正月初五

      拜年记者:钟美兰过年地点:广东省南雄县

      打工者劝在家伙伴好好读书

      除夕夜外面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记者拨通了盐源县平川镇平川村王拉拉的电话,他此时正在深圳,要2月1日才回四川老家。联接我们的,是共同的“广东”情结。

      王拉拉今年20岁,从18岁开始外出务工,在广东东莞、惠州和深圳都呆过,一直在流水线上做普工,目前从事手机配件生产工作,平时娱乐主要是在宿舍用手机上网。

      厂里放假,汉族同事都回家了,剩下的都是彝族老乡,“今天毕竟是除夕,我们打算每人凑200元出去K歌。”王拉拉说,他要出门了,回家再聊。雀跃之情,通过电话传了过来。

      初五傍晚,记者再次拨通了王拉拉的电话,“回来就啥子都不想干,就想待在家里。”王拉拉说,他于3日回到家,与彝族年相比,春节年味没那么浓,不过,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家乡渐渐兴起发红包的习俗。

      与汉族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不一样,彝族人的红包发给年龄相仿的好友。王拉拉说,目前为止,他已经收到200元红包,但他给朋友已发了500元。

      当天中午,王拉拉和20多个好友一起到饭店吃饭。“大家都在问,外面打工好不好?挣不挣钱?”王拉拉告诉记者,打了两年工,很后悔当初没再多学点,光凭初中毕业证很难找到好工作。“我都劝在读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是出路。”

      新的一年,王拉拉准备留在家乡学习种地,经营好家里的苹果和花椒。

      【习俗趣谈】

      狮子抢“青”,是广东省南雄县农村的拜年习俗,抢“青”队伍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子自愿组成。

      抢“青”,是指在舞狮的同时,将每家每户的悬挂大门的“青”吞入狮子腹中,将“青”取出,“青”中的红包归入村委会,用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陆

      拜年对象:在攀枝花过年的“候鸟老人”曹立林一家

      拜年时间:2月1日,正月初二拜年记者:刘旭过年地点:攀枝花市

      “候鸟族”爱上阳光年味

      【过年故事】

      “天天晒太阳,老毛病不再犯,过年越来越开心。”

      “长假陪父母爬山、逛街,应酬少了,亲情浓了。”

      2月1日傍晚,夕阳西下,攀枝花市仁和区西蜀阳光大酒店茶坊内笑声阵阵。携远道而来的儿子、儿媳和孙女登山归来,“候鸟老人”曹立林、陈秀珍夫妇意犹未尽,邀“候鸟老友”刘义彬、左绍和入座,跟记者摆起了这几年在他乡过年的“龙门阵”。

      “攀枝花冬天的阳光太巴适了,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在这里过年喽!”尽管已做了三度冬来春去的“候鸟”,曹立林还是像第一次在攀枝花过年时一样兴奋。

      曹立林年届八旬,陈秀珍今年75岁,老两口都是雅安汉源人,退休后迁居成都,跟儿子一家人相伴十几年。随着两人年事渐高,每到阴冷的冬天,吃药打针成了“家常便饭”。

      2011年11月中旬,追随两名老朋友,曹立林夫妇加入了追逐攀枝花冬日暖阳的“候鸟族”队伍,一直呆到2012年正月十五过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老两口的“年”从此改变。最近这三年,眼见父亲身上的顽疾复发的次数越来越少,全家人都很开心。“孝敬老人,送啥都不如送健康。阳光就是我们送给双亲最好的过年礼。”儿子曹锋乐呵呵地说。

      今年春节前几天,曹锋打来电话说要提前来攀过年,曹立林、陈秀珍喜出望外。腊月二十九晚饭过后,老两口早早地守在酒店门口,眼巴巴地盼着儿子一家的到来。

      1月29日,曹锋夫妇携女儿驱车来到酒店时已是20点过,却仍能感受到攀枝花的冬日热情,感受到父母身上散发出的阳光气息。“很高兴为父母找到了冬季养生的好地方。”曹锋感慨地说,以往过年,他们都会给老人送吃送穿送“孝心钱”,变着花样让老人开心过节。然而,父亲的慢性支气管炎一遇降温就发作,严重时还会引发肺炎住进医院。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为老人身体担忧中度过的。

      “父母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过年。”他说,自从双亲选择在攀枝花过年,他和妻女的“年”也悄然改变。

      以往过年,迎来送往的应酬多,曹锋一家要大年初二甚至初三才能来到父母身边。今年过年,应酬明显减少,他终于实现了到攀枝花陪二老辞旧迎新的愿望。

      除夕之夜,曹老夫妇的房间里欢声笑语不断,三代人同堂边看春晚边守岁。老人把压岁钱发到孙女手中,曹锋夫妇和女儿则为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过年礼。

      在攀3天,曹锋和妻女每天早晨都陪老两口逛河滨公园或附近乡村,享受冬日暖阳,领略田园风光,下午则在酒店陪老人聊天和娱乐。晚饭后,全家老小就邀约“候鸟邻居”一起去登山。这个春节,曹家三代人在他乡再一次享受轻松惬意的浓情时光。

      【习俗趣谈】

      攀枝花是三线建设催生的著名移民城,99%以上的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东西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久而久之,移民城百姓家庭的年夜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混搭”风景,川菜与水饺一起上桌、八方美食群英荟萃。

      移民城的迎春文化活动也流行“混搭”,龙灯和板凳龙齐舞,北狮与南狮争雄,“散打”跟相声较劲,京戏川戏同台,交响乐民族风竞艳……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看得人眼花缭乱。

      

      拜年对象:邛海游船公司游船队队长王忠华

      拜年时间:2月5日,正月初六

      拜年记者:吴梦琳过年地点:凉山州西昌市

      过年游客多游船不停歇

      【过年故事】

      “春节期间,从早忙到晚,基本上歇不到。”2月5日16时,记者在西昌邛海“梦里水乡”湿地见到邛海游船公司游船队队长王忠华时,皮肤黝黑的他正忙着翻看当天的出船记录,听到记者说明拜年来意后,立即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过年,要么在家里休息,要么串门走亲戚,现在过年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春节这几天,西昌天气好、阳光足,外地游客多,游船队队员全员上阵,每天都要接待上万人。

      王忠华一家住在西昌市西郊乡海滨村,过去靠养鱼、种地和在邛海上划船载客谋生。2010年,西昌邛海湿地二期“梦里水乡”开工建设,他家成了拆迁户;2011年6月,占地2600亩的“梦里水乡”正式建成开园,西昌市成立了游船公司,规范了邛海观光游船,王忠华和另外10余人成为公司第一批员工,持证上岗;2013年8月,拆迁户回迁,王忠华全家迁回“梦里水乡”湿地附近的海门渔村,一家5口分到2套105平方米和2套70平方米的住房,以及总面积100平方米的门市,门市以后将交由物管公司统一招租,年底分红。

      如今,王忠华一家都过起了按时上下班的日子。村里不少人都在景区工作,成为家门口上班一族。“邛海湿地打造,让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王忠华说,在游船公司工作,不用像以前一样违规操作了,下了班吃完晚饭一家人还可以逛湿地公园,“每天打开窗就能看见邛海,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湿地建好后,逢年过节邛海就成了旅游旺地,平时游船队只有几个人轮流值班,过年这几天,除了22名正式员工全部上岗外,公司还外聘了9个帮手,每天每人出船数也由两三趟增加到七八趟,但都还有点忙不过来,公司给每个人发了加班工资。

      记者望去,邛海上,十几个挂着过节红灯笼的木筏和小木船飘飘荡荡,与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红花绿草融为一体,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站在船头划着小船,游客们拿着相机拍下难忘的景致。

      正说着,一名同事来找王忠华帮忙,他拉起绳索,麻利地跳上一艘小木船,划进了芦苇深处。

      【习俗趣谈】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对于彝家人来说,最闹热的节日是彝族年,但随着凉山的对外开放,农历春节也越过越喜庆。

      除夕当天,小孩子们都要洗个热水澡,以便正月初一好穿新衣。过去,由于生活环境艰苦,洗澡、穿新衣对于很多彝族小孩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但现在,依靠彝家新寨建设、免费太阳能工程、扶贫产业开发……洗热水澡、穿新衣服,也成为了彝家小孩的过节习俗。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马年春节 攀西阳光引游人

  • 2014年0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鸟儿翩飞的邛海边,游客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留影纪念。

     

      两个彝家姑娘观看凉山彝家新寨新生活图片展

     

      群众在观看书画摄影展

     

      沈阳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攀枝花市民在市中心广场逛庙会

     

      载客出船游邛海

      

      拜年对象:凉山州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村支书何光明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夜

      拜年记者:徐登林过年地点:南充市高坪区

      无电村自办“春晚”迎光明

      【过年故事】

      1月30日晚,当记者好不容易拨通凉山州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村支书何光明的电话时,已是23时许了,对于来自千里之外南充市高坪区的除夕拜年电话,何光明言语中明显流露出“诧异”,但他仍代表村里29户村民,表达了过第一个“光明除夕”的喜悦之情。

      凉山州是我省无电户最多地区,按照国家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凉山州计划在2013年至2015年投入26.74亿元,解决37.4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木里县是凉山州无电户最多地区,2013年至2014年,木里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近8亿元,解决23个乡镇和牧场、74个行政村、15602户无电家庭用电问题。

      李子坪乡黄泥巴村通电是木里县今年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一号工程”。“这里山高谷深,林密路陡,雪积冰覆,栽杆架线十分困难。”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总经理何永祥介绍,为了确保黄泥巴村按计划在春节前通电,公司派出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队长马永祥带领下,服务队全体共产党员宣誓:将光明按时抬进黄泥巴村。

      2014年1月30日是黄泥巴村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该村29户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村民家通了电。为了庆祝通电,该村29户居民自编自演,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晚”,同时邀请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参加。

      黄泥巴村世居彝、藏、汉等多个民族,以彝族为主。何光明介绍,彝族人过彝族年,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彝族年为3天。“以前,彝族年热闹程度超过了春节,但近年来,随着外出上学、打工、上班的年轻人增多,春节也闹热起来。”何光明说,今年,许多家庭首次用上电,村民决定要把春节过得更加喜庆热闹。

      1月30日14时到18时,黄泥巴村能歌善舞的彝族、藏族、汉族姑娘和小伙子们争相表演了自己的“绝活”,黄泥巴村的“春晚”逐渐达到高潮。最后,乡亲们点起火把,邀请身边的电工师傅,跳起达体舞,快乐四溢。“19时,欢庆完毕的村民们各自扶老带幼往家赶,准备观看央视春晚。”何光明说,从此以后,黄泥巴村将告别松明和微水电,走进光明的新时代。

      跟何光明拜年交流结束,记者所在的居民小区响起震耳欲聋的炮仗声,索性起身与家人拿着早已置备好的工具,在阳台上放起烟花。爷婆辈们和女性家庭成员围着桌子包饺子。

      【习俗趣谈】

      在南充,人们有守岁的习俗,漫漫守岁夜,干点啥取乐?下棋一族算是“雅士”。在南充,这样的“雅士”很多。

      投“雅士”所好,南充市高坪区近年来在正月推出了象棋坝坝赛。今年正月初二,记者在高坪区安汉广场看见一个人坐在高居的主席台上,背对两张棋盘,手握麦克风,沉着地与另两人对弈,吸引了几百人围观。坊间传说,他就是守岁守出来的象棋高人林建忠,当天同时背弈两人仍然取得最后胜利。

      

      拜年对象:会东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局长徐飞

      拜年时间:2月4日,正月初五

      拜年记者:何勤华过年地点:凉山州会东县

      跳着“蹢脚舞”过新年

      【过年故事】

      “新年好。”2月4日下午,依头天约定,记者在会东县彩虹桥见到了忙碌中的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局长徐飞。

      不远处的会东县人和广场,由徐飞所在的会东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旅游局组织的不少群众正在跳“蹢脚舞”,欢快的音乐,轻盈的步伐,跳舞的群众十分投入。春节期间,会东县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2014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除民间舞蹈大家跳外,还有书画摄影展、民歌擂台赛等。

      “民间舞蹈以会东特色舞嘎且且撒勒舞为主,由于群众参与性强,在政府组织结束后,不少群众还自发组织。”徐飞说,嘎且且撒勒舞是流传在会东县民间的一种舞蹈,群众称为“蹢脚舞”,它从傈僳族群众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演变而来,脚步欢快轻盈,旋律婉转多变,通常以即兴编词、一人唱多人和的方式在茶余饭后、丰收喜庆、节日和嫁娶等场合表演。

      “凡是爱好民歌的群众,都可以登台献唱,向大家展示你的才艺。”2月3日11点,在民歌擂台赛现场,主持人刚宣布开始,就有不少群众登台献艺。精彩的山歌、小调对唱,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平时就喜欢唱山歌,我自己的音箱都玩坏两个了。”来自会东县双堰乡的陈兴祥老伯告诉记者,自己是个民歌爱好者,平时每天可以参加两场“民歌赛”:上午十一二点可以唱到下午四点,晚上六七点唱到九点左右才结束。

      来自该县乌东德镇的袁代会大姐也是一名唱山歌的“高手”,在对唱中,连续换了三个搭档,才放下话筒休息。“别人去歌城唱歌还得花钱,我们在这里免费唱,观众还挺多。”袁大姐骄傲地说,在广场上唱民歌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参与的广泛性,任何人只要想唱都可以来唱两曲,图个自娱自乐。

      徐飞除了组织春节文化活动,还在思考“蹢脚舞”编创的后期相关工作。原来,随着县内外群众交流密切,“蹢脚舞”逐渐传播开去,但由于舞风粗犷、豪放,步伐快,一些群众难以接受。

      徐飞说,为了让更多群众喜欢上“蹢脚舞”,会东县文化部门正在开展“蹢脚舞”重新编创工作,聘请国家级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家,针对嘎且且撒勒舞独特的脚法,编创会东傈僳族“蹢脚舞”系列第一辑共13支舞曲。目前编创工作进展顺利,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今年五六月完成后向群众推广。

      【习俗趣谈】

      在会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全家出动打扫房屋的习俗,家人一起,将房屋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清洗各种器具和衣服被褥,以迎接新年。

      一些地方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的说法,许多人家在除夕当晚打扫房屋,并把垃圾倾倒在外,第二天,尽量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即便有垃圾,也不会清扫。也有大年初一财不外流的说法,即当天不花钱,预示整年会有一个丰厚的收入。

      祭祀亲人也是当地春节期间的习俗之一,许多人家在春节期间会到亲人坟墓祭拜、烧纸,或献上鲜花、水果。

      

      拜年对象:攀钢研究院加拿大籍专家缪辉俊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

      拜年记者:秦勇过年地点:资阳市

      加籍华人希望:有更多时间搞科研

      【过年故事】

      1月28日,攀钢研究院的加拿大籍钒钛技术专家缪辉俊回到了老家湖南省长沙市过年。1月30日,除夕,当记者拨通电话给他拜年时,只听见一阵隆隆的鞭炮声,他根本听不见记者的声音。

      过了好一阵子,电话那头才传来缪辉俊清晰的声音:“不好意思,刚才家里放鞭炮。”

      缪辉俊介绍,每年浏阳县生产的鞭炮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长沙人对过年放鞭炮情有独钟。

      放完鞭炮,紧接着就是吃年夜饭。吃饭前,老人们会给小辈们发红包。缪辉俊自然领到了父亲给的红包。“今年妹妹也从美国回来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很是热闹。”缪辉俊笑着说。

      作为我省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缪辉俊去年2月辞去海外的工作来到攀枝花,并与攀钢研究院签约3年,进行六大项目的生产技术攻关研究。

      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钒钛资源,但这些钛矿资源含有过高的杂质元素,同时它们的颗粒度太细,不能完全适合于目前流行的传统氯化法钛白生产工艺。

      缪辉俊曾在国外大型专业采矿冶金公司从事钛铁矿冶炼和氯化法钛白原料深加工及中试工作,有直接相关和全面的工艺技术开发研究经验。

      目前,攀钢研究院已经和国家科技部建立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将以这个实验室为平台,组建扩充钛资源开发团队,培养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共同打造和建设一流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缪辉俊说。眼下,攀钢研究院在低温氯化和流态化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中试工作。

      新的一年,缪辉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打通基于攀枝花钛铁矿资源的氯化钛白原料生产加工工艺整个流程,研制生产工艺所需的关键设备和系统,优化生产工艺条件和操作规程,使攀枝花的钛原料可以适合于环保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工艺;开创独特且完全适合于攀枝花钛矿资源的超细颗粒钛铁矿低温氯化钛白生产技术,同时申报专利知识产权。

      缪辉俊告诉记者,这两项技术相结合可以完全保证国家对于攀西地区巨大的钛矿资源开发要求,同时打破国外对氯化钛白生产技术及工艺设备的封锁。

      但他也坦言,回国一年,由于家人还在加拿大,难免会经常来往于中加两国之间,投入科研的时间有所减少。同时,他也希望尽量少参加各种无关紧要的会议,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习俗趣谈】

      在资阳,除夕晚上12点,放鞭炮,意寓“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意寓“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汤圆还有另一层意寓“元宝”,吃了汤圆,表示新年里财源滚滚。

      早晨吃了汤圆人们纷纷出门逛耍。如果是爬山或逛公园,会有很多人捡柴火或捡几根木棒,意寓“捡财”,意寓在新年里招财进宝。

      如果大年初一人们路过菜地,顺手牵羊在菜地里摘青菜,也不要大惊小怪。这意寓“偷青,在新的一年里清清静静,没有任何事端。”

      肆

      拜年对象:春节坚守岗位的攀钢辽宁籍工人单鑫

      拜年时间:1月31日,正月初一

      拜年记者:张通过年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东北老乡难回老家过年

      【过年故事】

      “老乡,过年好,给你拜年了!”1月31日,正月初一,记者在家乡辽宁沈阳连线仍在坚守岗位的攀钢辽宁籍工人单鑫。电话这头,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冬;电话那头,艳阳高照春意盎然。

      浓浓的东北口音让25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显得并不遥远。提到过年,单鑫脑海中浮现起对家乡的美好回忆。20年前,13岁的单鑫离开辽宁鞍山,随父母一起迁居攀枝花,每隔六七年才回一次东北老家。

      单鑫说,攀枝花是个移民城市,经常能听见熟悉的东北口音,还可以吃到正宗的家乡菜。

      如今,单鑫一家依然保持着老家的过年习惯,吃饺子、放鞭炮、赏花灯……样样不落。每到除夕,单鑫全家就一起动手包饺子,除夕夜吃一顿,大年初一吃一顿,初五“破五”还要吃上一顿。

      今年,单鑫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都不能在家过年了。作为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冷轧厂镀锌作业区丙作业区1号连退线班班长,他要在过年期间坚守岗位,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

      由于工作负责、成绩突出,单鑫被评为2013年度厂里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这令他颇感自豪。“我的工作很平凡,也很枯燥,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坚定了信念:工作一定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比单鑫幸运的是,记者每年春节都能回家过年。正月初七,位于沈阳市中街的盛京庙会灯会灯光璀璨,人头攒动,2万多盏充满民俗风情的彩灯和500个走马灯竞相闪耀,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传统的年味。

      温暖如春的攀枝花也有一番别致景象。在米易,75个灯组将县城装扮得流光溢彩、绚丽夺目,游客们在造型各异的灯组前驻足观赏,灯会现场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单鑫在正月初六带着父母妻儿到米易赏灯。“希望家乡和攀枝花都越来越漂亮,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单鑫说。

      【习俗趣谈】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不少人习惯在众多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花生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伍

      拜年对象:盐源县平川镇平川村外出务工人员王拉拉

      拜年时间:1月30日,除夕;2月4日,正月初五

      拜年记者:钟美兰过年地点:广东省南雄县

      打工者劝在家伙伴好好读书

      除夕夜外面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记者拨通了盐源县平川镇平川村王拉拉的电话,他此时正在深圳,要2月1日才回四川老家。联接我们的,是共同的“广东”情结。

      王拉拉今年20岁,从18岁开始外出务工,在广东东莞、惠州和深圳都呆过,一直在流水线上做普工,目前从事手机配件生产工作,平时娱乐主要是在宿舍用手机上网。

      厂里放假,汉族同事都回家了,剩下的都是彝族老乡,“今天毕竟是除夕,我们打算每人凑200元出去K歌。”王拉拉说,他要出门了,回家再聊。雀跃之情,通过电话传了过来。

      初五傍晚,记者再次拨通了王拉拉的电话,“回来就啥子都不想干,就想待在家里。”王拉拉说,他于3日回到家,与彝族年相比,春节年味没那么浓,不过,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家乡渐渐兴起发红包的习俗。

      与汉族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不一样,彝族人的红包发给年龄相仿的好友。王拉拉说,目前为止,他已经收到200元红包,但他给朋友已发了500元。

      当天中午,王拉拉和20多个好友一起到饭店吃饭。“大家都在问,外面打工好不好?挣不挣钱?”王拉拉告诉记者,打了两年工,很后悔当初没再多学点,光凭初中毕业证很难找到好工作。“我都劝在读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是出路。”

      新的一年,王拉拉准备留在家乡学习种地,经营好家里的苹果和花椒。

      【习俗趣谈】

      狮子抢“青”,是广东省南雄县农村的拜年习俗,抢“青”队伍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子自愿组成。

      抢“青”,是指在舞狮的同时,将每家每户的悬挂大门的“青”吞入狮子腹中,将“青”取出,“青”中的红包归入村委会,用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陆

      拜年对象:在攀枝花过年的“候鸟老人”曹立林一家

      拜年时间:2月1日,正月初二拜年记者:刘旭过年地点:攀枝花市

      “候鸟族”爱上阳光年味

      【过年故事】

      “天天晒太阳,老毛病不再犯,过年越来越开心。”

      “长假陪父母爬山、逛街,应酬少了,亲情浓了。”

      2月1日傍晚,夕阳西下,攀枝花市仁和区西蜀阳光大酒店茶坊内笑声阵阵。携远道而来的儿子、儿媳和孙女登山归来,“候鸟老人”曹立林、陈秀珍夫妇意犹未尽,邀“候鸟老友”刘义彬、左绍和入座,跟记者摆起了这几年在他乡过年的“龙门阵”。

      “攀枝花冬天的阳光太巴适了,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在这里过年喽!”尽管已做了三度冬来春去的“候鸟”,曹立林还是像第一次在攀枝花过年时一样兴奋。

      曹立林年届八旬,陈秀珍今年75岁,老两口都是雅安汉源人,退休后迁居成都,跟儿子一家人相伴十几年。随着两人年事渐高,每到阴冷的冬天,吃药打针成了“家常便饭”。

      2011年11月中旬,追随两名老朋友,曹立林夫妇加入了追逐攀枝花冬日暖阳的“候鸟族”队伍,一直呆到2012年正月十五过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老两口的“年”从此改变。最近这三年,眼见父亲身上的顽疾复发的次数越来越少,全家人都很开心。“孝敬老人,送啥都不如送健康。阳光就是我们送给双亲最好的过年礼。”儿子曹锋乐呵呵地说。

      今年春节前几天,曹锋打来电话说要提前来攀过年,曹立林、陈秀珍喜出望外。腊月二十九晚饭过后,老两口早早地守在酒店门口,眼巴巴地盼着儿子一家的到来。

      1月29日,曹锋夫妇携女儿驱车来到酒店时已是20点过,却仍能感受到攀枝花的冬日热情,感受到父母身上散发出的阳光气息。“很高兴为父母找到了冬季养生的好地方。”曹锋感慨地说,以往过年,他们都会给老人送吃送穿送“孝心钱”,变着花样让老人开心过节。然而,父亲的慢性支气管炎一遇降温就发作,严重时还会引发肺炎住进医院。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为老人身体担忧中度过的。

      “父母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过年。”他说,自从双亲选择在攀枝花过年,他和妻女的“年”也悄然改变。

      以往过年,迎来送往的应酬多,曹锋一家要大年初二甚至初三才能来到父母身边。今年过年,应酬明显减少,他终于实现了到攀枝花陪二老辞旧迎新的愿望。

      除夕之夜,曹老夫妇的房间里欢声笑语不断,三代人同堂边看春晚边守岁。老人把压岁钱发到孙女手中,曹锋夫妇和女儿则为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过年礼。

      在攀3天,曹锋和妻女每天早晨都陪老两口逛河滨公园或附近乡村,享受冬日暖阳,领略田园风光,下午则在酒店陪老人聊天和娱乐。晚饭后,全家老小就邀约“候鸟邻居”一起去登山。这个春节,曹家三代人在他乡再一次享受轻松惬意的浓情时光。

      【习俗趣谈】

      攀枝花是三线建设催生的著名移民城,99%以上的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东西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久而久之,移民城百姓家庭的年夜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混搭”风景,川菜与水饺一起上桌、八方美食群英荟萃。

      移民城的迎春文化活动也流行“混搭”,龙灯和板凳龙齐舞,北狮与南狮争雄,“散打”跟相声较劲,京戏川戏同台,交响乐民族风竞艳……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看得人眼花缭乱。

      

      拜年对象:邛海游船公司游船队队长王忠华

      拜年时间:2月5日,正月初六

      拜年记者:吴梦琳过年地点:凉山州西昌市

      过年游客多游船不停歇

      【过年故事】

      “春节期间,从早忙到晚,基本上歇不到。”2月5日16时,记者在西昌邛海“梦里水乡”湿地见到邛海游船公司游船队队长王忠华时,皮肤黝黑的他正忙着翻看当天的出船记录,听到记者说明拜年来意后,立即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过年,要么在家里休息,要么串门走亲戚,现在过年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春节这几天,西昌天气好、阳光足,外地游客多,游船队队员全员上阵,每天都要接待上万人。

      王忠华一家住在西昌市西郊乡海滨村,过去靠养鱼、种地和在邛海上划船载客谋生。2010年,西昌邛海湿地二期“梦里水乡”开工建设,他家成了拆迁户;2011年6月,占地2600亩的“梦里水乡”正式建成开园,西昌市成立了游船公司,规范了邛海观光游船,王忠华和另外10余人成为公司第一批员工,持证上岗;2013年8月,拆迁户回迁,王忠华全家迁回“梦里水乡”湿地附近的海门渔村,一家5口分到2套105平方米和2套70平方米的住房,以及总面积100平方米的门市,门市以后将交由物管公司统一招租,年底分红。

      如今,王忠华一家都过起了按时上下班的日子。村里不少人都在景区工作,成为家门口上班一族。“邛海湿地打造,让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王忠华说,在游船公司工作,不用像以前一样违规操作了,下了班吃完晚饭一家人还可以逛湿地公园,“每天打开窗就能看见邛海,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湿地建好后,逢年过节邛海就成了旅游旺地,平时游船队只有几个人轮流值班,过年这几天,除了22名正式员工全部上岗外,公司还外聘了9个帮手,每天每人出船数也由两三趟增加到七八趟,但都还有点忙不过来,公司给每个人发了加班工资。

      记者望去,邛海上,十几个挂着过节红灯笼的木筏和小木船飘飘荡荡,与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红花绿草融为一体,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站在船头划着小船,游客们拿着相机拍下难忘的景致。

      正说着,一名同事来找王忠华帮忙,他拉起绳索,麻利地跳上一艘小木船,划进了芦苇深处。

      【习俗趣谈】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对于彝家人来说,最闹热的节日是彝族年,但随着凉山的对外开放,农历春节也越过越喜庆。

      除夕当天,小孩子们都要洗个热水澡,以便正月初一好穿新衣。过去,由于生活环境艰苦,洗澡、穿新衣对于很多彝族小孩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但现在,依靠彝家新寨建设、免费太阳能工程、扶贫产业开发……洗热水澡、穿新衣服,也成为了彝家小孩的过节习俗。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0293297.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