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彝历新年 品时尚新风

  • 2014年11月27日 11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彝族姑娘着盛装

     

      欢欢喜喜抬火腿

     

      穿起新衣过新年

     

      猪膘赛上晒猪膘

     

      彝家美食坨坨肉

     

      杀了年猪好过年

      本土文娱爱好者登上节庆舞台;千人坨坨宴缩减规模,淡季出游更实惠——

      螺髻山下节俭风 杀猪不比多够吃就行

      过年地点:普格县螺髻山镇关注群体:彝族群众过年风尚:看表演,赛猪膘,去旅游

      11月23日10时许,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广场上已经围满了人,热闹的民俗活动表演正在进行。

      与往年的彝历年庆祝活动不同,今年,舞台的主角不再是从县外请来的专业演员,而是县内本土的文娱爱好者,演出的曲目也基本都是自己原创的。这样过节,不仅更加节俭,而且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热闹劲十足。

      本土“明星”登台献艺

      螺髻山镇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山脚下,一年一度的彝历年庆祝活动,吸引了不少周围村民和远方游客。

      今年的活动,主办权交给了镇上,为了节俭办节,活动主办方没有邀请专门的演出团队,从主持人到表演嘉宾,全部由当地群众担任。没有过多装饰,几支话筒、几个音响,原创的节目依然赢得现场掌声不断。

      吉翁伍力是普格县人,平时在外打工,过彝历年时才与家人团聚。听说彝历年节庆活动征集节目,他自告奋勇要登台表演马布独奏《马布情缘》。马布,又称布惹,是彝族独有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由竹子和牛角制作而成。吉翁伍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马布的爱好者,不仅会吹还会制作,自己表演用的马布就是父亲亲手制作的,吹的乐曲也是父亲写好的。

      穿着美丽的节日盛装的阿比么日杂,长得十分乖巧,现在19岁的她正在普格县中学读高二。有着一副天生好嗓子,阿比么日杂在普格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多次拿到一等奖。在彝历年节庆活动上,她演唱了两首原创乐曲。阿比么日杂说,以后她想成为专业歌手,现在这些表演对她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年猪吃多少杀多少

      过彝历年,杀年猪是必不可少的。阿都你拉今年在赛猪膘比赛中拿了第一名,他喂了4年的猪,已经有700多斤,今年专门在过年时宰杀了,猪膘有13.5厘米厚。虽然猪膘比赛竞争激烈,但一名叫海古的村民告诉记者,眼下村民杀猪都是估摸着来,吃好多杀好多,不会造成浪费。“以前生活紧,平时没有肉吃,就等着过年这一天,把最肥、最好的猪宰了,不仅自己家狠狠吃一顿,还要走亲串友地送猪肉。”海古说,现在不同了,家家户户平时都不缺肉吃,过年杀猪会计算着杀,够吃了就行,如有富余,村民就会拿到市场上去卖。

      彝历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过去每到这个时候,一些村子会摆起坝坝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宰牛杀羊、喝酒吃肉,嘴巴虽然享受了不少,但其实也浪费了不少。去年,凉山开始注重引导群众理性过节,适当控制宰牛杀羊杀猪的规模。今年,节俭之风更是吹遍彝家山寨,普格县螺髻山镇在往年彝历年上举行的千人坨坨宴,今年也大大缩减了规模。

      外出旅游成为新风尚

      虽然过年的习俗是回家团圆,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兴起,不少家庭也开始改变过年方式,利用彝历年假期外出旅游。

      彝历年假期间,西昌到成都加开了一对临时客车,但火车票仍旧紧张,既有从成都来西昌旅游和探亲的人,也有很多凉山到外地旅游、休假的人。“彝历年假期,其实是旅游淡季,现在出游价钱不贵,而且到景点也不用人挤人。”航天大道一家旅行社专门为凉山制定了彝历年旅游路线,成都、三亚、厦门、昆明都是凉山人彝历新年期间出行的热门地点,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出境游,到国外去感受异国风情。

      除了跟随旅行团出游,自驾游团队也逐渐庞大。今年彝历年,来自冕宁县的张国强一家,和亲戚一起到云南自驾游了一趟。张国强说:“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今年彝历年,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德昌县迎来的第四个彝历年

      离别库区安新家彝历新年照样喜气

      过年地点:德昌县关注群体: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搬迁群众过年风俗:杀年猪,吃坨坨肉,喝包谷酒华

      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又到来。今年彝历年,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德昌县迎来的第四个彝历年。从金沙江畔到安宁河边,彝历年过得怎样?彝族群众对现在的生活满不满意?11月19日,记者走进德昌县麻栗镇、阿月乡等地,探访库区搬迁群众的新年、新居、新生活。

      家家户户杀两头年猪

      清晨,一阵阵猪的嚎叫声响彻德昌县阿月乡阿月村十三组,虽然搬离了家乡,但搬迁群众的彝历年过得照样喜气。

      阿月村十三组村民全部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的搬迁群众,全组16户118人都是彝族。

      村民陈支且今年已经7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当记者刚走到他家两楼一底的新房门口,就听见他家院子里传出的欢笑声。村里的年轻人正在他家帮忙杀猪。杀年猪的顺序是有讲究的,村民要从村里男人辈分最高的那家开始杀猪,然后依次排着来。

      杀完年猪,陈支且端上美酒,招待这些来帮忙杀猪的人。欢声笑语中,年轻人跨出陈支且家的大门,往下一家赶去。

      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的过年猪都是200斤以上的大肥猪。而在一户村民家里,因为过年猪特别肥大,村民拿来了一杆能称重400斤的秤,想要称下这头过年猪的重量,结果未能如愿。阿月村十三组组长卢色合告诉记者,当天,他们组里家家户户都要杀两头过年猪。

      坨坨肉是彝历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在陈支且家,主客围坐在客厅里,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

      剩余的猪肉,一家人就会装成香肠,或制成腊肉。过两天,这腊肉就成了绝佳的拜年礼和回礼。原来,彝族过年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外出向亲友、长辈、家门拜年,“别看我们已经搬到德昌来了,过几天,金阳的亲戚还会带肉来给我们拜年,到时候,我们肯定也要选一块肉作为回礼给人家。”陈支且说。

      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下午三点,告别仍在为过年做准备的阿月村村民,记者前往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在村民陈日体家屋前,炉灶里已经烧起了柴火,架起了铁锅,煮上了肉,许多村民都被陈日体邀请到家里过年。

      在金阳,陈日体有50多亩地,其中30多亩种着青花椒,每年的收入很可观。搬到德昌以后,他面临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改变,但是,头脑活络的陈日体和村里的朋友一起,办起了规模养殖场。

      德昌县在县城周围条件最好的六所乡、麻栗镇、阿月乡选择了10个安置点,调整并落实2789亩土地,用于安置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搬迁群众迁入之前,该县就开展土地改造工程,对所有安置点的土地全部进行“小改大、薄改厚、痩改肥”。

      阿月村村民告诉记者,搬到德昌后,德昌县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都很关心,经常聘请州县农科局、畜牧局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大棚蔬菜、林果业、养殖业等生产技能培训。

      饭桌上,村民们吃着美味的坨坨肉,喝着陈日体从金阳买来的包谷酒,话着家常。“既然我已经搬到这里来了,我肯定会适应这里,让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陈日体说。

      民族文化为风光添内涵

      凉山深度挖掘“文化味”

      “早就听说普格县彝族年的庆祝活动很热闹,我们专门组队过来耍,参加完了还要去爬螺髻山。”11月23日,记者在普格县螺髻山镇彝历年庆祝活动现场,见到了来自会理县的蒋金华,她是当地“低碳户外联盟队”的,这次组织了三四十个人专程来耍。

      2011年,普格县一年一度的彝历年节庆活动开始“搬”到位于螺髻山山脚下的螺髻山镇,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品牌化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与螺髻山一样,也成为了普格县的一张旅游名片。事实上,不仅是普格,在凉山,开发文旅结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品牌化,已有多个实践。

      游客:民族风情为自然风景添魅力

      “螺髻山的风景很美,在山脚下观赏到这么有民族味道的表演,此行更有意思。”张超超说,他去过很多地方,与螺髻山相似的风景也见到过,但感觉这里仍然与众不同。

      自然风景因民族文化更有内涵,不只在螺髻山,对去过泸沽湖的游客来说,独特的摩梭风情,更是当地绕不开的情结。

      去过泸沽湖多次的游客方敏仍对那里情有独钟,每次到泸沽湖,都要背上二三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拍回的大量照片,大多都有当地人像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些人像,泸沽湖水可能就不会那么动人了。”方敏说。

      村民:参与有乐趣还能鼓腰包

      阿莫是普格县人,在螺髻山镇开了一家彝族餐厅,餐桌、餐椅、碗、勺,都是用的彝族漆器,彝历年当天,他家又挤得爆满。“平时周末生意也不错,很多从螺髻山上下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吃午饭。”阿莫说,坨坨肉和荞麦粑粑都很好卖,有很多游客点名要吃这个,品尝彝族餐。与阿莫一样,据螺髻山镇党委书记阿什舍聪介绍,依托螺髻山旅游景区,螺髻山镇也成了一个游客集散中心,当地居民很多开起餐馆、小卖部,腰包开始鼓起来。

      参与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除了可以发展旅游增加收入,对他们自己来说,更是一种乐趣。西昌市大箐乡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原生态民俗歌舞展演《彝山·彝韵》,在火把节、彝历年等重要节庆时,就会在白庙村的文化中心广场表演。

      “所有演员全部都是乡上的村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参加演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唱歌跳舞,想弘扬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次表演上,节目主持人说。

      政府:挖掘民俗元素让旅游更多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都是凉山的优势资源。文旅结合,凉山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今年上半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正式印发,凉山全境纳入其中。按照规划,凉山正在制定自己的发展专项规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围绕彝族文化、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传统民俗元素,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以及民族演艺、创意设计等产业。

      “现在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凉山州文化影视和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州上大力打造的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彝红》,结合演绎了当地红色历史故事和彝族文化,受到专家好评,作为唯一的一个市州级歌舞团剧目,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多个奖项。“《彝红》的演出,可能也会让更多的人想来看看彝海,这个歃血结盟的圣地究竟是什么样。”

      实际上,在每年的旅游推介会上,凉山都会推出一些自驾游的旅游路线,并赋予每条路线不同内涵,例如红色文化路线、彝区人文风情路线等。据了解,日前《凉山地名故事》已正式出版,书中不只是单纯介绍地名沿革,还突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

      主编走笔

      场面小了 年味没变

      近了,近了,眼前出现的热闹场景,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我们加快了脚步,向普格县螺髻山镇广场走去。

      11月23日,我们被彝历新年吸引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感受彝族群众过新年的喜悦和快乐。

      节目很热闹,据说往年都是由凉山歌舞团来倾情演出,今年演唱的、演奏的、祈福的,却都是普格县的本土“明星”。“腕”小了、少了,人们一样围满了舞台边、广场外,看得津津有味。

      “摄友”来得不少,转来转去地拍,略带怀念地向新来的游客介绍:“往年,这整条街都摆着长席宴,坐下来就吃!”而今,这里的长街静悄悄。猪膘大赛在小街上摆开十余米阵势,条条厚膘已看得外来游客连连喊稀奇,当地人说:“往年,这条街从头到尾都挂满猪膘肉,可热闹了。”就连餐馆的老板都说,往年吃午饭的客人要坐到街面上去。

      今年,场面小了、规模小了,年味却一点没变。彝族群众穿着新衣,说着吉祥话,和亲友一道庆祝新年,欢乐一点没少。丰富而不浪费,节俭而不寒酸,我们看到的彝族新年就像一位佳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充满着民族的魅力、文化的底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过彝历新年 品时尚新风

  • 2014年11月27日 11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彝族姑娘着盛装

     

      欢欢喜喜抬火腿

     

      穿起新衣过新年

     

      猪膘赛上晒猪膘

     

      彝家美食坨坨肉

     

      杀了年猪好过年

      本土文娱爱好者登上节庆舞台;千人坨坨宴缩减规模,淡季出游更实惠——

      螺髻山下节俭风 杀猪不比多够吃就行

      过年地点:普格县螺髻山镇关注群体:彝族群众过年风尚:看表演,赛猪膘,去旅游

      11月23日10时许,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广场上已经围满了人,热闹的民俗活动表演正在进行。

      与往年的彝历年庆祝活动不同,今年,舞台的主角不再是从县外请来的专业演员,而是县内本土的文娱爱好者,演出的曲目也基本都是自己原创的。这样过节,不仅更加节俭,而且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热闹劲十足。

      本土“明星”登台献艺

      螺髻山镇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山脚下,一年一度的彝历年庆祝活动,吸引了不少周围村民和远方游客。

      今年的活动,主办权交给了镇上,为了节俭办节,活动主办方没有邀请专门的演出团队,从主持人到表演嘉宾,全部由当地群众担任。没有过多装饰,几支话筒、几个音响,原创的节目依然赢得现场掌声不断。

      吉翁伍力是普格县人,平时在外打工,过彝历年时才与家人团聚。听说彝历年节庆活动征集节目,他自告奋勇要登台表演马布独奏《马布情缘》。马布,又称布惹,是彝族独有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由竹子和牛角制作而成。吉翁伍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马布的爱好者,不仅会吹还会制作,自己表演用的马布就是父亲亲手制作的,吹的乐曲也是父亲写好的。

      穿着美丽的节日盛装的阿比么日杂,长得十分乖巧,现在19岁的她正在普格县中学读高二。有着一副天生好嗓子,阿比么日杂在普格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上多次拿到一等奖。在彝历年节庆活动上,她演唱了两首原创乐曲。阿比么日杂说,以后她想成为专业歌手,现在这些表演对她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年猪吃多少杀多少

      过彝历年,杀年猪是必不可少的。阿都你拉今年在赛猪膘比赛中拿了第一名,他喂了4年的猪,已经有700多斤,今年专门在过年时宰杀了,猪膘有13.5厘米厚。虽然猪膘比赛竞争激烈,但一名叫海古的村民告诉记者,眼下村民杀猪都是估摸着来,吃好多杀好多,不会造成浪费。“以前生活紧,平时没有肉吃,就等着过年这一天,把最肥、最好的猪宰了,不仅自己家狠狠吃一顿,还要走亲串友地送猪肉。”海古说,现在不同了,家家户户平时都不缺肉吃,过年杀猪会计算着杀,够吃了就行,如有富余,村民就会拿到市场上去卖。

      彝历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过去每到这个时候,一些村子会摆起坝坝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宰牛杀羊、喝酒吃肉,嘴巴虽然享受了不少,但其实也浪费了不少。去年,凉山开始注重引导群众理性过节,适当控制宰牛杀羊杀猪的规模。今年,节俭之风更是吹遍彝家山寨,普格县螺髻山镇在往年彝历年上举行的千人坨坨宴,今年也大大缩减了规模。

      外出旅游成为新风尚

      虽然过年的习俗是回家团圆,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兴起,不少家庭也开始改变过年方式,利用彝历年假期外出旅游。

      彝历年假期间,西昌到成都加开了一对临时客车,但火车票仍旧紧张,既有从成都来西昌旅游和探亲的人,也有很多凉山到外地旅游、休假的人。“彝历年假期,其实是旅游淡季,现在出游价钱不贵,而且到景点也不用人挤人。”航天大道一家旅行社专门为凉山制定了彝历年旅游路线,成都、三亚、厦门、昆明都是凉山人彝历新年期间出行的热门地点,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出境游,到国外去感受异国风情。

      除了跟随旅行团出游,自驾游团队也逐渐庞大。今年彝历年,来自冕宁县的张国强一家,和亲戚一起到云南自驾游了一趟。张国强说:“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今年彝历年,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德昌县迎来的第四个彝历年

      离别库区安新家彝历新年照样喜气

      过年地点:德昌县关注群体: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搬迁群众过年风俗:杀年猪,吃坨坨肉,喝包谷酒华

      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又到来。今年彝历年,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德昌县迎来的第四个彝历年。从金沙江畔到安宁河边,彝历年过得怎样?彝族群众对现在的生活满不满意?11月19日,记者走进德昌县麻栗镇、阿月乡等地,探访库区搬迁群众的新年、新居、新生活。

      家家户户杀两头年猪

      清晨,一阵阵猪的嚎叫声响彻德昌县阿月乡阿月村十三组,虽然搬离了家乡,但搬迁群众的彝历年过得照样喜气。

      阿月村十三组村民全部是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的搬迁群众,全组16户118人都是彝族。

      村民陈支且今年已经7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当记者刚走到他家两楼一底的新房门口,就听见他家院子里传出的欢笑声。村里的年轻人正在他家帮忙杀猪。杀年猪的顺序是有讲究的,村民要从村里男人辈分最高的那家开始杀猪,然后依次排着来。

      杀完年猪,陈支且端上美酒,招待这些来帮忙杀猪的人。欢声笑语中,年轻人跨出陈支且家的大门,往下一家赶去。

      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的过年猪都是200斤以上的大肥猪。而在一户村民家里,因为过年猪特别肥大,村民拿来了一杆能称重400斤的秤,想要称下这头过年猪的重量,结果未能如愿。阿月村十三组组长卢色合告诉记者,当天,他们组里家家户户都要杀两头过年猪。

      坨坨肉是彝历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在陈支且家,主客围坐在客厅里,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

      剩余的猪肉,一家人就会装成香肠,或制成腊肉。过两天,这腊肉就成了绝佳的拜年礼和回礼。原来,彝族过年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外出向亲友、长辈、家门拜年,“别看我们已经搬到德昌来了,过几天,金阳的亲戚还会带肉来给我们拜年,到时候,我们肯定也要选一块肉作为回礼给人家。”陈支且说。

      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下午三点,告别仍在为过年做准备的阿月村村民,记者前往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在村民陈日体家屋前,炉灶里已经烧起了柴火,架起了铁锅,煮上了肉,许多村民都被陈日体邀请到家里过年。

      在金阳,陈日体有50多亩地,其中30多亩种着青花椒,每年的收入很可观。搬到德昌以后,他面临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改变,但是,头脑活络的陈日体和村里的朋友一起,办起了规模养殖场。

      德昌县在县城周围条件最好的六所乡、麻栗镇、阿月乡选择了10个安置点,调整并落实2789亩土地,用于安置溪洛渡水电站金阳库区搬迁群众。在搬迁群众迁入之前,该县就开展土地改造工程,对所有安置点的土地全部进行“小改大、薄改厚、痩改肥”。

      阿月村村民告诉记者,搬到德昌后,德昌县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都很关心,经常聘请州县农科局、畜牧局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大棚蔬菜、林果业、养殖业等生产技能培训。

      饭桌上,村民们吃着美味的坨坨肉,喝着陈日体从金阳买来的包谷酒,话着家常。“既然我已经搬到这里来了,我肯定会适应这里,让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陈日体说。

      民族文化为风光添内涵

      凉山深度挖掘“文化味”

      “早就听说普格县彝族年的庆祝活动很热闹,我们专门组队过来耍,参加完了还要去爬螺髻山。”11月23日,记者在普格县螺髻山镇彝历年庆祝活动现场,见到了来自会理县的蒋金华,她是当地“低碳户外联盟队”的,这次组织了三四十个人专程来耍。

      2011年,普格县一年一度的彝历年节庆活动开始“搬”到位于螺髻山山脚下的螺髻山镇,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品牌化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与螺髻山一样,也成为了普格县的一张旅游名片。事实上,不仅是普格,在凉山,开发文旅结合,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品牌化,已有多个实践。

      游客:民族风情为自然风景添魅力

      “螺髻山的风景很美,在山脚下观赏到这么有民族味道的表演,此行更有意思。”张超超说,他去过很多地方,与螺髻山相似的风景也见到过,但感觉这里仍然与众不同。

      自然风景因民族文化更有内涵,不只在螺髻山,对去过泸沽湖的游客来说,独特的摩梭风情,更是当地绕不开的情结。

      去过泸沽湖多次的游客方敏仍对那里情有独钟,每次到泸沽湖,都要背上二三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拍回的大量照片,大多都有当地人像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些人像,泸沽湖水可能就不会那么动人了。”方敏说。

      村民:参与有乐趣还能鼓腰包

      阿莫是普格县人,在螺髻山镇开了一家彝族餐厅,餐桌、餐椅、碗、勺,都是用的彝族漆器,彝历年当天,他家又挤得爆满。“平时周末生意也不错,很多从螺髻山上下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吃午饭。”阿莫说,坨坨肉和荞麦粑粑都很好卖,有很多游客点名要吃这个,品尝彝族餐。与阿莫一样,据螺髻山镇党委书记阿什舍聪介绍,依托螺髻山旅游景区,螺髻山镇也成了一个游客集散中心,当地居民很多开起餐馆、小卖部,腰包开始鼓起来。

      参与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除了可以发展旅游增加收入,对他们自己来说,更是一种乐趣。西昌市大箐乡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原生态民俗歌舞展演《彝山·彝韵》,在火把节、彝历年等重要节庆时,就会在白庙村的文化中心广场表演。

      “所有演员全部都是乡上的村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参加演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唱歌跳舞,想弘扬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次表演上,节目主持人说。

      政府:挖掘民俗元素让旅游更多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都是凉山的优势资源。文旅结合,凉山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今年上半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正式印发,凉山全境纳入其中。按照规划,凉山正在制定自己的发展专项规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围绕彝族文化、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传统民俗元素,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以及民族演艺、创意设计等产业。

      “现在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凉山州文化影视和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州上大力打造的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彝红》,结合演绎了当地红色历史故事和彝族文化,受到专家好评,作为唯一的一个市州级歌舞团剧目,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多个奖项。“《彝红》的演出,可能也会让更多的人想来看看彝海,这个歃血结盟的圣地究竟是什么样。”

      实际上,在每年的旅游推介会上,凉山都会推出一些自驾游的旅游路线,并赋予每条路线不同内涵,例如红色文化路线、彝区人文风情路线等。据了解,日前《凉山地名故事》已正式出版,书中不只是单纯介绍地名沿革,还突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

      主编走笔

      场面小了 年味没变

      近了,近了,眼前出现的热闹场景,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我们加快了脚步,向普格县螺髻山镇广场走去。

      11月23日,我们被彝历新年吸引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感受彝族群众过新年的喜悦和快乐。

      节目很热闹,据说往年都是由凉山歌舞团来倾情演出,今年演唱的、演奏的、祈福的,却都是普格县的本土“明星”。“腕”小了、少了,人们一样围满了舞台边、广场外,看得津津有味。

      “摄友”来得不少,转来转去地拍,略带怀念地向新来的游客介绍:“往年,这整条街都摆着长席宴,坐下来就吃!”而今,这里的长街静悄悄。猪膘大赛在小街上摆开十余米阵势,条条厚膘已看得外来游客连连喊稀奇,当地人说:“往年,这条街从头到尾都挂满猪膘肉,可热闹了。”就连餐馆的老板都说,往年吃午饭的客人要坐到街面上去。

      今年,场面小了、规模小了,年味却一点没变。彝族群众穿着新衣,说着吉祥话,和亲友一道庆祝新年,欢乐一点没少。丰富而不浪费,节俭而不寒酸,我们看到的彝族新年就像一位佳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充满着民族的魅力、文化的底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