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小板凳助推大扶贫

  • 2012年12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  

      板凳上的新生活

     

      向村民讲解卫生工具使用方法

     

      新生活运动走进课堂

     

      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赴昭觉县燕子洛村送板凳

      今日凉山,一场移风易俗、走向现代的重大扶贫举措正在向纵深推进。这场变革的帷幕,由“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掀起,而这场运动的破题点,则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板凳。

      让小板凳进入彝区千家万户,让习惯席地而坐的彝族群众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转变观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是意义深远的“板凳工程”。

      离地一尺而坐,更加靠近文明与幸福。“板凳”破题,由点透面,凉山把“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从物质帮扶升华到了精神帮扶,并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这也是凉山长久以来扶贫工作的一次突破与探索,其成效卓著。

      “板凳”破题

      开启彝区新生活

      镜头回放:2010年4月,按照四川省委关于“高度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精神和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重要指示精神,凉山州委州政府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全州上下以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工作目标,以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重大变革,突出宣传教育、产业培育、基础改善、环境治理、禁毒防艾……“板凳工程”正是这场变革的切入点,目标直指凉山千百年来存在的陋习,从而引领彝区群众“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

      在凉山的17个县市有多个国家贫困县,有着众多的贫困群众,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发展经济、富裕百姓是自治州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凉山已经成为了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亮点,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排头兵。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却遭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是来自于资源、资金,不是来自于技术、市场等,而是来自于传统,来自于传统文化中那些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如同绳索一样捆住了发展的手脚,羁绊着发展的步伐。

      从最实际与最直接的角度来说,帮扶凉山,再多的物资与项目都不如打破其自身发展桎梏来得重要。

      “板凳工程”正是这场变革的切入点,目标直指凉山千百年来存在的陋习,从而引领彝区群众“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改变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等传统生活习惯,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等新观念,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小小板凳,带来了一场大大的变革,彝区群众走向健康文明新生活的道路由此开始。

      “板凳”升级

      引领彝人奔幸福

      镜头回放:2010年4月22日,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专程来到普格县解放乡燕子洛村,将一批凳子、洗漱用品送到村户手中。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小板凳推进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在推动跨越、改善民生上求突破。

      2010年4月20日,凉山州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部署“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电视电话会议,全州超过80万人直接参会和收听收看会议直播。凉山州计划用3年时间,使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树立新形象,将凉山建成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示范区。

      “板凳工程”随之启动:干部职工捐赠一点、州县(市)财政支持一点、社会各方赞助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政府招标、定点采购,一批批板凳源源不断运往彝区,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一根小小的板凳,改善的是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是制约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

      就在电视电话会议的两天后,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专程来到普格县解放乡燕子洛村,将一批凳子、洗漱用品送到村户手中。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小板凳推进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在推动跨越、改善民生上求突破。

      在“板凳工程”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凉山州还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结合起来,凉山州内各联乡单位积极行动,在向定点联系乡村群众赠送板凳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彝区群众主动移风易俗,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

      至2010年底,凉山州机关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共捐赠板凳128.3万根、折价1602.8万元;驻凉山州部队、武警官兵为3103户群众赠送板凳9456根、毛巾脸盆6000多件;凉山州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捐资206.22万元。

      在“板凳工程”开展过程中,凉山州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每一根板凳都凝聚着诸多的爱心与关注。其中,团省委、省青联共同开展了“共青团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百千万‘工程”,全省各级团组织将在3年内,在彝区建设100所“共青浴室”,开展1000场健康文明新生活知识“共青宣讲”,赠送1万套“共青方桌”。凉山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

      在不长的时间之后,“板凳工程”所送物资已经由板凳和洗漱用品等简单生活用品变成了“四件套”(一套生物质煮食取暖炉、一套餐桌、一个碗柜和一个储物柜),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从最开始的送板凳变为送基础设施、送教育条件、送项目、送技术、送文化……“板凳工程”不断向着纵深推进,与此同时,凉山州还着力变革彝区群众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强化村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房屋功能结构优化,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

      截至目前,凉山州已经发放板凳161.7万根,“四件套”2.4万套,床上用品7.8万套,棉被7.9万床,洗漱和厨卫用品56.4万套,餐桌6.9万张……“每个彝区家庭至少3根板凳”的目标已经提前达到。此外,凉山州还修建乡村学校17所,建设共青书屋500个、共青浴室30个。

      目前,凉山州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以“板凳工程”为载体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已经实现物质帮助与智力帮扶、产业升级的结合。

      “板凳”之效

      凉山焕发文明新气象

      镜头回放:2012年彝族年,一批批在外打工的彝族青年回到家乡,看到故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栋栋全新的庭院,里面的居所窗明几净;屋内大彩电新沙发陈设,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沼气灶上冒着蓝色火焰,卫生间里洗漱用具排得整整齐齐……

      就在刚刚过了的彝族年,一批批在外打工者纷纷归来,他们西装革履,衣着讲究。阔别家乡多年,走出大山在外闯荡的他们变了许多:长了见识、挣了票子,还养成了许多文明习惯。回来前,他们盘算着要把在城里学到的生活方式教给乡亲们。

      走近故乡,还未待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故乡已经以一种天翻地覆的面貌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一栋栋全新的庭院,里面的居所窗明几净;屋内大彩电新沙发陈设,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沼气灶上冒着蓝色火焰,卫生间里洗漱用具排得整整齐齐……更让他们震惊的是,亲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席地而坐;衣着更加整洁、更讲个人卫生、语言更加文明……

      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使得彝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彝区的人们向着新生活大步向前。

      这些变化,使得凉山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精神文明建设等项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凉山”的指示和期望更加顺畅而有效。

      以“板凳工程”为载体,我州“彝区新生活运动”全面铺开,突出了重点,实现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了群众最易接纳的方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让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在彝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夯实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集中了力量切实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了主攻方向,一心一意谋发展,一门心思抓发展,为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提供物质经济基础。

      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等领导视察凉山期间亲自为彝区群众送上板凳和生活用品。中央、省领导认为,“板凳虽小,意义重大”,“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是彝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

      凉山,成功地以一条“小板凳”引领了一次大变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小板凳助推大扶贫

  • 2012年12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
  •  

      板凳上的新生活

     

      向村民讲解卫生工具使用方法

     

      新生活运动走进课堂

     

      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赴昭觉县燕子洛村送板凳

      今日凉山,一场移风易俗、走向现代的重大扶贫举措正在向纵深推进。这场变革的帷幕,由“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掀起,而这场运动的破题点,则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板凳。

      让小板凳进入彝区千家万户,让习惯席地而坐的彝族群众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转变观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是意义深远的“板凳工程”。

      离地一尺而坐,更加靠近文明与幸福。“板凳”破题,由点透面,凉山把“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从物质帮扶升华到了精神帮扶,并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这也是凉山长久以来扶贫工作的一次突破与探索,其成效卓著。

      “板凳”破题

      开启彝区新生活

      镜头回放:2010年4月,按照四川省委关于“高度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精神和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重要指示精神,凉山州委州政府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全州上下以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工作目标,以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重大变革,突出宣传教育、产业培育、基础改善、环境治理、禁毒防艾……“板凳工程”正是这场变革的切入点,目标直指凉山千百年来存在的陋习,从而引领彝区群众“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

      在凉山的17个县市有多个国家贫困县,有着众多的贫困群众,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发展经济、富裕百姓是自治州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凉山已经成为了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亮点,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排头兵。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却遭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是来自于资源、资金,不是来自于技术、市场等,而是来自于传统,来自于传统文化中那些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如同绳索一样捆住了发展的手脚,羁绊着发展的步伐。

      从最实际与最直接的角度来说,帮扶凉山,再多的物资与项目都不如打破其自身发展桎梏来得重要。

      “板凳工程”正是这场变革的切入点,目标直指凉山千百年来存在的陋习,从而引领彝区群众“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改变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等传统生活习惯,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等新观念,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小小板凳,带来了一场大大的变革,彝区群众走向健康文明新生活的道路由此开始。

      “板凳”升级

      引领彝人奔幸福

      镜头回放:2010年4月22日,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专程来到普格县解放乡燕子洛村,将一批凳子、洗漱用品送到村户手中。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小板凳推进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在推动跨越、改善民生上求突破。

      2010年4月20日,凉山州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部署“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电视电话会议,全州超过80万人直接参会和收听收看会议直播。凉山州计划用3年时间,使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树立新形象,将凉山建成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示范区。

      “板凳工程”随之启动:干部职工捐赠一点、州县(市)财政支持一点、社会各方赞助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政府招标、定点采购,一批批板凳源源不断运往彝区,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一根小小的板凳,改善的是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是制约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

      就在电视电话会议的两天后,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专程来到普格县解放乡燕子洛村,将一批凳子、洗漱用品送到村户手中。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小板凳推进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在推动跨越、改善民生上求突破。

      在“板凳工程”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凉山州还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结合起来,凉山州内各联乡单位积极行动,在向定点联系乡村群众赠送板凳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彝区群众主动移风易俗,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

      至2010年底,凉山州机关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共捐赠板凳128.3万根、折价1602.8万元;驻凉山州部队、武警官兵为3103户群众赠送板凳9456根、毛巾脸盆6000多件;凉山州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捐资206.22万元。

      在“板凳工程”开展过程中,凉山州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每一根板凳都凝聚着诸多的爱心与关注。其中,团省委、省青联共同开展了“共青团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百千万‘工程”,全省各级团组织将在3年内,在彝区建设100所“共青浴室”,开展1000场健康文明新生活知识“共青宣讲”,赠送1万套“共青方桌”。凉山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

      在不长的时间之后,“板凳工程”所送物资已经由板凳和洗漱用品等简单生活用品变成了“四件套”(一套生物质煮食取暖炉、一套餐桌、一个碗柜和一个储物柜),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从最开始的送板凳变为送基础设施、送教育条件、送项目、送技术、送文化……“板凳工程”不断向着纵深推进,与此同时,凉山州还着力变革彝区群众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强化村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房屋功能结构优化,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

      截至目前,凉山州已经发放板凳161.7万根,“四件套”2.4万套,床上用品7.8万套,棉被7.9万床,洗漱和厨卫用品56.4万套,餐桌6.9万张……“每个彝区家庭至少3根板凳”的目标已经提前达到。此外,凉山州还修建乡村学校17所,建设共青书屋500个、共青浴室30个。

      目前,凉山州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以“板凳工程”为载体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已经实现物质帮助与智力帮扶、产业升级的结合。

      “板凳”之效

      凉山焕发文明新气象

      镜头回放:2012年彝族年,一批批在外打工的彝族青年回到家乡,看到故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栋栋全新的庭院,里面的居所窗明几净;屋内大彩电新沙发陈设,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沼气灶上冒着蓝色火焰,卫生间里洗漱用具排得整整齐齐……

      就在刚刚过了的彝族年,一批批在外打工者纷纷归来,他们西装革履,衣着讲究。阔别家乡多年,走出大山在外闯荡的他们变了许多:长了见识、挣了票子,还养成了许多文明习惯。回来前,他们盘算着要把在城里学到的生活方式教给乡亲们。

      走近故乡,还未待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故乡已经以一种天翻地覆的面貌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一栋栋全新的庭院,里面的居所窗明几净;屋内大彩电新沙发陈设,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沼气灶上冒着蓝色火焰,卫生间里洗漱用具排得整整齐齐……更让他们震惊的是,亲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席地而坐;衣着更加整洁、更讲个人卫生、语言更加文明……

      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使得彝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彝区的人们向着新生活大步向前。

      这些变化,使得凉山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抓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精神文明建设等项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凉山”的指示和期望更加顺畅而有效。

      以“板凳工程”为载体,我州“彝区新生活运动”全面铺开,突出了重点,实现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了群众最易接纳的方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让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在彝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夯实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集中了力量切实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了主攻方向,一心一意谋发展,一门心思抓发展,为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提供物质经济基础。

      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等领导视察凉山期间亲自为彝区群众送上板凳和生活用品。中央、省领导认为,“板凳虽小,意义重大”,“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是彝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

      凉山,成功地以一条“小板凳”引领了一次大变革。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0240208.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