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 2012年02月2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我省出台“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十二五”将是夯实基础、提档升级的关键期。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勾画了未来几年四川文化的发展蓝图。

      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  

      《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在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按照《规划》,通过几年努力,全省城市将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根据《规划》,今年我省将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未来几年我省将出重拳力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基本确立西部文化发展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的地位。《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业上市公司2家以上,总资产、总投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

      基本建成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健康活跃、文化要素和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4%左右。

      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

      

      《规划》提出,立足我省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依托传承有序的巴蜀人文精神,总结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围绕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

      为此,我省将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实施“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中国未成年人网平台建设、决策智库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按照《规划》,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建设以省级为龙头、市县为支撑、乡村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规划》指出,要全面改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做到市县有文化站、图书馆、数字电影院;市州建设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其中包括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等文化设施;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包括文化活动、广播、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和报栏等文化设施。

      同时,大力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省非遗保护中心等一批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特别提出,建设灾备与应急相结合,覆盖各市州及所有县城区、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和90%以上人口的全省应急广播系统。

      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布局

      
    如何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是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研究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规划》提出,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将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等四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

      我省将继续大力发展主导型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 2012年02月2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我省出台“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十二五”将是夯实基础、提档升级的关键期。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勾画了未来几年四川文化的发展蓝图。

      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  

      《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在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按照《规划》,通过几年努力,全省城市将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根据《规划》,今年我省将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未来几年我省将出重拳力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基本确立西部文化发展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的地位。《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业上市公司2家以上,总资产、总投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

      基本建成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健康活跃、文化要素和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4%左右。

      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

      

      《规划》提出,立足我省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依托传承有序的巴蜀人文精神,总结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围绕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

      为此,我省将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实施“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中国未成年人网平台建设、决策智库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按照《规划》,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建设以省级为龙头、市县为支撑、乡村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规划》指出,要全面改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做到市县有文化站、图书馆、数字电影院;市州建设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其中包括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等文化设施;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包括文化活动、广播、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和报栏等文化设施。

      同时,大力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省非遗保护中心等一批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特别提出,建设灾备与应急相结合,覆盖各市州及所有县城区、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和90%以上人口的全省应急广播系统。

      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布局

      
    如何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是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研究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规划》提出,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将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等四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

      我省将继续大力发展主导型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