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汶川地震灾区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关键六要素

  • 2011年09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
  • 【字体:
  •   邓子强(四川省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

      李后强(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  

      灾区发展振兴,核心是产业振兴。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我省地震灾区进入了振兴发展阶段。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从本质上看,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源泉,产业振兴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四川实现产业振兴,重在解决六大关键要素。

      产业布局,重在规划引领。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经济现象。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科学规划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因此,搞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大规划引领大产业,是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振兴经济的先导。要明确产业定位,把握产业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从整个产业链、产业拉动和产业聚集等方面谋划产业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从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点等方面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强化产业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规划布局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实现“两化”互动、“三化”联动。

      产业结构,重在工业主导。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因此,要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好的实际,大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注重军民融合,推动军转民工业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工业的主导作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大力提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四川“7+3”优势产业。要依托钒钛、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优做特优势产品,增强产业发展持续、长久的竞争力。

      产业核心,重在低碳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发展的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根本转变。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来临,要顺应全球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振兴之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特别要充分利用我省在太阳能、风能、核能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在发展新能源上率先突破、形成优势。

      产业集聚,重在集群发展。产业集聚是指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产业集群是指按众多专业化分工的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机构,以较完善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因此,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更高级阶段。要结合“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依托“双核五带”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整体推进,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可以依托现有产业集群或萌芽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可以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也可以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还可以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区内特色文化等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同时,要通过集聚项目、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技术等途径,不断创新集聚路径,全面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产业促进,重在开放合作。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经济生活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与之共生共长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选择。震后三年,是我省开放合作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实践表明,是充分开放合作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因此,要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要善于利用“蜀道难”历史基本结束,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创造的有利环境,注重发挥重大战略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在西部产业格局中抢先创造和形成更大的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处理好开放合作与产业振兴的关系,把推进开放合作与实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起来,把招商引资工作与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大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招大引强,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崛起。

      产业升级,重在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整合创新资源,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更加注重抢抓科技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要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德阳高新区以及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区等载体,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升级,尽快壮大优势企业群体;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做强做大优势企业。要强化人才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要创新体制机制,为产业振兴提供保障,创新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入渠道;创新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交易环境;建立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专家解读汶川地震灾区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关键六要素

  • 2011年09月07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
  •   邓子强(四川省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

      李后强(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  

      灾区发展振兴,核心是产业振兴。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我省地震灾区进入了振兴发展阶段。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从本质上看,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源泉,产业振兴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四川实现产业振兴,重在解决六大关键要素。

      产业布局,重在规划引领。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经济现象。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科学规划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因此,搞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大规划引领大产业,是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振兴经济的先导。要明确产业定位,把握产业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从整个产业链、产业拉动和产业聚集等方面谋划产业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从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点等方面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强化产业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规划布局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实现“两化”互动、“三化”联动。

      产业结构,重在工业主导。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因此,要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好的实际,大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注重军民融合,推动军转民工业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工业的主导作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大力提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四川“7+3”优势产业。要依托钒钛、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优做特优势产品,增强产业发展持续、长久的竞争力。

      产业核心,重在低碳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产业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发展的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根本转变。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来临,要顺应全球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振兴之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特别要充分利用我省在太阳能、风能、核能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在发展新能源上率先突破、形成优势。

      产业集聚,重在集群发展。产业集聚是指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产业集群是指按众多专业化分工的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机构,以较完善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因此,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更高级阶段。要结合“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依托“双核五带”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整体推进,培育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可以依托现有产业集群或萌芽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可以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也可以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还可以推动制度创新、培育区内特色文化等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同时,要通过集聚项目、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技术等途径,不断创新集聚路径,全面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产业促进,重在开放合作。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经济生活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与之共生共长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选择。震后三年,是我省开放合作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实践表明,是充分开放合作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止滑提速、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因此,要以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要善于利用“蜀道难”历史基本结束,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创造的有利环境,注重发挥重大战略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在西部产业格局中抢先创造和形成更大的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处理好开放合作与产业振兴的关系,把推进开放合作与实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起来,把招商引资工作与产业发展尤其是重大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招大引强,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崛起。

      产业升级,重在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整合创新资源,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更加注重抢抓科技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要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德阳高新区以及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区等载体,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技术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升级,尽快壮大优势企业群体;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做强做大优势企业。要强化人才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要创新体制机制,为产业振兴提供保障,创新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入渠道;创新市场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交易环境;建立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