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四川经验就是世界经验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核心观点

      ◎灾后重建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不仅成功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还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经验,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灾后重建进程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提档升级。

      ◎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创造的四川经验,既是中国经验,又是世界经验,不仅对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灾后抢救保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的系列保护,是对全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人物名片

      单霁翔

      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都江堰古建筑群、桃坪羌寨、梓潼七曲山大庙……从去年开始,灾后抢救保护重点工程竣工的捷报相继传来。

      截至2011年3月28日,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中的245个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项目共208项,完工率为84.9%。“三基地一窗口”和地震遗址“一馆三地”建设积极推进,北川、映秀、汉旺地震遗址纪念地实现局部开放。

      近3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绩,是否达到国家的要求?除了一座座竣工的文物工程,灾后重建为四川留下了什么?灾后重建的任务即将全面完成,四川的文物保护工作重心又指向哪里?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回眸

      文物大抢救:举全国文保之力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和灾后文物保护协调小组,研究部署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月14日,受单霁翔委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赴重灾区都江堰市,调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建筑的受灾情况,查看都江堰市文物局馆藏文物受损情况。随后,单霁翔率队赴四川考察受灾情况并主持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5月 26日,一支由中国顶尖文物保护、建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四川,考察文物受损情况并迅速拟定实施方案。国家文物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指导、规范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月20日,全国文物系统支援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携手部分文物系统科研机构发出倡议,向灾区文物单位开展科技援助。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倡议,帮助灾区博物馆修复文物、恢复展览,确保博物馆尽快开馆。

      1    

      四川文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很出色

      记者: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文化遗产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当时的紧急状态下,国家文物局对灾区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哪些支持?

      单霁翔:从震后第三天开始,国家文物局领导带队多次赶赴灾区,直接指挥协调文物保护工作,看望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确定了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4项主要工作:第一,由25位专家组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专家组,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组织全国文物保护等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第三,会商有关部门加大对灾区文物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第四,迅速启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此后,我们又迅速调集全国专业技术力量编制了 《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四川“5·12”大地震灾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修复经费需求估算报告》、《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规划》等专门规划,用于指导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记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一大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相继完工,您对这些工作如何评价?

      单霁翔: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245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208项,不仅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对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巨大鼓舞,更将激励全国文物系统广大职工更加努力工作。我觉得,四川文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很出色!

      汶川大地震是对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和全国文博战线工作效率的大检验,是对我们文博人工作责任心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大考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危机处置反应迅速,措施得当,应急及时,规划科学,工程施工总体达到优质。

      2   

      灾后重建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各方面都实现了上档升级

      记者:在您看来,与地震前相比,四川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实现上档升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单霁翔: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不仅成功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还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经验,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说,在灾后重建进程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各方面都实现了上档升级。

      首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文物系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针对都江堰古建筑群等灾后重点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同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方法和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联络员制度,有效推进工作进程;针对藏羌碉楼和村寨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这种大规模的修缮让藏羌碉楼和村寨建造技术、传统工艺得以有效传承。既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最小干预,又有利于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在地震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对文物保护更着重于文物本体的保护,而弱化了对文物周边环境的治理、管理及防护设施的建设。在恢复重建中,我们做到先规划后实施,避雷、安防、消防等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维修保护工程同步实施,并通过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同时培养了人才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物生存环境,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

      记者:四川在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创造了怎样的经验?

      单霁翔: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加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批示达140余次;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有7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并将文物的保护修复、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等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博系统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关键时刻向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及时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具体工作上,我认为经验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迅速开展灾情调查评估,编制抢救规划方案。集中全国优秀技术力量,组成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专家组,深入灾区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涵盖整个灾区的120余万字的评估报告和专项规划。二是迅速组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对口援助。组织全国优秀的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一级资质施工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重点科研基地,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三是迅速开展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建章立制工作。为保障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依据国务院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四川省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有关问题的意见》,使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有章可循。四是迅速实施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放眼世界,像汶川大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这样的系统工程都很少见。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创造的四川经验,既是中国经验,又是世界经验,不仅对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灾后抢救保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3

      大遗址保护应由部门行为变成国家战略、由专业行为上升为全民行动

      记者: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和地震纪念馆的建设现在正在紧张进行,国家文物局对它有怎样的要求和期待?

      单霁翔:记录人类灾难意义深远,对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建设地震纪念馆,目的就是留存记忆、铭记历史。早在2008年5月,我们就提出应该保护一些地震遗址,对于一些不适合人类居住、被地震摧毁的地方,在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地震遗址公园。这是对灾难的记录,也是为后人研究留下资料。

      可以说,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的系列保护,是对全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但同时面临重大挑战,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地震后及时对灾害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保护的先例。我们认为,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应遵循铭记历史的原则,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尽可能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对配套的服务设施、陈列设施、纪念设施的规模和体量进行严格限制,在展示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各类遗迹、遗物特征,增强公众与展示内容之间的互动性,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从而受到地震科普教育。

      记者: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签署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的框架协议,将对成都大遗址保护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请问,对成都大遗址保护区的建设,国家文物局有什么规划和期待?

      单霁翔:央(局)地(省)共建大遗址是国家文物局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新型大遗址保护模式。对于成都大遗址保护区,我们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积极推动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时,加快推进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大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以“成都片区”为中心、辐射西南的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中心。

      记者:今年底,四川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将基本完工。请问,“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对四川文化遗产事业将有什么部署?

      单霁翔:“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支持四川省的文物博物馆各项工作。在遗址保护方面,要按照“本体保护好、环境整治好、社会发展好、生活改善好”的标准,继续加强四川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创大遗址保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推动大遗址保护由部门行为变成国家战略、由专业行为上升为全民行动。

      记者手记

      单霁翔又来了

      想要在北京采访到单霁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的“线报”显示,他总是在不停地出差,而四川是他最频繁的出差地之一。就在联系专访期间,单霁翔又悄悄来到四川。

      为做好专访的准备,我梳理了单霁翔这两年的足迹。

      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当天,单霁翔来四川考察文物受损情况,慰问灾区文博职工并于第二天主持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5月29日和6月3日,他又先后两次来川考察灾情;2008年6月30日,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单霁翔来了;2008年7月15日,理县桃坪羌寨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单霁翔又来了……几乎每个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2年多的时间,20多次赴川。在他的行程表里,四川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而对于这一次次的奔波,单霁翔说,自己只是为震后文化遗产抢救维修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

      今年5月6日至8日,全国文物系统“5·12”汶川地震灾后抢救保护工作总结大会将在四川召开。单霁翔又来了!

      可以肯定的是,单霁翔还会继续来!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四川经验就是世界经验

  • 2011年05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核心观点

      ◎灾后重建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不仅成功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还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经验,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灾后重建进程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提档升级。

      ◎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创造的四川经验,既是中国经验,又是世界经验,不仅对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灾后抢救保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的系列保护,是对全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人物名片

      单霁翔

      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都江堰古建筑群、桃坪羌寨、梓潼七曲山大庙……从去年开始,灾后抢救保护重点工程竣工的捷报相继传来。

      截至2011年3月28日,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中的245个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项目共208项,完工率为84.9%。“三基地一窗口”和地震遗址“一馆三地”建设积极推进,北川、映秀、汉旺地震遗址纪念地实现局部开放。

      近3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绩,是否达到国家的要求?除了一座座竣工的文物工程,灾后重建为四川留下了什么?灾后重建的任务即将全面完成,四川的文物保护工作重心又指向哪里?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回眸

      文物大抢救:举全国文保之力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和灾后文物保护协调小组,研究部署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月14日,受单霁翔委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赴重灾区都江堰市,调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建筑的受灾情况,查看都江堰市文物局馆藏文物受损情况。随后,单霁翔率队赴四川考察受灾情况并主持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5月 26日,一支由中国顶尖文物保护、建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四川,考察文物受损情况并迅速拟定实施方案。国家文物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指导、规范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月20日,全国文物系统支援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携手部分文物系统科研机构发出倡议,向灾区文物单位开展科技援助。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倡议,帮助灾区博物馆修复文物、恢复展览,确保博物馆尽快开馆。

      1    

      四川文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很出色

      记者: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文化遗产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当时的紧急状态下,国家文物局对灾区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哪些支持?

      单霁翔:从震后第三天开始,国家文物局领导带队多次赶赴灾区,直接指挥协调文物保护工作,看望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确定了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4项主要工作:第一,由25位专家组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专家组,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组织全国文物保护等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第三,会商有关部门加大对灾区文物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第四,迅速启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此后,我们又迅速调集全国专业技术力量编制了 《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四川“5·12”大地震灾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修复经费需求估算报告》、《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规划》等专门规划,用于指导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记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一大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相继完工,您对这些工作如何评价?

      单霁翔: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245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208项,不仅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对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巨大鼓舞,更将激励全国文物系统广大职工更加努力工作。我觉得,四川文博人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很出色!

      汶川大地震是对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和全国文博战线工作效率的大检验,是对我们文博人工作责任心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大考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危机处置反应迅速,措施得当,应急及时,规划科学,工程施工总体达到优质。

      2   

      灾后重建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各方面都实现了上档升级

      记者:在您看来,与地震前相比,四川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实现上档升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单霁翔:经过不懈努力,我们不仅成功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还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经验,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说,在灾后重建进程中,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各方面都实现了上档升级。

      首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文物系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针对都江堰古建筑群等灾后重点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同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方法和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联络员制度,有效推进工作进程;针对藏羌碉楼和村寨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这种大规模的修缮让藏羌碉楼和村寨建造技术、传统工艺得以有效传承。既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最小干预,又有利于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在地震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对文物保护更着重于文物本体的保护,而弱化了对文物周边环境的治理、管理及防护设施的建设。在恢复重建中,我们做到先规划后实施,避雷、安防、消防等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维修保护工程同步实施,并通过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同时培养了人才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物生存环境,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

      记者:四川在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创造了怎样的经验?

      单霁翔: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加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批示达140余次;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有7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并将文物的保护修复、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等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地震发生后,全国文博系统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关键时刻向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及时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具体工作上,我认为经验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迅速开展灾情调查评估,编制抢救规划方案。集中全国优秀技术力量,组成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专家组,深入灾区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涵盖整个灾区的120余万字的评估报告和专项规划。二是迅速组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对口援助。组织全国优秀的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一级资质施工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重点科研基地,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三是迅速开展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建章立制工作。为保障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依据国务院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四川省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有关问题的意见》,使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有章可循。四是迅速实施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放眼世界,像汶川大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这样的系统工程都很少见。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创造的四川经验,既是中国经验,又是世界经验,不仅对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灾后抢救保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3

      大遗址保护应由部门行为变成国家战略、由专业行为上升为全民行动

      记者: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和地震纪念馆的建设现在正在紧张进行,国家文物局对它有怎样的要求和期待?

      单霁翔:记录人类灾难意义深远,对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建设地震纪念馆,目的就是留存记忆、铭记历史。早在2008年5月,我们就提出应该保护一些地震遗址,对于一些不适合人类居住、被地震摧毁的地方,在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地震遗址公园。这是对灾难的记录,也是为后人研究留下资料。

      可以说,汶川大地震遗址、遗迹的系列保护,是对全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但同时面临重大挑战,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地震后及时对灾害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保护的先例。我们认为,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应遵循铭记历史的原则,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尽可能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对配套的服务设施、陈列设施、纪念设施的规模和体量进行严格限制,在展示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各类遗迹、遗物特征,增强公众与展示内容之间的互动性,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从而受到地震科普教育。

      记者: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签署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的框架协议,将对成都大遗址保护区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请问,对成都大遗址保护区的建设,国家文物局有什么规划和期待?

      单霁翔:央(局)地(省)共建大遗址是国家文物局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新型大遗址保护模式。对于成都大遗址保护区,我们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积极推动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时,加快推进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大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基地、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以“成都片区”为中心、辐射西南的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中心。

      记者:今年底,四川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将基本完工。请问,“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对四川文化遗产事业将有什么部署?

      单霁翔:“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支持四川省的文物博物馆各项工作。在遗址保护方面,要按照“本体保护好、环境整治好、社会发展好、生活改善好”的标准,继续加强四川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创大遗址保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推动大遗址保护由部门行为变成国家战略、由专业行为上升为全民行动。

      记者手记

      单霁翔又来了

      想要在北京采访到单霁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的“线报”显示,他总是在不停地出差,而四川是他最频繁的出差地之一。就在联系专访期间,单霁翔又悄悄来到四川。

      为做好专访的准备,我梳理了单霁翔这两年的足迹。

      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当天,单霁翔来四川考察文物受损情况,慰问灾区文博职工并于第二天主持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5月29日和6月3日,他又先后两次来川考察灾情;2008年6月30日,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单霁翔来了;2008年7月15日,理县桃坪羌寨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单霁翔又来了……几乎每个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的开工和竣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2年多的时间,20多次赴川。在他的行程表里,四川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而对于这一次次的奔波,单霁翔说,自己只是为震后文化遗产抢救维修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

      今年5月6日至8日,全国文物系统“5·12”汶川地震灾后抢救保护工作总结大会将在四川召开。单霁翔又来了!

      可以肯定的是,单霁翔还会继续来!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