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纪事
回村

  • 2024年02月19日 07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龙年春节,邛崃,一条九十九米长的竹龙在平乐古镇巡游表演。该竹龙是迄今为止亚洲最长的竹编龙。张翔升 摄(视觉)


    伍勇大姑家门前的水泥路。受访者供图


    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狮子寨村的民宿。狮子寨村供图


    大陆溪高洞生态湿地。泸州观察 周梦颖 摄

    带着积攒了一年的收获和思念,带着积攒了一年的等待和期盼,癸卯岁末,他们离开城市,回到乡村与家人团聚。

    对于家乡在农村、平时在城市辛勤打拼的这个群体,春节返乡,过去或许会近乡情怯,如今却有了更多的盼望与欣喜。情感上泛起的微澜,来自与城市差距变小的新农村,来自那些可知可感在不断变好的点点滴滴。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甲辰龙年,这些美好的祝福,既在城市,也在乡村。记者在4地分别采访了4位春节返乡者,听他们讲述眼中的家乡变化。

    甲辰纪事,一起记录龙年新春的川人记忆。

    水泥路直通乡坝头最深处

    我也想回村盖新房

    我的家乡

    资阳市乐至县盛池镇

    我叫伍勇,老家在资阳市乐至县盛池镇的农村。初中毕业后,我就外出打工,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我是做钢筋工的,收入还不错,活路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有上万元收入。今年春节回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家变化很大,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很多人回乡盖起了房子。我们大家庭的团年饭,也由城里搬到了乡下。

    我们老家所在的那条沟小地名叫埝田沟。我家在沟的最深处,离最近的公路走路要半个多小时,除了种地,家里没有别的收入。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靠打工收入,我们家在县城里按揭了一套房子。

    我父亲那一辈,共有兄弟姐妹六人。除了大姑家在县城里没有房子外,其余几个叔伯和小姑家,都靠着打工赚来的收入,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家在老家的土坯房,因为长年无人管理,也慢慢垮塌了。所以,前几年的团年饭,大家都是在城里的家中请客。

    但是今年,除了我家,大家庭请客吃饭的地方又回到村里了。因为这几年,随着村里的泥巴路硬化成水泥路,二伯、小叔、小姑家都回到村里,修起了新房。

    正月初二,二伯在农村的新房里请吃团年饭。大家对他的新房赞不绝口,砖混的二层小楼,楼上楼下带有独立卫生间,装修和城里的房子一样,厨房里用上了天然气灶,安装了压力水塔,实现了用井水像自来水一样方便。新修的水泥村道就从二伯家门口经过。从县城到二伯家,只需半小时车程就到了,十分方便。

    “现在到我家也方便了,车子可以直接开进院子里,大家都来我家玩吧。”席间,大姑拿出手机给大家看她家门前新修的水泥路,只见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村道,弯弯曲曲从大路一路延伸,直接到了大姑家的院坝。

    大姑家离我家有20多里路,她家的房子前几年由土坯房改建成了小洋房。但因为村道不通,每次我们去她家,都要把车停在一公里外的大路边,步行到她家去。

    大姑说,这条路是去年冬天才硬化的。当时村里硬化村道,大姑家离这条道还有50多米,为了让出行更方便,大姑家出钱,请修路师傅直接把水泥路接通到自家院坝里,出门时再也不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

    电视和手机里的新闻都在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我亲眼看见老家的道路越来越畅通,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县城或乡村就业、生活。我想,这两年努力工作,多攒些钱,也回村里盖座新房。

    村集体经济兴旺

    我决定辞职返乡

    我的家乡

    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

    我叫曹金柔,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去年刚刚大学毕业。我本来在成都工作,今年回乡探亲,发现村里盖了新的村委会用房,还发展起了村集体经济,实实在在感受到乡村正在迸发的活力。我决定辞职返乡,进入村委会工作,和我的家乡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吸引我的,是村里因地制宜、创新打造的村集体经济模式。记得小时候,我们要去10多公里外的仁和镇采购生活用品。而现在,家门口开了板桥供销为农服务中心,销售米面粮油、零食饮料、日化用品、办公用品、杀虫药剂等近千个品种,物美价廉。

    起初我也纳闷,村里怎么能买到又便宜又齐全的商品?为此我特意去找板桥村供销社经理邓传辉聊了聊。原来,村上和生产企业直接对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零售走的是平价路线,米和油的价格都略低于市场价。

    板桥供销为农服务中心也是我们村集体经济项目之一,由区供销社、板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板桥村村民共同集资30余万元建设,占地360余平方米,就近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打造服务“三农”新平台。

    听村党支部书记郑刚说,去年通过经营为农服务中心,获得利润28643元。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部分用于村上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利润都拿来给入股村民返利和分红。我们家也入了股,拿到了分红和返利,大家都喜气洋洋。

    更让我惊喜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村里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三方公司+农户”模式打造的归来康养小院,实现200间房满住。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联动作出的一次探索,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把闲置房屋用起来,解决了床位资源不足的问题。

    2021年以前,我们村还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单一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而去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08万元,实现收益20余万元。村里的变化,召唤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家乡的新起点上,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有信心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

    返乡开民宿

    我是村里第一家

    我的家乡

    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

    我叫周亚平,家住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这次回乡,我发现近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大家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房。

    我出生在1986年,小时候村里没有公路,只有泥巴路。想进城卖菜,要先步行20多分钟到村委会旁边的主干道上搭车,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客车到巴中城里。现在,硬化路都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

    2004年,我考上了成都的大学,就离开了老家。但这些年来,无论是上学还是在外地工作,每年我和妹妹都会回老家看看。我记得以前每次回来,最麻烦的就是住宿。以前,村里全是土坯房,年久失修、房间又少,我们回来只能进城住旅馆或借宿亲戚家。后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房,不仅装修得漂亮,水电气也都通了,居住条件不比城里差。

    这些年来村里人的意识也在转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愿意返乡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农历腊月二十八,村委会召开在外务工人员座谈会,参会的30多人都是年轻人。实际上,这个座谈会连续3年都在开。2021年,我们村里为了发展,在换届选举时,选出巴中市第一位外省籍村支书——余安波。这位余书记是一位“80后”,之前因为来天马山镇建茶园,所以留在了这里。他的到来,给村子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我们村毗邻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夏天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0摄氏度,非常适合消暑纳凉。在我的影响下,我家人租用村民的闲置房,改建后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去年,天马山镇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镇”,民宿也正式营业,夏天来避暑的游客特别多,请的临工都有十多个人,解决了附近一部分村民就业。如今,返乡开民宿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村委会旁边就是景区环线的骑游步道,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红薯、土豆、天麻、土鸡蛋、野生菌等土特产也有了销路,还有人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今年,我们打算在村里再租个地方,打造一个以生态康养为主线的田园综合体。

    未来,我希望狮子寨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也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品尝特色农家菜,感受“森林浴场”和“天然氧吧”的魅力。

    路更好了水更清了

    为变美变好的家乡开心

    我的家乡

    泸州市泸县百和镇四合村

    我叫郑登明,老家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四合村。我先后在外省、成都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这次春节回乡,发现距家2公里的大陆溪河水变得更清澈了,家门口的道路也更干净整洁。

    自2007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我有16年都返乡过年。今年,我特地提前3天回到老家:一是为了和家人尽快团聚,回来贴春联、挂灯笼;二是提前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家人忙前忙后迎新春,是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情之一。

    家乡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尤其近两年的感受最为强烈。

    以前回乡,从泸州到镇上,路都不太好走,有一年回家连续磕坏了3个轮胎。现在走到哪里都是硬化路,道路平坦了,去哪里都很方便。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逢年过节,小孩们聚在一起到处玩耍,每次走到大陆溪河边就能闻到难闻的气味,去河边耍还要被家里人骂。那会儿有人在河里钓了鱼,都不会带回家吃,因为水太脏了,根本不敢吃。所以我每次回来,都没有想着特地去看看大陆溪河。

    这次回来,我驱车路过河边,发现这里彻底变了——现在的大陆溪河焕然一新,河道已经进行了修整,还有环河步道,河水清澈,景色宜人。正月初三,我特意带着家人去河边的生态湿地散步。如今,这里水清、景美,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摆龙门阵、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听说镇上这几年都在不断对大陆溪河进行水环境治理,让每段河流都“有人管”,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

    除了变清的河水,我还发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变多了,并且都集中连片,昔日的撂荒地不复存在。

    家乡的变化也是四川大大小小村庄的变化。我为家乡的焕新而开心,为亲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而高兴。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返乡创业,为家乡更美好的未来出一份力。(记者 刘春华 唐子晴 钟帆 范芮菱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整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甲辰纪事
    回村

  • 2024年02月19日 07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龙年春节,邛崃,一条九十九米长的竹龙在平乐古镇巡游表演。该竹龙是迄今为止亚洲最长的竹编龙。张翔升 摄(视觉)


    伍勇大姑家门前的水泥路。受访者供图


    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狮子寨村的民宿。狮子寨村供图


    大陆溪高洞生态湿地。泸州观察 周梦颖 摄

    带着积攒了一年的收获和思念,带着积攒了一年的等待和期盼,癸卯岁末,他们离开城市,回到乡村与家人团聚。

    对于家乡在农村、平时在城市辛勤打拼的这个群体,春节返乡,过去或许会近乡情怯,如今却有了更多的盼望与欣喜。情感上泛起的微澜,来自与城市差距变小的新农村,来自那些可知可感在不断变好的点点滴滴。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甲辰龙年,这些美好的祝福,既在城市,也在乡村。记者在4地分别采访了4位春节返乡者,听他们讲述眼中的家乡变化。

    甲辰纪事,一起记录龙年新春的川人记忆。

    水泥路直通乡坝头最深处

    我也想回村盖新房

    我的家乡

    资阳市乐至县盛池镇

    我叫伍勇,老家在资阳市乐至县盛池镇的农村。初中毕业后,我就外出打工,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我是做钢筋工的,收入还不错,活路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有上万元收入。今年春节回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家变化很大,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很多人回乡盖起了房子。我们大家庭的团年饭,也由城里搬到了乡下。

    我们老家所在的那条沟小地名叫埝田沟。我家在沟的最深处,离最近的公路走路要半个多小时,除了种地,家里没有别的收入。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靠打工收入,我们家在县城里按揭了一套房子。

    我父亲那一辈,共有兄弟姐妹六人。除了大姑家在县城里没有房子外,其余几个叔伯和小姑家,都靠着打工赚来的收入,在县城里买了房。大家在老家的土坯房,因为长年无人管理,也慢慢垮塌了。所以,前几年的团年饭,大家都是在城里的家中请客。

    但是今年,除了我家,大家庭请客吃饭的地方又回到村里了。因为这几年,随着村里的泥巴路硬化成水泥路,二伯、小叔、小姑家都回到村里,修起了新房。

    正月初二,二伯在农村的新房里请吃团年饭。大家对他的新房赞不绝口,砖混的二层小楼,楼上楼下带有独立卫生间,装修和城里的房子一样,厨房里用上了天然气灶,安装了压力水塔,实现了用井水像自来水一样方便。新修的水泥村道就从二伯家门口经过。从县城到二伯家,只需半小时车程就到了,十分方便。

    “现在到我家也方便了,车子可以直接开进院子里,大家都来我家玩吧。”席间,大姑拿出手机给大家看她家门前新修的水泥路,只见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村道,弯弯曲曲从大路一路延伸,直接到了大姑家的院坝。

    大姑家离我家有20多里路,她家的房子前几年由土坯房改建成了小洋房。但因为村道不通,每次我们去她家,都要把车停在一公里外的大路边,步行到她家去。

    大姑说,这条路是去年冬天才硬化的。当时村里硬化村道,大姑家离这条道还有50多米,为了让出行更方便,大姑家出钱,请修路师傅直接把水泥路接通到自家院坝里,出门时再也不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

    电视和手机里的新闻都在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我亲眼看见老家的道路越来越畅通,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县城或乡村就业、生活。我想,这两年努力工作,多攒些钱,也回村里盖座新房。

    村集体经济兴旺

    我决定辞职返乡

    我的家乡

    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

    我叫曹金柔,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去年刚刚大学毕业。我本来在成都工作,今年回乡探亲,发现村里盖了新的村委会用房,还发展起了村集体经济,实实在在感受到乡村正在迸发的活力。我决定辞职返乡,进入村委会工作,和我的家乡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吸引我的,是村里因地制宜、创新打造的村集体经济模式。记得小时候,我们要去10多公里外的仁和镇采购生活用品。而现在,家门口开了板桥供销为农服务中心,销售米面粮油、零食饮料、日化用品、办公用品、杀虫药剂等近千个品种,物美价廉。

    起初我也纳闷,村里怎么能买到又便宜又齐全的商品?为此我特意去找板桥村供销社经理邓传辉聊了聊。原来,村上和生产企业直接对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零售走的是平价路线,米和油的价格都略低于市场价。

    板桥供销为农服务中心也是我们村集体经济项目之一,由区供销社、板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板桥村村民共同集资30余万元建设,占地360余平方米,就近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打造服务“三农”新平台。

    听村党支部书记郑刚说,去年通过经营为农服务中心,获得利润28643元。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部分用于村上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利润都拿来给入股村民返利和分红。我们家也入了股,拿到了分红和返利,大家都喜气洋洋。

    更让我惊喜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村里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三方公司+农户”模式打造的归来康养小院,实现200间房满住。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联动作出的一次探索,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把闲置房屋用起来,解决了床位资源不足的问题。

    2021年以前,我们村还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单一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而去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08万元,实现收益20余万元。村里的变化,召唤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家乡的新起点上,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有信心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

    返乡开民宿

    我是村里第一家

    我的家乡

    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

    我叫周亚平,家住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这次回乡,我发现近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大家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房。

    我出生在1986年,小时候村里没有公路,只有泥巴路。想进城卖菜,要先步行20多分钟到村委会旁边的主干道上搭车,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客车到巴中城里。现在,硬化路都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

    2004年,我考上了成都的大学,就离开了老家。但这些年来,无论是上学还是在外地工作,每年我和妹妹都会回老家看看。我记得以前每次回来,最麻烦的就是住宿。以前,村里全是土坯房,年久失修、房间又少,我们回来只能进城住旅馆或借宿亲戚家。后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房,不仅装修得漂亮,水电气也都通了,居住条件不比城里差。

    这些年来村里人的意识也在转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愿意返乡创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农历腊月二十八,村委会召开在外务工人员座谈会,参会的30多人都是年轻人。实际上,这个座谈会连续3年都在开。2021年,我们村里为了发展,在换届选举时,选出巴中市第一位外省籍村支书——余安波。这位余书记是一位“80后”,之前因为来天马山镇建茶园,所以留在了这里。他的到来,给村子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我们村毗邻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夏天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0摄氏度,非常适合消暑纳凉。在我的影响下,我家人租用村民的闲置房,改建后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去年,天马山镇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镇”,民宿也正式营业,夏天来避暑的游客特别多,请的临工都有十多个人,解决了附近一部分村民就业。如今,返乡开民宿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村委会旁边就是景区环线的骑游步道,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红薯、土豆、天麻、土鸡蛋、野生菌等土特产也有了销路,还有人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今年,我们打算在村里再租个地方,打造一个以生态康养为主线的田园综合体。

    未来,我希望狮子寨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也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品尝特色农家菜,感受“森林浴场”和“天然氧吧”的魅力。

    路更好了水更清了

    为变美变好的家乡开心

    我的家乡

    泸州市泸县百和镇四合村

    我叫郑登明,老家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四合村。我先后在外省、成都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这次春节回乡,发现距家2公里的大陆溪河水变得更清澈了,家门口的道路也更干净整洁。

    自2007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我有16年都返乡过年。今年,我特地提前3天回到老家:一是为了和家人尽快团聚,回来贴春联、挂灯笼;二是提前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家人忙前忙后迎新春,是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情之一。

    家乡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尤其近两年的感受最为强烈。

    以前回乡,从泸州到镇上,路都不太好走,有一年回家连续磕坏了3个轮胎。现在走到哪里都是硬化路,道路平坦了,去哪里都很方便。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逢年过节,小孩们聚在一起到处玩耍,每次走到大陆溪河边就能闻到难闻的气味,去河边耍还要被家里人骂。那会儿有人在河里钓了鱼,都不会带回家吃,因为水太脏了,根本不敢吃。所以我每次回来,都没有想着特地去看看大陆溪河。

    这次回来,我驱车路过河边,发现这里彻底变了——现在的大陆溪河焕然一新,河道已经进行了修整,还有环河步道,河水清澈,景色宜人。正月初三,我特意带着家人去河边的生态湿地散步。如今,这里水清、景美,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摆龙门阵、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听说镇上这几年都在不断对大陆溪河进行水环境治理,让每段河流都“有人管”,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

    除了变清的河水,我还发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变多了,并且都集中连片,昔日的撂荒地不复存在。

    家乡的变化也是四川大大小小村庄的变化。我为家乡的焕新而开心,为亲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而高兴。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返乡创业,为家乡更美好的未来出一份力。(记者 刘春华 唐子晴 钟帆 范芮菱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整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