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
三大央媒专访省委书记彭清华

  • 2021年01月22日 10时44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字体:
  • 播报
  • “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把地理盆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高地”,来看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对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专访。

    打造增长极“盆地”变“高地”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谈培育新的动力源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把地理盆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高地”,记者对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进行了专访。


    打造重要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记者:2020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频词,高居热度榜。“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今年是关键。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


    2020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年会以“卫星导航,全球新时代”为主题。

    我们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我们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川南经济区重点是加快推动宜泸沿江协同发展、内自同城化发展,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北翼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是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接受成渝经济辐射,融入和配套成渝发展。

    我们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今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一批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川渝重大交通项目出进度、见形象。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以及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四个省级新区,抓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合作平台建设。


    2020年12月24日,乘客在成都东站搭乘G8607次“复兴号”高铁列车。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民生改善协同,去年川渝已实现95项政府服务事项通办,今年将进一步推动学历公证、失业登记、电子社保卡申领、新生儿入户、结婚登记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四川如何推进化解工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有什么“独门绝技”和比较优势?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在川进行重大科研布局,四川拥有132所高等院校、50所央属科研机构、17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0多名两院院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尤其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突出。四川具备了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的基础和条件。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在四川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这是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暨首次放电见证活动现场(2020年12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全力化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今年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我们还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将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打算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都是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部分。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成资渝高速。

    在战略牵引上,我们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方向路径上,既着力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又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时速620千米!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这是1月13日拍摄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外观及试验线。

    我们将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还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站在新的奋斗起点,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用好大数据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脱贫人口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四川凉山“三棵树”成为脱贫路上最美风景。2020年5月8日,在四川省昭觉县庆恒村,村干部在包装核桃。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五级书记抓,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2020年10月22日,由四川省商务厅主办的四川扶贫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在南京举行。

    展望未来,四川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周相吉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人民日报记者访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为四川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记者对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我们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省委召开两次全会,都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用双城经济圈建设统领“十四五”发展。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和7项重点任务,着力构建“1+4+7”政策体系;立足四川发展实际下好“先手棋”,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批准设立4个省级新区;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与重庆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协同落实,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川渝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开工27个、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


    川渝高竹新区。 张启富 摄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我们将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加快取得看得见的形象进度、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彭清华: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全省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川观新闻记者 杨树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低保、产业等方面支持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聚焦提升政策普惠性,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驻村帮扶力量,更好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四川将如何找准定位,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四川科技实力较强,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四川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二是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打基础、强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计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四是发挥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

    彭清华:今年我们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连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三是更加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能。四是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五是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引进更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川有哪些比较优势?

    彭清华:川渝地区创新资源富集,科技人力资源、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占全国的6%、6.5%、7.9%,先后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改革创新试验任务,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届西博会进出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小西博会)在西博城举办。

    围绕落实中央要求,我们与重庆深化科技创新协作,联合举办了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共建了4个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联合实施了15个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发布筹建了3支创投基金。我们将继续加大与重庆科技创新协同力度,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争取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川南、川东北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构建优势互补、全域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 (人民日报记者 林治波 王明峰

    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经济日报记者访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近日,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记者:近一年来,川渝互动紧密前所未有。2021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年来,我们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立足四川发展实际下好“先手棋”,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川渝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开工27个、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今年是关键。

    一是抓极核带动。我们提出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目的是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二是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是川南经济区,北翼是川东北经济区,这两大经济区是四川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腹地。

    三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今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铁路建设和内江至大足、南充至潼南、乐山经资中至铜梁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尽早开工。

    四是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4个省级新区,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高质量发展,“一区一策”量身定制配套政策举措,培育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还要抓好毗邻地区合作和重大政策协同,为川渝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两地群众,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用无人机拍摄的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农村公路两旁成片的桔橙产业与农房,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视觉四川 姚永亮 摄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截至去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4个关键词谋划推进。

    一是“巩固”,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保、产业等方面支持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是“拓展”,聚焦提升政策普惠性,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是“推进”,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衔接”,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成果,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记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四川将在哪些关键节点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二是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打基础、强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计划,加快完善农业“10+3”、工业“5+1”、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四是发挥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2019年9月5日,由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观众在参展商(右一)的指导下体验飞行模拟器驾驶。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考虑和部署?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

    三是更加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能。

    四是用好国家和地方两种资源,打通央地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支持省内科研单位与在川大院大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果。

    五是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落实“军令状”制度,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引进更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
    三大央媒专访省委书记彭清华

  • 2021年01月22日 10时44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把地理盆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高地”,来看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对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专访。

    打造增长极“盆地”变“高地”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谈培育新的动力源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把地理盆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高地”,记者对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进行了专访。


    打造重要增长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记者:2020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频词,高居热度榜。“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今年是关键。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


    2020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年会以“卫星导航,全球新时代”为主题。

    我们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我们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川南经济区重点是加快推动宜泸沿江协同发展、内自同城化发展,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北翼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是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接受成渝经济辐射,融入和配套成渝发展。

    我们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今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一批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川渝重大交通项目出进度、见形象。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以及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四个省级新区,抓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合作平台建设。


    2020年12月24日,乘客在成都东站搭乘G8607次“复兴号”高铁列车。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民生改善协同,去年川渝已实现95项政府服务事项通办,今年将进一步推动学历公证、失业登记、电子社保卡申领、新生儿入户、结婚登记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四川如何推进化解工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有什么“独门绝技”和比较优势?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在川进行重大科研布局,四川拥有132所高等院校、50所央属科研机构、17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0多名两院院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尤其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突出。四川具备了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的基础和条件。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在四川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这是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暨首次放电见证活动现场(2020年12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全力化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今年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我们还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将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打算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都是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部分。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成资渝高速。

    在战略牵引上,我们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方向路径上,既着力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又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时速620千米!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这是1月13日拍摄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外观及试验线。

    我们将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还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站在新的奋斗起点,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用好大数据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脱贫人口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四川凉山“三棵树”成为脱贫路上最美风景。2020年5月8日,在四川省昭觉县庆恒村,村干部在包装核桃。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五级书记抓,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2020年10月22日,由四川省商务厅主办的四川扶贫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在南京举行。

    展望未来,四川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新华社记者 惠小勇、周相吉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人民日报记者访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为四川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记者对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我们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省委召开两次全会,都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题或重要内容,用双城经济圈建设统领“十四五”发展。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和7项重点任务,着力构建“1+4+7”政策体系;立足四川发展实际下好“先手棋”,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批准设立4个省级新区;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与重庆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协同落实,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川渝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开工27个、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


    川渝高竹新区。 张启富 摄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我们将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加快取得看得见的形象进度、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彭清华: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全省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川观新闻记者 杨树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低保、产业等方面支持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聚焦提升政策普惠性,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驻村帮扶力量,更好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四川将如何找准定位,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四川科技实力较强,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四川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二是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打基础、强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计划,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四是发挥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

    彭清华:今年我们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连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三是更加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能。四是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五是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引进更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川有哪些比较优势?

    彭清华:川渝地区创新资源富集,科技人力资源、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占全国的6%、6.5%、7.9%,先后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改革创新试验任务,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届西博会进出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小西博会)在西博城举办。

    围绕落实中央要求,我们与重庆深化科技创新协作,联合举办了首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共建了4个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联合实施了15个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发布筹建了3支创投基金。我们将继续加大与重庆科技创新协同力度,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争取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川南、川东北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构建优势互补、全域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 (人民日报记者 林治波 王明峰

    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经济日报记者访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经济腹地,也是科技创新聚集地和新的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四川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近日,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


    记者:近一年来,川渝互动紧密前所未有。2021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年来,我们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立足四川发展实际下好“先手棋”,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川渝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开工27个、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今年是关键。

    一是抓极核带动。我们提出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目的是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二是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是川南经济区,北翼是川东北经济区,这两大经济区是四川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腹地。

    三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今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铁路建设和内江至大足、南充至潼南、乐山经资中至铜梁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尽早开工。

    四是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4个省级新区,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高质量发展,“一区一策”量身定制配套政策举措,培育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还要抓好毗邻地区合作和重大政策协同,为川渝统筹发展探索新路作出示范,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两地群众,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用无人机拍摄的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农村公路两旁成片的桔橙产业与农房,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视觉四川 姚永亮 摄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截至去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4个关键词谋划推进。

    一是“巩固”,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保、产业等方面支持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是“拓展”,聚焦提升政策普惠性,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是“推进”,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衔接”,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成果,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记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四川将在哪些关键节点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二是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打基础、强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计划,加快完善农业“10+3”、工业“5+1”、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四是发挥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2019年9月5日,由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观众在参展商(右一)的指导下体验飞行模拟器驾驶。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考虑和部署?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

    三是更加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能。

    四是用好国家和地方两种资源,打通央地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支持省内科研单位与在川大院大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果。

    五是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落实“军令状”制度,完善“揭榜挂帅”等机制,引进更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