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西部有个新的“圈”——成渝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

  • 2020年09月16日 07时46分
  • 来源: 新华社
  • 【字体:
  • 播报

  • 5月10日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象。(记者 王全超

    2020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经略西部广袤腹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之举。

    今年以来,成渝两地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双核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圈建设正在起步,西部迎来新格局。

    巴蜀文化共同体千年与共

    80岁的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生在重庆,在成都工作;而81岁的西南大学文学教授吕进生在成都,在重庆工作。两人用自身经历和研究验证,两地居民性格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巴蜀文化共同体。


    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作为西部仅有的两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中心城市,重庆、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重大装备等产业上结构相似,曾经一段时间内竞争大于合作,以至于成渝地区除“双核”外尚无一座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的城市,被形容为“月明星稀”“中部塌陷”。


    7月23日,市民在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漫行步道的自行车道上骑行。(记者 王全超

    山水相连、同根同源,使得巴蜀文化旅游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率先启动的建设内容之一。今年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开放共享,巴文化和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等巴蜀同根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达成15项具体合作内容。


    6月18日,市民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清水溪一带游览。(记者 王全超

    千年与共、你中有我。由文化旅游的一体而深度经济合作,川渝互为双方在西部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地。近年来,川渝每年相互投资到位资金总额达3000亿元左右;四川5成以上的高速公路出行方向、6成以上对外货运量均是通往重庆;2007年至2019年,成渝之间铁路旅客发送量从220多万增长至1100多万,翻了5倍。

    谭继和认为,巴与蜀的差异互补是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合作发展的方向,巴与蜀的互争长短是兄弟情感基础上的互相学习、各显奇瑰。

    巴蜀“相向发展”“双核驱动”

    随着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盘落子,巴蜀大地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月中旬,“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明确了工作方案和机制以及2020年35项重点任务,标志着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


    4月15日,工作人员在位于重庆高新区高新大道的5G基站建设现场作业(无人机照片)。(记者 王全超

    成都跨越龙泉山脉,成立面向重庆方向的东部新区;重庆将毗邻四川的渝西地区纳入主城都市区。成都“东进”和重庆“西进”,巴蜀迎来新发展格局。

    证照异地互办互发、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互通互认互贷……半年多来,成渝地区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00余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大部分领域,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份合作协议出炉。


    7月21日,工作人员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内作业。(记者 王全超

    今年6月10日,在重庆创业的成都人谭殿杨,领取了成渝探索市场监管一体化后的首张营业执照。“要是以前,在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来回至少要奔波半个月,如今当天就能办成,太方便了。”谭殿杨说。

    作为成渝地区的最大短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一个“公铁空水”四通八达的战略大通道格局,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7月22日,成渝高铁列车在轨道上行驶(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内联”正在加强。在联通川渝两地的嘉陵江实现全江通航后,今年两地又将合作开工16个标志性引领项目,包括4条高铁、6条高速公路,目标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已完成环评,定于年内开工。


    8月5日,一辆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外畅”正在提升。位于成渝中间地带的天府国际机场将于今年底建成。出川高铁、南向铁海联运大通道、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西向北向陆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推动形成“双循环”不负使命

    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是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之后,我国又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


    消费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二路的一家火锅店内用餐(3月14日摄)。(记者 王全超摄

    “成渝地区人口过亿,发展势头强劲,消费潜力巨大。”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在西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的国家使命。”

    致力于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成渝地区,不再是成都和重庆的“独角戏”,瞄准成渝“双核”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也迎来发展机遇。

    位于成都、重庆中点的四川省遂宁市,光电板厂商志超科技的遂宁工厂今年2月就正式复产,3季度订单已经排满。“我们离成都和重庆都是170公里,产品配套成渝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负责人林政权说,“自2013年投产以来企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15%,目前我们第二期项目已正式签约,正是看好双城经济圈的未来。”


    在重庆市江北区港城工业园内一家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车间内作业(3月10日摄)。(记者 王全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伟认为。

    今年4月和7月,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和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先后召开,两地再次强化了“一盘棋”“一家亲”理念,按照中央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经济圈目标定位,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西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不再是简单重复东部沿海发展路径,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带动西部实现新跨越。”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促进优势地区重点发展,提升成渝地区人口承载能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有高质量的发展和开放,又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经济圈。”(参与采写:李倩薇 胡旭)(记者 惠小勇 李勇 江毅 赵宇飞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西部有个新的“圈”——成渝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

  • 2020年09月16日 07时46分
  • 来源: 新华社

  • 5月10日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象。(记者 王全超

    2020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经略西部广袤腹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之举。

    今年以来,成渝两地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双核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圈建设正在起步,西部迎来新格局。

    巴蜀文化共同体千年与共

    80岁的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生在重庆,在成都工作;而81岁的西南大学文学教授吕进生在成都,在重庆工作。两人用自身经历和研究验证,两地居民性格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巴蜀文化共同体。


    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作为西部仅有的两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中心城市,重庆、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重大装备等产业上结构相似,曾经一段时间内竞争大于合作,以至于成渝地区除“双核”外尚无一座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的城市,被形容为“月明星稀”“中部塌陷”。


    7月23日,市民在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漫行步道的自行车道上骑行。(记者 王全超

    山水相连、同根同源,使得巴蜀文化旅游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率先启动的建设内容之一。今年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开放共享,巴文化和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等巴蜀同根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达成15项具体合作内容。


    6月18日,市民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清水溪一带游览。(记者 王全超

    千年与共、你中有我。由文化旅游的一体而深度经济合作,川渝互为双方在西部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地。近年来,川渝每年相互投资到位资金总额达3000亿元左右;四川5成以上的高速公路出行方向、6成以上对外货运量均是通往重庆;2007年至2019年,成渝之间铁路旅客发送量从220多万增长至1100多万,翻了5倍。

    谭继和认为,巴与蜀的差异互补是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合作发展的方向,巴与蜀的互争长短是兄弟情感基础上的互相学习、各显奇瑰。

    巴蜀“相向发展”“双核驱动”

    随着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盘落子,巴蜀大地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月中旬,“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明确了工作方案和机制以及2020年35项重点任务,标志着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


    4月15日,工作人员在位于重庆高新区高新大道的5G基站建设现场作业(无人机照片)。(记者 王全超

    成都跨越龙泉山脉,成立面向重庆方向的东部新区;重庆将毗邻四川的渝西地区纳入主城都市区。成都“东进”和重庆“西进”,巴蜀迎来新发展格局。

    证照异地互办互发、门诊医疗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互通互认互贷……半年多来,成渝地区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00余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大部分领域,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份合作协议出炉。


    7月21日,工作人员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内作业。(记者 王全超

    今年6月10日,在重庆创业的成都人谭殿杨,领取了成渝探索市场监管一体化后的首张营业执照。“要是以前,在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来回至少要奔波半个月,如今当天就能办成,太方便了。”谭殿杨说。

    作为成渝地区的最大短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一个“公铁空水”四通八达的战略大通道格局,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7月22日,成渝高铁列车在轨道上行驶(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内联”正在加强。在联通川渝两地的嘉陵江实现全江通航后,今年两地又将合作开工16个标志性引领项目,包括4条高铁、6条高速公路,目标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已完成环评,定于年内开工。


    8月5日,一辆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坤

    “外畅”正在提升。位于成渝中间地带的天府国际机场将于今年底建成。出川高铁、南向铁海联运大通道、东向铁水联运新通道、西向北向陆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推动形成“双循环”不负使命

    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是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之后,我国又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


    消费者在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二路的一家火锅店内用餐(3月14日摄)。(记者 王全超摄

    “成渝地区人口过亿,发展势头强劲,消费潜力巨大。”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在西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的国家使命。”

    致力于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成渝地区,不再是成都和重庆的“独角戏”,瞄准成渝“双核”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也迎来发展机遇。

    位于成都、重庆中点的四川省遂宁市,光电板厂商志超科技的遂宁工厂今年2月就正式复产,3季度订单已经排满。“我们离成都和重庆都是170公里,产品配套成渝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负责人林政权说,“自2013年投产以来企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15%,目前我们第二期项目已正式签约,正是看好双城经济圈的未来。”


    在重庆市江北区港城工业园内一家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车间内作业(3月10日摄)。(记者 王全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伟认为。

    今年4月和7月,重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和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先后召开,两地再次强化了“一盘棋”“一家亲”理念,按照中央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经济圈目标定位,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西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不再是简单重复东部沿海发展路径,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带动西部实现新跨越。”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促进优势地区重点发展,提升成渝地区人口承载能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既有高质量的发展和开放,又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经济圈。”(参与采写:李倩薇 胡旭)(记者 惠小勇 李勇 江毅 赵宇飞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