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个维度看四川自贸试验区这两年

  • 2019年04月01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白桂斌摄(视觉四川)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岁”了。两年间,试验成效如何?数据和案例可作回答: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逾95%,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探索形成“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全国首创经验……要看清这片国家“试验田”的整体面貌,我们需要更深入、更多维度的观察——试验成果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可供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记者采访了省内外专家和一线实践者,从四个维度去盘点四川自贸试验区过去两年,去认知它在四川乃至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程中踏出的足迹。

    成都天府新区片区

    天府新区直管区块

    数据

    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实有企业数6125家,其中内资6096家,外资29家;存量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685.91亿元,两年形成57项制度创新案例

    亮点

    ●“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

    ●“7+1”模式,多领域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高新区块

    数据

    截至2019年2月28日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8669户,注册资本(金)3885.6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15亿元,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亮点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

    双流区块

    数据

    自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受理企业登记1554家,其中内资1519家、外资35家,内资企业注册资本478.4亿元

    亮点

    ●累计形成创新案例56个,其中“进口非特审批改备案”、航空保税租赁均实现全省首单

    ●率先在全国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创新通航“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

    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数据

    自2017年4月1日以来,新增注册企业数4300余家,国际班列开行将近4000列。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进出区业务1.8万票、货值65亿元,开展跨境电商10万余单,整车进出口3500余辆

    亮点

    ●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一单制”改革

    ●创新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

    ●全国首创以海铁联运方式开展整车进口

    川南临港片区

    数据

    《总体方案》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9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215项(2018年104项)、全国首创27项,已在全省推广10项。累计新增注册企业6158家、注册资本626亿元

    亮点

    ●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

    横向看全国

    根据第三方发布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成都区域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1,川南临港片区排名第9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个自贸试验区。横向来看,四川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

    官方会议,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去年商务部在成都举办首次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现场会;今年四川又作为全国12个自贸试验区唯一代表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让四川多次‘亮相’,侧面说明当地探索在全国也算卓有成效。”南开大学(中国)自贸试验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葛顺奇认为。

    省外第三方机构则提供了更系统的研究。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此前发布了“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史欣向告诉记者,在同步启动试验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15个片区)中,成都区域排名第1,川南临港片区排名第9,“整体而言,四川自贸试验区是有特色的、走在全国前列的。”

    具体哪些做得好?史欣向介绍,成都区域在“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两方面,排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首位,“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亦排前3名。“成都区域在投资制度改革、投资环境改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制度创新,尤其在市场准入和商事登记方面突破较多;金融服务创新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纵向看发展

    两年间围绕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做了不少“从零到一”的探索

    观察四川自贸试验区自身进展,专家们建议以“内陆开放”为切入点。原因很简单:自贸试验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而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的协同开放战略,又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最大特色。“这决定了四川要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内陆开放新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表示。

    葛顺奇认为,围绕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四川做了不少“从零到一”的探索。

    从零到一,体现在通道建设上。去年,中欧班列(成都)开行率先破2000列,位居全国中欧班列之首;泸州相继开通至广东广州、广西钦州的海铁联运班列。专家指出,这表明四川是要也正在以自己为枢纽连接陆上和海上丝路,打通东至东南亚、西至欧洲的陆海贸易新通道,从根本改变内陆区位劣势。

    从零到一,也体现在“新规则”确立上。一方面是对接新规则,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认为,两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做了大量“对标”工作,大刀阔斧砍掉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破解“内陆市场化程度与沿海地区相比不够高”的问题,取得公证“最多跑一次”“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等成果。另一方面是创立新规则,比如率先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就是参与建立国际陆路贸易新规则的典型代表。

    看开放成效,外商投资企业是“风向标”。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就逾300家;两年时,这个数字累计超过了600家,保持了稳步增长。

    回头看结果

    逾400个实践案例多数为“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

    回头看这两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共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通过全面梳理发现,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是绝大多数案例的共同特点。

    怎么理解“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简单说,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一些修正或突破。它往往不是涉及面广的系统性改革,也不会因突破现行规定而遭遇风险,至于效果则是立竿见影。”邓富华表示。

    一个典型例子是以“放管服”为标志的政府职能转变。多位专家谈到,四川在“服”方面取得明显改善,“更多是相对容易的流程合并优化等”;而在“放”“管”方面相对不足。

    对此多位专家认为,这是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试验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严控风险前提下,从相对有把握的领域入手,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持一个良好的预期。”史欣向说。

    向前看未来

    自贸试验正逐步走进“深水区”。如何应对?专家给出3个“锦囊”

    不少专家也谈到,自贸试验正逐步走进“深水区”。“容易摘的苹果已经快摘完了。”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如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监管制度等,都要求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集成创新,有的试验甚至会触及现行规定。这都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应对?受访专家给出3个“锦囊”。

    围绕“敢不敢”,建议加快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当试验进入“深水区”,如何避免“怕担责、不敢干”?多位专家提到法治保障框架的重要性。今年3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已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二审,其中对容错纠错进行了规定。“目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仅浙江出台了相关条例,四川可加紧走在前面并配套出台操作细则,为一线人员思想‘松绑’。”上述负责人表示。

    围绕“能不能”,建议对上积极争取国家差异化政策,对下加大赋权放权力度。“四川基层试验探索的积极性很高,但要避免权力和责任不对等。”史欣向表示,目前四川共下放142项省级管理权限,低于同属第三批的部分自贸试验区,可加大力度;至于对上争取,一位业内人士提到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已有成员获得先行先试授权,“从全国看,去年交通领域试验成果不断涌现,就和此前下放相关权力直接相关。”

    围绕“顺不顺”,建议加强四川自贸试验区涉及行政区域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建立新的集成攻坚机制。(记者 熊筱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个维度看四川自贸试验区这两年

  • 2019年04月01日 07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白桂斌摄(视觉四川)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岁”了。两年间,试验成效如何?数据和案例可作回答: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逾95%,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探索形成“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全国首创经验……要看清这片国家“试验田”的整体面貌,我们需要更深入、更多维度的观察——试验成果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可供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记者采访了省内外专家和一线实践者,从四个维度去盘点四川自贸试验区过去两年,去认知它在四川乃至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程中踏出的足迹。

    成都天府新区片区

    天府新区直管区块

    数据

    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实有企业数6125家,其中内资6096家,外资29家;存量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685.91亿元,两年形成57项制度创新案例

    亮点

    ●“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

    ●“7+1”模式,多领域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高新区块

    数据

    截至2019年2月28日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8669户,注册资本(金)3885.6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15亿元,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亮点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

    双流区块

    数据

    自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受理企业登记1554家,其中内资1519家、外资35家,内资企业注册资本478.4亿元

    亮点

    ●累计形成创新案例56个,其中“进口非特审批改备案”、航空保税租赁均实现全省首单

    ●率先在全国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创新通航“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

    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数据

    自2017年4月1日以来,新增注册企业数4300余家,国际班列开行将近4000列。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进出区业务1.8万票、货值65亿元,开展跨境电商10万余单,整车进出口3500余辆

    亮点

    ●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一单制”改革

    ●创新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

    ●全国首创以海铁联运方式开展整车进口

    川南临港片区

    数据

    《总体方案》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9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215项(2018年104项)、全国首创27项,已在全省推广10项。累计新增注册企业6158家、注册资本626亿元

    亮点

    ●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

    横向看全国

    根据第三方发布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成都区域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1,川南临港片区排名第9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个自贸试验区。横向来看,四川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

    官方会议,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去年商务部在成都举办首次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现场会;今年四川又作为全国12个自贸试验区唯一代表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让四川多次‘亮相’,侧面说明当地探索在全国也算卓有成效。”南开大学(中国)自贸试验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葛顺奇认为。

    省外第三方机构则提供了更系统的研究。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此前发布了“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项目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史欣向告诉记者,在同步启动试验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15个片区)中,成都区域排名第1,川南临港片区排名第9,“整体而言,四川自贸试验区是有特色的、走在全国前列的。”

    具体哪些做得好?史欣向介绍,成都区域在“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两方面,排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首位,“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亦排前3名。“成都区域在投资制度改革、投资环境改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制度创新,尤其在市场准入和商事登记方面突破较多;金融服务创新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纵向看发展

    两年间围绕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做了不少“从零到一”的探索

    观察四川自贸试验区自身进展,专家们建议以“内陆开放”为切入点。原因很简单:自贸试验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而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的协同开放战略,又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最大特色。“这决定了四川要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内陆开放新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表示。

    葛顺奇认为,围绕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四川做了不少“从零到一”的探索。

    从零到一,体现在通道建设上。去年,中欧班列(成都)开行率先破2000列,位居全国中欧班列之首;泸州相继开通至广东广州、广西钦州的海铁联运班列。专家指出,这表明四川是要也正在以自己为枢纽连接陆上和海上丝路,打通东至东南亚、西至欧洲的陆海贸易新通道,从根本改变内陆区位劣势。

    从零到一,也体现在“新规则”确立上。一方面是对接新规则,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骆玲认为,两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做了大量“对标”工作,大刀阔斧砍掉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破解“内陆市场化程度与沿海地区相比不够高”的问题,取得公证“最多跑一次”“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等成果。另一方面是创立新规则,比如率先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就是参与建立国际陆路贸易新规则的典型代表。

    看开放成效,外商投资企业是“风向标”。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就逾300家;两年时,这个数字累计超过了600家,保持了稳步增长。

    回头看结果

    逾400个实践案例多数为“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

    回头看这两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共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通过全面梳理发现,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是绝大多数案例的共同特点。

    怎么理解“小切口、低风险、大成效”?“简单说,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一些修正或突破。它往往不是涉及面广的系统性改革,也不会因突破现行规定而遭遇风险,至于效果则是立竿见影。”邓富华表示。

    一个典型例子是以“放管服”为标志的政府职能转变。多位专家谈到,四川在“服”方面取得明显改善,“更多是相对容易的流程合并优化等”;而在“放”“管”方面相对不足。

    对此多位专家认为,这是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试验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严控风险前提下,从相对有把握的领域入手,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持一个良好的预期。”史欣向说。

    向前看未来

    自贸试验正逐步走进“深水区”。如何应对?专家给出3个“锦囊”

    不少专家也谈到,自贸试验正逐步走进“深水区”。“容易摘的苹果已经快摘完了。”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如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监管制度等,都要求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集成创新,有的试验甚至会触及现行规定。这都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应对?受访专家给出3个“锦囊”。

    围绕“敢不敢”,建议加快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当试验进入“深水区”,如何避免“怕担责、不敢干”?多位专家提到法治保障框架的重要性。今年3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已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二审,其中对容错纠错进行了规定。“目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仅浙江出台了相关条例,四川可加紧走在前面并配套出台操作细则,为一线人员思想‘松绑’。”上述负责人表示。

    围绕“能不能”,建议对上积极争取国家差异化政策,对下加大赋权放权力度。“四川基层试验探索的积极性很高,但要避免权力和责任不对等。”史欣向表示,目前四川共下放142项省级管理权限,低于同属第三批的部分自贸试验区,可加大力度;至于对上争取,一位业内人士提到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已有成员获得先行先试授权,“从全国看,去年交通领域试验成果不断涌现,就和此前下放相关权力直接相关。”

    围绕“顺不顺”,建议加强四川自贸试验区涉及行政区域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建立新的集成攻坚机制。(记者 熊筱伟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