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彭清华在四川代表团开放日答记者问

  • 2019年03月09日 06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关于四川省情

    “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1+3”

    四川充满魅力活力机遇,也充满希望

    彭清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在回答各位记者朋友提问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四川有关情况,以便大家对四川有一个初步了解。

    去年11月,我在香港参加“川港澳合作周”活动时,曾用“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和“1+3”四组关键词来介绍四川的特点。

    “三九大”,是四川最有代表性的三张名片。“三”是指三星堆,是古老神秘的巴蜀文明的象征;“九”是指九寨沟,是四川神奇瑰丽自然风光的精华;“大”是指大熊猫,是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国宝。“三九大”集中反映了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四川拥有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巴蜀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自然资源富集广博,水能、天然气、钒钛锂等储量全国领先。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春节假日期间,四川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均排在全国前列。很多人关心九寨沟地震恢复重建情况,我这里要告诉大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灾区恢复重建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九寨沟景区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对游客开放,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四五六”,是对四川基本省情的简要概括。“四”是指四川户籍人口9100多万、居全国第四位,“五”是指四川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六”是指去年四川经济总量4.0678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铁公机”,指的是四川的基础设施条件,全省铁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4970公里、7238公里,建成进出川大通道31条;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4条,去年旅客吞吐量5295万人次,居全国第四位。未来几年,四川将迎来铁路建设的高峰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将开工建设重大铁路工程。“东向”规划建设从成都经南充、达州到万州的高速铁路,建成后连接沿江高铁,从成都直达武汉、上海,并连接郑万高铁到京津冀地区。“南向”就是从成都到贵阳的成贵高铁,将于今年底建成;同时启动从成都经自贡到宜宾的高铁,建成后经贵阳可以到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连接渝昆高铁可达昆明。“西向”就是川藏铁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在成都至雅安段已经建成通车,拉萨至林芝段正在修建;雅安至林芝段大约1000公里,其中桥隧比超过90%。“北向”就是正在建设从成都到兰州(西宁)的铁路,这条铁路建成后,四川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更加便捷。同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1年成都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前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1+3”,指的是四川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1”就是“一带一路”。国家正在规划建设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四川是必经之地。从成都往北,经过欧亚大陆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去年成都开行中欧班列1587列,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从成都往南,通过海铁联运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这就进一步凸显了四川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衔接点的地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之一,是把像四川这样的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3”是指与四川相关的三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政策在四川交汇叠加。四川虽然地处长江流域,但也是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机制的成员之一,这为四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讲,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人口大省、科教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充满了魅力、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希望。

    当前,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牢记总书记的重托,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拼搏实干、砥砺奋进,全省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0.9:37.7:51.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50%;新动能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9.2%;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9%,高于GDP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创历史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3.5%、创近年来新低。战胜了多年不遇的洪涝和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具体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一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谱新篇,在全省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确保四川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我们大力实施两大战略,对内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支持成都做强“主干”、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重点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我们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下足“绣花”功夫,拿出过硬举措,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全面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空气、水土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实施金融、政府性债务、房地产市场等9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方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同时,统筹抓好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发展、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依法治省、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各位记者朋友,通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雄奇秀丽的巴山蜀水,体验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感受天府之国发展的“快节奏”和安逸的“慢生活”,同时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四川、支持四川、宣传四川。

    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尽锐出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并专门提到凉山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我们知道,这几年,四川坚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现在,收官时间将近,请彭清华书记谈谈四川脱贫攻坚进展怎么样,下一步打算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彭清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刚才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两户凉山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在这里,我要高兴地告诉你,今年春节前夕,他们已经与其他村民一道,从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吉好也求开起了农家乐。节列俄阿木的女儿在村里当上了幼儿园辅导员;儿子在绵阳上中学,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这两家人的变迁,是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命运改变的一个缩影。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使他们告别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所处的生存状态,过上了新的生活。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特别是凉山彝区因其特殊贫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考察脱贫攻坚,看望贫困群众,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施策、尽锐出战,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供几组数据:2012年底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五年时间共减贫590万,平均每年脱贫近120万;去年又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1.1%。目前,全省还剩下71万贫困人口、38个贫困县、1782个贫困村。

    对四川来讲,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三区三州”;对四川而言,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彝区藏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四川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盆地周边地区,包括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四大片区。这其中,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还是彝区藏区。四川彝区藏区曾经“一步跨千年”,尤其是彝区,除了一般性贫困问题外,还有禁毒防艾、控超保学、自发搬迁、移风易俗等特殊问题,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我们把凉山彝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出台12个方面34条特殊政策举措;省级财政2018年至2020年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过200亿元;最近还出台了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的16条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总体上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四川藏区今年可以全面脱贫摘帽,明年继续巩固提升。彝区任务更重一些,计划于明年全面脱贫。

    高质量脱贫不能只靠救济,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最大的困难是群众种植、养殖的农畜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这将极大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我省首创了“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和市民餐桌。这样,既能让城市居民购买到质量有保障的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支持扶贫;又能不断拓宽贫困地区优质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增收。不久前,我省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四川扶贫产品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销推介会。两天时间内共计签约38.37亿元,其中“四川扶贫”标识产品签约24.3亿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央单位对四川的定点帮扶和浙江、广东两省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给予的宝贵支持,他们做了大量雪中送炭、卓有成效的工作。广东和浙江两省常驻四川的扶贫干部有15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有770多人。与此同时,我省也开展了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全省累计组建11501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6498名驻村帮扶干部。这些同志和基层贫困群众风里来雨里去,一块苦一块干,用心用情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拔穷根摘穷帽,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如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达州市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渠伟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仍然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久前,我去凉山州喜德县调研,见到红莫镇特合村的第一书记刘骥同志。父亲刚去世两个月,她就来到这个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一干就是3年多。家里7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无人照顾,特合村的贫困群众又需要她的帮助,面对两难选择,她毅然把母亲接到村里,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做到“忠孝两全”。像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让全体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壮举,也是中国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过两年将迎来党的百年华诞。有些外国友人不甚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仍然朝气蓬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想,从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为什么我们能够建立“四个自信”?从党领导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底气所在。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彭清华在四川代表团开放日答记者问

  • 2019年03月09日 06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关于四川省情

    “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1+3”

    四川充满魅力活力机遇,也充满希望

    彭清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在回答各位记者朋友提问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四川有关情况,以便大家对四川有一个初步了解。

    去年11月,我在香港参加“川港澳合作周”活动时,曾用“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和“1+3”四组关键词来介绍四川的特点。

    “三九大”,是四川最有代表性的三张名片。“三”是指三星堆,是古老神秘的巴蜀文明的象征;“九”是指九寨沟,是四川神奇瑰丽自然风光的精华;“大”是指大熊猫,是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国宝。“三九大”集中反映了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四川拥有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巴蜀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自然资源富集广博,水能、天然气、钒钛锂等储量全国领先。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春节假日期间,四川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均排在全国前列。很多人关心九寨沟地震恢复重建情况,我这里要告诉大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灾区恢复重建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九寨沟景区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对游客开放,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四五六”,是对四川基本省情的简要概括。“四”是指四川户籍人口9100多万、居全国第四位,“五”是指四川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六”是指去年四川经济总量4.0678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铁公机”,指的是四川的基础设施条件,全省铁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4970公里、7238公里,建成进出川大通道31条;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4条,去年旅客吞吐量5295万人次,居全国第四位。未来几年,四川将迎来铁路建设的高峰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将开工建设重大铁路工程。“东向”规划建设从成都经南充、达州到万州的高速铁路,建成后连接沿江高铁,从成都直达武汉、上海,并连接郑万高铁到京津冀地区。“南向”就是从成都到贵阳的成贵高铁,将于今年底建成;同时启动从成都经自贡到宜宾的高铁,建成后经贵阳可以到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连接渝昆高铁可达昆明。“西向”就是川藏铁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在成都至雅安段已经建成通车,拉萨至林芝段正在修建;雅安至林芝段大约1000公里,其中桥隧比超过90%。“北向”就是正在建设从成都到兰州(西宁)的铁路,这条铁路建成后,四川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更加便捷。同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1年成都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前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1+3”,指的是四川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1”就是“一带一路”。国家正在规划建设西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四川是必经之地。从成都往北,经过欧亚大陆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去年成都开行中欧班列1587列,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从成都往南,通过海铁联运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这就进一步凸显了四川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衔接点的地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之一,是把像四川这样的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3”是指与四川相关的三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政策在四川交汇叠加。四川虽然地处长江流域,但也是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机制的成员之一,这为四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讲,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人口大省、科教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充满了魅力、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希望。

    当前,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牢记总书记的重托,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拼搏实干、砥砺奋进,全省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0.9:37.7:51.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50%;新动能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9.2%;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9%,高于GDP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创历史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3.5%、创近年来新低。战胜了多年不遇的洪涝和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具体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一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谱新篇,在全省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确保四川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我们大力实施两大战略,对内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支持成都做强“主干”、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7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重点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我们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下足“绣花”功夫,拿出过硬举措,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全面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空气、水土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实施金融、政府性债务、房地产市场等9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方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同时,统筹抓好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发展、新型城镇化、民营经济、依法治省、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各位记者朋友,通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雄奇秀丽的巴山蜀水,体验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感受天府之国发展的“快节奏”和安逸的“慢生活”,同时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四川、支持四川、宣传四川。

    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尽锐出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并专门提到凉山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我们知道,这几年,四川坚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现在,收官时间将近,请彭清华书记谈谈四川脱贫攻坚进展怎么样,下一步打算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彭清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刚才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的两户凉山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在这里,我要高兴地告诉你,今年春节前夕,他们已经与其他村民一道,从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吉好也求开起了农家乐。节列俄阿木的女儿在村里当上了幼儿园辅导员;儿子在绵阳上中学,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这两家人的变迁,是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命运改变的一个缩影。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使他们告别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所处的生存状态,过上了新的生活。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特别是凉山彝区因其特殊贫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考察脱贫攻坚,看望贫困群众,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施策、尽锐出战,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供几组数据:2012年底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五年时间共减贫590万,平均每年脱贫近120万;去年又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1.1%。目前,全省还剩下71万贫困人口、38个贫困县、1782个贫困村。

    对四川来讲,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三区三州”;对四川而言,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彝区藏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四川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盆地周边地区,包括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四大片区。这其中,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还是彝区藏区。四川彝区藏区曾经“一步跨千年”,尤其是彝区,除了一般性贫困问题外,还有禁毒防艾、控超保学、自发搬迁、移风易俗等特殊问题,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我们把凉山彝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出台12个方面34条特殊政策举措;省级财政2018年至2020年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过200亿元;最近还出台了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的16条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总体上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四川藏区今年可以全面脱贫摘帽,明年继续巩固提升。彝区任务更重一些,计划于明年全面脱贫。

    高质量脱贫不能只靠救济,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最大的困难是群众种植、养殖的农畜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这将极大影响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我省首创了“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和市民餐桌。这样,既能让城市居民购买到质量有保障的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支持扶贫;又能不断拓宽贫困地区优质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增收。不久前,我省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四川扶贫产品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销推介会。两天时间内共计签约38.37亿元,其中“四川扶贫”标识产品签约24.3亿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央单位对四川的定点帮扶和浙江、广东两省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给予的宝贵支持,他们做了大量雪中送炭、卓有成效的工作。广东和浙江两省常驻四川的扶贫干部有15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有770多人。与此同时,我省也开展了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全省累计组建11501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6498名驻村帮扶干部。这些同志和基层贫困群众风里来雨里去,一块苦一块干,用心用情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拔穷根摘穷帽,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如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达州市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渠伟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仍然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久前,我去凉山州喜德县调研,见到红莫镇特合村的第一书记刘骥同志。父亲刚去世两个月,她就来到这个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一干就是3年多。家里7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无人照顾,特合村的贫困群众又需要她的帮助,面对两难选择,她毅然把母亲接到村里,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做到“忠孝两全”。像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让全体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壮举,也是中国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过两年将迎来党的百年华诞。有些外国友人不甚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仍然朝气蓬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想,从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为什么我们能够建立“四个自信”?从党领导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底气所在。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