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300个试点示范镇 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

  • 2016年05月18日 15时04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字体:
  • 播报
  •   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承载力弱,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小城镇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是摆在我省发展全局中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

      2013年,“百镇建设行动”作为我省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正式启动。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

      通过先行先试,优先发展壮大,使试点示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产业特色、生态环境等得到明显提升和优化,在全省形成点上突破、面上带动的助推小城镇发展格局,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

      经过三年建设,目前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已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

      破局“千镇一面”发展困境

      四川小城镇过去发展模式趋同,规划粗放,与时代需求脱节。为此,四川省委鲜明提出打造特色小城镇要注重与城市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注重发挥小城镇联结城市、带动乡村的独特作用,注重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用规划把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民族风情、绚丽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亮出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坚持“多规合一”。四川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前置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同步推进,确保300个试点镇的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布局的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形成科学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统筹安排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

      坚持“一镇一规”。四川地域辽阔,有2032个行政建制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高原,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很大。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四川根据各镇产业优势、人口集聚、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地域风貌的不同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做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定位最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坚持“绿色优先”。明确小城镇发展的规划红线和边界,鼓励小城镇集约紧凑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创建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的景观型小城镇。利用四川小城镇独特的山、水、林等生态优势,依山顺水,顺势而为,尽量保持城镇原有风貌,尽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创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小城镇。

      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

      三年建设,成效如何?据四川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经过3年努力,以21个重点镇为龙头的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西部乡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镇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建设提速升级。据介绍,在300个试点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与省域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与全省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支撑城镇发展相协调,将288个镇安排在四大城镇群内,占300个镇总数的96%。目前,全省已经构建了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省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小城镇建设与四大城镇群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通过对其中127个试点镇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试点镇的经济增长动能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6.2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镇有8个,占6.3%,最高的已超过200亿元,20-50亿元的有17个,占13.4%。试点镇经济增长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郊试点镇正成为中心城区重要功能组团,与城市联动发展;远郊试点镇正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县域次中心。

      三是产镇村融合发展,城乡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00个镇以“产业强镇增收,城镇辐射农村”的发展思路,坚持产镇和镇村联动,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促进城镇的产业向农村拓展、资源向农村流动、文明向农村传播,城镇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有力带动了县域新村建设提档升级和农民致富增收。

      四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不断加快。通过近3年建设,试点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止目前,300个镇通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城镇路网格局基本形成。由于设施配套,超过200个镇的城镇集聚人口规模达到万人以上,有的小城镇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小城市的人口规模条件。三年来,300个试点镇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约63.6万。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截止2015年底,300个试点示范镇共整合省级财政和住房城乡建设专项资金21.6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1亿元,带动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5亿元,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记者 杜玉全)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300个试点示范镇 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

  • 2016年05月18日 15时04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承载力弱,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小城镇发展,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是摆在我省发展全局中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

      2013年,“百镇建设行动”作为我省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正式启动。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

      通过先行先试,优先发展壮大,使试点示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产业特色、生态环境等得到明显提升和优化,在全省形成点上突破、面上带动的助推小城镇发展格局,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

      经过三年建设,目前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已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

      破局“千镇一面”发展困境

      四川小城镇过去发展模式趋同,规划粗放,与时代需求脱节。为此,四川省委鲜明提出打造特色小城镇要注重与城市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注重发挥小城镇联结城市、带动乡村的独特作用,注重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用规划把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民族风情、绚丽自然风光和产业特色亮出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坚持“多规合一”。四川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前置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同步推进,确保300个试点镇的土地、城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与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布局的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形成科学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统筹安排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

      坚持“一镇一规”。四川地域辽阔,有2032个行政建制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高原,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很大。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四川根据各镇产业优势、人口集聚、人居环境、空间布局、地域风貌的不同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做规划,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的特色,定位最佳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坚持“绿色优先”。明确小城镇发展的规划红线和边界,鼓励小城镇集约紧凑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创建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的景观型小城镇。利用四川小城镇独特的山、水、林等生态优势,依山顺水,顺势而为,尽量保持城镇原有风貌,尽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创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小城镇。

      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

      三年建设,成效如何?据四川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经过3年努力,以21个重点镇为龙头的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西部乡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镇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建设提速升级。据介绍,在300个试点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与省域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与全省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支撑城镇发展相协调,将288个镇安排在四大城镇群内,占300个镇总数的96%。目前,全省已经构建了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省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小城镇建设与四大城镇群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通过对其中127个试点镇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试点镇的经济增长动能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16.2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镇有8个,占6.3%,最高的已超过200亿元,20-50亿元的有17个,占13.4%。试点镇经济增长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郊试点镇正成为中心城区重要功能组团,与城市联动发展;远郊试点镇正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县域次中心。

      三是产镇村融合发展,城乡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00个镇以“产业强镇增收,城镇辐射农村”的发展思路,坚持产镇和镇村联动,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促进城镇的产业向农村拓展、资源向农村流动、文明向农村传播,城镇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有力带动了县域新村建设提档升级和农民致富增收。

      四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不断加快。通过近3年建设,试点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止目前,300个镇通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城镇路网格局基本形成。由于设施配套,超过200个镇的城镇集聚人口规模达到万人以上,有的小城镇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小城市的人口规模条件。三年来,300个试点镇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约63.6万。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截止2015年底,300个试点示范镇共整合省级财政和住房城乡建设专项资金21.6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1亿元,带动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5亿元,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记者 杜玉全)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