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欲建全国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 2017年07月22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像这样已经开放,还没看到花蕊的是最好的,要马上摘。”7月20日上午8时许,趁着早上气温不高,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村民郑孝刚在泸沽湖高原生态玫瑰种植示范园内加紧劳作。1000多亩的玫瑰,遍布景区内舍垮、山南两村,成为游客到泸沽湖必游之景。去年,郑孝刚通过卖旅游玫瑰商品收入达2万元以上。

      这片玫瑰园是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省民族地区的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三县(马边县、峨边县、北川县)已全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如果把‘绿色四川’比作一幅画卷,那么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是这幅画卷上一朵盛放的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我省提出要把民族地区创建成全国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正在这条道路上疾步前行。

      全域旅游发轫于民族地区,领先于全国

      全域旅游首创于四川,发轫于四川民族地区。

      何为全域旅游?旅游专家魏小安有这样的说法,“全域旅游绝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在省旅发委主任傅勇林看来,全域旅游应达到三个标准:触目可见的美丽、触手可及的温暖、无微不至的服务。全域旅游不是把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发展成为景区,而是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化,最终实现全域旅游化、全产业链旅游化和全要素旅游化。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步履铿锵。

      2012年,甘孜州在全国第一个打出全域旅游牌,提出把甘孜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启建中国全域旅游先行区。

      2015年,国家旅游局负责人在阿坝州调研时,对九寨沟县“拓景扩容、多点多极、全域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和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乐山市、阿坝州、甘孜州及北川县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同年10月,凉山州被纳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至此,我省所有民族地区都已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四川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民族地区,四川旅游长远发展的更多后劲也在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能推动民族地区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石应平表示。

      有数字为证:甘孜州自2012年发展全域旅游至今,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5倍,年均增长27.26%。紧随其后发展全域旅游的阿坝州和凉山州,2016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

      从民族地区起步,由点到面至全川。截至目前,我省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范围的面积已超过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格局正在形成。

      “四川全域旅游已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的样本。”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者悦远者来,造福一方百姓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

      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数据统计,我省民族地区现有国家A级景区48个,占全省总量的11%,其中5A级景区5个,占全省的42%。

      我省明确提出,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从严控制在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旅游活动。“这些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要有旅游开发规划,且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开发规模和体量要严格受到管控,要采取必须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严防污染破坏,要严格控制环境容量,避免超载带来污染。”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护好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我省从顶层设计入手,编制完成318/13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大香格里拉、大九寨、环红原等一批重大旅游专项规划,推出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四川)遗址公园、大东女国阳光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跨区域重大旅游项目群。民族地区各部门也“十指相扣”,阿坝、甘孜、凉山旅游部门已全部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松潘县已在全省率先建立1+3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从“卖资源”到整合“要素禀赋”,从游名山大川到品一粥一饭,全域旅游在打造“全时、全季、全程、全域”的旅游产品业态体系中,为绿色旅游产业注入蓬勃生机,也为脱贫攻坚战略贡献力量。

      旅游商品,是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化的一个载体。理塘县藏坝乡信乃村村民却白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今年起,他不仅能获得每年4万元看护牦牛的劳动所得,牦牛达到预计出栏率后,他还能得到可观的分红收入。却白的收益,得益于牦牛制品作为“圣洁甘孜”旅游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来自省旅发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2300多个脱贫村中,有44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统计局对25个县进行抽样调查,从事旅游的家庭人均收入达1.53万元。傅勇林表示,造福一方百姓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唯有近者悦,才可能吸引远者来”。(记者 刘星)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欲建全国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 2017年07月22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像这样已经开放,还没看到花蕊的是最好的,要马上摘。”7月20日上午8时许,趁着早上气温不高,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村民郑孝刚在泸沽湖高原生态玫瑰种植示范园内加紧劳作。1000多亩的玫瑰,遍布景区内舍垮、山南两村,成为游客到泸沽湖必游之景。去年,郑孝刚通过卖旅游玫瑰商品收入达2万元以上。

      这片玫瑰园是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省民族地区的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三县(马边县、峨边县、北川县)已全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如果把‘绿色四川’比作一幅画卷,那么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是这幅画卷上一朵盛放的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我省提出要把民族地区创建成全国最好最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正在这条道路上疾步前行。

      全域旅游发轫于民族地区,领先于全国

      全域旅游首创于四川,发轫于四川民族地区。

      何为全域旅游?旅游专家魏小安有这样的说法,“全域旅游绝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在省旅发委主任傅勇林看来,全域旅游应达到三个标准:触目可见的美丽、触手可及的温暖、无微不至的服务。全域旅游不是把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发展成为景区,而是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化,最终实现全域旅游化、全产业链旅游化和全要素旅游化。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步履铿锵。

      2012年,甘孜州在全国第一个打出全域旅游牌,提出把甘孜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启建中国全域旅游先行区。

      2015年,国家旅游局负责人在阿坝州调研时,对九寨沟县“拓景扩容、多点多极、全域发展”的旅游发展思路和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乐山市、阿坝州、甘孜州及北川县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同年10月,凉山州被纳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至此,我省所有民族地区都已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四川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民族地区,四川旅游长远发展的更多后劲也在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能推动民族地区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石应平表示。

      有数字为证:甘孜州自2012年发展全域旅游至今,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5倍,年均增长27.26%。紧随其后发展全域旅游的阿坝州和凉山州,2016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

      从民族地区起步,由点到面至全川。截至目前,我省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范围的面积已超过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格局正在形成。

      “四川全域旅游已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的样本。”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者悦远者来,造福一方百姓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

      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数据统计,我省民族地区现有国家A级景区48个,占全省总量的11%,其中5A级景区5个,占全省的42%。

      我省明确提出,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从严控制在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旅游活动。“这些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要有旅游开发规划,且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开发规模和体量要严格受到管控,要采取必须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严防污染破坏,要严格控制环境容量,避免超载带来污染。”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护好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我省从顶层设计入手,编制完成318/13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大香格里拉、大九寨、环红原等一批重大旅游专项规划,推出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四川)遗址公园、大东女国阳光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一批跨区域重大旅游项目群。民族地区各部门也“十指相扣”,阿坝、甘孜、凉山旅游部门已全部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松潘县已在全省率先建立1+3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从“卖资源”到整合“要素禀赋”,从游名山大川到品一粥一饭,全域旅游在打造“全时、全季、全程、全域”的旅游产品业态体系中,为绿色旅游产业注入蓬勃生机,也为脱贫攻坚战略贡献力量。

      旅游商品,是全域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化的一个载体。理塘县藏坝乡信乃村村民却白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今年起,他不仅能获得每年4万元看护牦牛的劳动所得,牦牛达到预计出栏率后,他还能得到可观的分红收入。却白的收益,得益于牦牛制品作为“圣洁甘孜”旅游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来自省旅发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2300多个脱贫村中,有44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统计局对25个县进行抽样调查,从事旅游的家庭人均收入达1.53万元。傅勇林表示,造福一方百姓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唯有近者悦,才可能吸引远者来”。(记者 刘星)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